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普及教育有道难关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中国普及教育有道难关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时间:2022-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普及教育有道难关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三、中国普及教育有27道难关中国是一个贫穷的文盲大国,又是一个受封建统治历史最悠久的古国。这些陶先生已充分估计到了。攻破娘子关全国成年女子中粗识字者不足1000万人,占女子总数的5%,学龄女孩占在校儿童总数的15.24%,所以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大半是女子教育问题。然而,陶先生又考虑到,筹备调查,实行调查,调查后统计,统计后拟计划,计划拟定后呈报,等候批准,先试办几处。

中国普及教育有道难关_陶行知教育思想基

三、中国普及教育有27道难关

中国是一个贫穷的文盲大国,又是一个受封建统治历史最悠久的古国。普及教育所遇到的实际难关是很多的,除了教师关,还有26道大关。这些陶先生已充分估计到了。

攻破娘子关

全国成年女子中粗识字者不足1000万人,占女子总数的5%,学龄女孩占在校儿童总数的15.24%,所以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大半是女子教育问题。在封建的旧中国,男先生教大姑娘,有诸多不便。小先生脚迹所到之处,男女教育机会立刻均等。广东的百侯中学在普及教育中推行小先生制最有成效,小先生起初教校外学生2000人,其中女生占1500人。

攻破买卖关(www.guayunfan.com)

在旧中国,知识成了商品,非钱不卖、非钱买不来。留学生不愿尽义务去教劳苦大众,他们只愿高薪受聘于高等学府,去为有钱的少爷、小姐当听差。在普及教育的关口上把门的有两个大妖怪:一个是大肚的守财奴、一个是大头的守知奴,于是穷人一点知识也得不到。陶先生认为:“知识应当是社会所公有,把买卖的商品化的知识变做自由送人的礼物,是普及教育运动的一个大目标,能攻破买卖关,肃清守知奴、守财奴,以透达这个大目标的便是小先生。在小先生的手里,知识是变成空气,人人得而呼吸;知识是变成甘露,处处得其润泽;知识是变成太阳,照着广大的群众向前进行。”(Ⅲ,252)

攻破衰老关

陶先生说:“传统教育是教人学老,六岁的小孩子跟着老头子学老规矩,就好像长了两撇胡子,变成一个小老翁。”(Ⅲ,252)小先生一来可就不同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加入到小孩的队伍里追求知识,定会沾染赤子精神,变成了老少年。

攻破饭碗关

传统民众教育办得太呆板,使吃饭与读书发生冲突。劳苦大众自有许多生活之苦,都妨碍他们读书。例如,晚上规定七点上课,晚饭没吃完的不能来;饭虽吃完锅碗没洗的不能来;小孩哭着要吃奶的也不能来;丈夫挑菜上街没有回的,妻子和丈夫都不能来;守牛的,牛不适,守牛娃也不能来;做生意的正有顾客来,不能来……

有了小先生,这些困难便解决了。小先生的时间有弹性,可以伸缩,而且听人安排。

攻破孤鸦关

一个乡下先生住在一个破庙教死书,好比一只孤鸦。他所办的学校与社会隔绝,学校不能运用社会力量以谋进步,社会也无法利用学校的力量以图改造。双方都失掉互济的作用。这种学校普及了也无意义。如果小学生都变成小先生,这种学校便变得有意义,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拆掉了,学校也变大了,能使几个村庄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大学校。

攻破瓜分关

陶先生说,中国的教育官喜欢把教育切成一块块的,把义务教育与民众教育分家,就是一例。这不但费钱,而且一样也办不好。陶先生建议,把儿童教育与成人的教育搅拌一下,打成一片。有时要用小孩教成人,有时要用成人教小孩,有时要用小孩教小孩,有时要用成人教成人。陶先生认为:“若呆板的分起来,便一样也不会普及。冲破这个关口的急先锋便是小先生。”(Ⅲ,255)

攻破课本关

教书一定要有一种课本,并且要从头一本头一课教起。这是一种成见。没有课本便坐等,边远地方一等便是几个月。陶先生说,先生是活的,书本到处有,只要活用他就有办法。比如,让小学生抄教科书,给不能进学校的人读。小学、私塾总动员改习字为抄课本,每年可得一亿本不花钱的课本。

攻破纸笔关

写字必用笔墨纸,这也是一种成见。但乡下万一买不到纸笔,也有别的办法,椅子楷干净,用筷子蘸水也能练字;柳条为笔,泥地为纸,也可写字。

攻破灯油关

4亿人,8000万家,家家读书,这可算是文字教育普及了。但是,灯油消耗也大了。点菜油灯,每天多点一小时,每盏灯每年多花一块钱;8000万盏灯每年要花8000万元。点洋灯,每年就要花3亿2000万元钱,如果起得早,睡得早,午饭后少抽一袋烟,便可省下这笔钱了。

