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迫切性及途径

试论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迫切性及途径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论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迫切性及途径安小兰摘 要 本文对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了思考。文章认为,软实力与硬实力是互为支撑的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硬实力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毫无疑问,在当下,提出发展文化软实力是迫切而必要的。

试论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迫切性及途径

安小兰

摘 要 本文对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问题进行了思考。文章认为,软实力与硬实力是互为支撑的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硬实力有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文章对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形象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得到相应的提升,这已经成为中国硬实力能否持续发展的瓶颈。解决之道在于吸收传统文化资源,建立适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树立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中国崛起;中国形象;核心价值观;文化品牌

1 “软实力”与“硬实力”互为支撑

在党十七大报告中,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利用文化来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实力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无疑是顺应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做出的明智之举,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中国崛起必须靠软实力”也成为一个相当常见的热点问题引起讨论和争论。

软实力(Soft Power)是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等书和《重新界定国家利益》等论文中首创的一个概念,指通过“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而体现出来的实力”,这是一种基于感召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的能力,与经济、科学、军事实力等体现出的“硬实力”相对而言。软实力的提出,显然是基于国际竞争局势的考量而得出的一个新概念。约瑟夫·奈认为,在当今世界,倘若一个国家的文化处于中心地位,别国就会自动地向它靠拢,倘若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支配了国际政治秩序,它就必然会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这个概念提出后在西方国家引起强烈的反响,并引起广泛的讨论、研究和应用。软实力理论的提出,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局势的变化趋势,从而启迪了人们的新思维,使人们从过去那种只关注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今天,当我们用软实力的理论对中国的现状进行探索和思考时,应该拥有怎样的心态呢?

软实力理论的提出,显然是一国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纵观历史上的“大国”,凡是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国家,无一不是曾经国富民强的硬实力大国。中国唐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也是建立在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之上的。美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毫无疑问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物质基础上的。如果美国不是世界第一强国,我们很难想象它的文化会如此风靡全球。强大的物质基础不仅为美国文化的输出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产业基础以及无比的自信,而且本身就足以构成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引起其他国家的仰慕和效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其文化与价值观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综合国力的整体实力,最根本的仍然是硬实力,也就是物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根本基础。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力日渐壮大,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也有巨大增长,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当我们走在北京、上海的大街上时,都会被宏大而现代的城市建筑所震慑,大型的超市、商店,现代化的机场、剧院,林立的高楼,使我们仿佛置身于纽约的街头。城市的变化,无疑是国家“硬实力”增强的最直接的表象。这一切,造成一种想象,仿佛我们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国际舞台上最有影响力的几个国家之一。而与之相联系,一种乐观的“中国崛起”论在中国遍地蔓延,中国GDP总量进入世界第四名,有人因此断言,再过30到35年,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这种唯GDP论的思维和作风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民间的普遍忧虑。事实上,即使这种简单的GDP统计是可信的,并且真的能够代表实力,我们依旧无法忽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在相当多的领域,如计算机、信息、大型飞机、航空、生物工程、新材料、机械制造等各种关键技术方面,我们都缺乏足够的人才,没有自主创新的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们依旧处于低端的位置。可以这样说,我们目前所获得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的增长。“靠着世界工厂的生产线为世界代工,已经把‘中国制造’的产品销往全球了,这种物美价廉好卖的局面容易滋生一种‘此乃捷径’的满足感。即使有人看出这是一种低成本、低品牌和文化含量低、低附加值、高资源消耗的生产模式,也不容易下决心走创新之路。”没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以及一个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良好的产业结构,一旦资源耗竭,人力资源优势丧失,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如何,是否有后劲,显然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创新?如何发展?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的问题,也与文化创新息息相关。

毫无疑问,在当下,提出发展文化软实力是迫切而必要的。事实上,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先进文化之间本身就存在着难分难解的关系,我们应该避免将软实力与硬实力截然划分的思考模式。我们无法断言,一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依靠的仅仅是技术而不是优秀的社会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体系。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成就与中国政府日益开放的政策和心胸是分不开的。当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一种好的文化、制度和价值体系必然成为经济发展是否能向良性方向发展下去的深层的、决定性因素,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软实力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扩大文化影响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成为硬实力发展的动力问题,易言之,软实力的发展将决定硬实力的发展后劲。

总之,软实力和硬实力是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关系。硬实力为软实力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软实力则为硬实力的持续发展提供长远的支持。

2 软实力的不足:中国崛起与中国形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眼中,中国是一个拥有勤劳、憨厚的农民和贫穷、落后的土地的国度,这种印象借助于赛珍珠的《大地》等小说及电影的风行而得到了固定。改革开放以前,世界对中国的印象虽有改变,但依旧与封闭、狂热以及贫穷紧密连接。如今,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比之三十年前,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中国经济“崛起”相呼应的,是中国开始越来越多地走入国际视线,成为世界关注的对象。那么世界对于当今中国的印象是否也随着中国之崛起而发生了巨大改变呢?

