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料索引_经济独立与生活变

资料索引_经济独立与生活变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料索引_经济独立与生活变资料索引一、档案史料(一)武汉档案馆藏汉口市政府档案全宗号9;武昌市政府档案全宗号18、62;有关中小学各项教育经费LS120—1—00867;汉口教育经费支出概算表9-31—942;各学校有关教育文件及经费开支等LS18—10—03192;各直辖市教育局中小学职薪俸标准LS69—10—00267;子女教育补助金卷(涉及职工姓名)LS107—1—00050;职员薪俸姓名册

资料索引_经济独立与生活变

资料索引

一、档案史料

(一)武汉档案馆藏

汉口市政府档案全宗号9;武昌市政府档案全宗号18、62;有关中小学各项教育经费LS120—1—00867;汉口教育经费支出概算表9-31—942;各学校有关教育文件及经费开支等LS18—10—03192;各直辖市教育局中小学职薪俸标准LS69—10—00267;子女教育补助金卷(涉及职工姓名)LS107—1—00050;职员薪俸姓名册91—2—9;职员薪俸姓名册91—2—9;汉口市所属医院薪俸履历表册8—1—216;汉口市所属医院薪俸履历表册8—1—217;简任、荐任、委任等职员薪俸表8—1—119;公务员薪俸及生活补助名册74—1—85;教职员战时生活补助费薪俸名册74—1—188;官员薪俸及生活补助名册16—0—51;本市中正国民学校教职员薪俸支给标准LS69—10—00261;人员薪俸问题LS97—1—00228;人员薪俸表LS97—1—00212;公务员支给薪俸限制办法LS40—13—01586;汉阳第四中心国民学校经常费预算及教职员薪俸表LS18—10—01343;教职员薪俸统计及临时联合中学薪给暂行标准9—31—995;职员、长警、实习员夫役薪俸名册52—1—41;第二中心国民学校职员薪俸清册18—10—595;全体职工罢工要求提高待遇8—4—39;下半年教职员调整待遇名册74—1—314;文武职员待遇薪给标准办法16—9—421;薪金待遇及供给关系LS87—1—00524;汉口市警察局档案全宗号40、69;汉口总商会档案全宗号171;银行业工会档案全宗号61;等等。

(二)湖北档案馆藏(www.guayunfan.com)

湖北省政府档案全宗号Ls1;湖北省政府社会处档案全宗号Ls1;最近湖北教育一览LSF2.1—11;湖北教育:第三卷,第二期LSF2.1—39;湖北教育:第一卷,第一期LSF2.1—46;新湖北教育月刊:第一卷,第一期LSF2.1—47;民国二十二年湖北教育概况统计LSF2.1—67;湖北教育公报LSF2.1—98;湖北省各级机关人员总登记暂行办法及人员薪俸标准办法的训令LS1—2—1121;湖北省政府关于各级学校教职员工薪俸人员、经费标准及县教育局行政经费开支的规定LS1—6—5592;汉口市国民教育教职员薪俸标准LS10—4—471;湖北恩施师范附小教职员薪俸及学生名册LS10—4—542;湖北恩施师范附小教职员薪俸标准委任令LS10—4—546;湖北省监利县各短小教员薪俸及任免令LS10—4—1295;湖北省中等学校教职员任用审查办法及薪俸支给标准LS10—5—18;湖北省汉川县中教职员薪俸表LS10—5—1368;等等。

(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全宗号五:《教育部档案》。

全宗号二八/(2)28;二八/(2)30;二八/(2)2567;三〇九/(2)/1017;三〇九/(2)/1032;三〇九/56;四/20197;四/34938;四/36136;四四/2478;六一三/47;八九/39;等等。

(四)(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

18—06—32;18—06—34;18—06—35;18—21—22(二)(8);18—24—10;24b—04;24—04—21;24—04—21—22(二);24—05—156—(2);等等。

二、报刊、地方文献、资料汇编及口述史料

(一)报刊

《东方杂志》1911—1921年、《民国日报》(汉口)1927年、《汉口新闻报》1927年、《汉口商业月刊》1935年、《汉口大楚报》1940年、《汉口大刚报》1946年、《教育世界》1908年、《教育杂志》1912—1948年、《湖北财政月刊》1946年、《银行周报》1927年、《武汉日报》1947年等。

(二)地方文献

[1] 徐焕斗修,王燮清.汉口小志[M].1915.

