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体育课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中学体育课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学体育课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中学体育课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梁尔江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中学体育课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_新课改的探索与发

中学体育课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梁尔江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开,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然而,在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教学,努力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革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的民主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片面理解课程标准精神,置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于不顾。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体育新课程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从而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让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一生的长期效益而非一节体育课的快乐。

一、开展有效教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有效教学是初中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新时期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无疑是中国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本次课程改革,最集中地表现为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是新时期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舞台,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学生的生活方式及改善学生的生命质量等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一堂好课,能够在发挥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因此,必须自始至终把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作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www.guayunfan.com)

(一)有效教学的本质与核心

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回归教育的本源,体现教师的价值的需要,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和效率,即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的是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和“低耗高效”。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笔者认为,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得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研究有效教学,就是研究有效教学的真谛,理性地分析课堂教学的新变化,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追求,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让课堂教学成为鲜活的、发展的、动态的、师生共生共荣的载体,成为师生生命价值、情感交流、知识建构、心灵碰撞、创新阵地的生态乐园。

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实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几年来,国家在推进素质教育上进行了很多的努力,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持久挑战,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在学校、在课程,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减轻学生负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要通过课程集中体现出来,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转化。课堂教学既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舞台,又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发展。它在促进人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生活方式、改善人的生命质量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目前推进的课程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它正在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多新的变化: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师积极实行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等。这些正在给基础教育带来本质的、积极的变化,其成效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逐渐显现。也正是这些变化,保证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发展。

(二)低效教学的主要表现

低效教学的现状呼唤有效教学的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等原因,使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课堂教学低效、无效乃至负效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点。

1.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确立。有些教师的整堂课上还找不出一点新课程教学的模样,完全照旧。有的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还停留在一些很肤浅的形式上,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课堂显现的是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学生主体性,缺乏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没有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2.教师缺少精心设计和系统的反思。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没能超越教材,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没能做到镇定,不能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缺少克服困难需要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著的精神。现今的课堂:有此教师依然还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上;一些教师上完课后还是书本一夹就算完事,很少将课堂中的感觉和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更不用说写出随笔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3.课堂教学过程还存在“冲突”。教学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现今,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其一,预设过度,挤占了学生生成的空间;其二则是生成过多,这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

4.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趋于“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有失中肯。对学生所有的回答都用“好”、“不错”、“真棒”等来判定,对学生不同的意见用“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等来评判,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再有批评指正。二是评价有失全面。有的教师忽略或回避了对学生不足、不全甚至是错误答案的评价,有的教师对评价全部包办,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二、开展高效课堂研究事在必行

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重点探索实践农村中学体育课有效性教学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估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力求改变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会有效指导,导致学生不会有效学习的弊端。彻底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正确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效率,提高自主、科学锻炼身体和终生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

(一)国际、国内对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外: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学”。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同时,许多专家、学者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展开了研究,如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新教学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教学原则之一;1976年J·Flavell在其《认知发展》提出了“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克拉夫基提出了“范例教学”,强调为迁移而教等。

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随着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引入了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提炼出了有效教学的新的标准,如“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师生平等式的对话”、“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等。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对学法指导开展了课题实验,并取得了成果。

(二)本课题研究对已有研究的突破

联系:本课题所说的“体育课有效性教学”与上述研究比照,它们之间在内在精神、本质涵义上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研究。

区别: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我区学校实际出发,探讨体育课有效教学问题,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务(即“教法”要为“学法”服务),从而实现教学有效性。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实施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合理分解教师行为、探寻教师进行体育课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

本课题预计有哪些突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个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被课堂出现的许多被动、低效的现象所困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自由”、满足学生学习“兴趣”,而把体育课上成了“模糊课”、“放牧课”。也有以损害学生整体发展的片面的“伪创新”教学。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所背道而驰的,长期以来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也未能得到根本改变。探索新课程的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已经到达了刻不容缓地步。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和弊端。具有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功能。

