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纵横交融_自主成长与人文情

纵横交融_自主成长与人文情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横交融_自主成长与人文情第九篇 纵横交融 学贯中德 ——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简介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是国内唯一使用德语教学的医学教育班级,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纵横交融_自主成长与人文

第九篇 纵横交融 学贯中德 ——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素质教育创新实践

简介

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是国内唯一使用德语教学的医学教育班级,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由传统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患者卫生服务需求程度的提高及医学生自身成长的渴望,都迫切要求将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应对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学人文缺失的挑战。

医学生要走上医生的工作岗位,要承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生命重责,唯有“仁爱之心、精诚之术”方能担当“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重任。中德实验班进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做到纵向贯通——形成多阶段融会贯通的文化素质教育格局,以及横向贯通——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该模式从树立理念、营造氛围、教学改革、实践渠道、医疗服务等多方面综合进行,动员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系统参与,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换言之,从中德实验班学生的选拔到毕业,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校园文化建设到社会实践,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始终致力于构建立体化、多维度的中德实验班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正规化和系统化的医学教育,能使医学生提升自育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求知创新欲望,促进医德养成。实验班的学生们都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术,部分学生还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技成果奖。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实验班的学生们秉承“医者德为先”的宗旨关爱病人,对病人亲切和蔼,无微不至,并坚持原则,拒收红包,因而经常收到病人的感谢信。(www.guayunfan.com)

医学的服务对象是病患,目的是维护人类健康,尽管医学专业知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医学所禀赋的人文特性已经超越自然科学的“工具理性”,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是医学人才应同时具备的两项基本素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卫生服务需求程度的提高及医学生自身成长的渴望,都迫切要求培养和塑造医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开展将医学科学精神培养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创新探索势在必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下简称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以下简称中德实验班)是国内唯一使用德语教学的医学教育班级,依托百年同济的文化底蕴及合校后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视阈下,进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通过多阶段融会贯通、多学科交叉渗透、中德文化相互融合、全员育人和全员自育并举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激发医学生的求知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同济医学院,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以先进的德文医学教育著称,在190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创立之初就采用全德语教学。新中国成立后,同济医学院于1962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六年制德医班,2007年该班更名为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实行开放式办学,并经评审入选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华中科技大学总结长期举办临床医学专业六年制德医班的经验,开展广泛的中德医学交流与合作,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的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不断创新和实践探索,积极培养一流的医学人才。

一、中德实验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缘由

1.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明确规定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的基本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七种核心能力,其中有五项与医学人文素质相关。《爱丁堡宣言》要求:21世纪的医生,应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会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建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专业医师和终身学习的学者。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不但需要科学化也需要人性化,它是整个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医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使得科学教育备受青睐,人文教育却被冷落,也因而带来诸如道德缺失、精神空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应是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望。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这一精神文化层面的教育,旨在使大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通过文化素质教育的渗透,又能使学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具体而言,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则是塑造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意识,追求卓越、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注重实践、求真进取的务实作风。如同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一样,医学生的这些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都是临床医生在谨慎制定治疗方案时和正确决策的过程中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等医学教育涉及教育和医疗两个最为直接的民生问题,承载着维护人民健康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应当努力培育出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掌握一定人文知识;既有科技创新能力,又具人文精神的全面人才。加强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的和内容,通过转变医学院校师生的教育观念,推进医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大学的文化氛围,促进办学水平的提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进而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呈现多元化。社会上出现道德滑坡、道德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如卫生行业出现拿红包、吃回扣现象,医疗行业出现商业贿赂现象等。我们以为,这些医德医风滑坡的现象,归根到底是价值主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层面出现问题。很显然,这种只讲经济效益,不顾病人利益,不讲社会效益,以医谋私、以病牟利的做法,是违背医学公德的,理当引起人们对医疗行业不正之风的深恶痛绝。因此,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风,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所在。医德医风是从医的灵魂,是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风尚,其宗旨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医德医风教育是对医学生最直接、最实际、针对性最强的文化素质教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加速转型,在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冲击着医学生的思想,医疗服务商品化、诊疗手段物化、医患关系经济化、医学人性淡漠等趋势日益凸显,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创新能力弱;对待病人,尤其是对那些贫困的弱势群体的病患冷漠;价值追求日趋功利,团结协作能力差等。面对高等医学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诸多困境,医学人文教育呈现出明显滞后于实际需要的现实境遇。因此,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教育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

