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间变量缺损的黑箱作业_教学认知的多维解

中间变量缺损的黑箱作业_教学认知的多维解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间变量缺损的黑箱作业_教学认知的多维解1.中间变量缺损的黑箱作业黑箱作业实验的特点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动机需要是一个变量,属于中间变量群的一个活跃因子,与认知动力的释放有着直接的关系,包括食物、空间、性别、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以及个体思想的表达水平。——行为技能是中间变量的函数。

中间变量缺损的黑箱作业_教学认知的多维解

1.中间变量缺损的黑箱作业

(1)黑箱作业实验的特点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美国学者华生(Watson.John.Broaddus)从强调实证性、实用主义角度,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意念等太多主观色彩的因素,反对推证,注重实证。应该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和语言表述的刺激和反应,例如开始给予的刺激是实际存在的,最后出现的反射和行为反应是能够观察的。对于一切心理学、行为研究的实验,只针对现象和事实,不承认中间变量,推导过程作为中间环节而毋须理会。人们称这样的研究方法为“黑箱作业”(operating in watson’s black box)。

(2)新解:中间变量群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新行为主义心理的概念开始产生,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以托尔曼(E.C.Tolman)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们对早期行为主义理论进行了较多的变革和补充,完善了行为主义心理理论,尤其是修正了其中一些显得极端的观点。(www.guayunfan.com)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出,在个体所受的材料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至少存在着一个中间变量“O”,形成一个“R-O-S”联结。它既能够对“刺激—反应”联结起促进作用,又能够对中间变化情况给予一定的“表现”,调整学习行为反应,也反过来对刺激进行反馈。在中间变量“O”的作用下,使反应—刺激得以建立,从而对“刺激—反应”联结起控制作用。

中间变量群是什么?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到21世纪,在今天认识水平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间变量应该具有这样的理解:

——中间变量群的提出。在“刺激—反应”联结中,存在着多个有序连接的、功能各异的中间变量因子,例如O1、O2、O3、O4等。它们调控着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是导向行为反应的控制性因素,它的产生来自于刺激与导向目标的耦联机制,并与行为环境相关,对行为动力、行为刺激起着反馈性的调控。

——动机需要制约着中间变量。需要,既是人的本能,又是人追求更高层次进步的目标使然,具有很强的动机性。动机需要是一个变量,属于中间变量群的一个活跃因子,与认知动力的释放有着直接的关系,包括食物、空间、性别、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以及个体思想的表达水平。

——行为技能是中间变量的函数。人的行为是多个行为趋向的复合、叠加所发生的效应,某一行为趋向受到一个中间变量因子作用,而某一行为则受到多个中间变量因子作用的效应叠加。例如O1—S、O2—S、O3—S等,即是由R到S由多条路径构成,如图3-2所示。

图3-2 由刺激到反应的中间变量群

显然,行为技能的习得与中间变量密切相关。行为技能是描述技能学习的程度,也同时涉及到目标、对象、知觉、活动等因子。

(3)要素分析

行为主义心理(the mental processes from a person’s behaviour),其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是伍尔帕和艾森克等人。该学术流派认为,人的学习行为源于心理动因,学习行为影响着心理动因的建构,干扰着心理动因机制内部的协调性,并决定着心理的品质、属性及其类型;或者是由心理动因的驱使,而加强刺激,产生刺激的强化或弱化,再进一步凝结为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早期传统心理学的叛逆,是在机械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哲学基础上,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

笛卡儿说得更为直截了当:动物仅是占有空间的机械,它的动作只是机械作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在身体之外又加上了有意识的灵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有四个基本的要素:内驱力(例如学生对赞许、表扬的心理需要)、刺激线索(外界刺激的方式与路径)、行为反应(可以观察的外在表现与事实)、奖励(对结果的肯定或否定),这四个因素是教学所必须遵循的。

(4)涵义的更新表述

关于行为的理解,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这样认为的: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集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单就行为这一概念本身而言,人的行为和动物行为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异,都具有相同的因素,并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在具体到一个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关系时,实证研究者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消除、完善、加强。只要查明了环境刺激的性质、阈值水平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属性来预测行为反应,或者倒过来,根据行为反应来决定刺激的种类、性质和数量,从而达到预测并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行为是心理动因机制的外化,从心理发生到行为的实现是一个物质化过程。

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生理行为等)都是可以外化的,由各自的外在表现,可以观察,并与具体的物质规定性联系在一起而可以量化。一旦心理动因与过程性因素渗入其中,操作与反射、刺激与应力、目标与技能等联结在一起,就成为了一种动因性行为。

这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解是不同的。

基于这样的理解,行为主义心理学在认识问题上就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认同实证、发展实证的路途中又向前走了一步,并由此入手来实践今天的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是有启迪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