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信心_教学课堂氛围营造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信心_教学课堂氛围营造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信心_教学课堂氛围营造第四节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信心一、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尊自尊就是自我尊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总之,教师对被批评的学生要有一颗关爱之心,要做到思想教育与情感交流并重。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人。这就要老师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从而引导学生走上成功之路。个别谈话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感情,对学生施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信心_教学课堂氛围营造

第四节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信心

一、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尊

自尊就是自我尊重。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它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解自己的需要,都需要知道自己在团体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体会自身的价值。

如今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而且正处于自尊心强、感情脆弱的年龄,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所以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场合,顾及其颜面,尊重其人格;批评时尽量不当众批评,可以点事不点名,表明批评是对事不对人,这样既成全了被批评学生的面子,也起到教育其本人,同时也教育了大家的作用。

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绝不能只有生硬的批评,一定要有真情实感的流露,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期待。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www.guayunfan.com)

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学生,尽量不当众批评,不使用严厉或过激的语言;否则必然会伤害他们,使之抬不起头来,觉得失掉了做人的尊严。因为这样做会导致他们因心理承受能力弱而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对这种性格的学生,应该通过暗示,或者过后找个适当的机会,真诚地跟他们谈谈,使学生逐步适应,逐步接受。

性格外向、言行张扬的学生犯了错误,应采取当众批评的方式,但在表情和语言上也应特别注意,注意语言的分寸、尺度,绝不讽刺挖苦,但必须严肃指出他的严重错误。

对一些自控能力差、好惹是生非、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在反复的言语批评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努力通过一些生活场景让他们自我体验、自我评价。

总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尊,让学生在在被尊重的同时更加自信,体会并提高自身的价值。

经典案例

记得1999学年度,班上有一位姓张的男同学,他脑子灵活,思维敏捷,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偶尔会在课堂上带头说话,经常钻老师的牛角尖,令老师头痛。有一次上自习课,我在讲台上批改作业,他与同桌突然争吵起来,起因是为昨晚电视剧男主人公的行为而争吵,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当时我火冒三丈,真想狠狠地教训他一顿,但冷静一想,现在批评他,自己的情绪可能会失控,容易伤了他的自尊心。再说,他也许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我大发脾气正是他所得意的,如果我这次不当众批评他,或许还能端正他的学习态度呢。于是,我走到他的身边,严肃地看了他一会,安定了课堂秩序后,就一声不吭地继续批改作业。几天来,我只看他,没有批评他,他反而沉不住气了。一天课后,他主动找到我问:“老师你为什么只看我而不批评我?我一直等你找我谈话呢。”我趁机肯定他的智力和逻辑能力,否定他的不良态度,鼓励他努力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竞争意识,争做“三好”学生。良久,他问我:“你认为我行吗?”我说:“天道酬勤,只是你会让我看到你成功吗?”他不说话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终于,他浮躁的心安定下来了,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后来他的高考成绩过了重点本科线,他真的让我看到了他的成功!

案例分析

学生处于易冲动的年龄,容易犯错误。但犯错误大多是犯傻事,一般都是感情用事,因此,批评学生最好不要当众指责。机智灵活地变换批评的方式和方法,能够收到更好、更理想的效果。

总之,教师对被批评的学生要有一颗关爱之心,要做到思想教育与情感交流并重。—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而且要美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健康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对国家有用之人。这就要老师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从而引导学生走上成功之路。而且,等到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和期待时,自然会愿意接受批评,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信赖也会日益增强,老师的教诲便会铭记在心,从而不断鞭策自己,鼓励自己,一步步迈向成功。

个别谈话是教师与学生沟通感情,对学生施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谈话中教师自始至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从属地位。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谈话时的和谐气氛,态度要和蔼,说话要有分寸,不要把问题说得过分严重,以消除对方的恐惧心理。

个别谈话对环境的选择也很重要。同样的谈话,环境不同,产生的效果就大不相同,而谈话环境的选择,要根据谈话的内容和谈话对象的个性差异。有的谈话适合在办公室或教室等公共场合,对犯错误的学生具有威慑力,从而促进其改正错误;而对那些顽皮的学生应在安静的地方与其聊天,效果会好得多。