2.中德实验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的背景与优势

中德实验班作为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致力于培养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创新拔尖医学人才,塑造“五星级医生”:医疗保健提供者、保健方案决策者、健康知识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和健康资源管理者。笔者以为,高等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医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更要强化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具备敬业、仁爱、廉洁、诚信、互助、进取等优秀的精神素养。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医学生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要使医学生明白一名好的医生不但要医治病人身体的疾患,更要解决病人心理的疾患,唯此才能体现医疗服务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学与人文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它一方面有助于医学生奠定文化底蕴、学好业务知识,另一方面对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从更深层次推动医学专业教育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推进,社会愈来愈需要具备国际思维与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目前,中国正在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意识的新一代人才是国家发展与壮大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同济医学院先后与德国的海德堡大学、埃森大学、萨尔州大学、乌尔姆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也先后与德国汉堡巴姆贝克医院、德尔门霍斯特医院、汉诺威大学医院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此外,华中科技大学还积极发挥自身作为国内唯一运用德语进行医学教育的独有特色,开展长期的学术交流活动,开拓中德实验班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交融,并在国际交流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德实验班将优质的资源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利用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品牌专业等良好的软硬件设施,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视阈下,进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该模式从树立理念、营造氛围、教学改革、实践渠道、医疗服务等多方面综合进行,动员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系统参与,并将其贯穿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换言之,从中德实验班学生的选拔到毕业,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校园文化建设到社会实践,同济医学院始终致力于构建立体化、多维度的中德实验班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并全过程、多渠道地探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着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强化。

二、纵向贯通:多阶段融会贯通的文化素质教育格局

中德实验班的学生学制为六年,分为通识教育、基础学习和临床教学三个阶段:前两年在大学主校区进行通识教育,其中第一年主要学习德语,学生的管理由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负责,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进行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最后的两年半时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以下简称第二临床学院)完成临床理论课程学习、临床见习实习、毕业离校等环节。虽然专业学习的阶段性很明显,但学校对中德实验班的文化素质教育建立起阶段式侧重教育、多层面融会贯通的全过程教育模式,并将医德的养成和升华贯穿始终。

1.梦想从这里扬帆远航:通识教育阶段的植入式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积极完善临床医学专业中德实验班的入学申请条件。具体而言,即以进校后的新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在成绩优秀的医科学生中选拔热爱医学事业、专业思想稳定、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进入中德实验班学习。选拔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其中笔试是综合知识考核,面试则包括文化素质的考察。

华中科技大学首先注重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针对部分学生觉得当医生很风光,而对学医的艰苦认识不足的茫然,以及对六年才能拿到本科文凭的失落等想法,第二临床学院选派德技双馨的专家教授到主校区,举办“梦想从这里扬帆远航”系列讲座,进行专业导航和医学职业生涯规划;积极邀请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科普讲座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医学兴趣;组织专家走进学生宿舍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健康自我认知;举办“读书:增智、明理、创和谐”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医学家的成长故事书籍;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组织学生参观病房,到儿科爱心病房做志愿者陪伴患白血病的儿童,对学生进行医德启蒙,鼓励学生树立坚定的学医意愿。

接着又积极引导高年级中德实验班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加强交流,开展主题为“加强安全意识、普及急救知识、强化专业思想教育”的活动,带着医学模拟人和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到主校区开办急救知识讲座,讲解并示范心肺复苏术、外伤固定包扎搬运等基本急救知识,使低年级中德实验班学生学会如何沉着应对突发紧急事件,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华中科技大学也积极开展爱国爱校爱医学教育活动,该活动从上海德文医学堂到今天的同济医学院,已走过了百年历程,并随着祖国的强盛而不断发展壮大。如今的同济医院也已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排在全国医疗系统前列。此外,同济医学院还积极组织院史报告会,请中德实验班学生回同济校区参观院史馆,通过学院各个时期发展、变化、壮大的图片、实物和文字说明,从教学、医疗和科研等方面展示医学院所取得的辉煌成果,使医学生进一步了解学院发展的历程和办学的艰难,并使他们铭记学院发展的历史,培养医学生热爱母校,以及他们作为医学生的自豪感,并进而使他们感受“同舟共济、开拓创新”的同济精神,以激发医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强烈使命感和服务人民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通识教育阶段是中德实验班学生医学道路的第一步,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则采用以灌输为主、引导为辅的植入式方法,指导学生在通识教育阶段摆脱盲目、走出迷茫,开启成长新篇章。

