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信心理_教学认知的多维解

自信心理_教学认知的多维解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信心理_教学认知的多维解1.自信心理从自信开始问题:关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或者欲将举行一堂公开课,你自信吗?自信心和情感指向是相互联系的。在学习动力学研究中,自信心理是学习心理的内容之一,使学生获得积极的自信心理就成为建构有效的教学认知的重要因素。自信心理是教师的教学运行与学生的认知实践的过程性因素。长期对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信心理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

自信心理_教学认知的多维解

1.自信心理

(1)从自信开始

问题:关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或者欲将举行一堂公开课,你自信吗?

自信心和情感指向是相互联系的。一般来说,自信心强的学生自尊心也强,情感表征积极。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建立在情感心理的基础上,获得了内在动力系统的支撑。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要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尝试,尝试能够成功。

①什么是自信心理(www.guayunfan.com)

自信心理,也称为自信心,指在教学过程中,包括学生、教师在内的教学主体对自我意识的认识和接纳,是关于自我价值的基本判断和表达,以及对自身内在动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确认和充分估计。

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学生、教师都坚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达到目标、学业成功、事业有成,就如平常所说的“解决这个难题我有把握”、“我能练好一口流利的英语”、“我能带出这个班级”等,都是一个人自信心理的表现。

在学习动力学研究中,自信心理是学习心理的内容之一,使学生获得积极的自信心理就成为建构有效的教学认知的重要因素。自信心理包涵有广义和狭义上的内容,在广义的范畴里,自信心理除了本身以外,还包括自卑、自负,但从建构主义教学的意义上,把学习心理的讨论局限在前者。

自信心理是教师的教学运行与学生的认知实践的过程性因素。了解自信心理的构成及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教学过程以至于整个教育工作来说,都至关重要。

②特征属性

在教学中有不乏这样的事例:一些学生在对待自己的学习、解决日常生活事情、处理周围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显得十分的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好某一件事情,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在具体的实践中,自信的学生很主动地去尝试认知、去分析学习问题,探索未知世界。经过主动探索所获得的知识就必然记得牢、用得活,能够有效迁移应用。

问题:结合教学认知的实际,自信心理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维系一种比较高的抱负水平。比较强烈的自信心理能够动员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工作志向和奋斗目标建立在更高的抱负水平上。自信的人大都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不会停留在固有的水平上,而是根据发展现实和已经具有的条件,去追求更大的成功。在工作上,使人感觉到有用不完的精力,表现出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精力充沛的形象。

——对自身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水平的准确估计。自信心理能够使教学双方对自己有一个基本准确的估计,对现在的内容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现实的基础知识水平如何、技能掌握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等,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并且估计是相对准确的。自信心理的属性特征就决定了不急躁、不盲从的成分,相信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实力。

——与谦虚谨慎的品质相辅相成。自信似乎是与骄傲、傲慢联系在一起的,对人处事不显得谦虚。其实不然,自信与谦虚谨慎有联系、有区别,既是相对立而区别,又是相辅助而依存,是相辅又相成的。

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一定会虚心好学,决不在成绩面前忘乎所以,傲视他人。即是说,自信,绝不是盲目的自信,不是建立在缺乏现实条件基础上的自我感觉良好。自信者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确信自己并且谦虚,行为谨慎而不急躁。反之,也决定了一个具有谦虚谨慎性格的人在解决问题、处理事情中必然会信心十足。

——面对富有挑战的事情。自信心理强的人,总是有这么一个特点:喜欢面对挑战,喜欢做有相当难度的事情,而不愿轻易地去做那些不需要付出多大精力即可完成的活动。这一点反映在研究性认知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的钻研,的确富有刺激性,它需要自信心理的支撑才可能得以解决。同时,自信心理与求新、求异联系在一起,使人喜欢探索未知事物,这对于增强教学认知的心理动力、激励教学创新也具有积极意义。

——制订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具有教学主体地位的教师和学生,在自信心理的驱使下,对于自己的工作计划是分外关注的,在制定计划时,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一个充满自信心理的人,总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按照教学要求,确定经过自身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不贪多求全,不急于求成,而是脚踏实地,且目标较具体,不论是近期的课时单元教学目标,或是远期发展目标,都是如此。