为了使个别谈话富有成效,对学生真正起到启迪智慧和触动心灵的作用,谈话时还要注意要出于爱心,而不是厌恶学生。因为学生是很敏感的,他们不会与一位厌恶自己的老师真心交谈;要有平等、诚恳的态度,对任何学生都不能摆出一副盛气凌人、教训人的架子;要有真情,只有用真情才能感动学生。个别谈话是教师调节课堂氛围的重要武器,一次成功的谈话,可使学生如沐春风,给学生以启发、鼓励;反之,也可以使学生消沉、迷惑,甚至一蹶不振。

经典案例

一次上课,发现坐在最后一排的一名男生正在吃方便面,我正视时,他就闭嘴不动;我视线转移,他就大嚼起来。“上课不要吃东西,把精力用到学习上。”我提醒说,很多同学都顺着我的目光看这位男生,而他却左顾右盼,并说:“谁在吃东西?”“就是你!”我说。他却毫无歉意地说:“老师,不是我,我没吃,上课怎么能吃东西呢?”到了这种地步,我深知很难收拾,于是给自己一个台阶说:“只有吃的人最清楚。”我继续讲课……

课下我找到这名男生,先从这天他吃什么饭说起,他当时就不好意思地承认他上课吃了方便面,说自己有吃零食的习惯,学不进去,就想吃点。我没有教训他,而是帮助他分析吃零食的坏处,上课吃东西的不良影响等,又从中学生要特别注意自身形象谈起,什么场合要注意什么等等,讲了很多。从他的表情上可以看出,这次谈话式的教育已深入到他的内心了,在以后的课堂上,他一直表现很好。

从此以后,对有小毛病的学生,我都是个别谈话。上课时,发现谁有了小毛病,我就走到谁的面前,两眼注视他,继续正常上课,实际上就是给他一种提醒,直到他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课后再个别谈话,平等地交流和分析其上课不良行为的原因和坏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可以说每一次这样做的效果都令我很满意。一个班有“毛病”的也就那么几个,有了几次这样的教育后,基本上就能很好地控制上课的局面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融洽多了。

人的尊严都应受到尊重,个别教育,避免了与学生在课堂上正面冲突,容易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思想上转变学生的错误认识。因为这样做,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不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容易接受,才会不断进步。

案例分析

教育是一门艺术,课堂氛围的营造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运用“机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其真正认识缺点,改正缺点。个别谈话就是教育学生常用的方式,而心与心的交流最能打动学生。

在谈话时,教师要精心创造和谐的气氛,态度要和气,说话要有分寸,不要把问题说得过分严重。就此案例分析,这位教师与学生谈话时,并没有用严厉的语气斥责他,而是从这位学生的不良习惯、自身形象等方面,引导他认识自己的缺点,意识到有错就改,以端正的心态学习。

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解放学生的个性,在自由与解放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参与,给他们创造时机,营造自由学习的空间,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机动教学时间,拓宽教学空间。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们成年人眼中观察到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少给孩子条条框框束缚的东西,少一点示范性的东西,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想象空间,教给他们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要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的形势下,提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经典案例

去年接了一个新班,班里有几个“问题生”。其中剑南的问题最为严重。全班学生和老师对他都很发愁。

当我对他们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后,针对性地制定了详细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总的指导思想是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给他们足够的宽容,一腔热情把他们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开学不久,先是剑南的同桌要求调换座位;不久,周围同学也开始对剑南不满;几位任课老师也都向我反映了剑南的“不轨行为”。一次晚自修剑南又在走廊打闹,我趁机把他请到办公室。

我问:“玩呢?”(他不做声)

“开学一个多月了,感觉怎么样?”我又问。

“还好。”他回答。

“精神很好嘛,好像身体也不错啊,足球踢得很好吧?”我夸奖道。(他有点不好意思)

我又问:“你是怎么看自己的?”

他想了想说:“我上课接老师的话,好讲空话,老师和同学都瞧不起我。”

我说:“同学、老师说你总是捣乱,你怎么看?”

他马上辩解:“我不是故意捣乱,我就是喜欢说话。”

“那也影响了课堂纪律啊!是不是呀?”我问。

“是啊!我改。”(他好像信心很足)

“那怎么改呢?”我问。

“慢慢改吧。”他慢悠悠地说。

“那得多长时间?”我又问。

他说:“我也不知道。”

“你看这样可不可以,你和同桌配合一下,我和其他老师也讲讲,把你一节课讲空话的次数记下来,每天要比前一天少一次,如何?”

他说:“试试看吧,我一定改!”

剑南没有食言,在以后的日子里,随着讲空话纪录的次数逐渐减少,他的这个缺点真是改了不少。

对剑南这样的学生,新学年是他们最好的契机,也是老师教育的最好契机。

后来剑南告诉我,我和别的老师不一样,服我!