2.希望从这里乘风破浪:基础学习阶段的拓展式教育

中德实验班的学生在进入同济校区开始基础医学学习时,举行庄重的“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见图1),促使学生热爱专业,牢记医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增强作为一名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誓言内容化为道德的力量和学习的动力。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到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参观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碑,敬献鲜花、鞠躬默哀,使学生们更全面准确地了解遗体捐献这项事业的实际情况,同时让他们加入到遗体捐献的宣传中来,以推动这项事业的更好发展。

图1 “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

人体解剖学是每名医学生步入医学殿堂的第一课,该课程告诉医学生对用于医学研究以及解剖学教学的人体标本,应当保持一份敬重,一个人选择了死亡后继续奉献,他就应当得到尊重。学院还组织医学生缅怀和祭奠他们,以体现对捐献者的高尚行为、献身精神的崇高敬意。在首次解剖前,学院组织开展医学人文“仪式”教育,举行庄重的追思祝福仪式。在仪式中,师生佩戴白花,肃立默哀,对遗体鞠躬,以此表示在学习人体解剖过程中对实习标本的尊重,并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庄严感和责任感。

此外,学院还邀请老教授作“希望从这里乘风破浪”系列讲座,讲述求学的坎坷经历。该系列讲座蕴含深邃的哲理,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还启发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还向医学生赠送冯新为教授撰写的《成长、成材——寄语青年朋友》、《到教授家约会》等大学生素质教育书籍,引导学生通过书中言近旨远的道理和蕴含深刻智慧的知识获得力量,走好人生之路。华中科技大学积极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注重陶冶中德实验班学生的情操,进而提升了医学生的人文底蕴。

3.医学之路同舟共济:临床阶段的启迪式教育方式

敬业与责任是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中的集中体现,以病人为本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临床学习阶段医学生与病人密切接触,着重用启迪式方法培养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在临床见习和实习时,中德实验班的学生所见到的临床教师的医德医风、对待病人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通过开展床边教学,临床教师运用启发式、交互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教授学生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艺术和技巧,培养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第二临床学院举办了主题为“医学之路同舟共济”的系列讲座,请裘法祖医德风尚奖获得者给学生作报告,宣传德艺双馨的老教授、老专家高尚的医德事迹,启迪学生主动学习、拓展视野、培养人文情怀、优化知识结构、激活创新能力,教育学生恪守医德、关爱生命。还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作报告,讲述他们扎根基层、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故事,以启迪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砥砺品行、有所作为,勉励医学生奉献社会,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还于每个周末播放《医学大家》教育视频,启迪学生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关怀病人的大爱素质,主动缓解当今紧张的医患关系,进而激励学生见贤思齐、奋发进取、团结协作。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医生的神圣职责。笔者以为,应将学习医学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相融合。当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时,第二临床学院组织了“走进临床”系列教育活动:举行隆重的“医学生誓言”宣誓,授医生服仪式,高唱《同济医院院歌》,举行系列讲座“新形势下如何成为一个好医生”,请医德高尚的医生作报告,请青年医生谈体会,以及组织医学生观看电影《白求恩大夫》、《三峡好人》、《王忠诚》等,旨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并进而强调医学生在努力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图2为医学生向裘法祖院士塑像献花现场。

图2 向裘法祖院士塑像献花

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受到社会的影响,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医德医风成为重要的调节尺度。第二临床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医学生要经常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要在日常工作中多问几次:“假如我是病人,那么……”;教育医学生带着感情为患者服务,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所需,把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道德核心,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