现阶段我区对体育课有效性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省外对此方面相关研究起步比较早,也有一定的成果,由于各地区、学校的情况也不相同,他们有些具体的操作过程不太符合我校的校情,所以操作性不强,且缺乏一些具体的指导策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内许多学者对有效教学也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涉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方面的多、涉及教师教法方面、学生学法方面的指导却很少,只是一些零散的、不系统的经验。本课题的研究,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和省外较成熟理论的同时,寻求出符合我校校情的在绝大多数农村学校能开展的初中体育课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对适合初中体育学科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的系统研究,探索具体的课堂操作技术,从而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提供有效教学的指导策略和系统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可添补我区关于体育课有效性教学的课题研究的空白。

本课题研究对改革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益和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培养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和中坚力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课题研究形成系统的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和方法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全面实现初中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本课题研究切中了初中体育新课程实践中的热点,具有普遍性和推广价值,对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具有创新性,为体育课有效性教学提供了发展视野,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和体育课程标准精神,揭示了学生个性特征、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体育课有效性教学是学生了解体育文化、掌握体育技能、体验体育快乐、理解体育的本质和功能、培养体育能力、形成终生体育意识和方法的主要学习形式。因而,“教师有效性教学指导学生学会有效学习”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实践价值。

目前,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并已形成一些系统的成果,但这些成果理论方面较多,实践应用方面较少,一般性策略的研究较多,而在具体学科特别是在体育教学开展这方面研究尚为不多见。本课题旨在现代教学论思想和学生学习理论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探索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指导的策略、目标、内容和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对体育课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并指导有效教学实践。探索出可供推广的关于体育课有效性教学的新策略、新方法、新经验、新途径,为初中体育教师提供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三)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1.理论依据

(1)唯物辩证法。事物本身就是运动发展的;事物发展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运动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而且也有质的变化。教与学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必须为学服务。

(2)协调理论。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各种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协调状态,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协调是一种指导思想,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协调是教学目的。

(3)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

(4)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必须“以人为中心”,即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中心,对学生的发展起实质性作用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个体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人的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

(5)素质教育理论。党和国家为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高理迫切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的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6)《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相关理论指导。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主导思想、四个基本理念、五个学习领域、六个水平的划分为本课题的实施研究提出了鲜明的研究航向。同时课标强调:未来的体育课程将十分注重教师和学生创新和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教师不断地创新,学生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今后的体育教师应积极改革、不断创新、力求变化,即在努力挖掘现有体育设施的最大潜能、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今后的体育教师应该是一名决策者、创新者、而不应该是一名实施者、依赖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达成学习的目标,也才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课标也指出: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2.课题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

(1)目标性原则。指教学活动中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结合“课标”要求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有计划地组织教学过程,避免教学上的盲目性。

(2)渐进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要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及心理特征开展教学,做到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且步步要前进。

(3)科学性原则。教学活动要科学严谨,尊重客观事实,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反映学科学习的应用价值及育人功能。

(4)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合理地选择施教素材、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激活思维的运动,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变机械的模仿为灵活的运用,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自主建构。

(5)发展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既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学工作的归宿,还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

三、开展高效课堂研究的有利条件

(一)外部条件

朱方银主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陈永明主编的《和谐课堂管理方法与实施》和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体育与健康之《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等书籍为本课题的实施研究提供了充足了理论依据。

(二)内部条件

1.课题的研究人员都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学人员,且教龄都在十年以上,具有较强的教学理论基础和教学研究基础,对体育课有效性教学都有一定的共识,积极寻求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指导方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课题负责人王宏君,系市级中学体育骨干教师,中国教育研究学会会员,2008年7月曾参加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2009年3月参加了自治区《体育与健康》义务教育阶段《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的一级培训。在农村中学任教初中体育教学工作17年,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素养,且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经验丰富,有较强的驾驭教材能力。并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熟知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认知特点、与学生沟通能力强。