从那以后,剑南上课“捣乱”少了,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高,变化最明显的是精神特别好,对老师特别有礼貌,只要是老师,老远就问好,还成为年级的表率。当然问题还很多,像值日早早就跑得无影无踪,在教室乱跑等。

一天,同学告诉我,讲桌不知被谁给弄了一个大窟窿。我去一看,可不是。我问:“谁的杰作?”

“我不小心撞坏的。”剑南说。

“什么部位能把讲桌撞出窟窿来?”我看着他问。

“我帮老师安装投影仪的时候,太粗心了。把桌角碰了一个大窟窿。”剑南怯生生地回答。

不少同学在一旁幸灾乐祸。“噢,原来是帮老师干活弄的。好了,你先用透明胶带粘一下。以后小心点。”我语重心长地说。

下午还没有上课,一个同学跑过来说,剑南又把他的桌子弄坏了。

我去教室一看,果然那个同学的课桌后面的胶合板掉下了一块。

“你弄的?一天之内,连中两招啊!”我看着剑南说。

“我的衣服挂在了他的桌子上。”剑南说。我一看,他的衣服真的开了一个大口子。

原来是这样。“在教室里,行动要小心些,你看要是把你的皮或别人的皮扯下一块就麻烦了。明天中午把桌子抬到维修组修一下,如果需要赔钱的话,你们协商一下。”剑南一个劲地点头。

不久,剑南又犯事了,而且是打架。当时我想,最近剑南应该是比较克制的,在班级的表现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如果真的寻衅滋事,可得修理修理他了。

后来,德育处也把事情调查清楚了。放学回家的路上,另一班的几个同学对着他喊“武大郎,吃粗粮”,起初,剑南保持了克制,他的嘴可真是油,那几个说不过他,几个人一起上,把他按倒在地上。我在班上向同学们通报了这件事,还把没有出手的剑南表扬了一番。事后剑南的日记很让我感动,他说因为他使班级被扣分,使到手的流动红旗擦肩而过,心里十分愧疚。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全班同学。

但万没想到的是剑南的爸爸看了日记后,认为儿子被人无端打了,还对不起老师,马上投诉到学校,并扬言决不罢休,还说要带人来学校劈了那几个学生。校办通知我尽快做家长工作。

第二天,我和剑南的家长进行了交流,他的爸爸也提高了认识,没有惹事。我也明白了,剑南的性格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对剑南的教育是一个综合效应。学校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是有限的。

之后我和剑南交流这件事,剑南说:“我爸没上过学,动不动就动粗,我说不要给学校打电话,他非要打。”

我说:“你爸这是心疼你。”他不说话。

其实在开学不久,我就发现,造成剑南行为习惯的原因除了家庭之外,还有由于剑南动作很快,作业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写完作业,没事可做,就和周围的同学讲话,慢慢地就形成了上课说话的习惯。

我想,该引导剑南读书了。几次交流之后,我发现,剑南对《三国演义》非常感兴趣,于是,我给他推荐了一本以三国说管理的书。他看了之后问我有没有原著,于是我给他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有注释的版本。几天后,他和我说:“没文化就冲动,像张飞;有文化了就能用计谋胜过别人,像诸葛亮那样。”

我想他是看出了门道,我让他准备一下,给咱们班同学介绍一下《三国演义》。他准备了一周,最后竟弄出三个主题。

三国英雄谱:内容主要包括董卓、吕布、赵云、关羽等人的兵器、经历、基本战绩等;智慧人物榜:内容主要包括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人物的经典故事;冲动人物榜:主要讲张飞的。

这件事情之后,剑南在班里的威信也树立起来了,他对自己有了信心,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而且因为读书的时间多了,上课讲话、乱跑的时候就少了。

案例分析

对于剑南的教育,“我”采取了表扬的方式,淡化了他是后进生的意识。“我”和剑南谈话时,有意做成无意为之,尽量做到了教育无痕。

只要学生惹了事就无情地批判或处分,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剑南是有点顽皮、爱动,但如果他不是故意的破坏,属于无意为之,说清楚也就是了。当然应负的责任,他是应当承担的,那也是对他的一个教育。