临床阶段是培养医学生多角度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医学生也面临着求职、择业、考研等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人生观,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创新思维的医学人才,系统性和持续性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临床学院举办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系列专题讲座。讲座中临床一线的医生以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列举真实的案例,多方面为学生讲述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处理方法,教导学生加强自律、增强法律意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等知识。通过类似活动的开展与积极引导,中德实验班医学生进一步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学会了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避免医疗纠纷,加强医患沟通,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爱国主义思想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在抗震救灾中涌现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例如,举办抗震救灾医务人员事迹报告会,举行主题为“我们和你在一起——玉树地震,心系中国”的悼念活动,中德实验班学生身着白大褂进行“医学生誓言”宣誓,表达学好医学知识报效祖国的决心,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旨在培养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确保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加努力,学好医学知识,做一名合格的医学生。(见图3)

图3 哀悼玉树大地震罹难同胞

校友王争艳医生扎根基层25年,始终为病人着想,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赢得了病人的爱戴,其先进事迹被各大媒体持续报道后,在医学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第二临床学院积极组织中德实验班全体学生通过集体读报、观看录像、班级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向王争艳同志学习的活动,并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医生职责融于学习活动中,让医学生深刻领会王争艳先进事迹的精神内涵。通过学习,医学生们无不钦佩王争艳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高尚品质和廉洁行医、甘于奉献的崇高医德,更在感触之余暗下决心争做一名优秀的医学生。

第二临床学院还利用橱窗、宣传栏、网络等开辟医学人文宣传专栏,无时无刻不在教育和启迪着中德实验班学生,让他们记住自己作为医学生所肩负的“救死扶伤”的神圣责任,记住“学会尊重病人、学会关爱同学、学会感恩社会”应逐渐成为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要以大爱的心胸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要乐于承担责任,更要热爱生命,在成长中接受爱和责任。此外,第二临床学院也尤其注重加强中德实验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并明确医学生的职责是挽救病人的生命,更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医学生们应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走好医学人生道路的每一步。

三、横向贯通: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

1.构建一体化的知识结构体系

要对医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和提升其人文素质,最主要的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培育。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 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中明确指出,医学院校要“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针对以前独立设置医科院校学科单一、医学与人文学科交叉薄弱、医学人文师资水平较差、人文教育能力不足等劣势,同济医学院以合校后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科优势为依托,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与专业课程设置比例,形成医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济医学院强化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增加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中德实验班教学总学时中的比例,作为必修及选修课贯穿于中德实验班的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文理互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打通培养”教育体系。

中德实验班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以学习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课程优化,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传统的医学课程结构是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知识结构,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之间知识分离、缺乏联系,难免使学生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因而不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医学知识结构,更不利于医学生的整体临床思维的培养。然而,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后,新的课程结构注重基础与临床的融会贯通,按照器官系统对课程进行整合,精简各门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可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以临床病例为例,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力的训练,可注重对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执业医师法》的实施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临床医学生在病人身上的操作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中德实验班的实践教学则更注重医学生实习前在模拟人身上的操作训练,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在熟练掌握操作技巧和规范化程序后才能在病人身上操作。

同济医学院对中德实验班的学生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院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主张改变传统的以课堂讲授大课为主,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医学生的学的被动教学方法。因为医学决策往往是以不确定因素为前提的,医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应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应强调问题的解决。这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以培养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循证临床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院也注重在中德实验班的专业教育中,加强人文社科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的交叉渗透,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融合,穿插于临床课程中的病例讨论。具体而言,即在临床实习阶段,将“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等内容纳入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中,并进行专业性的人文社会实践,为医学生提供理解医学复杂性和洞察病人体验的平台,进而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知识。

学院还积极改革学习评价方法,注重客观性评价与临床病例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评价方式多是以主观性评价、“背多分”的形式为主,而这些形式对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而言都是束缚。于是,学院便积极尝试使用新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方式,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甚至促进,并期望借此评价方式激励医学生们在医学生涯中孜孜不倦、永不停步地学习和钻研,努力为人类医学事业作出贡献。

2.构建合理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学科间的不断交叉融合,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到补充,医学也涉及更加广泛的知识领域。疾病和健康问题不再是简单的生理病理变化,它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与人的心理、社会等许多因素相关。因此,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知识成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重要基础,成为医学创新的思想源泉。在医学教育中增加人文素质课程,有利于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医学与人文的融合,促使医学朝着人文医学方向发展;有利于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拓宽学生的人文执业能力。同时,亦可加强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以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传统优势。

