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状态焦虑的界定_中小学教师状态焦

状态焦虑的界定_中小学教师状态焦

时间:2022-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状态焦虑的界定_中小学教师状态焦1.2 状态焦虑的界定1.2.1 状态焦虑的定义Spielberger在Cattell研究的基础上对状态焦虑进行了具体的界定。高特质焦虑的个体倾向于对一个与特殊危险有关的压力情境作出反应,并伴随状态焦虑的升高。任何个体的状态焦虑体验都包含对事物的担忧成分,同时,担忧也必然会引发个体的状态焦虑体验。

状态焦虑的界定_中小学教师状态焦

1.2 状态焦虑的界定

1.2.1 状态焦虑的定义

Spielberger(1966)在Cattell(1961)研究的基础上对状态焦虑进行了具体的界定。他将状态焦虑界定为一种偶然发生的,在具体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持续时间较短、强度多变并伴有明显躯体反应的焦虑状态,是个体对变化的环境条件或环境压力的反应,如考试焦虑、公众发言焦虑、运动竞赛焦虑。Spielberger所提出的状态焦虑实际上是个体生活中情绪流的一个暂时的横断面,由主观上的紧张、忧虑、神经过敏、担心等心理感受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和唤醒构成。个体把环境感知为威胁或危险的作用程度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波动(Spielberger,1985a),因此,状态焦虑是一种个体在当前对威胁或危险感知基础之上的认知或经验现象。自从Spielberger对状态焦虑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之后,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和接纳,并在研究中被直接引用。

综合已有研究,状态焦虑主要包括以下特征:一是持续时间短暂,它不像某些焦虑性神经症的焦虑那样弥散并历时较长;二是由具体情境或事件引发,状态焦虑一般都是在某一具体情境中表现出来,没有某种个体自感压力或难以控制的情境或事件的发生就不会有状态焦虑的发生;三是状态焦虑的强度一般在短时间内波动很大,这与某些焦虑性神经症的焦虑有很大不同,焦虑性神经症的焦虑强度一般波动较小;四是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的激活和唤醒,躯体表现为心跳加速、出汗等症状;五是状态焦虑所针对的是个体在焦虑情境中当时的焦虑表现或状态,较少强调人格因素的影响而更多强调与认知加工过程的密切关系。

1.2.2 状态焦虑与临近概念的区别(www.guayunfan.com)

在研究状态焦虑时有必要将“状态焦虑”与一些邻近概念区别开来,这样才可以客观、准确地对其进行研究。

1)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

Spielberger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形态。状态焦虑是个体处于某一具体情境时所产生的为时短暂、强度多变和紧张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某段时间内的不愉快情绪体验,具有情境性、短暂性、不稳定性和多变性等特征。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具有个体差异且相对稳定的焦虑倾向和焦虑易感性,是不同个体在看待世界时将其作为一种威胁的焦虑倾向和趋势(Spielberger,1985b);是一种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境遇中都保持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具有稳定性、内隐性和独特性等特征。高特质焦虑的个体倾向于对一个与特殊危险有关的压力情境作出反应,并伴随状态焦虑的升高。另外,特质焦虑被认为与个体体验到的状态焦虑的频率有关,而状态焦虑则与特质焦虑的强度有关,二者的区别类似于势能和动能的区别。

2)状态焦虑与担忧

状态焦虑包括认知成分、情感体验以及动机上的反应。而担忧(worry)则是认知上的反应,有人说担忧主要是指关于失败结果的认知(Zeidner,2004),所以也有人把担忧当作状态焦虑的认知维度,认为状态焦虑包括担忧,担忧仅是状态焦虑的一个维度(Mathews,1990)。担忧会使个体从当前的任务中将注意资源、工作记忆和任务指向的努力转移到担忧的内容上来,进而削弱任务的解决效果。

Wells对担忧进行了更深入地研究,并于1995年提出了两种担忧形态,即Ⅰ型担忧(type 1 worry)和Ⅱ型担忧(type 2 worry),Ⅱ型担忧又叫元担忧(metaworry)。Ⅰ型担忧指对特定情境和特定事件的担忧,如对考试的担忧。Ⅱ型担忧是在Ⅰ型担忧基础上形成的,是经历了一系列Ⅰ型担忧后形成的对担忧的担忧,其特点是个体对担忧有明确的认识,而且将担忧作为一种应对策略。之后,Wells等人进一步指出了元担忧与状态焦虑的关系,认为长时间的状态焦虑会导致元担忧的出现,而元担忧又导致人们担忧敏感性的增强,个体更多地注意到担忧的信息,促使其产生更多、更强的状态焦虑。也就是说二者是交互作用的。