造成学生某些行为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老师不应就事论事,单方面看问题,要多角度、多层次地看,不应把事情都泛化为道德问题。习惯可以慢慢培养,学生的性格不应强求改变,否则可能导致学生的性格扭曲。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具体的引导,尤其是他们的读书生活。我们一再抱怨学生不读书,其实学生也想读书,只是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怎样去读。所以,我们应用宽容的态度给学生留下成长的空间,并去开拓他们精神成长的空间。

经典案例

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创编活动。上《粉刷匠》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为歌曲配动作,想不到学生编得还真不错。我选出了一位特别好的学生,让她当小老师来教给其他同学,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很开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那位当小老师的学生,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相信,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她会更加投入地学习,会编出更好的动作。

教师只有正确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心理自由”的氛围,一个自我表现的空间,才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分析

让学生学会解决一个问题的能力远远要比让他们去牢记100个问题的答案来得重要。在课堂中教师当然要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本身。案例中这位音乐教师在教《粉刷匠》这节课时,充分认识到了低年级学生好动这一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老师安排了学生自己为歌曲配动作,并且还选了特别好的学生,让她当小老师来教其他同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显得很“活”,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此过程的设计不论是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还是在巩固前面整理过的知识点上,都是非常有效的。

经典案例

撕纸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听着撕纸的声音,看着撕得宽宽窄窄、不成样子的纸条、纸片,他们觉得是一种莫名的享受。因此在讲撕纸游戏一课时,我力求找回他们幼时的乐趣,还学生们一个自由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老师的引导下,展翅翱翔,享受撕纸带来的乐趣。

上课铃响后,我穿着纸做的衣服走进课堂,同学们都惊喜地叫起来:“好漂亮呀。”这时,我抓住时机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有什么特别之处呀?”“您穿的衣服是纸做的。”同学们都抢着回答。接着,我把纸衣服给一名同学穿上,“你们看他头上还缺一顶帽子,老师再给他撕一顶帽子,你们说好吗?”大家都很赞同。“但是,老师不知道做一个什么样子的,谁来设计一顶?”一个同学说:“老师,您撕一个小白兔样子的,长长的耳朵多好看。”

于是,我照着那同学说的撕出一个小白兔帽子,给同学戴在头上。这时,我便问:“老师撕的时候,谁看清了我是怎么撕的?”同学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老师您的两只手挨得很近,撕的宽窄都差不多。”“对了,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撕纸是我们最爱玩的游戏,你们用手里的纸像老师这样撕一撕,看看有什么感觉。”大家都尝试起来。接着,我提出要求:“今天,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撕着玩了。老师想让每位同学当小小设计师,分组比赛,每组选一名‘模特’,其他同学给他做衣服,但是,你们不能用剪刀,看哪一组设计得既新颖又大方。”命令一下,同学们都行动起来,各种报纸、彩纸、挂历纸都派上了用场。大家分头讨论,各自出谋划策,作自家打算。课堂非常活跃,每个人边做边想,紧张而不忙乱。从头饰到衣服每组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头饰做成小动物形状、有的撕成假发、还有的撕成高高的厨师帽。衣服就更是丰富多样,民族式的、戏服式的、裙式的等。有的还配上了小书包、小手套,颜色鲜艳美丽极了,最后,“模特”们还进行了表演,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通过小组合作,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氛围,还同学以时间和空间,让其在开放的课堂中实践、创新,获得了成就的机会和体验,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

下课了,同学们穿着自己做的特殊服装在校园里游戏,其他的同学都投来新奇而羡慕的目光,大家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自豪、喜悦的笑容……

案例分析

全课以“撕纸”为主线串联起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程度,全课营造的学习氛围比较轻松活泼。在课堂上,这位教师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给他们创造时机,营造自由学习的空间,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动和想象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自己的个性。这位教师抓住学生喜爱撕纸的天性,首先,穿上自己撕的纸衣服进入课堂,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也产生要自己撕纸来帮自己做衣服的欲望;然后教师在学生的撕纸过程中作适当的示范和指导,让学生撕出各种各样类型的帽子、衣服等;最后让学生作为“模特”进行表演,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小组合作,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氛围,还同学以时间和空间,让其在开放的课堂中实践创新,获得了成功的机会和体验,享受到了创造的乐趣。

自由是人们普遍追求和向往的一种权利,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给予并保障学生的这种权利,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三、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

