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料及研究成果评述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

资料及研究成果评述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料及研究成果评述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二、资料及研究成果评述(一)资料近代宁夏教育史研究资料,时间跨度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前后约百余年;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经堂教育、教会教育等;涉及地区除现今宁夏外,还包括今甘肃、内蒙古等部分地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内蒙古、甘肃等地编纂、整理和编辑出版了一批地方志及一些县市的地方性文史资料,也是研究近代宁夏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料。

资料及研究成果评述_近代宁夏教育研究

二、资料及研究成果评述

(一)资料

近代宁夏教育史研究资料,时间跨度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前后约百余年;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经堂教育、教会教育等;涉及地区除现今宁夏外,还包括今甘肃、内蒙古等部分地区。因此资料整理、收集不仅琐碎、繁杂,而且涉及面广。

1.文献与档案资料

清代官方修纂的《清实录》《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东华录》等文献,对宁夏等地传统教育,以及清末新政时期宁夏等地“兴学”的政策和实施情况,均有涉及。光绪年间,杨毓秀所著《平回志》和易孔昭、胡孚骏、刘然亮所编《平定关陇纪略》,在记述了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西北回民起义的同时,也不乏对宁夏回民大迁徙及左宗棠重教兴学的叙述。民国时期,官方所修《清史稿》对宁夏等地方教育略有论及。慕寿祺的《甘宁青史略》,卷首以本末体形式叙述了甘肃、宁夏、青海的建置、军备、交通、民政、教育、实业、民族、宗教等;正编详述了自上古迄民国甘青宁的历史;副编分舆地、地质、山水调查。其中民族志对西北回、满、蒙古、藏诸族及古代民族均有论述,是研究包括宁夏在内的西北民族史、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www.guayunfan.com)

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和宁夏省政府教育厅编《宁夏省教育概况》,对1929年宁夏建省后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留学教育、社会教育及边疆教育均有论述。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况》,全面记载了1935年到1942年底国民政府和各边远省份推行边疆教育的概况,对国立绥宁师范学校、国立宁夏实业职业学校等学校规模设施、办学方式、组织管理等有详细陈述,并附录有重要的边疆教育法令。民国时期刊《蒙藏月报》转载的《宁夏之各种教育》,对边疆宁夏学校教育、回教教育、社会教育进行简要统计和陈述。

除上述重要文献外,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宁夏档案馆、甘肃档案馆藏的一些档案资料,更是全面研究民国宁夏教育状况的第一手可靠的珍贵资料。如现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二十七年下半年行政计划》《宁夏省1938、1939年行政计划》《1947年度宁夏省教育工作计划及预算》;宁夏档案馆藏《宁夏省政府公报》《宁夏省政府教育行政报告》及甘肃档案馆藏1947年甘肃省政府统计资料《宁夏南部人口教育状况》《甘肃省政府人口统计报告表》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收编有数篇蒙藏(边疆)教育法规、计划及纲要等。其中,《教育部民国二十年度蒙藏教育经费分配办法》《教育部二十四年度推广边疆教育实施办法案的文件》《教育部检发二十五年度推行蒙藏回苗教育计划指令》《教育部廿六年推行边疆教育计划大纲》《教育部关于宁夏、青海、广西等边远省区学生就学中央大学训令》等都与宁夏等地边疆教育密切相关。上述档案史料、政府报告,各有特点,在相关内容上,虽有交叉,但都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互证性。

