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重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_教育优化与课堂创

尊重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_教育优化与课堂创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尊重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_教育优化与课堂创第五节 尊重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在谈教育个性化之前,我们先来谈一个厚重的话题: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但近六十年来,我们没有培养出一个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像鲁迅这样的文学家,像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晏阳初这样的大师级的教育家,为什么?目前总分“一刀切”制度过分注重公平,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的显露。

尊重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_教育优化与课堂创

第五节 尊重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在谈教育个性化之前,我们先来谈一个厚重的话题: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但近六十年来,我们没有培养出一个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像鲁迅这样的文学家,像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晏阳初这样的大师级的教育家,为什么?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模式,这个模式概而言之,三句话:

一是“批量化生产”。大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在我们的教育中表现得非常突出,现在,一个学校动辄四五千、六七千学生,就是上万学生的“巨型学校”也不鲜见;一个班六七十、七八十个学生已经是司空见惯。

二是“方阵式教育”。过于整齐划一、缺乏弹性。一个个班级就好比部队阅兵时一个个方阵,谁也不能走快,谁也不能走慢。有人说,你这话不对,学生学有余力可以跳级,学习跟不上可以留级。话虽这样说,但事实上有几个学生跳了级?留级也一样不容易,因为留级有指标限制,不是你想留就可以留的。这样,在我们的班级里面,往往会出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成绩好的学生没事干,成绩差的学生急得哭。

三是“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截长补短”。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全面发展”就是“全科发展”,就是门门课要达到80分、90分以上。一个学生即使在某个学科上有特长、有优势,也不能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伸展”他的长项,必须“忍痛割爱”而“移情”其他学科,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补短”上。其结果很可能是,长的被截掉了,而短的呢,又未必能够补得起来。最后是哪门课都知道一些,但哪门课都知之不深,冒尖人才始终不得出现。(www.guayunfan.com)

目前总分“一刀切”制度过分注重公平,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的显露。所谓特长生往往由于某一门功课特别好,而总分平平,被堵在大学门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靠的是不断在各个领域打破常规,发现新知。有特长的人比各个学科平均用力、知识结构平均化的人更易取得特长领域的突破,这应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这样讲,现有教育模式不改变,一流的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

一、善于发掘教育个体潜质

数学来讲,现在中学的教学内容很难,一定程度上说,我们是以培养数学家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事实上,对许多工种来讲,只要求具备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就够了,学生所学的许多东西日后根本就用不上。苏联数理科学博士、教授波斯特夫尼科针对苏联学校中数学课占了全部教学计划1/5分量的现象,主张减少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有人不理解,向他提出质疑。他提了两个反问:在不是专搞数学的人当中,有谁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哪怕使用过一次三角形的内角定理?哪怕解过一回二次方程?他说,生活中需要多少数学,就应该占用儿童多少学习时间,既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确实,如果在一些学科上降低难度,只要求他达到一个基本的要求,然后他可以偏点科,着力去发展其他优势学科,还愁特殊人才不冒尖?中国有句俗话说:“是锥子总会出头的。”但如果你把它装进一个铁皮盒子里,它恐怕就出不了头。我们要给它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把它们放进布袋子,它们才会冒尖,才会一个个脱颖而出。人的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改善学校教育的评价机制

(一)建立一种鼓励学生发展特长的考试机制

很多学生不是没有特长,而是不敢去发展他的特长。因为,一旦费时费力去发展特长,很可能就会顾此失彼,导致某些学科成绩下降。而一旦在高考中有那么一两门学科拖了后腿,就会全盘皆输。谁敢拿自己的前途甚至命运去开玩笑?

为解决这一问题,防止埋没人才,是否可以采取艺术、体育类专业招生的办法。比如,将数学成绩只作为参考,或降低文化课考分的要求。这样,学生有这个分数做基础,即使其他学科考分低一些,他也不用担心名落孙山,而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他的特长上。从理论上讲,这是可行的,我们对艺术、体育类的特长生可以这样招,其他学科的特长生为什么就不可以?难道其他学科上有特长的学生就不是特长生?

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人情因素,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在实行的过程中,有关方面要提高政策水平,从为国选才的高度来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科学管理,严格标准,客观公正,把好质量关。

(二)建立一个开合灵活、进出自如的教育体系

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过于制度化,学生一旦在某一学习阶段因为某种原因中断了学业,日后他再要回到这个体系中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法国一位农业专家在安徽省待了一年多,他深有感触地说:“中国竟有那么多的农村孩子不读书,不愿读书,也没有书读。”确实,很多十四五岁读完初中不能继续升学的孩子,找工作还早,上高中又无门,整天无所事事,许多青少年因此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甚至被不良因素所引诱而误入歧途。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他们的学生可以随时出来,也可以随时进去,所以他们不存在“留级”“失败”的概念。良好的教育体系应该是能够“使每一个人获得他所缺少的知识在任何时候都能‘赶上去’”。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的:“当教育一旦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时,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也就不同了。如果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教育的过程中在一定年龄和一定阶段上失败了,他还会有别的机会,那么,他就再也不会终身被驱逐到失败的深渊中去了。”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开放性的,学习制度是有弹性的,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走出失败的阴影,走向成功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