文化对高校的影响是潜在而又十分重要的。医学院校的文化内容丰富,反映了其在办学历程中所拥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大学文化的陶冶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课程”的开设与教育,是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可训练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医学生对学习的探究精神,丰富其情感精神世界。

学院在中德实验班的通识教育阶段开设通识性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即以文学、历史、心理学、艺术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例如大学生修养、艺术欣赏、社会学、大学语文、德国文学、德国历史、东西方文化传统、哲学、沟通技巧、应用文写作、社会心理学、医学史等。临床学习阶段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写作、医患关系、临床沟通技巧、医学创造学等课程,形成了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科学课程体系,与此同时,还强调只有将崇高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技完美结合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如此一来,既丰富了中德实验班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又奠定了整体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

总之,同济医学院依循“医文相融”的原则,正在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专项人文技能培训、防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环节,实现着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

3.全员育人和全员自育并举的中德实验班文化素质育人模式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是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的责任与使命,是高校的核心价值所在。同济医学院在对中德实验班践行的教育中倡导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一方面,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在“全员育人”中的主导地位。为不断完善师德规范,学院制定了《临床教师行为准则》,严格师德管理,在广大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主题教育活动,以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进而形成优良教风。具体而言,即对中德实验班的授课教师进行教师资格准入制考核,选拔敬业爱岗、学识和人格魅力并举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定期考核,学生评价不合格的教师不能上讲台。另举办优秀教师报告会,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引导激励广大教师率先垂范、无私奉献,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把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在传授科学观念和方法的同时将专业中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通过课程讲授传给学生,更好地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发挥辅导员在“全员育人”中的骨干作用。学院积极引导辅导员们根据当前80后、90后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鼓励辅导员们做大学生可亲、可敬、可学的良师益友,并让他们成为中德实验班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引导员、心理健康的疏导员、职业指导的培训师,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中德实验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和谐班级氛围。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就是要使人在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实现个性的全面、自由与和谐发展,教育要提升人的主体价值和意义,发展人的自主品质与精神,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从而通过“全员育人”实现“全员自育”。中德实验班学生通过学识、思想、理智、情感等多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和学习积累,转变为人格、品德、气质、修养及价值取向等各方面的自我教育和提升,正是全员育人和全员自育并举的文化素质育人模式的具体实现。在这种文化素质育人模式下,医学生们在自我锻炼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渊博的学识、良好的沟通能力、积极的团队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正在得到明显的提高。

4.开拓国际视野——中德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同济医院院训“格物穷理、同舟共济”具有浓郁的文化素质底蕴,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孙子·九地》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与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意为要不断探索、研究和掌握客观规律,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同济医院院歌《同济人的歌》塑造奋发向上的同济精神——团结严谨、求实奋进、攻克难关、勇攀高峰,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教育色彩。著名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裘法祖院士在20世纪40年代从德国学成归来后在同济医院从事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其名言“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一直激励着中德实验班的学生要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精湛的医术、仁厚的爱心和博大的胸怀。第二临床学院组织中德实验班的学生学院训、唱院歌,学习身边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如观看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教授的事迹纪录片、中央电视台的访谈、纪念文章等,积极学习裘法祖院士高尚的人格魅力、精湛的医疗技术。

同济医学院前身同济德文医学堂在1907年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之时就采用全德语教学,中德实验班的学生至今仍保持着学习德语的传统和特色,在入校后的第一年便开始进行德语学习,采用小班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德语交流更加流畅、融洽。这种方式能有效克服传统中国大学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已经较长,也能应付各种考试,但一旦真正需要使用外语时,仍觉得“学”不“致用”。对中德实验班的学生加强以文化为载体的交往实践能力锻炼,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具有了使用德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就建立起了“学以致用”的经验和习惯。

学院为中德实验班所配备的专业教师都曾留学德国,对于德国的风土人情都有切身体会。从入学的第一次德语课开始,这些专业教师就向学生们教导他们学习的不仅是一门外语,而是与另一个国度、另一种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会通过各种手段与学生一起学习、认识、了解德国。学生们读名著、看电影、编排情景对话、以德国本土的方式庆祝节日、品尝外教制作的德国美食、学唱德语歌曲等,这种浓郁的学习氛围激励增强了每一名学生个性能力的发挥,使他们具备了优秀的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进而热衷于促进和增强中德两国的医学交流。