2.地方史志

近代宁夏教育研究属于地方教育史研究的范畴,因此整理引用地方志及史料尤为重要。清代纂修的《乾隆宁夏府志》《甘肃新通志》《银川小志》《光绪宁灵厅志》(原名《宁灵厅志草》,未完成的草稿)及民国时期所修《朔方道志》《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甘肃省乡土志稿》《固原州志》《隆德县志》和《化平县志》等,为我们研究晚清与民国时期宁夏教育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日本政府网罗一批御用的日本汉学家和熟悉中国情况的日本浪人联合组成了“东亚同文会”,并在上海设立了“东亚同文书院”。每年从日本本土选派一批青年学生到该书院接受训练,并派应届毕业生前往中国各省作实地考察,《支那省别全志》就是在此基础上编写成的。该志第六卷《甘肃省志》大量的史料是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当时的政府档案所得,其中的民族宗教内容,为我们研究西北伊斯兰教提供了鲜有资料。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内蒙古、甘肃等地编纂、整理和编辑出版了一批地方志及一些县市的地方性文史资料,也是研究近代宁夏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料。如《甘肃省志·教育志》《银川市志·教育志》《固原县志》《豫旺县志》《同心县志》《平罗县志》《中宁县志》《盐池县志》《海原县志》《阿拉善盟旗志》《宁夏文史资料》《银川文史资料》《永宁文史资料》《中卫文史资料》《灵武文史资料》《固原文史资料》《平罗文史资料》《贺兰文史资料》《磴口文史资料》《巴彦淖尔文史资料》《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等。

这些文史资料,为我们全面了解近代宁夏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沿革、教育管理、教学方法、校园生活、学生风貌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材料。如以上文史资料收录有:胡迅雷的《民国时期宁夏的回民普通教育述略》、贾祝九的《回绅马义龙半雕龙万般学校》、征克非的《甘肃首届中学运动会忆略》、徐梦麟的《“宁夏留平学生会”始末》、苏复涛的《宁夏留平学生在“一二·九”运动前后参加爱国活动的片断回忆》、马振宇的《宁夏官兵子弟学校》、席怀瑜的《解放前的宁夏教育》、贾振华等的《绥宁师范学校》、李恩华的《私立云亭中学创建始末》和《“云亭中学”简介》、张光壁的《民国时期贺兰教育状况的点滴》、吴锡录的《解放前贺兰县教育状况的点滴》、吴敦善的《宁夏蒙回师范学校之我见》、李有禄的《银川师范学校发展简介》、罗代兴的《宁夏官兵子弟学校始末》、吴锡禄的《回忆保家户清真国民学校》、张光壁的《解放前贺兰文化》、杨永立的《回顾石嘴山一中的创建经过》、韩相德的《平罗中学的四十年》、张一民等《历史上的绥宁师范》、熊振武的《从当小学生到老师和校长的回忆》、马美林的《忆在国立宁职学校上学的片断》、金占祥的《民国时期银北的回族教育——兼述马羲龙的办学事迹》、郭振伦的《宁夏平罗县黄二完小的抗日救亡活动》、白凤和的《解放前陶乐县教育》、海正光的《同仁回民小学的七十四年》、赵让的《解放前的固原师范》、景文源的《理门巷小学始末》、残石的《宁夏省立模范——实验小学印象记》、南秀璞的《吉鸿昌与宁夏体育》、马中清的《金允诚创办定远营女子小学》、朱永丰的《普爱中学的风波》、刘静山的《银川市天主教简史》等等。其中多数篇文陈述的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资料来源比较真实可信。

此外,还有民国宁夏官方及督学、教员等编辑的“教育视察报告”。如马鸿宾统治宁夏期间,苏盛华督学视察宁夏全省清真教育情况后,整理、编纂的《宁夏全省清真教育之一斑》;1936年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教育厅派员视察各中等学校之经过》;暨南大学西北教育考察团编《西北教育考察报告书》;罗慕颐所编关于1941年《宁夏省督学视察教育总报告》和李循和、叶桐等到宁夏视察教育并整理出《宁夏省督学视察教育报告及改进意见》(1941~1947年)等。这些教育视察报告,为我们了解当时宁夏教育之状况与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二)研究成果评述

宁夏教育史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因此,对于宁夏教育发展历史进行探讨的论著不多,有关近代的宁夏教育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只是在民国时期,探究宁夏边疆教育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下面以清至民国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两个时期,总结相关近代宁夏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作一简要的评述。