3.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充分实践的机会和展示成果的机会;学校图书馆的书和杂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校的宽带网和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完善的网络和电子化资料提供了资料查询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学校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和较高研究水平的教学人员可以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有效的资金保障和充分的研究时间也是完成本课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对有效教学研究成果的期待

如果探索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策略、途径,就能够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有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其一,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找出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致命因子,提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其二,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回到研究状态,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及有关有效教学理论,能够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

其三,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将会拥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形成技能。

学校体育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占我国人口80%的农村,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题。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也同其它文化课一样,成为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学校体育的实施,由于观念的阻碍、条件的限制、管理方式目标模糊,课堂形式呆板等原因,导致农村体育课无法体现其实效性,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据调查了解,社会上很多家长,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师往往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因此就无法奠定学生体育的基础。农村初中生对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技巧、体育理论知识方面徘徊不前,它直接影响学校体育的实效性。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必然影响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农村自身硬件和软件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体育的师资不足,专业不对口,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创新。许多非专业老师上课连正规的口令和体操的基本步伐都不清楚,更别说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的掌握了,从而造成专业引领力量薄弱;场地狭小,器械匮乏,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注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农村初中学生的体育课自然很难落到实处;教师教研积极性不高。由于这些软硬件的限制使学校的体育课堂陷入尴尬境地,严重的限制其实效性的落实。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更有部分教师上课时让学生集合或是让学生跑两圈操场,给学生一个球,就什么都不管,让学生自由活动,农村初中上体育课流行的这一句话:“上课一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就更谈不上实效性了。

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转变陈旧观念。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使全体公民有积极参与的意识。

加强学校管理,明确目标意识。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克服单纯以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使教师在按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教育过程。明确目标,使得学有方向、教有目的,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软件硬件一起抓,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动员鼓励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水平。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营造创新的环境,丰富课堂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提供创新的机会,选择创新的激励方法,鼓励学生去创新,从而获取良好的教育效果。如若不然,则人云亦云,循规蹈矩,毫无突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模式,在教学中应注意考虑克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定向思维,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宽思维空间,不断的改变思维方法,即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方法,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升华。教师要从实处做起,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一节课的准备工作,上好每一节课。

总之,要做到体育教学实效性,我们要在教学实践各个方面,不断研究、探索、完善、使之朝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教学有效性更应着眼长期的系统的评价体系而非一节课就可以完全体现,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价体系,这样才可以避免形成“打造课”、“木偶式学生教学”、“消极怠工”等课堂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就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两点四面”进行探讨,不足之处请指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体育教学有效性之关键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学主体是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形成,例如:“以测代练”模式教学,体育教师教学之后应及时的对教学项目进行测试,合理制定测试要求和分值分配(积极参与度、动作技评、学生合作学习责任、完成数量等),全面的发展学生接受能力与再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要紧抓关键点不放松。

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点。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重点是看教学能否引起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落脚点。通过集体性体育活动和比赛,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和运动量,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形成体育运动小团体或者定期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度,达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因此,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也要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评价,不能单纯地认为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就具有了体育运动兴趣,我们要大胆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借鉴“网络游戏”的吸引力用于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

重视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陶行知的教学名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重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组别和竞赛游戏来发展学生学习与应用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提供比赛或游戏的规则,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内部研究讨论,制订实施方案,最终检验结果(责任分工、合作、组内参与度、实施的效果),发展学生在学习能力。在体育教学或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参与组织与实施,锻炼学生的应用和借鉴,提高学生再学习能力(包括体育教学中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总之,体育教学中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给学生创造锻炼机会,最终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重视教师讲解、示范的有效性方面。教师讲解与示范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能力,同时讲解与动作示范有效性也是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起点和基石,决定学生对该项运动的兴趣、课堂的参与度和对教师的认同度,所以,讲解的简洁,示范动作合理规范,选择示范面(有利于学生观察与模仿)要恰到好处,可以增强对动作的直观性,例如: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动作示范,垫球时正确的击球点和正面垫球的姿势,身体与手臂的协调用力,动作优美,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的教学自然就是形如流水。反之,学生的参与度就会降低,试问何来体育教学有效性。因此,教师讲解与动作示范有效性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

