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及记忆力的培养_学与教的心理学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及记忆力的培养_学与教的心理学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根据记忆活动是否有目的性,可以把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有意记忆是事先有一定记忆目的,采用了相应的记忆方法,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参与下所进行的记忆。8岁儿童仍是无意记忆占优势,而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是从10岁开始的。表2-2 8~14岁儿童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比较注:表中的数字表示正确回忆的百分数。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及记忆力的培养_学与教的心理学

二、中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及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和再现信息的心理过程。记忆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它是学生经验积累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记忆,心理活动在时间上就不能得以延续,旧的经验就不能对当前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心理发展也将失去基础。

(一)中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

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根据记忆活动是否有目的性,可以把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无意记忆是事先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采用专门方法,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事件、从事过的活动、听过的故事等,常常就是无意地记忆下来,它的产生常常依赖于记忆内容的新异性、突然性等,但这种记忆相当被动,所记忆的内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偶然性和零散性,所以人们在掌握系统经验、完成特定记忆任务时需要运用有意记忆。有意记忆是事先有一定记忆目的,采用了相应的记忆方法,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参与下所进行的记忆。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多采用的是有意记忆。(www.guayunfan.com)

在儿童早期,儿童的无意记忆能力比较强,有意记忆能力比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效果都在不断提高,但有意记忆的发展更为突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有一项研究要求8~14岁儿童阅读一篇记叙文,其中一组在阅读前不提记忆要求,即无意记忆,而对另一组却要求他们努力记忆文章内容,结果见表2-3所示。从表2-3可见,两种记忆效果都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8岁儿童仍是无意记忆占优势,而有意记忆的主导地位是从10岁(小学三年级)开始的。12岁以后有意记忆的优势更加明显,表现在中学生能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由自己提出适当长远的记忆任务,主动选择良好的记忆方法。8~14岁儿童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比较如表2-2所示。

表2-2 8~14岁儿童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比较

注:表中的数字表示正确回忆的百分数。

2.意义记忆成为记忆主要方法

根据记忆的方法不同,记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是指人根据记忆材料的外部联系,在没有对材料的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况下,采取机械重复的方法所进行的记忆。它的基本条件是多次重复,其优点是记忆准确,但花费时间较多,消耗精力大。意义记忆是根据对记忆材料内部联系的理解,在领会、理解事物本身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所进行的记忆。它的基本条件就是理解,因此也叫理解记忆,其优点是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久,容易提取,但记得不一定十分准确。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记忆是以机械记忆为主,意识记忆的能力很差。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的机械记忆能力在10岁左右急剧上升,之后停滞不前,代之以意义记忆为主的记忆特征。处在青少年初期的学生大部分使用的还是机械记忆的方法,他们往往在不理解记忆材料意义的基础上,逐字逐句地把识记内容硬背下来。

一般认为,11~14岁是记忆力从机械记忆向逻辑记忆转化的时期,到高中阶段,机械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而意义记忆逐渐处于优势(见图2-5)。他们在学科内容上不单单依靠机械记忆,而且在主观上也不愿意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去进行记忆,更不愿意用高声朗诵的方法去记忆各种材料,他们倾向于思考和寻求事物或材料之间的规律与关系,以便运用意义记忆去掌握材料。1994年,杨宁等对中小学生记忆组织的发展研究表明,高中生无论是对无关联的记忆材料的主观组织方面,还是对本身有明显类包含关系的记忆材料的客观组织方面,都明显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说明高中生的记忆过程中更多地运用理解记忆。

图2-5 中小学生机械记忆和理解意义成分的变化

虽然机械记忆在高中阶段有所下降,但它在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仍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生活中总有一些材料是无意义的,或一时难以理解而又必须记住的。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先将此存储在记忆中,以后逐步加以理解,可备实践之用,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利用中学生良好的机械记忆能力。

3.抽象记忆成为优势记忆方式

中学生的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都在发展,但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由于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占优势发展到逻辑抽象占优势,所以相应地学生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形象记忆的发展速度,并最终在中学阶段占了主导地位。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为内容的记忆,它保持的是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鲜明的直观性,抽象记忆是指对以思想、概念和命题等形式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记忆,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的特点。抽象记忆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保存经验最简便、最经济的方式。有关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情况如表2-4所示。

从表2-3中可以看出,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生的形象记忆的增加幅度比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期间的增加幅度要少些。但形象记忆的作用仍是很重要的,因为抽象记忆需要形象记忆的支持。

表2-3 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发展速度的比较

(二)中学生记忆力提高的训练

记忆力训练主要针对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等品质进行。

1.记忆敏捷性的训练

记忆敏捷性指记忆某种材料的速度。要提高记忆的敏捷性,首先,需要尽量集中注意力。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是有效而迅速学习的心理背景和前提条件。研究证明,适度的唤醒水平可以提供注意的特定方向,使人精力集中,克服大脑惰性使皮层兴奋,发现事物的关键线索,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以强化记忆效果。因此,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矫正学生拖沓、懒散的习惯,培养学生排除干扰、调整情绪、迅速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其次,理解材料的意义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敏捷性。识记有逻辑联系的材料比缺乏逻辑联系的材料要容易迅速。在记忆材料时,除了可利用材料本身具有的意义成分之外,应尽可能人为地在材料之间建立一些联系,增加材料的意义成分。例如,可利用谐音、联想等方法,建立材料之间的意义联系。

2.记忆持久性的训练

记忆的持久性指记忆材料在头脑中存储时间的长短。持久地保持记忆最根本的方法是复习。复习是温故知新的过程而非简单的机械重复。为了提高复习效果,可采用及时复习法、过度复习法、多感官协同复习法等,从新的角度使旧的材料重现,反复认识,进行比较、对照、归类,逐步领会直到融会贯通。这样,记忆材料就能保持更长时间。

3.记忆精确性的训练

记忆的精确性指对记忆材料回忆或再认的真实与准确程度。要提高记忆的精确性,在记忆时要对记忆材料进行认知加工。首先,要比较分析相似的记忆材料以明确其异同。如,心理学中的概念“感觉”和“知觉”,如果能在比较的基础上抓住“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直接反映”的区别点,这两个概念就不容易混淆了。其次,可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外部特征进行分类、归纳。如学习外语单词时,可将要记忆的材料分类比较,再将其和与之对应的俚语或寓意相联系,可提高记忆的精确性。如学习关于颜色的单词时,可将从“green”派生出来的俚语一起记忆,如“green hand”指生手而非绿手,“green horn”除指生手外还含有易受欺骗之意,等等。再次,还需经常将记忆的材料与原材料作对比,检查其是否保持了原有的意义,有无变异和歪曲。

4.记忆准备性的训练

记忆的准备性是指从记忆中提取当前所需要材料的难易程度。将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是使记忆信息能够被快速利用的重要途径,只有将零散的材料组织化、系统化,才容易被检索和提取。将材料系统化的方法,可以是将记忆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也可以是对记忆材料进行分析加工,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