1.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研究成果

清康熙年间回族学者赵灿所著的《经学系传谱》一书,记述了明朝清朝前期我国回族、撒拉族中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和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及其社会活动,这部作品对于研究我国伊斯兰教史、经堂教育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此书记载了前清宁夏伊斯兰教经师在同心、韦州等地设帐讲学情况,为后人进一步研究近代宁夏经堂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料。1908年,留日回族学生创办《醒回篇》刊物,其中发表数篇回族进步人士呼吁宗教改良、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回民自身文化修养的作品,如赵钟奇的《论中国回教之国民教育》、保廷樑的《劝同人负兴教育之责任说》和《宗教改良论》、黄镇磐的《宗教与教育之关系》等。

Khalil A.Totah著、马坚译的《回教教育史》,1941年出版,书分九章,分别论述了阿拉伯人、回教学校、教员与学生、回教课程、教授法与学校礼仪、阿拉伯文的教育学名著、阿拉伯的妇女与教育、阿拉伯的教育哲学及阿拉伯教育的优缺点。白寿彝先生的《中国回教小史》,成书于1943年,详述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及经堂教育的逐步形成与发展。其中,有关作者对经堂教育的学术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20世纪30~40年代,随着开发大西北呼吁的高涨,一些商界、政界、学术界等人士走进西北,为了解、开发大西北而展开对包括宁夏在内的西北边疆地区的深入考察,并出版发行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有关宁夏等边疆地区教育情况的主要专著有:曹树勋所著《边疆教育新论》,对边疆教育的概念、方针等做了概括论述。刘曼卿女士编著的《边疆教育》,就边疆教育的命名、对象、范围、特性、目的及背景作了论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林鹏侠的《西北行》、陈赓雅的《西北视察记》、林竞的《西北丛编》、叶祖灏《宁夏纪要》等等,都从不同角度为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的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及教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参考资料和建设性的教育观念。如《西北视察记》,作者概括分析了宁夏回族军阀统治时期的回民教育状况,认为这一时期宁夏回民的初、中等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宗教原因、自然灾害和军阀压迫;此外,该书还简要介绍分析了甘肃、陕西、青海、新疆等省的民族教育现状。《西北行》详述了作者考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地区的所见所闻,对西北各地教育状况,尤其是西北回民之教育给予关注。

这一时期,具体研究宁夏地方教育的论文有数篇,如金律和的《宁夏近日的教育》(《开发西北》1卷6期),作者把宁夏建省后的教育,分为学校教育、留学教育、社会教育、教育行政、教育经费五部分内容逐一论述,并根据1933年统计材料,对宁夏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安涧在《宁夏教育现状纪略》(《西北论衡》5卷6期)一文中,首先叙述宁夏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然后对宁夏自建省至1936年的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社会教育分别进行了论述。庞敏修在《西北的回族及其教育》(《西北论衡》7卷11期)中,叙述了西北回民分布之状况及其生活习性,着重论述民国三十年来甘宁青三省回民教育发展之历史及实施情况,还提出改进西北回民教育之办法。明如的《宁夏边疆教育概况》(《新宁夏》1945年2、3期),对抗战以来宁夏推广边疆教育、发展蒙回教育等进行了统计叙述。仲旭在《翰海边缘上的一座文化堡垒——国立宁夏额济纳旗小学》一文中,叙述了为发展边疆教育,教育部于宁夏创建国立宁夏额济纳旗小学的经过,并详述了该校办学规模、教学特点。马福龙所著《伊斯兰教在宁夏》和《对宁夏回教事业的期望》针对回族经堂教育、宁夏普通教育提出改进意见。

此外,有关回族教育、宁夏回族教育的相关成果,发表也较多,如《中国的回民教育》(《新亚细亚》11卷2期)、《论马主席少云先生——倡导人民自动捐资修建学校》(《新宁夏》2~3期合刊)等。关于论述西北穆斯林生活及其教育的代表作主要有:石觉民的《西北回教生活·经堂教育》、温怀桑的《如何发展甘宁青回族教育》等。

