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形式_榆中县教育志

组织形式_榆中县教育志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组织形式_榆中县教育志一、组织形式民国10年后,县上各机关附设了平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扫盲工作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工农教育迅速发展。1986年7月,榆中县恢复建立了扫盲机构。2002年,榆中县教育局转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12部门<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辍学,杜绝新生文盲。

组织形式_榆中县教育志

一、组织形式

民国10年(1921)后,县上各机关附设了平民学校。民国21年(1932),国民党县党部在北关、金崖、定远、刘家营设4处民众学校,附设在初级小学校内。民国25年(1936)后,各乡镇的民众学校扫除了一定数量的文盲(见表1-8-1)。民国35年(1946)9月,县政府饬令各乡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办理民众教育。民国37年(1948)2月,县民众教育馆筹办补习学校。10月开学,有学员45人,年龄在14~29岁之间,每日授课3小时,3个月结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扫盲工作受到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工农教育迅速发展。1950年召开第一次文教工作会议,确定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识字活动,减少文盲,各区、乡兴办冬学。年底,全县有冬学37所,学员1600多人。1952年开办冬学180所,参加学员1.42万人。1953年,县文教科先后在金崖、甘草店、清水、城关办起速成识字班,共有学员253人。到1954年,全县冬学增至431个班,学员1.75万人,此后农村成人教育逐渐转入兴办农民业余学校的形式。至1966年,有此类学校593所,在校学员5.11万人。其中有高小班258个,学员7840人;初中班141个,学员336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遭到严重破坏,新文盲、半文盲不断产生。1985年,全县12至40岁文盲、半文盲2.14万人,其中女性占66.3%。

1986年7月,榆中县恢复建立了扫盲机构。1987年,在北山的韦营乡和南山的上庄乡进行扫盲试点。1988年,扫盲工作全面展开。设农民业余夜校,并采取了定人包教、送教上门、自学考核扫盲等措施,提高扫盲质量。1989年冬,全县扫除文(半)盲1.21万人。1990年,以开展“国际扫盲年”活动为契机,集中力量促进山区扫盲。在南、北山15个乡兴办农民夜校33个,学员人数469名。另外,对居住分散和家庭拖累大的2287人实行“谁家的文盲谁家的识字人包教”的办法,组织学习,定期考核。(www.guayunfan.com)

1996年初,榆中县组织各行政村干部、教师对全县青壮年文化状况摸底登记,对青壮年文盲、半文盲进行核查建卡,落实扫盲对象。对各乡镇1996、1997、1998年3年年底的非文盲率规定了标准,将扫盲任务分年度下达到了村(校)。1998年12月18日召开了全县“今冬明春集中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动员大会,制定下发了《关于今冬明春扫盲工作的安排意见》,在全县开展了集中扫除文盲活动。2000年,扫盲工作重点转移为脱盲人员巩固提高学习实用技术培训。2002年,榆中县教育局转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12部门<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辍学,杜绝新生文盲。

图1-8-1 1950年召开全县第一次文教工作会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