攻破调查关

做一件事必得预先调查清楚才能进行。要普及教育,先得调查学龄儿童和失学成人。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陶先生又考虑到,筹备调查,实行调查,调查后统计,统计后拟计划,计划拟定后呈报,等候批准,先试办几处。这样一来,官儿已经换了几任,新的学校尚未开门。陶行知说:“中国满地是失学的人,随手捞来都是。如果要调查一个大概,几天就够了。再要多费精力也不能更加正确。”陶先生主张:“要一面干一面调查,不是先调查完全了再干”,他风趣地说:“先把网儿撤下去,把鱼儿捞了上岸再去数吧。”(Ⅲ,257)陶先生说,只有小先生才能正确地做这大调查。

攻破短命关

士大夫赐给大众的孩子的教育寿命只有四年,赐给大众自己的教育寿命只有四个月。穷孩子的教育寿命现在连一年都没有。陶先生说:“这种短命的教育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也不值得普及。我们所要求的是整个系统的教育: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团到老,教到老。有了小先生和传递先生,大众的教育寿命可以延到和各人身体寿命一样长,终身是一个继续不断的现代人。”(Ⅲ,258)

攻破学校关

陶先生说:“一提到普及教育,大家就联想到开学校:圈校址,造洋楼,请教员,买家具,招学生,考学生,收学费,行开学礼。这样的一个东西是不易普及,即使普及也是害多益少。这种办法,一起手便是蚀本交易。并且要把所有的学龄儿童和失学成人都关在学校里面,只有叫农民卖老牛,给洋人发财。”(Ⅲ,258)陶先生创导,用一个很简单的东西来替代学校,这东西叫“自动工学团”。

所谓自动,是大众自己干,小孩自己干。自动教育是教大众自己干,小孩自己干,不是替大众小孩干。所谓工学团,工是工作,学是科学,团是团体。陶先生说:“说得清楚些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说得更清楚些是: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团体的力量保护大众的生命。”(Ⅲ,259)陶先生创办的工学团,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其中包含了生产的意义、长进的意义、平等互助和自卫卫人的意义,把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产生一个富有生活力的新的细胞。工学团可大可小,从几个人的家庭,店铺,几十个人的学校,庙宇,几百个人的村庄,监狱,几千个人的工厂到几万人几十万人的军队,工程队,都可创建一个工学团。

这就是陶先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开展大众普及教育之路。

攻破文字关

普及教育必须过文字关,要把文字符号教给大众,陶先生指出:“人与禽兽的大分别,就在人有语言文字,禽兽没有。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大分别,就在野蛮人只有语言,而文明人是语言文字都能灵活的运用。文字符号之妙,是妙在这个符字。”“农人不会画符,劳而不获,种的米都给人家画符画去了。”(Ⅲ,260)可见,大众和大众的孩子掌握文字符号是关系自身命运的大事。

但是,陶先生特别指出:“文字虽然重要,不可离开生活去教。文字符号要与生活打成一片去追求,否则便是书呆子的教育。”(Ⅲ,260)

攻破残废关

陶先生认为:“中国的教育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用脑者因为不用手,脑也不能精细,变成一个呆脑。用手者因为不用脑,手也不能精细,变成一双粗手……还有所谓之少爷小姐。他们是脑也不用,手也不用……这些人都是残废教育理论所造成的。”(Ⅲ,261)陶行知创议,换一条路走,使手脑联盟,教用脑的人用手,用手的人用脑。

陶先生反对在普及教育中去培养书呆子,再去造就“残废”的人。大众的普及教育应当是一种手脑并用、手脑双挥的完全教育。如果把劳苦大众仅仅培养成书呆子,这不是大众教育普及的目标。

攻破拉夫关

在普及教育中,有人认为学生多就算成绩好。若把牧童从牛背上拉来,把采茶女从茶山拉来,把采棉姑娘从棉场里拉来,把养蚕妇从蚕室里拉来,把织布娘子从布机上拉来,把种菜的小二哥从菜园里拉来,陶先生认为这是得不偿失的。在陶先生看来,这些劳动都是“正课”,学校不该妨害农务。一个乡村学校,如果天下雨,就别让孩子来了,就让孩子在家里教人。当然,对少爷小姐就另当别论了,他们有雨帽、雨鞋、雨衣,又没事做。

攻破大菜关

为何不把教育普及出去?教育官们说:“要求质量,不求数量”。陶先生写了一首小诗,想把他们的迷梦唤醒:

只为阔佬烧大菜,

哪管穷人吃糟糠

说起理由他充足,

声声重质不重量。

在这种冷酷的态度之下,大众的教育被葬送了。陶先生认为:“我们要求大众都能享受粗菜淡饭的教育权。我们站在大众的立场上说话,是要在数量上谋求质量之纯粹,不在数量外求质量之改进。”当然,同时我们也“立刻必得要求这粗茶淡饭里没有一粒泥沙,而有丰富的精神和维他命。”(Ⅲ,263)