③制约因素

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自信心理的产生与强化总是伴随着适宜的过程因素,主要受制于三个因素:活动的过程性维度、自我情感发展程度、他人评价态度。

——活动的过程性维度。对某一事物所具有的自信心理,其强弱受活动过程的影响,与活动过程状态、水平、结果等因素相联系,即受制于过程性维度,这是制约自信心理的第一因素。这很容易理解:自信心理不是纯粹意识的产物,而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具有运动的属性,即是说,自信心理的产生不能离开认知活动,它在认知活动中产生、加强、异化、建构,并反作用于活动,具有明显的过程属性。

联系教学认知中的学生的自信心理的建构,活动的过程性因素可以归结为强化与异化两个方面。一般而言,强化是指由于活动过程的正向性认知因素而不断增强着学习主体的自信心,如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有效参与、对材料内容的不断理解、教师的鼓励、同学的支持、动态生成的课堂氛围等,不断培养着学生的自信。

而异化则是针对教学认知中学习心理的发散性而言,学生的自信心理受到动态性因素的干扰而产生的作用,包括自信心理的弱化、动摇与变性,其结果则可能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也可能使自信心强化或者发生着其他质的改变。例如,课堂教学中的困难、对知识原理认知的困惑、教师不经意的批评、同学之间的不合作态度等,都可以导致自信心理的异化。

长期对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信心理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自我期望水平越高,自信心理必然增强;反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越多,认知困惑就越多,对学习的自我期望值就越低,自信心理当然就走向弱化。一些资料表明,城市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因为所受教育条件好,成功的机会多,因而他们的自我期望值比较大,几乎都充满着强烈的自信心理,在举止言行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就说明了这一点。相反,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就学的学校条件、教师配置等比较差,他们遇到的学习困惑以及生活问题就多,其期望水平明显不高,因而他们的自信心理明显低于城市学生。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为条件不够好的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时空条件和机会,研究其制约自信心理发展的个性因素,这是教师的职守所在。

——自我情感发展程度。制约自信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因素是学生的自我情感发展水平,以及自己对学习情感的依存性评价。一个人的自信心建构水平需要动力的支撑,心理动力的即时状态和稳定水平就决定了自信心的产生与发展。心理动力系统包括情感因素,与情感的积极指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还与学生的品德素养、知识与能力情况等诸多因素关联。情感指向正确、发展评价积极、情感水平与学习客观情况适应,那么就必然会增强自信心理。否则,任何一个条件受削弱或评价不适当,都会产生两种倾向:要么对自己作过高的估价,自信心水平超出了实际状况,可能会变得盲目自信;要么对自己作过低的估价,自信心不足,心理动力不足以被激活。这两种倾向都会削弱学生自信心理的建构。

——他人评价态度。这里的评价态度,是指在现实学业情况、信任程度、期望值这三方面所持有的看法。学习心理中的自信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还与他人的态度有关,即与教师、同学、家长等对学生的评价态度相联系。这包括来自于环境中的评价对学习者的现实看法、信任程度和期望水平。一般地,大凡教师、同学、家长对学生的现实看法好,期望值大,信任程度高,则学生的自信心必然加强。反之,一旦他人对学习者的评价态度比较低,则会削弱其自信心理。

相关研究表明,男女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其基础值都在一个正态分布域内波动,而认知能力的发展商数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商数的主要指标是自信心理的发展走向。在很多时候,在自信心方面的统计差异是:女生低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家长、教师对男女学生的现实看法、信任程度和期望值不一样。

例如,在事实上存在的传统负面意识中,一些家长、教师有这样的偏见:男生后来的人生路子多一些,发展空间大,读书成才的指望就大。这是一种他人评价态度的积极投射,久而久之,男生的自信心理就大大增强,认为自己应加倍努力,而且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学好,能成才。相反,女生的自信心被他人评价态度的消极投射所削弱,学习心理的内在动力钝化,后来的事实当然就可想而知了。

自信心是学习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引导着学生的学业水平、认知心理的健全和发展,影响着认知心理以及内在动力系统的建构。在教学中,自信心理按不同的方式在学生学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认知的能动性因素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当今素质教育思潮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主体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新人本主义教育观念的集中反映。

问题:在追寻教学认知的心理动力最大化的背景下,自信心理的建构动因是什么?