可见,担忧通过认知来影响个体活动效率,而状态焦虑的影响则是多方面的,既有认知方面的,也有情感和动机上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二者是密不可分、相依而存的因果关系。任何个体的状态焦虑体验都包含对事物的担忧成分,同时,担忧也必然会引发个体的状态焦虑体验。

3)状态焦虑与应激

状态焦虑是在具体情境中表现出来、持续时间较短、强度多变并伴有明显躯体反应的情绪状态,是个体对变化的环境条件或环境压力的反应。应激(stress)又称为紧张,该词源于物理学概念在工业上的运用,指某种外力作用于物体而产生的反应改变(李维等,1996),是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的某种心理和生理变化过程。

状态焦虑与应激在很多方面很相似。在刺激源方面,都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在调解变量方面,都会受到身体健康水平、人格特质、经验阅历、应对能力、认知评价、信念以及所拥有的社会性支持的质和量等的调节;在产生的生理生化基础方面,都有大脑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的变化发生;在性质上,都是一种复合性情绪;在消极影响方面,过度的应激和过高的状态焦虑都会导致个体的知觉狭窄、行动刻板、注意力被限制、正常情境下应对策略的选择受到抑制、思维中可利用的线索减少等,进而导致心理操作效率的全面下降。

不过,状态焦虑和应激也有不同之处。在神经生理方面,负责状态焦虑的主要部位是海马,而负责应激的部位则主要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在二者的引发对象特异性方面,状态焦虑因受特质焦虑的影响有时会表现出明显的内容特异性,而应激则不存在引发对象的内容特异性;在对象的客观性方面,状态焦虑有时将客观对象的威胁性放大了,而应激对象的威胁程度是实际存在的;在行为反应方面,状态焦虑有时会使人采取消极的逃避反应,而应激一般都是积极面对的;在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面,状态焦虑与消极应对(比如情绪取向应对)的关系密切,消极应对又会加剧个体的状态焦虑反应,而应激与积极应对(任务取向应对)的关系密切。

可见,如果单从概念本身来讲,应激更多强调的是个体在面对危险或威胁时的生理、生化状态,状态焦虑更多强调的是个体的心理、认知状态。如果从实际应用角度讲,二者不仅无法明确划清界线,而且是相互强化的关系。状态焦虑个体必然同时存在很高的应激水平,高度应激个体也必然同时存在很高的状态焦虑水平。

4)状态焦虑与唤醒

传统上一般将唤醒(arousal)定义为一种对应激源的无显著特点和未分化的生理反应,并与焦虑这样的情绪有很近的关系。当内外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所产生的传入神经冲动进入延脑后,将沿两条通路行进,一条是特异性神经通路,它沿着延髓背侧,经中脑、间脑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引起特定的感觉;另一条是非特异性神经通路,它沿延髓腹侧,贯穿延髓、中脑、间脑的脑干网状结构,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大区域,引起皮层下所经部位及皮层的兴奋状态,称为唤醒。

唤醒有3种表现,即脑电唤醒(刺激使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的低压快波)、行为唤醒(非麻醉动物唤醒时伴随的行为变化)和植物性唤醒(较高水平刺激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三者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单独存在。唤醒对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保持觉醒状态有主要作用,它为注意的保持与集中以及意识状态提供能量。

唤醒是身体的活性从低到高的程度,它反映在被思想和情绪调节的激素水平和其他生理反应性上(Zaichkowsky&Naylor,2004)。人们可以观察到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在心率、呼吸频率和出汗量等方面的变化。当唤醒超过一定程度达到过高水平时,人们会体验到不快的情绪反应和与之相伴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唤醒水平的变化与刺激强度有密切关系,而与刺激性质的相关性较小,即无论是令人高兴的还是痛苦的刺激,都可能在唤醒水平上出现相似的变化。另外,个体在唤醒的生理反应上也有较大差异。

可见,如果仅从二者的特征上来分析,状态焦虑与唤醒存在明显差异。首先,状态焦虑主要与刺激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多由负性刺激引起,而唤醒主要是由刺激强度决定;其次,唤醒更多指的是个体的生理反应,而状态焦虑不仅包括生理反应,还包括心理反应、情感和认知加工过程等;再次,唤醒的作用有利于使个体集中注意力,为意识状态提供能量,而过高的状态焦虑水平则会使个体分散注意力,消耗意识状态的能量。

如果从二者的关系上分析,状态焦虑必然包含某种唤醒成分,唤醒则不一定会引发状态焦虑。即任何状态焦虑体验都包含一定程度上的生理唤醒,但并非所有的唤醒都会引发状态焦虑情绪,有的可能会引发高兴、愉悦的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