攻破实验关

在上世纪30年代,“实验”这两个字是最时髦的词儿,普及教育也是时髦东西,到了所谓“科学的教育家”之手,就得来个实验。这意思是“教育不可轻易普及,你必得在一个小的地方先行试验,有了成效,才好推广”。陶先生风趣地说,最时髦的营养学是研究“维他命”,这些教育家似乎在说:“那粗茶淡饭不可随便吃,必得把那里的‘维他命’研究好,你们才好吃午饭”。那么,等他研究好了,大众早已进棺材了。

陶先生敬告大众:“‘实验’即‘迟延’,我们必得当心这个冒充的科学鬼”。(Ⅲ,264)

攻破城乡关

一般热心普及教育的人都不加思索地说,我们先从城里做起,渐渐的推广到乡下去。于是,乡下人的教育被耽搁了几十年。陶先生说:“我们不能再忍耐,戳穿这种空头支票,城里、乡下的普及教育运动要同时一齐开。”(Ⅲ,264)

攻破划一关

中国教育官喜欢划一,因为划一很便当。但是事实上不许他这样办。例如,南、北方的寒、暑假都划一;全国教育要用汉字去普及。“这真是埃河之清,人寿几何。醒醒吧!”(Ⅲ,264)

攻破会考关

陶先生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会考制度。他说:“自从会考的号令下了以后,中国传统教育界是展开了许多幕的滑稽的悲剧,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的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试验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Ⅲ,265)

学生赶了一考又一考,个个弄得脸黄肌瘦,甚至把命送掉。陶先生最感痛恨的是把小先生赶跑了,把大众的教育赶跑了。陶先生倡导:“要停止这毁灭生活力之文字会考,发动一个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创造的考成所要考的是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Ⅲ,265)陶先生这里所说的“要考的是生活的实质”,是指改造社会、个人的长进、为社会服务、抵抗强暴力量的长进等。如果仅仅是考书本,那便等于纸上空谈、不是实绩。

攻破偏枯关

陶先生指出:“中国的教育雨不落在劳苦人的田园里。中国的教育雨专落在大都会的游泳池里给少爷小姐游水玩。中国的教育雨不肯落到乡下去,灌溉农人所种的五谷。中国的教育雨不肯落到边远的地带去,滋长时代落伍的人民的文化。”(Ⅲ,266)

在中国有许多教育雨落不到的地方,广大乡村、边远地区。普及教育就是要解决这种偏枯状态。

攻破多生关

中国人生的多,死的多。每年两抵纯增五百多万人,学生增加几十万。即使用一万年教育也难普及。陶先生建议:一、成立永久的人口升降委员会;二、研究避妊法;三、提倡晚婚、晚育、少生。

攻破守旧关

陶先生说:“守旧的头脑,是一切进步的大障碍。这旧的里面有许多是骗人的迷信,尤其害人。”(Ⅲ,267)他认为,这黒漆一团的头脑要用科学之光来轰动,令其变化,向进步方向去思想。陶先生倡导,要普遍运用电影、无线电话等最重要的工具来改造我们的头脑。

攻破自由关

在普及教育中,要克服过分的个人自由主义:高兴读就读、不高兴读就不读,教也如此。陶先生说:“有知识的人必须纳知识税,拿自己已得的知识去教人,不肯教人的人不配受教育。既受教育而不肯教人的,以抗税论罪。”(Ⅲ,268)

攻破不平关

陶先生认为:“纳税的人得不到教育,拿穷人的血汗钱培养富人的少爷小姐,这是多么不平的一件事呀!婆婆不许媳妇上学,老板不许伙计读书,司务不许徒弟看书,工厂经理不许工人求知识,这又是多么不平的现象啊!”(Ⅲ,268)陶先生有个想法,要攻破这不平的难关,要三路包围:一是用小先生把知识送到不能上学的穷孩子队伍里;二是立“妨害进步罪”,使一切妨害他人求学的人都受到法律制裁;三是一致奋斗,要求教育经费之确定和教育权利的享受之普及,以实现教育机会之平等。

攻破天命关

中国人是听天由命的,算命先生是军师。每当大难临头,都说是“天命”注定,没有信心抵抗,连抵抗的念头都不会产生。遗憾的是教育界里的人也是一样的信天命,认为国家这么穷,教育哪能普及?至于大众,也只怪自己没福气读书,命里注定目不识丁。陶先生说:“只要存在这样一个念头,教育就永远不会普及。”陶先生认为:“我们也只需把念头一转,抱定一个人定胜天的人生观,向前创造,现代教育就自然而然的普及出去了。”(Ⅲ,269)

陶先生认为,在中国普及普及教育要克服以上27道大关,其中有先生关、娘子关、买卖关、衰老关、饭碗关、孤鸦关、瓜分关、课本关、调查关、学校关、文字关、大菜关等20大关,可以用小先生来解决。有的是由于经济问题,如短命关、学校关、残废关、拉夫关、大菜关、守旧关、天命关、城乡关;有的是立法问题,如多生关、自由关、不平关,有的是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如划一关、会考关。

由上可见,经陶行知的调查和分析,在中国普及教育所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有可能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