①有意义的教学认知

自信心理来自于有意义的教学认知,以及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所获得的成功,而成功又来自于战胜学习困难、获得教师和同伴认同、实现学业发展的心理感受。为了成功,教师提供的功课、要求、学习任务等对于学生来说,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困难,这是有意义的教学认知的基本要求。因为,功课的太易或太难,无非就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满分或者错误很多,这是教学激励的两个极端情形,都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也就无助于自信心理的产生、培养。

“不能太容易又不能太困难”,这个度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设计者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确定不同要求的学习目标,以及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要充分了解学生,通常的做法是按照正态分布的原理,舍其全而求其中,即根据全体学生的平均水平,着眼点放在中等学习认知水平的学生身上,也同时兼顾优秀学生和差生。所提供的是一般难度的学习内容,但不提供统一评价尺度的学习检测标准,使教学认知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无论是对优秀学生、中等生或是差生,在课堂实施中,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使教学过程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另一方面也会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适应教学,最终使得教与学双方达成相互适应。

有意义的教学认知还包括另外一种情况,即是:对于知识和技能基础不够、学习水平低的学生,教师要提供足够多的“理解性认知支架”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迈过门槛,完成知识与能力的有效建构。而对于知识与技能好、学习发展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则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功课、练习上布置与之相适应的任务,使之同样得到发展。这样,由于教学没有提出统一的评价尺度,没有唯一的结论,就使得学生在完成功课学习的过程中,都有获得表扬、鼓励的机会。

②偏移调整

自信心理具有动态性特征,在一段时间里由于环境条件的动态性变化,以及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调整性适应的关系,自信心理呈现出强弱更替的变化。在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受:一些自信心理十分强的人,在某一时候,却变得举棋不定、遇事无主见、对自己的行为不能积极地给予确认、评价,持怀疑态度。不久,这一状态消失,自信感又变得如前,但与原来相比,又有某些特点上的区别。

任何一个具有相当自信感的人,也难免有时为应对其面临的超负载的挑战、压力,而显得精力疲惫,这时候,正是自信心下降、挑战一个人的自信心理的偏移点。在这一偏移时刻,自我提醒、自我鼓劲、主动调整是很必要的。

问题:怎样把握动态性偏移点?

一个先决的认识是:自信心理的动态性是一个规律性调整,某一时期自信心的弱化、下降并不惊奇,这常常是对压力的一种防卫性反应,是必要的。但同时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如果时间一长,自信心理的建构将受到威胁,会影响对自己评价、动力机制状况的认识,压力就产生了,甚至于情绪上的、心理上的不适或生理上的毛病就相伴而至,一些人的焦虑、沮丧、失眠等生理、心理现象就是出现在自信心理处于偏移调整时期。这一时期自我意识的调整与内部实体、行为环境的水平不相适应,从而造成诸如此类的心理和行为。

一般地,自信心理的动态性特征可以自行调整,经过一段时间慢慢提升、恢复,并超过原有水平程度,这往往为认识主体自己不觉察,在认识主体不经意的活动中进行。

③主体认知动因

问题:稳定性强的自信心理有哪些建构特征?

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用建构的观点来培养自信心理,用自信心去面对挑战,克服困难,脚踏实地的参与,学有成绩,学有建树,最终获得学业的成功。

自信心理基于主体建构的属性,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有侧重,其着眼点在于:基于主体属性的自信心理建构才是稳定的、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在因素。即是说,把学生置于认知主体的教学地位上,这是稳定性的自信心理建构的基础。

信任每一位学生,是教学运行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这属于认知教学的主体动因。唯有信任,才能驱使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地付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争取成功。信任还能产生心灵的感应和期望的投射,在教师相信自己的目光里,学生必然受到感染,相应地产生对自身力量的信心,因教师期望的投射而迸发出积极的力量。

一项研究指出,作为生理心理发展主体的学生,如果教学能够给予事实上的自主学习、自主认知的地位,在学习上提供以各自所需要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建构良好的自信心,达到优良的学业水平,由此而建立的自信心理和学业水平就是稳定的。

