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文指导的绝佳契机_作文教学实录与评析_爱在杏坛

作文指导的绝佳契机_作文教学实录与评析_爱在杏坛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文指导的绝佳契机_作文教学实录与评析_爱在杏坛体验 作文指导的绝佳契机——作文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教学目的1.通过个人吃口香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习作体验,获取习作素材。课前动员学生买口香糖旨在获取习作素材,此时,教师则与学生聊此趣事,作文教学恰恰抓住了学生生活需要的最佳契机,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首先,在指导观察口香糖时,注意教给学生抓住各方面特点观察的方法,使观察卓有成效。

作文指导的绝佳契机_作文教学实录与评析_爱在杏坛

体验 作文指导的绝佳契机——作文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个人吃口香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习作体验,获取习作素材。

2.引导学生表达体验,能抓住人物观察“口香糖的外包装——内裸露时的所见所闻——吃时的感觉”等顺序具体叙述这一活动。

3.通过个人活动和作文,彰显学生的童真童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www.guayunfan.com)

二、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买口香糖。

三、教学过程

(一)聊一聊,激发表达

师:(微笑着)同学们,你们买到口香糖了吗?

生:(兴奋地)买到了!

师:看到同学们桌子上摆满了“口香糖”,就知道你们特别爱吃口香糖吧!虽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却是万万不能吃东西的。但是今天,杨老师想破个例,我给大家每人发一片口香糖解解馋,好吗?

生:(齐声)好!

【评析:吃口香糖,好吃又好玩,是一种极富童趣、顺乎儿童天性的个人活动,学生自然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的确,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课前动员学生买口香糖旨在获取习作素材,此时,教师则与学生聊此趣事,作文教学恰恰抓住了学生生活需要的最佳契机,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

(二)说一说,引导表达体验

1.细观察,说外观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发一颗口香糖。慢!请你先别急着吃。请注意观察口香糖的包装,要看看包装用的是什么材料?是什么颜色的?上面画了哪些图案?还有什么文字?这是什么牌子的口香糖?是什么厂家生产的?生产日期是什么时候?保质期有多久?有没有过期?用的什么配料?请你仔细阅读。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把看到的内容写下来。当然,如果口香糖是5片一个包装的,那么,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文字材料可能在外包装上,大家可以传阅或者由一个同学读出来,大家记录。

(1)学生分组观察口香糖包装纸及上面的文字说明。

(2)学生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粗细观察所见。

师:(鼓励地)谁能第一个讲讲自己的所见?

生:我观察的是“绿箭牌口香糖”,口香糖的外表包了一张绿色的纸,上面还有一些英文;里面还有一张闪闪发光的锡纸包着,看上去很美观,很别致。

师:你把口香糖的大致外表,粗一看就感觉出来了,同学们觉得他说得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说得不够具体,外包装上的文字说明没有说出来。

师:是的,我们要把口香糖的外包装说具体,怎么说呢?这还要说出口香糖的牌子,包装纸上有什么文字,生产厂家、日期、保质期等。现在,谁再来说说?

生:它的名称是“绿箭牌口香糖”,是美国箭牌糖类有限公司监制并授权广州生产的。生产日期是2009年4月27日,保质期是10个月,幸亏还没有过期,要不然就不能品尝它鲜美的味道了!

师:你不仅观察得仔细,而且用词也很准确,比如:“幸亏”、“要不然”、“鲜美”等词用得十分恰当。谁还观察到了什么,请继续说。

生:口香糖的配料有白砂糖、胶姆糖基础剂、葡萄糖浆、甘油、天然香料、抗氧化剂。生产这绿箭口香糖可真不简单啊!还没拆开包装,我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

师:“不简单”啊!真是一箭双雕!这个不简单不仅是口香糖的配料复杂,更是赞美你的精彩发言。

【评析:孩子们手中都有口香糖,引导学生说口香糖的外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观察手中现成的口香糖,这是最直观、最形象、最生动、最真切的生活体验,这就是实物教具的最大优势。它能够调动孩子的眼、手、耳、鼻、口等多种感官,最直接、最亲密地参与感知事物,最全面逼真地感知事物,了解其特征。通过观察口香糖,学生产生了丰富的认知,形成了真切的体验,这就是作文指导的最佳契机。教师的方法也值得借鉴。首先,在指导观察口香糖时,注意教给学生抓住各方面特点观察的方法,使观察卓有成效。其次,在引导表达时,注意发现学生表达的优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描述食品的方法。】

(三)抓体验,说“内脏”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已经垂涎欲滴,像一只闻到腥味的小馋猫,迫不及待地把包装纸撕开了。注意,你是怎样打开的?是用力掰开盒盖还是轻轻撕开包装纸?注意,还不能吃,请你仔细看看口香糖,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大约多长?多宽?多厚?把鼻子凑近口香糖,闻一闻,有什么味道?是甜甜的、香香的,还是有股薄荷味或是柠檬味?请摸一摸,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体验体验吧!(学生兴致勃勃地拆包装纸,小声议论,思维活跃)

师:谁愿意把打开包装纸之后的所见所闻展现给大家?