2005年12月29日,约瑟夫·奈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中国软实力的崛起》一文。文章指出,美国的软实力正在下降,而中国的软实力正在崛起,并已经形成对美国利益的威胁。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崛起,约瑟夫·奈列举了以下事实:

中国一直以悠久的传统文化吸引着人们,不过现在,它也跻入了全球流行文化的行列。中国电影《卧虎藏龙》成为非英语电影中票房最高的。姚明,美国休斯敦火箭队的中国篮球明星,已经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名人。中国已经被指定为奥运会主办者。过去十年中去中国学习的美国学生从36 000人增长到了110 000人,增加了三倍。外国旅游者的数量在2004年也激增到了170 000 000人次,中国在世界各地增加了26个孔子学院以传播其语言和文化,美国之音的中文广播从每天的19小时削减到了14小时,同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文广播提高到了全天播音。

此外,约瑟夫·奈还从外交等方面对中国软实力的增强进行了描述。作为一名专门研究软实力的专家,约瑟夫·奈当然会比较容易从软实力角度看待中国的崛起。他敏感地注意到了中国在世界尤其是美国的影响与日俱增的事实。显然,这一对中国目前形象的描述,比之大多数美国人心目中文革时代或旧中国时代的中国人形象是更近于事实的。类似的勾勒,其他外国报纸也有报道,《南华早报》有一篇文章从七个方面描述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趋势:

首先,全球有超过3 000万外国人在学中文,就读于中国高等学府的人数也相当可观。这种趋势的发展速度相信还会加快。

另外,越来越多的中文文学作品也被翻译成外文。

在西方,使用传统中药的人也逐渐增多。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实验室,研究草药治疗方法和功效的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有外文配音的中国电影,不时在亚洲和西方的影院上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有一些更在国际电影节中赢得大奖,中国电影偶像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目前,到中国体验5 000年文明的游客不计其数。中国已经是全球第四大旅游国,并将在10年内名列榜首。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突出中国“柔性”的形象。更多的游客将涌入中国,奥运会电视广播也会让世界各地千千万万的观众进一步认识中国。

最后,以使用者的人数来看,中文可能将在10年内取代英文,成为互联网上最主要的用语,这将大大增加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这些正面的数据,似乎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蔓延和影响产生乐观的情绪。那么世界对于中国日益增长的兴趣和关注究竟是怎样的呢?中国形象到底如何呢?我们不妨稍举几例,也许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印象:

据说,《巴黎人报》有一篇报道,题为《中国:世界经济新乐园》,认为今天的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已经成了“黄金国”,它既是世界加工厂,又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给人带来的美好想象越来越多,世界各国争相与之交往。

“法国人印象中的中国,是一个人工极不值钱的国度,绝大部分人都靠每天不到一欧元在生活,还是一个充满人力车自行车的共产主义国家,绝大部分法国人也没有太多了解中国的兴趣。知名度较高的中国人是JET LEE所主演的印象深刻的龙之吻,少有的表现黄种人侵略性的影片!法国家乐福超市货架上很抢眼的JACKY CHEN的影片,法国电视上甚至还有JACKY的工夫卡通片。到过香港并工作过的法国人对那里羡慕不已,但他们认为那是英国殖民的结果。确实,法国的大部分地区比香港差远了。法国人爱吃中餐,爱看中国电影、听中国戏,所以学中国话就很自然,而且这些学中国话的人都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绝大多数的法国人只是把中国汉字当成一种神秘的艺术品或图腾一样来欣赏的,而并不是对中国文化有多热爱。”

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那句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的话几乎已是路人皆知,她说:“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河野尤太郎在日本《经济学人》周刊上发表文章说,“邻国经济一旦发展壮大,就会带来益处,而不是坏处。应该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来说是开创了新的市场”。