面对当前的教学实际存在,自信心理的主体建构,还应该关注差生主体动因的存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信任优秀生,而且要信任差生。我们认为,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差生,都具有水平各异的学习内在动力,都蕴藏着“成才”的潜在因素,只是优秀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而差生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未能获得及时开发罢了。同时,教师还要更多的启发、诱导,让差生认识到自身确实是有潜力的,通过主观努力引起客观条件的改变,将会实现学业的快速发展。

(3)自信心理建构

自信心理是情感性教学认知的要素之一,培养自信心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坚信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的智力必属上乘,有掌握学习的现实能力和智力发展的潜在性;二是相信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做人做事深刻而不简单,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有热情、激情和执著的信念;三是自信心理建立在相应的学习水平、理性人格的基础上,它不是浅薄的情感应答,不等于盲目自信和庸俗的自我感觉良好。

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经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我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发展和保护自我意识,把自信心理的建构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实处和细处,落实到教学认知的微观环节。

①回归测试,认识自己

积极的自我形象是自信心的表现,增强自信心,发现学习、生活中积极的方面,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这是学生、教师都需要的。相反,如果自信心缺乏,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会造成心理上许多困惑,乃至于生理上的不适。例如焦虑、沮丧等。建构自信心理的过程也包含矫正的过程,其首要因素就是改变自我认识,找回自我价值,心理压力就自然会减少,以改善学习与生活。

问题:怎样认识自己?自己是生活在无忧无虑、身心轻松之中,还是在焦虑不安、心情紧张中?

对下面列出的命题进行自我对比,可以为认识自己提供思考。

——对学习、工作过程,给予积极的自我评价,而不论成绩小或是大。

——形象记录:在一个专用簿上记下你的优点和成功。

——总是这样看待:自我评价重于他人评价,内部评价优于外在评价。

——选择学习、生活中的某一细小事例和一个小的习惯,努力改变它。

——制订出近期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

——自己的性格有多个积极的方面,可以一项项列出来。

——现实生活中存在典范,但对一个不现实的偶像不加以学习,并且对一个现实的偶像也不是完全“拿来”。

——比较在某一方面优于自己、差于自己的两个同伴,确定出向他们吸取的某一个方面。

名言:比高山更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②提供机会,教学有成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一个教学名言。这就是说,要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内部潜在的能量,认识到自我价值所在,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对学业成功满怀着希望,对下一课的学习并取得好成绩充满信心。

在教学认知过程中提供一个个学习成功、学业有成的机会,让学生不断怀着憧憬,生活在对后来学习、生活的希望之中,这是教师的又一职业素养,也是教师教学有成的表现。

什么是教学有成?唐代韩愈在《师说》一文中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耻学于师”、“师道之闻也久矣”的现象,阐述了求师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学生要“学习有成”,必定需要教师“教学的有成”,教师应该在“传道、授业、解惑”中来完成“教学的有成”,可见提供机会、蕴涵憧憬与教师的教学有成的关系。

有这么一位教师,当其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教学时,发现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不愿听讲,作业功课也不认真完成。教师很委婉的提醒他,可这个学生却没有任何反应,就算是眼睛看着老师也没有光泽;其他同学做练习时,他不动笔,东张西望。班上的学生讲,他以前都是这样的。有一天,教师让学生做练习时,他动笔了,在画硬笔画,教师发现他画得不错,就是涂鸦也显示出一种优美的线条,旁批用词简练,字迹也算比较工整。“这是一个被埋没了的学生”,教师肯定地对自己说。课后,教师推心置腹地与这个学生进行了一次谈话,指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尚在、属于上好,而自暴自弃、“拿青春赌明天”,实在可惜。从此,教师有意识地接近他,留心观察他在课堂听讲中的眼神、体态、行为,收集可以进行表扬的信息,还不时地抽他到黑板上写一下生字,抽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让全班同学一起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过程的适应,该学生的自信心理得到了恢复,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了,自然他的学业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

③及时评价,适当鼓励

教学过程中自信心理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的作用,以激励的方式活化内在动力系统,引起对自身学习状态的积极评价,进而逐步形成自信心理。