[2] 汉口特别市秘书处.汉口市政统计年刊[G].1929.

[3] 汉口市政府.汉口市政府建设概况[G].1930,9.

[4] 汉口市政府.汉口市政概况[G].1934.

[5] 汉口市政府统计室.汉口市政府统计要览[G].1946—1947.

[6]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湖北年鉴[G].1937.

[7]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湖北年鉴[G].1938.

[8] 湖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湖北省概况十种[G].

[9]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市志[M].(政党志、工业志、农业志、商业志、金融志、财政志、教育志、社会志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0] 《江岸区教育志》、《江汉区教育志》、《硚口区教育志》、《武昌区教育志》、《汉阳县教育志》、《武昌县教育志》、《新洲县教育志》、《黄陂县教育志》、《汉南区教育志》等.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

[11]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国民政府史料[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

[12] 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汉抗战史料[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13]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金融研究室.武汉近代货币史料[G].1982.

[14] 武汉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会.武汉工人运动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5]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16] 武汉文史资料,1980—2008.

[17] 湖北文史资料,1980—2008.

[18] 罗明荣.日伪时期武汉教育简介[G].武汉市政协文史办藏.

[19] 程平.沦陷时期江岸教育概况[G].武汉市政协文史办藏.

[20] 刘文藻.敌伪时期小学教育见闻录[G].武汉市政协文史办藏.

[21] 曾兆祥.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G].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1983.

[22] 徐明庭.武汉竹枝词[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3] 涂文学.沦陷时期武汉的社会与文化[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

(三)资料汇编

[1] 湖北省政府.湖北省计划教育法令汇编[G].1943.

[2] 湖北省政府教育厅.湖北省教育统计表[G].1931.

[3] 湖北省政府教育厅.湖北省教育法令汇编[G].1936.

[4] 湖北省政府教育厅.教育法令辑要[G].1946.

[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8]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1]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M].上海:中华书局,1933.

[12] 周邦道.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开明书店,1934.

[13] 陈东原.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14] 张迺藩.第三次中国教育年鉴[M].台北:宗青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1.

[15] 教育部参事室.教育法令汇编,第1辑[G].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6] 教育部参事室.教育法令汇编,第4辑[G].上海:正中书局,1939.

[17] 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民国篇[M].台北:永和文海出版公司,1976.

[18] 教育部法规委员会.教育法规汇编[M].台北:正中书局,1981.

[19]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0] 琚鑫圭,李桂林,朱有瓛.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1]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校史编写组.中华大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2] 朱有瓛.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3] 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汇编[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4]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0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5] 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制度考(民国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四)口述史料

[1] 萧慎之(1920—,汉阳县人,现居汉口,1938年在汉阳县一小任教),2008年11月作访谈。

[2] 傅万利(1925—,武昌县人,现居江夏,1945年在武昌县豹澥中学任教),2007年5月作访谈。

[3] 李之琛(1921—,新洲县人,现居新洲区,1946年在湖北省立农学院工作),2006年初作访谈。

三、著作

[1] 水野幸吉.汉口——中央支那事情[M].刘鸿枢,唐殿薰,袁青,译.上海:昌明公司,1908.

[2] 赵麟.教书生活[M].上海:上海世界书局,1930.

[3] 谢茜茂.1931年汉口大水记[M].武汉:汉口江汉印书馆,1931.

[4] 范铠.汉口丛谈[M].武汉:益善书局,1933.

[5] 王葆心.续汉口丛谈[M].武汉:益善书局,1933.

[6] 王葆心.再续汉口丛谈[M].武汉:益善书局,1933.

[7] 周荣亚.武汉指南[M].上海:广益书局,1933.

[8] 孙嘉淦.南游记[M].上海:广益书局,1933.

[9] 黄泽苍.中国天灾问题[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0] 邰爽秋.教育经费问题[G].上海: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

[11] 程其保.经筱川.中国教育实际问题之分析[M].南京:中央政治学校研究部,1937.

[12] 张骏岳.教师节与教师幸福[M].上海:三通书局,1941.

