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的人性观_教育哲学

自然的人性观_教育哲学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的人性观_教育哲学二、自然的人性观人性是自然性,还是社会性?在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中,典型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犬儒学派。普遍的本性是来自宇宙的共同本性。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一自然适应性原则,成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源泉。本真的人性是自然的、美好的、率真的,但社会污染了人性,使人性发生了质变。卢梭认为,人生而赋有自由、理性和良心等善良的天性。

自然的人性观_教育哲学

二、自然的人性观

人性是自然性,还是社会性?教育是发展自然性,培养自然人,还是培养社会人?自然与社会,一直是人性中的一个争论。一般说来,性善论是一种主体的内在决定论,倾向于自然发展;性恶论是一种外在的环境决定论,倾向于社会发展。西方传统的人性论总体上倾向于自然发展,中国传统的人性论总体上倾向于社会发展。[16]因此,在词源意义上,西方的教育表现为“引发”、“引导”的内发式,中国的教育表现为“上所施,下所效”的外铄式。

中国古代儒家、墨家、法家的思想,尽管有差异,但在主张人的社会性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礼治”等都如此,教育也主要培养人的社会性人格,诸如“君子”、“大丈夫”、“兼士”等。但道家有所例外,主张“素朴”的人性论,发展人的自然本性。教育就是要把人的发展置于自然的背景下,使其自然本性自在发展。“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就是道家的“自然无为”教育。道家的核心哲学是老子的“道法自然”,道是万物所遵循的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不要人为地去约束和限制人性。它批判儒家的思想,无异于“落马首,穿牛鼻”,是对人性的破坏和摧残。

在古希腊的教育思想中,典型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犬儒学派。犬儒学派如同道家的哲学一样,是一个避世的学派,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它强调人应该顺从“本性”而生活。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ēs Laertios)指出,“人应当选择与自然本性相符的工作”,所谓本性就是人本来的自然性,回归到“自然”状态中去生活,而不受外在的社会影响。[17]犬儒学派对其后的斯多葛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多葛学派也主张“以一种顺从自然的方式生活”,其所谓的“顺从自然”,既包括顺从“一个人自己的本性”,也包括顺从“普遍的本性”。普遍的本性是来自宇宙的共同本性。但斯多葛学派没有把来自宇宙的共同本性看做大自然的本性,而看做来自上帝的神性,强调顺从天命,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恬淡寡欲。由此看出,斯多葛学派已在人的自然性中渗透了社会性,使西方教育思想出现了自然原则和社会原则共存的状况。[18]

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人是一个政治的动物,但他还认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类天生就注入了社会本能”。[19]不仅认为“求知”是人的天性,而且还认为“人的道德行为虽然有许多是顺从约定的习俗的,但更多的是遵从事物的本性”。[20]在影响人发展的本性、习惯和理性三因素中,“本性优先”。人只有在本性的基础上,遵从本性的发展要求,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发展理性,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人的本性是人赖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要与人的本性发展相适应。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三个层次:植物性的、动物性的、理性的。适应这一发展顺序,就是要分别实施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自然发展,不能违背本性发展的要求和阶段顺序。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一自然适应性原则,成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源泉。(www.guayunfan.com)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明确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虽然他对人的认识还摆脱不了时代的神学观,依然把人看做上帝的创造物,但他又不同于其他创造物,“我们是上帝的缩影,然而,我们毕竟是人”。[21]人是造物主中最崇高、最卓越的,具有学问、德行和虔诚的天赋,就像种子一样蕴藏在人身上,因此,“没有必要从外部给人注入任何东西,只需要人自己所固有的蜷缩在内部的东西伸展出来,显现出来,只需要注意每一个个别的成分”。[22]自然的种子蕴藏在心中,但需要教育的诱发和引导。不同于犬儒学派和道家的消极“无为”教育,夸美纽斯倡导的是积极“有为”教育,“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人”。但这种教育不是外在的注入和灌输,而是要适应人内在发展的本性,据此,夸美纽斯提出了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自然’,应理解为一切借助于事物内部的力量自发产生和形成的东西。”[23]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意味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遵循自然的规律,教育的法则也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遵循儿童的发展本性,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法则不是来自于外,而是来自于儿童发展的需要,正如夸美纽斯在谈到智力发展时所指出的,“作为理性动物的人,不是受别人的智力的指导,而是受自己的智力的指导”。[24]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旗帜鲜明地提出“自然教育”,主张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指的自然,不只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更多的是指人的本性自然,或者说是不为社会所污染的纯真人性。《爱弥儿》的开篇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本真的人性是自然的、美好的、率真的,但社会污染了人性,使人性发生了质变。他始终相信,“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的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人心的”。[25]他把此作为“不可争辩的原理”,或者一切原则的元假设。

卢梭认为,人生而赋有自由、理性和良心等善良的天性。人生而自由,自由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是人的天性,放弃了自由就等于放弃了做人的资格。但封建社会的专制,使人失去了自由天性,因此人无论身在何处,他都受到锁链的束缚。理性是人具有的一种高级能力,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有理性。理性不仅能够实现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概括、抽象,形成知识、观念,判断是非,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欲,使人表现出善良的天性,这就是良心。良心是“在我们心灵深处生来就有的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26]卢梭认为,人性之所以善,就是因为天赋良心。自由、理性、良心是人性的自然状态,但社会却破坏或污染了人性的本真,所以,他提出回归自然,也就是要回归人性的本真。

所以,卢梭的自然教育,不是“鲁滨逊式”的教育,而是启发人性的自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写的人。卢梭提出培养“自然人”,以对抗当时腐败的社会。他把公民比做分数的单位,对分数而言,分子要受到分母的控制;而他所说的自然人是一个整数单位,整数是绝对的统一体,因此自然人自立、自制、自爱,他只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卢梭的自然人,不是生活在原始自然中的野蛮人,他说:“我的目的是: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旋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和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27]所以,自然人依然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但要成为一个不受社会所控制、所污染的自我独立的主体。

卢梭认为,在教育中“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28]这三种教育,自然的教育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自然的教育,也就是服从人性发展的自然原则。虽然卢梭不否定人为的教育,但人为的教育必须顺应天性,以天性为师。卢梭在儿童教育上,提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把儿童当儿童,而不是“小大人”。

对于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杜威评价说:“卢梭关于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根据研究儿童的需要以便发现什么是天赋的能力的主张,是现代一切为教育进步所做的努力的基调。……从卢梭那时以来,教育改革家所强调的种种主张,都源于这个概念。”[29]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卢梭真正开辟了西方人本位教育的先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