还有清末民国时期出版的一些关于教育内容的报纸、期刊,也为我们进而了解当时全国的教育环境、人文环境及教育言论提供可贵资料和研究成果。如《教育公报》《东方杂志》《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

值得注意的是,自“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出于侵略的需要,还成立了研究伊斯兰教的专门机构,并创办伊斯兰教刊物多种,如《伊斯兰》《回教事情》《回教圈》《回教世界》等。其中不乏国外学界对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关于中国各穆斯林地区进行社会调查的报告等。

2.1949年至今的研究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包括宁夏在内西北地方教育史、民族教育史逐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其中,涉及宁夏地方社会、教育发展史的专著有:陈育宁主编的《宁夏通史》、胡平生的《民国时期的宁夏省》、高树榆的《昔日宁夏漫谈》、胡迅雷的《宁夏掌故》等。这些著作都利用部分章节对宁夏近代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论述。其中,《民国时期的宁夏省》第五章,分别阐述了1929~1949年宁夏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社会教育和教育行政的发展状况,其依据的文献史料主要是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和宁夏省政府教育厅编《宁夏省教育概况》。这两份史料都是马鸿逵在宁夏执政时主持纂修的,虽有些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但为研究民国时期的宁夏教育情况,提供了较为详确的资料。《宁夏通史》近现代卷第九章“近代教育在宁夏的缓慢发展”,分别阐述了“宁夏地区从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过渡”、“宁夏建省前后的学校教育”、“抗战到内战宁夏教育事业的曲折起伏”、“继往开来的回民教育”;并对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特点进行概括。《昔日宁夏漫谈》在书中第十部分,先简述明清两代及辛亥革命前后的宁夏教育概况,然后较为详细地论述宁夏建省后,特别是1933年马鸿逵执政后的宁夏教育发展状况,并评述这一时期的宁夏教育的特点是:群众文盲化,学校监狱化,学生囚犯化。

关于西北民族(包括宁夏回族)的社会发展和教育方面的研究论著主要有:王伏平、王永亮的《西北地区回族史纲》、王永亮的《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许宪隆的《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和刘伟的《固原回族》等。这些论著或多或少对近代宁夏回族教育都有一般性的陈述。

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日本学者今永清二,出版了一部研究中国回族史的专著《中国回教史序说:社会史研究》,该书讨论的中国回族社会的形成与结构的特点及清朝的回民政策。2003年出版的松本真澄著、鲁忠慧译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清末至1945年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与演进。

上述专著对本论文研究都给予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于西北各民族教育史专著,则有张学强主编的《西北回族教育史》,书中概述了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包括宁夏在内的西北回族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不同时期回族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同时对影响回族教育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朱解琳的《甘宁青民族教育史简编》,是一部较有特色和分量的著作,全书共十章,“导语”部分为一章,其余九章即是九个专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甘宁青民族教育史发生、发展、变化、形成的规律和特点。韩达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多卷本)》,涵盖了蒙古、回、藏、维吾尔、彝、壮等26个民族的教育史,填补了现行中国教育史的一大空白。

近些年来,随着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引入,一些本土化的民族教育研究相继出版。其中,戴庆厦、滕星、关辛秋、董艳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滕星著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哈经雄、滕星主编的《民族教育学通论》和王鉴著的《民族教育学》等等,都从宏观和微观领域出发对民族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还有一些关于近代宁夏回族教育的学术论文相继发表,如蔡国英的《宁夏回族教育研究》和吴建华的《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历史与当代变迁——以宁夏同心县为个案》,这两篇均为作者之博士论文,两文都从不同角度对宁夏经堂教育、回族教育近代化做了论述,最后研究重点都落到对宁夏现今回族教育的剖析及未来发展的探讨。马燕的硕士论文《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研究》,对民国时期宁夏地区出现的改革经堂教育基础课教材热潮及使用新旧教材下的经堂教育,进行详尽阐述。