[13] 丰子恺.教师日记[M].重庆:崇德书店,1944.

[14] 冯玉奇.教师万岁[M].上海:大明书局,1949.

[15] 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16] 陈华亭.中国教育筹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7] 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18] 董宝良,熊贤君.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9] 杜成宪,崔运武,王伦信.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0] 丁钢.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1] 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M].刘敬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2] 冯天瑜,陈锋.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3] 黄书光.理想教育思想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4] 黄惠贤,陈绎.中国俸禄制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25] 金忠明.教师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6] 姜良芹.南京国民政府内债问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7] 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28] 刘海峰,李兵.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29] 李梦白,胡欣.流动人口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30] 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1] 李珠,皮明庥.武汉教育史(古近代)[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32] 李晓燕.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实现保障机制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3] 李严峰,麦凯.薪酬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4] 林代昭.中国近现代人事制度[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

[35]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M].江溶,鲁西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6] 黎霞.负荷人生:民国时期武汉码头工人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37] 赖德胜.教育与收入分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8] 穆和德.海关十年报告:近代武汉经济与社会[M].李策,译.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

[39] 马嘶.百年冷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0] 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1] 皮明庥,吴勇.汉口五百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2] 皮明庥.简明武汉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

[43] 皮明庥.武汉通史(晚清、民国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

[44] 潘国琪.国民政府1927—1949年的国内公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5] 曲铁华.教师劳动价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6]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7] 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8] 孙中山.建国方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49] 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湖北省[M].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50] 石剑,吴质.中国官员的工资[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3.

[51] 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2]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53] 田子渝,黄华文.湖北通史·民国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4] 田正平,商丽浩.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5] 田正平,肖朗.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56]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7] 王登福,住百年.江汉史话[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3.

[58] 王世枚.武陵地区师资队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9] 王玉茹.近代中国物价、工资和生活水平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0] 吴贻谷.武汉大学校史(1893—1993)[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61] 许纪霖,陈凯达.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5.

[62] 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63] 熊贤君.湖北教育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4] 熊贤君.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5] 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66]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67] 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68] 谢长法.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9] 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70]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1] 袁征.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9.

[72] 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M].北京:三联书店,1963.

[73] 杨兵杰.中国近代公务员工资制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74] 虞宝棠.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5] 孙正民,崔爱茹.国外公务员工资制度与工资立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76]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7] 周忠德,严炬新.现代化问题探索[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

[78] 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1937—1949)[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

[79] 张通宝.湖北近代货币史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80] 张连红.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1]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M].费成康,王寅通,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2] 张斌贤.教育是历史的存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四、论文类

[1] 娄立齐.生活费指数[N].经济周报,1945,1(5).

[2] 伍启元.公教人员的待遇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J].观察,1946,1(8):10.

[3] 夏书章.公教人员薪给问题之理论与实际[N].南京中央日报,1947-01-29.

[4] 王遵明.我们对改善公教人员待遇的意见[J].观察,1947,3(8).

[5] 王璧岑.从“战前标准”看公教人员待遇[J].观察,1947,5(8).

[6] 吴伯澄.谈家庭津贴制度[J].观察,1948,4(15).

[7] 林燮寰.加薪运动兴起[N].经济周报,1948,6(12).

[8] 戴世光.评公教人员的新待遇[N].益世报,1948-3-2.

[9] 熊贤君.中华民国时期义务教育经费[J].教育与经济,1999(1).

[10] 马敏,陆汉文.建构民国时期(1912—1949)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11] 商丽浩,田正平.中国教育财政制度近代化的历史走向[J].教育研究,2001(4).

[12] 张平海.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13] 尹红群.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与地方财政(1927—1945)[D].杭州:浙江大学,2005.

[14] 周谷平.20世纪初乡村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15] 周洪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J].教育研究,2008(5).

五、外文资料

[1] Borthiwick,Sally.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the Beginning of the Modernera[M].Stand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83.

[2] ChengYouSong.The Financing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hina[M].Shanghai:Commercial Press,1935.

[3] Rawski,Evelyn Sakakida.Education and Popular Literacy in Ch’ing China[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79.

[4] William T.Rowe,Hankow: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1895)[M].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