重视多媒体技术适时介入课堂教学方面。改变传统的单纯地依靠口头传授和肢体语言传授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应该积极学习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体育教学服务,例如:2009届体育高考生(全部为应届生)在日常训练和临近体育加试前,多次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动作技术和考前心理干预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动作技术和避免考前的过度紧张,在第一项100米测试中取得优异的开门红,鼓舞了学生的士气,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其中八人次分别取得单项24分以上或者满分,55人次取得20分以上,取得如此成绩,可见多媒体技术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在篮球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视频演示篮球技战术,可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效率自然提高很快,而且技战术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因此,多媒体适时介入体育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弥补了教师自身不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重视师范类院校生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方面。目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与现行社会“逢进必考”的用人机制,使得现在高等师范院校过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对于师范生的体育教学基本功(板书书写、教案书写、讲解与动作示范、体育技能、教学组织等)要求有所放松,体育教师常用的教学基本功得不到及时强化或者应付了事,体育教学的讲解与动作示范难以到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师范生的发展。所以,更是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源头,我们应重视体育师范类院校师资的培养,从源头抓起,提高未来体育教师的应用能力。

五、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策略

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和评价体系很多,我们应该从体育教学的源头抓起,由我们教学的点滴小事做起,认真对待。只要认真、务实、创新,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目标最终会实现。

“合作学习”及体育学习中的“合作”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和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富成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合作是指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行程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具有共同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互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由于体育的学科特点,体育学习中的合作,更多的是强调肢体上的合作来达到某种目标,或者是通过对项目合作练习,得到某些有规律的总结。合作学习根据不同范畴的特点定义也有所差异,在体育教学方面,“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指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可以是两人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多人之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的分类与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般有三种类型:

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两个好朋友搭配是典型形式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易于组织,且教学效果比较理想。比如,广播体操、武术教材的复习课,互相学习、纠错,最后两人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学效果非常好。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班级授课制的问题,关键是怎样分组及组内的分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一般有三种方案。1.稳定分组:分组后保持较长时间,按照体能状况、体育成绩等因素,划为稳定的小组,作为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习小组。特点是体能基本相同,爱好和技能可能不同,便于对同一组采用相同的计划,又便于对不同小组的区别。2.阶段分组。阶段性的小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在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采用,其有三种分组方式:(1)按技能水平分组,其特点是技能相同而爱好不近不同。(2)按爱好相同分组,其特点爱好相同技能却不尽相同。这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真正体现。(3)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其特点是体育技能、爱好均不同。这种分组的目的是发挥同学们之间的帮带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改善了人际关系。3.灵活分组。灵活分组与阶段分组相似,效果相同,不同的是持续时间更短,仅在一节课中出现,随之即被解散,主要有三种分组方式:(1)按技能水平分组,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竞争性。例如跳高教学中,在四个跳高区域设四个不同高度:90厘米、100厘米、110厘米、120厘米,由低到高。教师提出要求凡能跳过90厘米高度的,才能去跳下一个高度,以此类推,连续三次跳不过去的,回去跳低一级别的高度。在使用这种分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2)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使小组内的学生间互帮互学互评,能缩短教学时间,可提高教学效果。(3)随机分组,这种小组也是在一节课中出现,一般采取随机报数或自由组合,可以使爱好相同、关系要好的同学分在一组,他们之间的配合更默契。例如球类的教学比赛、跳长绳活动等。全员合作教学。它是指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它以教学班全体成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了课堂全体成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一般在教材难度较大的新授课的教学中采用。