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句道出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但也拉大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会觉得老师永远是对的,老师不应该犯错误,犯错误的老师没能力等。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老师也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认为自己不应该犯错误,并且害怕在学生面前失去尊严、丢掉面子,怕听到学生对自己的不满和批评,听到后也不能正确对待,总是妄图通过高压政策,让学生怕自己,服从自己。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架设了一堵厚厚的墙,无法逾越。我们的教育应当是民主、平等、理性的,不是高压,不是逃避,不是逞英雄。老师要试着跟学生交朋友,倾听学生的心声,接受学生的意见和批评,跟学生共同进步。

经典案例

上学期,班里接二连三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早操迟到、自修课吵吵闹闹、作业拖拉或干脆不交、抄作业现象屡禁不止等,与其他班级相比,我们班学生明显好动、顽皮。面对这一大堆情况,我深深地感到不安和烦躁,由于自己心情不好,再加上学生频频犯错误,我常常采取急风暴雨式的批评,激烈过火的话说了很多。然而班级情况只是表面上稍好一些,实质上并没有大的改变。

有一天,突然读到学生的一篇周记,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班主任天天都找理由骂人,虽然心里知道班主任是为大家好,可就是受不了。

我领悟到:在教育学生时,要和他们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进行谈话,这样才有利于沟通,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教育学生。

我决定召开一次以“沟通”为主题的班会。

为了消除学生对我的顾虑,为了让学生都能讲心里话,我特意把班长、团支书找来,让他们去做同学们的工作,并让他们转告其他的同学:班主任以人格担保,绝不会对说真话的同学进行打击报复,请全班同学监督。

我一再告诫自己:这次无论学生怎么说,说什么,我都要微笑面对。即使学生言语过激,也要耐心听取。

主题班会如期召开。首先是班长、团支书发言,我都给予了真诚、耐心的回应。当学生们确信我是真心接受他们的批评意见时,他们的发言越来越踊跃,很多学生把平时压抑在心底里的话都说出来了。

学生1:“为什么不让我们在业余时间看电脑游戏书?要知道这是一个电脑时代。再说,我们也不见得会‘走火入魔’。”

学生2:“有一次在自修课上,我前桌的班干部和我讲话,你来的时候正好看到我在说话,你问也不问就把我叫出教室,在门口狠狠地骂我,而对这位班干部却连一句批评的话都没有,我不服你。”

学生3:“我的手机丢了,我不想说,也不敢说。因为按以往的教训,跟你说了,你反而会骂我,说我违反校规带手机,丢了是活该。因此,我不信任你。”

学生4:“你说我和菁的交往超出了一般男女同学的范围,我们一点儿也没有啊!我们是好朋友的关系,我们坐在一起常常在讨论学习问题,根本不像你想象的那样。”

学生5:“你说话老伤我们的自尊心。例如:每当我们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你总说一句口头禅,你们这批人太差了,笨得跟什么似的,根本不能跟我以前教的学生相比。难道我们真的不如他们吗?难道你不能说一些鼓励的话给我们听吗?”

学生6:“有的同学乱扔纸屑或大声关门,你就说‘素质太差’!”

学生7:“你每天都有理由骂同学,很少听到你的表扬。”

……

从学生们的话语中,我悟出了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1)平等待人;(2)工作细致周到;(3)先调查研究再下结论;(4)说话要讲求艺术性;(5)多鼓励,少批评等。

这次主题班会开得十分成功,从这以后,我发现班级情况有了很大的转变,尤其使我高兴的是,我与学生们的距离缩短了。

案例分析

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以前最失败的是对学生缺少关心、爱护、宽容和赞扬,缺少与他们的沟通。要做好一名班主任,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事事处处要讲科学、讲方法、讲策略、讲沟通,千万不能由着性子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在班级工作中应多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说教、批评;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民主氛围中进行思想教育;要营造学生人人敢说话,说真话的氛围;要以爱学生的心态投入到学生中去,既要立威,又要关爱,爱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润滑剂。

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敢于让学生讲真话,敢于直面学生的批评,给学生创造说心里话的机会。当学生的怨气得到了宣泄,你的诚恳态度打动了学生,学生会更愿意接受你的教育。你会发现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非但没有降低,反而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四、学会赏识培养学生自信

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表扬与批评可能是最常用的两种方式了。表扬是一种鼓舞,而不是一个蜜罐;批评是一种鼓舞,而不是一种刺激。我们既不能因为得到表扬而沾沾自喜,进而忘乎所以,也不能因为受到批评而气馁,失去进取之心。所以,我们在批评与表扬面前都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才能摆好自己的位置。