生:我轻轻地撕开包装纸,中间的口香糖是乳白色的,长方形,约7厘米,宽约2厘米,厚2毫米,凑近闻闻有一股浓浓的薄荷味。我还用手摸了摸,是硬硬的感觉。

师:你能用自己身上的“五员大将”——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双手,进行观察,感觉真爽。现在,你想吃吗?有没有馋得流口水啊?心里还想些什么啊?仔细地吃吧!(学生开始享用口香糖了,师边巡回教室边说:“现在终于可以享用口香糖了!请把它放进嘴里,美美地、慢慢地、细细地品味一番。第一口咬上去是软还是硬呢?有韧性吗?有没有听见牙齿咀嚼时发出的声音?粘牙吗?有汁水吗?甜的?咸的?还是酸的?请你看看同学们咀嚼时嘴巴是怎样动的?教室里有一片怎么样的声音?好,咀嚼了两分钟,你是不是觉得两颊有点酸啊?嘴里的口香糖有没有什么变化?是变粘了还是变硬了?整个口腔是不是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味?有没有调皮的同学用口香糖吹泡泡?这时,你又想些什么呢?请把你的感受说说吧,让大家分享”)

生:终于可以享受口香糖的滋味了,我拿起它就放进嘴里,美美地、细细地品尝了一番。

生:第一口咬上去觉得很硬,没有韧性,牙齿咀嚼出“咂巴咂巴”的声音,一点也不粘牙,没有汁水,有种甜中带清凉的味道。

生:嗯,真好吃。嚼时嘴巴一张一合的。这时教室里传来了一片“咂巴咂巴”的声音。同学们都吃了起来,还有几个调皮的同学用口香糖吹出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泡泡。

生:咀嚼了两分钟,两颊开始有些发酸,嘴里的口香糖开始变粘了,没有刚开始甜了,整个口腔弥漫着一股清香,怪不得人们这么爱吃口香糖。

师:老师都被你们精彩的体验陶醉了,吃口香糖的感觉真好!由此我们看到,写一样东西的顺序,经常就是正确地观察这样东西时的顺序,再用贴切的语言,自然有趣的习作就诞生了。

【评析:教师通过让学生闻、摸、咀嚼口香糖的感觉,再加上教师巧妙的语言引导之下,学生文思如泉,妙语连珠。他们智慧火花被点燃,作文潜能得到彰显和释放。整个的指导过程,教师无不是紧抓吃口香糖个人活动这一深刻体验。体验,是教师指导的有力抓手;体验,是学生语言的肥沃土壤;体验,是学生灵感的丰富源泉。作文指导的成功,根本就在于抓住学生体验的最佳契机。】

(四)写一写,记下快乐时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聊“口香糖”,品尝口香糖,大家兴趣很浓,“光说不练等于白干”。现在,同学们就观察自己买的口香糖,回忆刚才吃口香糖的一系列经过,把“吃口香糖”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再出一些好题目,使作文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用笔记下那快乐的时光吧!(学生写作,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选择典型作文,引导学生共同修改或者学生互改,师生共评)

【评析:通过前面的观察和口头作文,学生领悟了写作方法,对作文已是胸有成竹,书面表达已成为一种倾吐需要。此时,让学生自由表达,有利于展现个性,就能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附学生习作:

品尝口香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却是万万不能吃东西的。然而今天,杨老师却出乎人意料地给大家每人发一片口香糖,让大家品尝,真解馋!

我迫不及待地一把抓起一片口香糖,仔细地观察起来:口香糖的外表包了一张绿色的纸,上面还有一些英文;里面还有一张闪闪发光的锡纸包着,看上去很美观很别致。

它的名称是“绿箭牌口香糖“,是美国箭牌糖类有限公司监制并授权广州生产的。生产日期是2009年4月27日,保质期是10个月,幸亏还没有过期,要不然就不能品尝它鲜美的味道了!口香糖的配料有白砂糖、胶姆糖基础剂、葡萄糖浆、甘油、天然香料、抗氧化剂。生产这绿箭口香糖可真不简单啊!还没拆开包装,我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我已经垂涎三尺了,像一只闻到腥味的小馋猫。我急忙地撕开包装纸,只见中间的口香糖是乳白色的,长方形,约7厘米,宽约2厘米,厚2毫米,凑近闻闻有一股浓浓的薄荷味。我还用手摸了摸,是硬硬的感觉。

啊!终于可以享受口香糖的滋味了。我拿起它就放进嘴里,美美地、细细地咀嚼了一番。第一口咬上去觉得很硬,没有韧性,牙齿咀嚼出“咂巴咂巴”的声音,一点也不粘牙,没有汁水,有种甜中带咸的味道,尖尖的地有了一股清凉的感觉。

嗯,真过瘾。同学们咀嚼时还嘴巴一张一合的,那怪模怪样直逗人笑。这时教室里传来了一片“咂巴咂巴“的声音。同学们都吃了起来,还有几个调皮的同学用口香糖吹出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泡泡。咀嚼了两分钟,我的两颊开始有些发酸,嘴里的口香糖开始变粘了,没有刚开始甜了,这时,不但整个口腔弥漫着一股清香,而且连教室都溢着芳香了,怪不得人们这么爱吃口香糖。

品尝口香糖,真让人回味无穷。对了,提醒你哦,常吃口香糖有害牙齿!

评析人:陈倩

(此文获2009年甘肃省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