(一)当前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合作这一教学策略。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新的问题有浮出水面,是不是所有体育课堂中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呢?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合作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效调控。可是,有部分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合作、探究”,该讲的不讲,该指正的不予指正,没有及时地对过程进行调控和点拨,没有及时给学生有效的帮助与指导,却站在一旁冷眼相看。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有了“合作”的形式,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合作,因而也就缺少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合作分组的任意性,缺乏适时引导和对合作评价的缺失上,使课堂出现了另类的“放羊”。在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宣布任务,操场上就都是学生的身影。案例描述:在篮球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同学们,接下去我们的学习内容是:篮球的人盯人防守的基本战术教学,大家可以根据平时练习的经验和所见所闻展开讨论并演练。”教师草草布置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结果有的男生打起了分组比赛,有的男生甚至把篮球当成了“武器”,互相打斗嬉戏。女生则围在一起聊天。没有规则的小组合作学习有点像“自由市场”了。教师却在一旁袖手旁观,没有给以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学生根本而没有互帮互学、共同解决问题。可见当时多需教师的指导与点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合作学习的“水分”,没有“水分”,合作学习就会“枯萎”,教学中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课堂上师生、生生交流不够,学生收获不大,合作的有效性不高是合作学习的又一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极少数人的专利,他们自始至终充当“话霸”,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有一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的在凑着热闹;还有的孩子一声不吭,在一旁懜懜懂懂做一个旁观者,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例如:笔者在跳跃的教学中要求各小组运用小垫子,通过小组讨论来排布垫子,看哪一组跳的高、跨的远。说完后,各组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个别扮演小组的主角,他不断的叠高、拉长垫子跳跃,而另一些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无意间成了看客。这样,从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却总是那几个少数的学生在学练。当那少数几个同学通过练习,提高了动作技术后,其他的同学就更自卑了,更不敢上去练习了。长此以往,合作学习就成了个别学生表演的舞台了。造成上述这一现象的有以下几点原因:1.教师对困难生的关注不够。2.有依赖心理的学生习惯了“免费搭车”;3.教师在组织策略上的失误。另外,在我们体育课堂中常出现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相适应。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造成合作学习高耗低效。有时,学生虽然喜欢合作,但由于缺少教师的引导和缺乏合作方法、技能,故合作的实效性打了个大折扣。

缺乏实质,成为空洞的形式,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大小、动作难易,盲目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收效甚微。如在快速跑的教学中“我们今天学习快速跑,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才能跑得快?”这类可以直接提供答案的常识问题,也要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结果,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要求下不得不做出热热闹闹的讨论,讨论完后教师问:“讨论出什么结果?”学生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因素,最后老师说:“决定快速跑的因素主要是步频和步长。”此类学习任务过于简单,没有讨论价值,属于无价值学习任务,根本无须通过合作方式教学。另外,学校对体育老师开设的公开课是否好坏完全以学生有否进行合作学习为标准,认为没有合作学习再精彩也毫无用处(因为没有新的教学理念),但对合作的效果如何那是另当别论。因此,有的体育老师为迎合某些领导口味而对体育合作学习“生搬硬套”,为了合作而合作。不同的教学教材内容与不同的类型的体育课,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不同要求的,合作学习的运用也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不切实际地滥用合作学习,只会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学生错误地掌握动作技术、知识零碎等问题。

合作学习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合作学习环节,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便草草地收兵。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结果是讨论如蜻蜓点水似的走过场而已,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有的教师见课堂上讨论气氛热烈,学生一个个好似意犹未尽,就随意延长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时间观念就会变得模糊,没有了紧迫感,拖沓的习惯随之形成,效率与质量都会大打折扣。