适度的表扬,可以增强孩子的上进心和自尊心,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动力。特别是当孩子犯了错误,在严厉批评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肯定它的积极因素,增强孩子克服困难、改正错误的信心和勇气。

表扬要适度,因为过多的表扬会掩盖学生的缺点和问题,累积的优越感会降低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学生内心变得十分脆弱,不利于他们健康地成长与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表扬与赞赏,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

教师要尊重、赏识学生,但并不意味对学生随意进行夸奖,诸如“你真聪明”“你太棒了”“你回答得很好”等,这种不结合具体内容而进行的“廉价”奖励缺乏激励性,流于形式,要么对学生无法起激励作用,要么误导部分学生以为自己的回答很好而沾沾自喜,久而久之,便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并导致学生不求甚解。

合理的批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确认学生有错之后,就要对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批评不能随便和无关痛痒,否则就会纵容错误,导致影响纪律的严重后果。

总而言之,一味地批评与表扬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给予及时适当的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兴趣得以调动;同时对学生的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让学生对错误有明确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有正确的理解。注意学生的内心体验,把握好分寸,符合实际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表扬和批评看来很简单,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掌握好,尤其是“适当”的尺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只有善用表扬与批评这两种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做一个“美”的发现者,只有不断地发现学生的“美”,教师才有机会实事求是地表扬学生。“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用到教育者身上也是适当的。繁琐的工作有时会让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忽略了学生的闪光点,错过了表扬学生的种种机会。教师要善于在平凡小事中发现学生的不平凡之处,要做个有心人,对于学生一些常见的小善举,应该在班上公开地表扬,赞扬其人更要赞扬其行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善小亦为”的意识和举动,班上就会形成事事有人做、好人好事争相做的良好风气。

经典案例

老师要善于欣赏学生,挖掘学生身上不突出的优点加以大力赞扬,这比赞扬学生明显的优点更促其上进。如果老师总是赞扬一个学生众所周知的优点,如表扬尖子生优秀的成绩,班干部负责的工作态度等,他会觉得习以为常,甚至不以为然,所以表扬有时就失去了作用。因此老师平时要“多心”,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学生身上不明显的特点。有一次,我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一篇写景抒情诗旁还配有一幅画,这是出自一个成绩优秀却性格冷漠的学生之手,其他学生和我从来不知道他还会画画,这一发现令我心中一动。第二天我在班上朗读了他的诗歌,更大力赞他的画工,说他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让同学传阅其作品,事后,我建议他加入班上的宣传小组,他居然答应了。后来我发觉他慢慢变得会与人交往了,成绩也更上一层楼了。没想到,一次无意间的发现与表扬,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个性。

对平时较骄傲自大的同学,可在班上稍微表扬一下其行为即可;对于平时表现较差的同学偶然的表扬,就该大张旗鼓地进行,这样可以鼓动他的上进心。另外,不要老是表扬那几个学生,因为这样会使受表扬者产生自满情绪,也可能令某些同学产生嫉妒和反感,不利于大面积地教育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因此批评学生更应该讲究方法和方式,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批评学生,切忌勃然大怒,小声地批评学生,就是要求教育者尽量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深入地了解其原委,找准批评的切入口,再进行批评,以尽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为前提。

有一天,我发现早读前15分钟,多数学生已经到位了,但是大多数人或聊天或发呆,甚至在抄作业,只有少数几个在安静地看书,这几个学生又恰好是成绩优秀或进步很大的学生。我观察了三天并详细地作了记录。第四天的早读,我把观察的不良现象一一列举出来,也不批评,而是点名大力表扬认真学习的几个同学,最后我说:“一日之计在于晨。那几个同学为何成绩好?因为她们每天早上已经比其他同学多学了15分钟,其他同学每天比她们少学15分钟,那么一个星期会少多少分钟?一个月呢?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珍惜时间!”第二天早上,我发觉早读前闲聊的人没有了,多数人在自觉地看书。“扬此抑彼法”既可以赞扬积极的行为,又可以不露痕迹地批评犯错误的学生,催其向良好的行为学习,可谓一箭双雕。