为了培养中德实验班学生过硬的国际竞争力,学院每年选派中德实验班医学生与德国学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临床实习交流。具体而言,一方面,学院通过德语语言考试和综合能力测试,在中德实验班中选拔赴德国医学院实习交流的学生,并为赴德学生召开临行前的教育会,向学生介绍去德国实习的有关情况及注意事项,尤其要求医学生注重中华民族气节和国际形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来报效祖国;认清中国与德国先进医疗技术之间的差距,时刻保持危机感,更加努力学习德国先进医疗技术。赴德实习学生回国后,学院又组织安排他们在全班进行专场情况汇报。赴德交流的医学生们通过海外实习,在了解德国医院的文化和组织结构的同时,提高了环境适应能力,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了国际视野和专业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学院还充分利用德国专家教授来院讲学和德国医学生来院实习的机会,开展广泛的中德文化交流与合作,鼓励全体中德实验班医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促进了中德相互沟通,增进了中德文化交流,亦开拓了中德实验班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中德实验班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践效果

1.提升医学生自育能力

育人是大学之本,如果说科学是大学之根,那么文化是大学之魂,是大学存在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支柱。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可促使受教育者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以及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高等医学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使每名学生的思想和品行得到提升。一方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倡导全员育人即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从而达到全员自育。

同济医学院积极加强人文软环境的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贯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方针,将关爱学生转化成为全体教职员工自觉的行动,努力促进中德实验班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另一方面,学院还注重培育医学生知行合一的优良品质,挖掘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文传统的影响、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环境的陶冶这些外在的教育影响,真正转化为医学生加强个体的人文素质、人文品格的自觉性。医学生正是在逐步的实践中得到磨砺,在体悟中日益升华,并不断内化为自我需要,外化为自律行为,以最终做到全员自育的。

中德实验班的学生们以能够成为一名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医生为目标,在本科六年的受教育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珍惜时间、刻苦钻研,在专业知识和技术上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同时,医学生们注重以积极的态度扩充自己人文科学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并努力从各方面锻炼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早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医疗卫生工作者。

经过了几年的正规化和系统化的医学教育,学生们都掌握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而在随后的实习过程中,他们又以“医者德为先”的思想积极投身到医院的各项工作中。这些医学生们爱护病人,关心患者,对待患者如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亲切和蔼、无微不至。在门诊大楼里,医学生们经常为初次来看病的患者介绍医院的情况,并主动把患者送到相应的科室去就诊;在内科病房里,医学生们又为老龄患者们耐心地讲解病情和服药的方法;在妇产科病房里,也常见到夫妇们从参加手术的学生手中接过呱呱坠地的新生儿的温馨场景;在外科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家属们紧握着学生们的手,表达着信任和感谢的感人情景更是屡见不鲜。

2.塑造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医学生要走上医生的工作岗位,就应承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生命重责,在他们走进医学院校门、决定成为一名医学生的时候,就必须开始培养他们以“严谨求实”作为自己一生的行事准则,因为医生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不容许有任何机会后悔或重新来过。而目前,医学科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推动医学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医生在进行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工作,他们同时也是科学工作者,故而,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是医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众所周知,德国是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著称于世的,同济医学院除了在中德实验班的教学模式中引入德国教育理念,还秉承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对中德实验班始终坚持开放型教学的培养理念,鼓励学生善于“质疑”,但绝不要偏激。长时间的系统化训练,培养了中德实验班学生们的“怀疑”精神,也培养了学生们踏实认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比如抛弃教科书上部分经典的验证试验,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步骤,并通过实验再不断修正设计;学生发现问题,敢于独自找教师,甚至独立地探求新的知识。具体而言,在临床课程教授阶段,学院安排的多名留德归国的教师在为学生们授课的同时,也与学生们分享他们对于医学与科学的见解,他们对于严谨科学态度的追求,以及他们在德国的亲身经历,以带领学生们走近严谨的德国,走近严谨的科学;引入了OSCE(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让更接近实际和跨学科的学习代替死记硬背,使学生们能够不断通过实际的病例来获取知识,而不是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简单地套到患者身上。在临床实习阶段,学院通过提供赴德实习机会,在中德实验班对外交流工作方面狠抓落实,让学生感受到德国严谨的学风及科学的研究态度,进而将严谨作风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去。