多元的评价体系同样适用于合作学习,评价的内容既要涉及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还要兼顾合作技能的评价。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学习结果、小组整体和“活跃者”上,而忽视对合作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如某教师在安排学生“通过障碍”接力跑游戏中,先让小组进行讨论,并用规定的器材布置障碍,然后教师发令小组进行比赛。同学们奋力拼搏,不怕困难,最先通过终点的小组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得第一名的小组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在比赛中我们发现,有几个同学在碰倒了障碍后又返回摆好障碍,结果落在后面,还有的同学主动跑过去帮忙放置障碍……对这一幕幕情景老师似乎没看见。固然,对力争上游、争取第一的精神要给予表扬,然而如能对障碍设置的科学合理性,在比赛中同学之间表现出来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品德也进行一番评价的话,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集体的那份凝聚力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另外,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仅仅还停留在“你说得真好”、“你真棒”等简单的鼓励语言上。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全面的评价体系。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场所。但是一堂课只有短短45分钟,在人数多达五十余人的班级里,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提高课堂合作的有效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呢?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出教师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不时地引导、帮助。例如:(1)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耐心、及时地向同学说明任务的内容、操作程序及不同角色的职责,让他们及时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2)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具有不同意见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当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及时给予表扬。(4)当合作学习小组练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教授完成练习的技巧,而不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能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后滚翻的教学中,要学生小组合作,相互帮助,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及经验完成后滚翻动作。首先鼓励学生,只要参与练习,一定都能完成动作,然后指导帮助稍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练。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活动的乐趣,增加他下次自主练习的信心,最后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练习。在体育教学的合作学习过程中,除了上述问题,学生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监督、指导,加强必要的组织和调控,合作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时要注意介入的时机,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师的“点与拨,”是合作学习的“养分”,没有“养分”,合作学习将失去意义。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运用合作学习,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交流,有的内容适合于自主探索、教师引导,有的内容适合于两者结合。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必须科学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从学习的职能来说,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是对合作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不宜让学生合作交流。如在排球教学中,准备姿势和移动的教学内容过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尝试练习就可以了,不值得合作讨论。而排球教学比赛的内容过难,也不适合运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低水平的重复,也不是高难问题的钻研;既要使学生能够达到,又不能轻易完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为学生提供“合作”的契机。如,在学习篮球的传接球练习之前,小组合作进行头上传接球、胯下滚球接力比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以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和成功的可能性。

合作学习中,时间管理至关重要,教师要保证学生合作的时间。合作学习时间以多少为宜,没有规定的界限,教师要根据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学生的特点、组织情况来确定,一般涉及内容比较直观、具体而简单的可以直接进行合作学习。涉及的内容如果要通过练习来获得新知,就要延长合作学习的时间,如通过传接球练习让学生总结出篮球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领,教师要敢于给学生练习、思考、交流的时间,不能因为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刚刚走进问题,教师就草草收兵,忙于向学生呈现结果。如果涉及的内容或变化形式比较复杂,在课堂上难以解决的,可提出要求,待以后解决,或者模块教学结束后通过考核评价的方式来体现出来。如,在学习和掌握了有氧健身操的基本动作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编排不同形式变化的集体健身操的组合练习,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或借助其他(如多媒体)方式,学生就很难在课堂上很快完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做好准备,在下次课中再来展示,让学生在课后有足够的合作学习的时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教师还应注意:合作交流一开始,教师就要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去,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根据实际需要,时间不够的要敢于再放,多余的要及时调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机智,相时而动。

合作学习小组人数组成,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强弱,也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保证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若是组员搭配不当,容易导致其有效性降低,编组的基本原则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以及背景的不同分成互补型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每组以4~6人为宜。学习小组组建之后,教师还应致力于改善组内关系,明确个人责任,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等于分家”,成员之间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防止责任分散和“免费搭车”的现象。合作小组还要定期重组。如水平四的情境创设,需要强调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多人合作跑这节课,通过对一条小板凳的利用,让学生进行单人的运动,二人和多人的合作运动,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最后用板凳来组合舞“龙舟”的知识点,让全班学生进行一次大合作,并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而且每位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应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参与积极性,合作诚意,合作技能技巧和小组总体成绩等方面作为学生评价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进一步将体育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如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合作学习作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形式之一,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不是所有的体育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运用合作学习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有价值、适合于交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课堂上要有充足的空间与实践,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要灵活应用合作形式,不能过于单调。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以下多种因素:合作时间的设定,人数安排,小组的结构,合作的方式,评估等。只有选择科学的合作学习模式,考虑周全,安排妥当,才能使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出更高的优势。只要我们加强学习,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的合作学习必将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