曾有一段时间,班上的明经常迟到,我软硬兼施,几乎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但还是收效甚微。一天下午第一节课已上了几分钟,他才气喘吁吁地在门口喊“报告”,这节课恰好是我的校级公开课,后面坐满了听课的教师。我没有说什么,只是压住自己心中的怒火。朗读课文的时候,我本来设计另一个学生读的,突然想起明普通话很标准,声音洪亮,而且胆子又大,何不叫他来朗读?于是我对他说:“明,刚才上课时没有看到你,我心里就喊不好了,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这篇文章由你读最合适了,备课的时候已经想好由你读了,不过幸亏你及时出现了,下面请你来为大家朗诵。”他听了,很意外也很高兴,他充满情感的朗读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热烈掌声。后来,他惭愧地来为自己迟到认错,我微笑着对他说:“老师的公开课受到很高的评价,其中你的功劳最大。记住,你在老师的心中是无人可替代的,希望以后能看到你准时出现在教室。”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想不到以前种种的批评教育无法让他改变的毛病却因为一次恰到好处的赞扬而令他改正了。“用赞美来代替批评”,这就是无痕批评的魅力,老师要在恰当的时候利用这种批评,能收到其他方法达不到的效果。

案例分析

案例中老师处理问题的艺术,是通过间接的话语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表扬优点,暂时忽略缺点,这种做法既可以赞扬积极行为,又可以不露痕迹地批评犯错误的学生,催其向良好的行为学习,可谓一箭双雕。对于重要公开课上学生迟到现象,老师没有严厉地批评学生,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设情境处理尴尬的僵局,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赢得了一致的好评。可见,用“赞美来代替批评”是一种无痕迹批评的魅力,老师在恰当时候运用此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表扬是对学生好的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批评是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的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克服缺点和错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明确努力方向。表扬与批评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实际。当学生确实表现好时,就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并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与建议或指出他们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利于在今后加以改进。滥用表扬就不能使学生感到自豪,反而容易使学生对表扬产生满不在乎和无所谓的心理状态。批评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它的副作用较大,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因此一定也要适度。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给予及时适当的激励,同时对学生的错误及时加以纠正,让学生对错误有明确的认识,促其健康成长。

赏识教育的根本是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一种态度、认识、评价和信念。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也会为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取得更大的成就,从而获得更多的满足,为人生幸福铺平道路。不仅如此,自信心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它可以使学生获得其他许多优秀品质,比如能很好地应付压力、具有更好的判断力等。相反则会产生“波纹效应”(是指在学习的集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行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做法时,引起的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的现象,有些学生甚至会故意捣乱,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形。这时教师的影响力往往下降或消失不见,因为这些学生在集体中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种效应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发展、心理品质和身心健康会产生深远而恶劣的影响),致使学生缺乏进取的动力,难以在学习上取得理想的成绩。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产生自信心,是指不断地超越自己,产生一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最强大力量的过程。这种强大的力量一旦产生,你就会产生一种很明显的毫无畏惧的感觉、一种“战无不胜”的感觉。

产生自信心后,无论你面前的困难多大、你面对的竞争多强,你总能感到轻松平静。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和认识需要,使学生获得成功,增强成功的体验。有了成功的体验,肯定了自己,相信了自己,增强了自信心,就会激励自己不断地去探索,去争取成功。为帮助学生成功,教师必须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创设成功机会,从情感维度上处理教材,使教材和学生需要相统一,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从而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经典案例

开学不久的一次数学课上,我发现了她——娜娜。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提出问题,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我正高兴于学生的投入时,发现娜娜一人坐在座位上而没有融入小组讨论中。我走到她面前,她似乎发现了什么,抬起头,茫然地望着我。我对她说:“来,把你的见解说给我们听听,看看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娜娜顿时满脸通红,低下头默不作声。我立刻意识到娜娜是一名特殊的学生,对她说:“是不是没想好?那你先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她轻轻地点点头。

从那以后,我就特别注意娜娜。当同学们课间在一起快乐地游戏时,她却独自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发呆;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在操场上锻炼时,她只是一个人站在操场上羡慕地看着。她胆小、性格内向、不爱与同学们交往,课堂上非常安静,从不举手发言。她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使得她的性格更加孤僻甚至有些自卑。我决定帮助她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刚开始,我与她交朋友,不光从学习上,还从生活上关心她。我经常对她说:“在老师心里你是一个很可爱的学生。”她听了,眼里流露出一种少见的喜悦的神情。上课时,我有意地注视她,用目光鼓励她。我有意向她提一些她能回答的问题,一旦问题答对了,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使她敢于对自己说“我能行”。布置作业时,我会特意布置一些适合她的作业。对她交上来的作业,我都会给她批注上一句简单的话,从“有进步”到“真棒”,再到“太好了”。此外,我还与她的家长取得联系,希望家长也多给她一些鼓励。这样,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她的自信心得到很大的增强。当老师提问时,她可以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来,这表明她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渐渐地,她不再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同时,这种学习的欲望在其他学科中也得到了延伸。我也高兴地发现她在其他方面的变化,比如同学们邀她一同游戏,她再也不是一名观众,而是大胆地与同学们一起玩耍。她再也不像一只离群的孤雁了,看到她脸上那份自信的微笑,我感到十分欣慰。