从周围环境中所接触的人的评价中来判定自己的价值,依据他人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状态,这是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教师、同伴、家长的鼓励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来自于环境的价值判断强烈地支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支持着学生对自己自信心理的调控、走向和内在动力机制,影响着学业发展。在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发展过程中如果经常得到别人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他们就容易从这些信息中发现自己,也相应地产生对自己持肯定态度的评价结论,进取的目标会越来越明确,对实现这个目标充满着自信,越来越多地看到自己的价值,能够自觉地矫正学习动机,自觉地调整认知状态向良性化方向移动。

反过来,由于认知状态的积极发展,学生取得成绩,平稳进步,不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于是这种成功感会进一步强化自信心理,肯定自我、相信自己,其心理认知机制就会定型,从而逐步形成比较稳固的性格和意志。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所取得的成绩,要做出积极的反应,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要及时评价,尽管再微小、显得微不足道的成绩,也要抓住机会。“莫以善小而不为”,因为,这是学生自我实现的一种需要,它能够激发自信心理。

这一个“反应”,应该有一个先后顺序,首先是要评价,一种积极的、中肯的评价,然后是鼓励,适当的、有激情的鼓励。评价缺乏激励性不行,鼓励言过其实、缺乏情感也不行,否则,都是“反应”的不到位,甚至于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这里,还需要提醒的是:对认知学习状态暂时后进的学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只要他们有一分的优点,就可以给予三分的肯定和赞扬,并经常地给其一种心理暗示:“你的潜能尚在,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并赋予问题性的期望:“怎样把自我潜能充分地反应出来?”教师对差生的这一“反应”,激励之词可以多一些,表扬过头一点也不要紧,因为,充满激情的鼓励和热切的期望,是差生建构自信心理所最为迫切需要的。

④创设条件,发展能力

我们大凡要做成一件事,首先必须具备条件,条件成熟了就获得了自信心理,才能大胆地去做,遇到困难和阻力才会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

例如,就作文教学而言,对于某一篇作文该如何写、怎样选材、如何立意、表达顺序要怎样布置,如果素材积累不够,认知材料不充分,写作主题便确定不下来,久久下不了笔,从而造成教学时间上的延误。

给学生创设学业发展的条件和自信心理的内化时空。一个适当的机遇可以成为一种条件转折点,使学生建构自信心理,开始步入成功之路。

例如,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被学校称为“不爱学习”的瓦特,因在父亲店铺里得到实践机会,使其创造天才得以发挥,从而获得了发明蒸汽机的成功。

可见,条件在一个事物中,往往呈多角度的,需要发现,细心寻找。

条件就是时间、空间和机会。

教学名言:教师职业素养之一是在于发现学生,为学生创设机会。

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建立自信心理的基础,与自信心理的发生和加强直接关联,这是自信心理建构的一般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识记能力、观察能力等。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善于发展学生的其他特殊能力,如音乐、文艺、体育等方面的能力。能力水平提高了,学生胸有成竹,自信心理必然就增强了。

⑤爱的力量

教师要教好学生,要爱学生,要尊重学生,这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职业素养。关于学生观的问题,是决定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是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首当其冲的观念。

在教学中,以爱心的启迪,给学生以自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具体的体现是:教师应该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构成情况,包括知识基础、认知惯性、认知水平、个性心理,尤其是自信心理的建构,方能做到因材施教。一些教师习惯于依据学业成绩情况和行为操守的表现,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差生三类;一些教师根据所谓智力测验显示出的量化分数,从学生中分出超常儿童、正常儿童和低常儿童;如此等等都是很片面的、甚至于是反教育的行为。尽管学生当中存在着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可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不足以引起定性,学生年龄特点就决定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比较少,生理和心理尚处在不断发育、完善的成长过程中,可塑性很大。无数事实都说明,一个时期出现的所谓差生,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却很有建树;也很难保证所谓的优生不会发生逆向转化。学生的转化与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爱心、教师的教学观念,由此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正确对待的问题。

教师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爱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其自信心理,保护他们的自尊,如此,引导其不断进步。自信心理一旦建立,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将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源,其学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具有了稳定性基础。同时,也要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能抱有一劳永逸的意图,这是不切实际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学业的有序发展都关系到自信心理的建构,这是一个有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必须做长期的、细致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