更为重要的是,在1979年改革开放后,相继在《回族研究》《宁夏社会科学》《民族教育研究》《民国档案》《甘肃社会科学》《阿拉伯世界》等期刊上,发表一些关于近代宁夏教育的论文:如王永亮的《论回族教育的发展与历史作用》、宁文的《从经堂教育到新式回民教育》、胡迅雷的《民国时期宁夏回族宗教教育与研究》、王伏平的《宁夏伊斯兰教的历史与现状》、余贵学《民国时期的固原回族教育》、张天政的《国民政府时期的宁夏回族普通教育》和《马鸿逵时期的宁夏教育》、张天政和徐经燕的《国民政府时期关于宁夏初、中等教育的思想与实践》等。

另有一些关于影响宁夏近代教育方面的人物著述,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汇编的《宁夏三马》,丁明俊的《马福祥传》《论马福祥在现代回族文化教育史上的地位》和《马福祥与现代回儒对话—兼谈回儒对话的价值与意义》,李建国的《试论回族上层人士在发展甘宁青地区回族近代教育中的贡献》,虎希柏的《虎嵩山与马鸿逵的三次合作办学》(John Themis Topping’ s Chinese Muslim Militarist:Ma Hongkui in Ningxia,1933~1949年。主要论述马鸿逵执政时期的宁夏民众识字扫盲教育)等,均对民国时期宁夏教育有所涉及。

19世纪中后叶,已有天主教、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宁夏传播福音,其中基督新教以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为首,天主教以圣母圣心会(Congregation of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CICM)为主。关于近代天主教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宁夏等地传教及进行慈善、教育等活动的专著,有王守礼的《边疆公教社会事业》和彭嵩寿著的《闵玉清传》(胡儒汉、王学明译)等。20世纪70~80年代以后,一些有关天主教在华传教的论著相继发表,如对奥班的《十九及二十世纪圣母圣心会传教区中国神父的一些回响》,P·V·Ron-delez的《圣母圣心会在华传教简史》,贝文典的《圣母圣心会在华简史》、《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古伟瀛的《国籍神父名册》等。相对而言,东正教传入宁夏少有记载,仅见日本藏学家寺本婉雅在《藏蒙旅日记》中云:“在宁夏(今银川),有俄国的教会堂,有许多汉人教徒”。[10]

而国内涉及近代传教士在宁夏传教活动及发展教育的主要论

文则有:戴学稷的《西方殖民者在河套、鄂尔多斯等地的罪恶活动》《(历史研究》1964年第5、6期),房建昌的《宁夏基督教史略》《(宁夏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天主教宁夏教区始末》《(固原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冯健的《圣母圣心会教育活动述论》(《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第7期),汤开建、马占军的《晚清圣母圣心会宁夏传教述论》(上、下)《(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2期),张彧的《晚清圣母圣心会西南蒙古教区传教述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马占军的博士论文《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北的传教(1873~1911)》等。

从整体上看,目前学界对近代宁夏教育史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上述论著虽对宁夏近代教育有所提及,但因角度不同、时段不同而难以展开;对于整个宁夏地区的普通教育、经堂教育、教会教育、社会教育等,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研究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对普通教育与宗教教育在近代宁夏教育变迁中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研究也不够充分。有关近代宁夏教育史上的蒙古教育研究更是少有涉及,且对欧美、日本各国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了解不深。大多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成果重视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忽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民国时期,尤其是民国30~40年代因开发大西北而发表的大多论著和提出的教育观念,缺乏全面而深层的认识和研究。这同近代宁夏教育在近代民族教育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因此,仍需要掌握更多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需要冷峻地思考前人,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各界人士的研究成果;需要严肃地判断文献史料的真伪,在分析、比较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田野做专访、做调查、做问卷等,处理和应用好民族学、教育学与历史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掌握近代宁夏教育的整体发展脉络,探索其在近代教育史上的发展轨迹;正确了解和认识宁夏教育近代化的特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为今天发展边疆多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提供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