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赞扬,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所说:“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教师的激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产生巨大的心灵感应,从而使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确实,比起批评、责骂,适时的关心和激励具有更大的效果。遇到不自信的学生时,老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不仅如此,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与人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与他人的友谊,感觉到在集体中贡献自己能力的快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自信。

案例分析

自信是通往成功的敲门砖,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决定学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赢得信心成了老师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案例中的“我”通过平时的留心观察,发现了一个脱离群体的学生娜娜,主要原因是娜娜缺少自信,进而导致她性格孤僻甚至有些自卑。于是“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她赢得自信。首先与她交朋友,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她,使她从心灵上不再孤独。然后通过鼓励的方式,使她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最后在作业批改中尽量给予表扬的评语,从“有进步”到“太好了”。她的自信心也随之逐渐提高。

“我”还充分发挥了家庭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动员家长也给她一些鼓励,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肯定和鼓励下,一位沉默寡言的学生终于走出了过去的阴影,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脸上充满了自信。该案例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成功老师的可贵之处,就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学生赢得自信,从而通向成功的大门。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期望,保持对学生的期望能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心理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的提高。为了获得优良的成绩,教师需要传达他们对学生的高期望值。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要赋予期望,告诉学生什么方法可以做好。当你开始一天的工作时,把你的期望告诉学生,以此来激励学生、规范他们的行为。

经典案例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的精彩的教学片断:

课临近结束,一个学生谈自己的理想:“我想考清华大学,但如果以后考不上清华,考上了河南大学的话,自己也一样会去上,但会更努力,争取考上清华的研究生。”孙老师听了很是激动,对他大加赞赏,说他读书读出了自己的聪明。

随后孙老师又问:“你真的想考清华?”孩子肯定地回答:“想!”孙老师接着说:“我去年到北京学习时去了清华园,在清华园里摘了两片红叶,一片送给了我的孩子,一片自己保存着。”说着他郑重地把夹在书中的红叶拿了出来,强调道:“霜打的红叶,你想要吗?”孩子答:“想要!”孙老师又问:“你确定我会送给你吗?那要看你怎样去接。”只见孩子踮起脚尖,举起双手去接,十分想要,但孙老师却一次次抬高自己的手以致孩子伸直双手仍够不着。孙老师又问:“你为何用双手去接?”孩子说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而那清华园的红叶,也得十分珍惜。孩子是那么的执著,孙老师感动地将红叶相送,孩子满脸喜悦,此时孙老师抱起孩子说:“我们拉钩约定一下,你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好不好?”老师的手指和学生的手指拉在一起,孩子自信地说:“好!”孙老师又说:“有信心吗?”孩子答:“有。”孙老师说:“这个约定你会忘了吗?”“不会。”孙老师又问:“今天是几号?如果再过六年你在清华大学读书,你会向今天抱起你的老师说什么?”孩子略想后说:“会给你深深的祝福。”

在这里老师尊重了孩子的感受,把孩子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传达他对学生的高期望值,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位学生能否考上清华已经不重要了,但他也许永远忘不了曾有个老师把他抱在怀里,对他说老师希望他能考上清华,更重要的是学生至少已经有了考入清华的自信与勇气。

案例分析

从孙老师与这个学生的精彩对话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这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孙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成长与完善。

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且都会为这个目标做不懈的努力。这名学生的目标是考上清华大学,但他也想到可能不容易达到。孙老师在这个学生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从书中将一片清华校园里的红叶拿出并强调:他摘了两片红叶,一片给了自己的孩子,一片给了这名学生。说明老师对他和自己的孩子有同样的期待,这样在学生心中有了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激发了学生更加努力去学习的动机。在送红叶的时候,老师特意强调了叶子为霜打的红叶,并要看学生接红叶的方法,这片叶子代表了老师的期待、学生的理想。“想要”,说明孩子对理想的追求;双手去接,说明对理想的真诚,老师在这里很好地用自己的期待让学生更加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可以想象老师对这位学生的期望和信任一定会成为他学习的最大动力,这恰恰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目标,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