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面对日益变化的中国,无论是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其心态无非是两种,其一,中国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市场,是一个赚钱的好去处,去中国发财,机会不容错过,这里蕴藏着利益和利润;调查显示,海外汉语热的主要动力是人们希望掌握一门去中国做生意的工具;其二,中国“崛起”了,但中国留给世界的,并不是繁荣富强、人民快乐的印象,而是廉价劣质产品、廉价劳动力和世界加工厂的印象。“中国制造”问题、环境问题、人权问题等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屡遭非议的话题。可以说,对于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意识形态等外国人并不认同。也就是说,外国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是基于使用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的进步。其三,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还停留在功夫、熊猫、针灸等表层文化符号上,“老外眼里的奇异中国,不一定很好很强大,但一定很新很有趣。”面对这种“新鲜”、“有趣”、“好玩”的心态,我们很难把它理解为对中国文化情不自禁的心仪和尊敬,而多少只是一种猎奇和观景的心理。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依然没有跳出当年鲁迅先生所说的观看“博物馆”的层面上,而对于那些真正能够代表中国文化优秀成分的,能为世界文明作出真正贡献的核心价值观,世界几乎毫无认知,更遑论尊重和仰慕。很显然,我们在文化上还没有形成特别的感召力和同化力。比之三十年前相比,我们的形象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

奥运会期间,笔者正在美国,NBC电视网每天都会转播奥运实况。令人欣慰的是,这次奥运不仅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让世界对中国文化,对热情、善良、爱国的中国人民有了了解。对于宏大而精心设计的开幕式,美国人普遍给予了高度称赞,NBC还在每天的赛事转播之后播出一个介绍中国文化如风筝、饺子等的一个专题节目。美国NBC主持人Bob Costas在结束全部奥运转播时对观众发表了这样的感言:“中国幅员辽阔,在这个国家人民生活的多样性及其丰富复杂的历史文化是任何一个来访者所无法完全理解的。即便如此,在奥运期间,你无需拥有什么国际关系的高等学位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来自中国人民的热情,感受到他们对于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中国的公民们认真地利用这次机会向全世界努力展现自己,这包括从知名的运动员到每一个平凡的人”。不过同时,在一些媒体的评论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略带讽刺的说法,对于这份奢华的大秀,有人用“过分敏感”来形容,他们从中看出了其中自信与自卑兼有的心态。美国的媒体也同时报道了中国体操队员隐瞒年龄的问题,中国政府为了奥运派警察清理街道等问题。平心而论,这些负面报道,并不完全是歪曲和捏造的,多少也有几分真实性在里面。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拥有更开放、更平和、更自然、更自信的心态,此次奥运也许能让我们的形象得到更多的提高,留下比奢华更好的印象。

建设文化大国,发展文化软实力,首先是要树立一个与大国形象相匹配的形象,如此,才能真正确立自己的大国身份,获得世界的认同和尊重,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3 如何发展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形象的好坏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政府对内对外的做法,主流媒体的传播内容,一般民众的道德素质、言谈举止,影视等文化产品中的形象,甚至其制造的产品都能影响到我们对一个国家的看法。中国形象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与以上所说的各种因素都有关系。这一切,说到底,都与文化问题相关联。好的文化,必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形成自己的软实力。而在文化的诸种要素中,以价值观的作用最为巨大。

3.1 建立核心价值观:传统中国与现实中国

发展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三言两语所能道清。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为此做出了多种努力,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掘工作,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同时也与世界各国签订了文化交流协议,展开了多种多样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耗资巨大的政府行为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广,比之心甘情愿的倾慕和追随显然要吃力得多。原因很简单,在这些努力中,人们看到的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和高端文化,而不是活生生的现实中国生活。因而这种宣传就缺乏亲和力和感染力。而文化的传播更多的是靠一种情不自禁的吸引力而非空洞的宣传。

有一种现象,足以说明自觉追随、仿效的文化倾慕与政府宣传、推广之间的区别有多大。中国学子持久的英语热及留学热自不必提。笔者注意到,最近雅虎中文网新开设了订阅功能,其中有几个频道:沪江外语、美剧迷、美剧电影速递。对此稍作浏览,我们就会惊异于中国观众对于美国文化,包括美国流行音乐、美国电影等的热衷和熟悉程度,所有美国曾经风行的、正在热播的美国电视剧,都可以在上面赫然找到。热心的“粉丝”还会主动提供剧情介绍、演职员资料、脚本翻译、拍摄花絮等相关资料。登录很多美剧论坛,你会惊奇地发现,大批“粉丝”对美剧是如此熟悉和痴迷,他们津津乐道于剧集里的所有细节,就连剧中人物发型、衣饰的变化,所使用的东西,都会成为他们热烈讨论的对象,更不用说对剧中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品评和分析了。在这个信息交流日益便捷和发达的时代,文化以如此之多的渠道传播,大众有如此之多的选择,我们很难说这种自觉自愿的追随不是出于真心的喜爱,而只是出于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事实上,在这股热流之下,更深层次的是反映当代中国年轻人对于美国价值观的欣赏以及对其开放程度和繁荣水平的渴慕。这种情况其实是全球性的,即使是在伊朗和伊拉克这样的国家,年轻人也热衷于考托福、去美国念书、看美国大片、听美国流行音乐等。

