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教师人文关怀特质的培养_中小学教师队伍建

中小学教师人文关怀特质的培养_中小学教师队伍建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小学教师人文关怀特质的培养_中小学教师队伍建中小学教师人文关怀特质的培养陈秋燕[1] 林华东[2]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人才。人是有自主意识的独立存在,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尊重学生的思想与主观需求,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应当具备人文关怀特质,这是现代教育对合格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人文关怀特质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接纳、激励、创新。

中小学教师人文关怀特质的培养_中小学教师队伍建

中小学教师人文关怀特质的培养

陈秋燕[1] 林华东[2]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人才。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专职人员,从学校教育的本真意蕴和终极追求——对“人”的生成、发现、培育的角度看,人文精神是学校的灵魂,也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现代教师不可或缺的职业品质。

任何关于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模式、新方法、新课程的实施与推广都要依靠教师,因为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实践者。然而,在传统的教师理念中,由于受“师道尊严”观念和等级社会观念的影响,师生关系中强调教师权益,学生群体基本处于被动、弱势的一方,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忽视,学生人格得不到尊重,比如过度限制学生意愿、忽视学生利益、不尊重学生隐私、不宽容失败或错误、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脱离学生实际或生活需要等。同时,教师那种单一的呆板说教式、训诫式、灌输式教育方法,理论脱离实际的教育活动等,经常让学生感到校园生活索然无味。学生在课堂学习味同嚼蜡,除了完成作业应对考试,他们描述不出学校生活的乐趣、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与鼓励。如此发展,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心灵与人格的苍白。人是有自主意识的独立存在,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尊重学生的思想与主观需求,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应当具备人文关怀特质,这是现代教育对合格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只有具备人文精神,善于人文关怀,教师才能以满腔热情、用满怀爱心去欣赏学生、发现学生、鼓励学生,去包容学生、善待学生。教育才能在促进个人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简而言之,就是追求健康与进步、坚守道义和责任、向往真善美的文化,就是尊重人权与个性、维护自由和平等。[3]人文关怀就是积极地将人文情感付诸行动,是一种有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追求的行为取向。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4]拥有同情心、廉耻心、谦卑心、善恶心,人才能够遵从公平正义、伦理纲常,才能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美国著名教育家诺丁斯(N.Noddinggs)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指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她所建立的“关爱、关切、关联”的“关怀教育理论”,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诺丁斯从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出发,强调情感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提倡实施人性化的教育。可见,我们倡导的人文关怀精神与诺丁斯以关怀伦理学为基础的教育理念,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获得更好的成长与发展的内在诉求,这应当成为现代教师职业素养的内在品质。(www.guayunfan.com)

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教育视野中,教师的人文关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创美好未来。

教育实践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的家庭背景、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礼仪形貌各不相同。如何了解学生的人文需求,给予他们真正的人文关怀?或者说,教师的人文关怀应当如何来体现呢?我们认为,教师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中,通过营造富有人文氛围的校园生活和充分体现人文价值导向的教育活动上。人文关怀首先是以学生为本,要关注他们的生命状态,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能够健康成长、愉快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客观环境,如教室空间、学习场所、图书设备等;二是学习环境,如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内容、有效的课堂管理、正确的教学方法等;三是心理环境,如安全接纳的班级气氛、健康的舆论、和谐平等的师生互动等等。理想的成长环境应当上述三者兼具。客观设施是学习成长的基础,科学的学习环境与充满关爱与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塑造学生独立、创新、民主意识的条件。教育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探求新知,培养独立人格与创新精神,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全面进步。

教师人文关怀特质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接纳、激励、创新。

接纳——面对现状,尊重差异。

如前所述,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各具特色、千差万别的,教师应当树立平等积极、人人成才的学生观,尊重多样,珍视个性,求同存异。在面对全体学生,包括学习后进、行为不良、品行偏差的孩子时仍然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不偏不倚不歧视,坦然接受,公正对待。差别原本就是世间万物的常态,接纳学生的现状,才有可能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性。懂得接纳,才能耐心地给学生以成长和进步的时间;善于接纳,才能愉快地对待后进的学生,对他们富有信心。

激励——善于发现,激励成长。

师爱是最好的教育语言,学生能从教师爱护与期待的眼神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肯定、被赏识、被信任、被爱护是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的期待和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发展潜力,获得令人满意的进步。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智力组合形式与智力优势区域,这是鼓励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因此,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教师总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发现细心呵护,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创设条件让学生感受成功、增强信心,不断激活学生要求进步的内在动机,有效推动成长。