3.激发医学生求知创新能力

中德实验班作为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创新班集体之一,在六年的本科学习阶段熟练掌握了临床专业的相关知识,对于自然科学的上游学科,如化学、物理、数学等也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学习并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了德语这门新的外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初步掌握了实验室的常规技术,以及临床医师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在学习自然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人文科学文化知识也有所了解;重视跨学科的联系和学习。

对医学生的培养并不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有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启发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在实际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临床工作面对的病情是动态和复杂的,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时间就是生命,如果仅有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而没有创新能力是不行的。在这一点上,同济医学院注重利用文化熏陶营造中德实验班内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邀请院士、中外知名医学科学家作“科学精神与实践”系列讲座,将诚信、科学、创新的精神深植在中德实验班学生心中,使学生们在聆听各界专家的精辟见解之余感受到了敢于争先、勇于推陈出新的人文精神,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积极创新的意识和信念。在教学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自信心、想象力和表达欲,使他们逐步养成了自主、进取、勇敢和独立的人格;注重因材施教,对中德实验班的学生实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为每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更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积极创造条件,采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2006级和2007级进入临床的中德实验班的学生们在学习临床理论知识的同时安排了临床见习,学生们得以在接触临床专业课伊始就有将所学应用到临床见习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特别是教会了他们在理论知识与临床所用发生冲突时能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组织学生们参与科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使学生们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涉猎,并主动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学习他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强化了创新意识。

中德实验班的学生,现已发表了多篇高级别的学术论文,其中,刘茂同学在本科阶段就进入医院的遗传学实验室进行研究和学习,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大量细致的实验并且阅读了丰富的文献,提出了对当时遗传学某知识认识不同的想法,精心地设计了相关实验,最终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进入SCI检索;李姮同学的“亨廷顿病性相关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筛选及其与亨廷顿病的相关性研究”荣获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郝风节同学已发表三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4.促进医学生医德养成

医学是最具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的学科,正如佩雷格里诺所说:“人文素质包含了一种体现于医疗专业的各个方面,以人的价值为核心价值的精神。这种精神,专注于对个体自由、尊严、价值和信仰体系的尊重,并且引导了一种感性的、有同情心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天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导致“商品化”趋利倾向,医学技术主义消解人道主义,道德滑坡严重破坏医患互信的背景下,加强中德实验班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效促进了医学生的医德养成。

医学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是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来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作为一名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如亲人的优良作风,并将其落实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实践中去,是培养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途径。同济医学院的中德实验班自创建初到现在,始终都坚持着以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功底深厚,同时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医学生作为基本要求,认真地贯彻和执行着各种切实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方法,促使着医学生们成为医学人才中的佼佼者,成为社会和行业的精英。

第二临床学院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如医学知识宣讲、免费的医疗体检等。还有,“生命的呐喊,你在听吗?”以及“鲜血凝结一家亲、骨髓传承中华情”等活动,宣传无偿献血和骨髓捐献。并以此使学生将医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有效输出,在真实的场景下锻炼自身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以社会服务和实践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模式培养了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定位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医学的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所学各方面知识的整合运用,可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力,更可强化学生对高尚医德医风的认同。

同济医学院通过医德养成计划,培养了具有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德高尚的医学工作者。这种培养的过程,是知、情、意、信、行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医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即为病人设身处地地换位考虑,多一句体贴的话、多一句耐心的解释、多一个笑脸,为患者选择价廉高效的医疗方案;学会了对患者充满爱心、同情心和感恩之心,即感谢患者给予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尊重患者,关心患者疾苦,与他们进行充分诚恳的医患交流。中德实验班的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多次拒收患者的红包,但常能收到患者的感谢信。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沉甸甸的责任对医学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唯有“仁爱之心、精诚之术”方能担当“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重任。同济医学院中德实验班将继续挖掘潜力、开拓创新,推进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本课题负责人:宋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电子邮箱:Songj@tjh.tjmu.edu.cn)

课题组成员:杨帆、舒涛、杨伯凡、奚哲、刘继红

执笔人:宋静、杨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