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日教育交流的兴起_中国教育史

中日教育交流的兴起_中国教育史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籍记载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日两国的交往从未中断过。隋朝统一中国后,日本和隋朝的关系更是远远超过了前代。到了唐朝,由于中日两国社会的发展和睦邻友好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两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教育的交流更加密切了。隋朝的中日两国教育交流,主要是通过使节的往来进行的。唐朝时期,中日教育的交流也主要是通过遣使,以及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来实现的。

中日教育交流的兴起_中国教育史

一、中日教育交流的兴起

中日两国的教育交流,源远流长。早在两汉、三国时代,两国人民就开始了友好往来的文化教育交流。汉朝的王充在《论衡》中多次提到,周成王时倭人曾经来献鬯草。这表明先秦时期我国人民与日本列岛上的人民已有间接或直接的接触。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日本列岛上有许多部落国家,当时都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后汉光武帝为表示对东邻的友好和重视,还授给倭奴国国王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的金印。史籍记载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日两国的交往从未中断过。隋朝统一中国后,日本和隋朝的关系更是远远超过了前代。到了唐朝,由于中日两国社会的发展和睦邻友好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两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教育的交流更加密切了。

隋朝的中日两国教育交流,主要是通过使节的往来进行的。当时的日本社会尚处于奴隶制逐渐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日本的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更是不发达。圣德太子摄政以后,锐意改革政治制度,企图废除氏族制度,建立以皇家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他笃信佛教,同时也尊重儒学。他力求探究儒学和佛学的奥秘,运用儒学和佛学治国。于是派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学习,从中国输入儒学和佛教。圣德太子所派的留学生和学问僧,有的长期居留在中国,有的回国后传播儒学和佛教。他派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研究隋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为日本的政治改革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思想准备和人员储备。他在中日教育交流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唐朝时期,中日教育的交流也主要是通过遣使,以及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来实现的。中日两国教育交流的全盛时期,是在日本奈良时代,也就是公元702年到760年间的唐朝鼎盛时期。这时中国已形成各种完备的典章制度和高度发展的学术思想,经学、史学、天文学、历学、数学阴阳学等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奈良时代当权新贵对中国的典章制度和学术思想,颇为钦慕,大规模遣使、留学生和学问僧来中国,吸收唐代先进的文化。从事学问、技术、艺能的研究者称为留学生;从事佛教研究者称为学问僧。除了日本的留学生和学问僧来唐学习中国的文化,唐朝也有不少人到日本讲学,传播中国儒学和佛教,有的还定居在日本,其中杰出者为当时中国律宗派的高僧鉴真和尚。

盛唐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学习中国的儒学、佛教,而且学习中国的自然科学、技术等等。他们这种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吸取、发展和创造,从而改革日本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发展日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