创新——用心引导,开启未来。

从个体生命成长的角度看,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参与学生生命发现、成长、建设与创造的过程,由于生命的唯一性与不可逆性,教师应当心怀敬畏地参与这个发现与创造的过程,努力鼓励好奇、激发潜能。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为他们适应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教师人文关怀的精神应体现在帮助学生开放心智、更新知识、丰富精神世界;能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类普遍价值的认同,对真善美的追求;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培养创新性的国际眼光;能引领学生大胆想象,开创美好未来。

教师专业生活是教师在特定的教育环境和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以学习、思考和教育活动为核心内容,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并运用所获得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生命活动过程。[5]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6]参照教师专业生活的核心就是学习、思考和教育这一思路,教师人文素养的养成与深化提升的核心应该是学习、实践与体悟。即通过学习思考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通过实践提升人文关怀能力,通过反思感悟展示教师人格魅力与教育的境界之美。

学习思考——人文知识的积累。

虽然拥有人文知识并不等于具备了人文素养,但是人文知识的积累仍然是素养形成的根基。因为人文知识大多是人类探索世界意义、思考人生价值、展开主体理论建构的智慧结晶。知识本身就蕴含丰富深刻的情感、复杂的心灵历程和可资借鉴的真知灼见。教师的人文知识的学习积累有三个途径:一是职前培养重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人文课程的分量。目前教师教育课程一般还是按照专业课程模块、教育学科模块、通识教育模块构成,人文课程可以有机整合在通识教育模块中。目前师范专业的通识教育模块中的课程学分大多被英语、政治、体育等公共课程占据,体现教师专业所需的人文类课程太少。教科文组织文献中关于教师素质的论述强调教师应当具备职业伦理、教育才能、人文品质、科研素养。[7]新的教师素质观应当体现在课程计划中才能落到实处。二是在职培训开展公共人文课程的研讨。现在多数在职培训比如优质课观摩、学科新技术培训都是以学科为组织单位,培训学习的内容大多围绕本学科的教学改革问题,对于人才观和学生评价的改进等问题少有涉及。这不利于教师人文知识与素养的提升。三是要强化教师不间断自学。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观念,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更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以求更新知识与思想观念。

实践提高——关怀能力的培育。

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是教师的内在素质,这种素质要在教育活动中显现为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对学生精神与生命状态的关照,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人文关怀能力。教师的人文关怀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宽容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平等对话的能力、激励成长的能力等。[8]教师的人文关怀能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和积累、学习与提高。由于人文关怀的表达具有更强的“个体性”、“隐喻性”、“境遇性”,所以教师的人文关怀要讲究策略与方法。一方面,人文关怀需要“真诚”、“自由”的教学氛围。自由开放的环境可以使师生真实地呈现自我,实现无限的思想交流与精神对话。另一方面,深度的人文关怀包括师生之间的体验、移情、理解、对话、反思,这样的关怀才会对彼此都产生深刻的心灵冲击与思想碰撞,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与转变。

因此,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精神关怀能力,必须首先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提升三种能力。一是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规律、明了其人文需求与思想状态,关怀才能有的放矢。“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都是建立在了解之上。二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能力。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是平等合作、相互尊重。[9]三是积极评价与鼓励学生的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积极的评价与正确的鼓励是使学生兴趣盎然、心境良好、产生强烈求知欲的良方。

反思体悟——教育境界的升华。

当我们谈论教师的人文关怀时,其意义并不仅仅是希冀教师要关心与爱护学生(当然这很重要),我们更加希冀教师能够在反思中领悟人文关怀的双向指向性,增强人文自觉与关怀能力,在关怀学生的同时也关怀自我。把“关怀特质”从职业规定转化为自觉追求,教育境界与人生价值也能随之提升。因为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建构的活动,教师在参与学生生命发现、创造的同时,也在建构自身的生命过程,也在展示自己的人生历程。在教育世界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教育的理想境界之一就是师生在共同的教育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10]事实上,现实中尊师爱生、师恩难忘的故事比比皆是,无数教师就是在桃李满园中感受到自身奉献的价值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教师要把教育看作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事业,在职业过程中不断创造和享受人文关怀。如果教师确立了这种意识,他们在工作中就能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职业的崇高。原本平常的日常工作就会因每个教师的个性、情感、阅历和体验而被赋予生命的活力,课堂就能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当教师不是机械地重复教育内容而是将自己的‘力’加进了教材时,教育活动对他便不再是被动的、外在的,而正是教师本性力量的流露。”[11]当教师能够将履行职业生涯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统一起来,能够在用心创造和享受教育的人文关怀过程中感受到生命境界的升华,那么教师对于人文关怀这一职业品质的追求就会获得不息的动力!

【注释】

[1]陈秋燕,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2]林华东,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3]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4]《孟子·告子上》,《四书·五经》,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

[5]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6]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7]何齐宗:《全球视野的教师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8]王东莉、王杰康:《学生辅导员的人文关怀素养》,《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第12期。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10]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11]刘次林:《幸福教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