200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根据美国和加拿大网民的投票,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一些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其中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主要有: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针灸、中国烹饪等。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中国文化的符号全是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一直以来,西方对于中国似乎存在着一种自然而又矛盾的心态。他们仰慕神奇的中国文明,不过这种仰慕似乎仅限于古代中国的文化。而对于近现代以来的中国现实,却几乎都抱有歧视、好奇、同情、仇视、反感等负面的评价。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发展、进步的三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三十年,但中国的形象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原因何在呢?其根本的原因,也许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说,在于我们还缺乏一套特别具有吸引力的价值观。

我们很难把世界对于中国的一些负面态度完全理解为对于中国崛起的嫉妒和憎恨。几千年来,儒家文化在古代中国占据了主流价值观的地位,成为凝聚传统社会人心的主要力量。在此价值观维系下形成的中国精神、东方精神,即成为古老中国文明的吸引力之一。反观今天的中国,经历了文化断裂,在日益激烈的社会变化中,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我们的确缺乏一个可以维系人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当今社会人心信仰的缺失,造成一系列无法回避的问题,官员腐败、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犬儒主义等等构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常见图景。这也是当代年轻人迷恋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韩国留学生曾对我说,他看了《三国演义》,最敬佩关羽的忠义之气,来到中国后却非常失望,因为中国人根本不是那样的,而且很喜欢撒谎。买东西、打车都会被骗,过马路都不遵守规则,喜欢买盗版碟……这些直观的印象相当有代表性,道出了人们想象中的东方文明与现实中国的落差。

而美国却有一套以基督教文明和美式“民主”、“自由”为核心的美式的价值观,这一套价值体系一方面借助于好莱坞的电影、电视及流行文化等大众媒介而风靡全球,另一方面,也实实在在呈现在乐观、开放、活力的美国现实社会中。去过美国的人,对于美国社会的有序、礼让、自由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说,这一套富于吸引力的价值观才是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力量。

应该说,在今天,如何完成传统和现实的对接,如何建立一套为全民信仰的适合当今世界发展的价值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好的价值观有一种强大的整合力,会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可以提高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准,塑造良好的公民个性,而且可以改变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对于重建今天中国人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成分,如天人合一、和为贵、仁义、忠信、孝敬、家庭观念等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从而建立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3.2 打造精品、树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复杂丰富的概念,凡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创造都可以涵盖在此概念之下。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规范、社会组织、语言、风俗习惯、器物等多种层面去了解一种文化,然而就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而言,当以文化产品,即电影、电视、音乐、书刊、报纸等的传播效果最为直接、有力。

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与西方,尤其是与美国相比,我们的文化产业还出于起步阶段,这主要体现在文化贸易特别是文化内容产品和版权交易方面依然存在比较大的逆差,特别是在文化影响力较大的品牌内容产品方面如畅销书、电影大片、重大体育赛事等方面的逆差更加突出。

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产业竞争力最常用的指标,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说明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相当低。许多学者已经从如何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具体的产业政策等方面对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等问题提来思考,这里不拟多谈。而我们认为,除了产业化程度较低外,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低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缺乏有吸引力的产品。换言之,即使我们有巨额资本的支持,有高科技的制作手段,有完善的发行系统,来保证我们做出产品,并将我们的电影、书刊、电视、音乐发行到世界各地,我们的产品是否能够被大众所喜爱和接受还是一个问题。

以走在文化产业较为前沿的电影而论,近几年来,我们也拍出了《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不少商业影片,这些电影无一不将故事背景放在古代中国。显然,我们的电影人对于中国当代能够提供给世界什么缺乏信心,希望借助世界对于传统中国的想象,借助东方魅力在国际上获得影响。然而,这些电影不仅在国内招致恶评,在国际上也没有获得真正的影响。究其原因,即在于其内容的贫乏和低劣。宫廷政变、乱伦、邪恶的欲望和扭曲的人格,在这些电影中我们既看不到传统士大夫的人格魅力,也看不到传统中国社会普通众生的温煦人性,可以说,这些电影所表达的价值观既不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不能代表人类生活中某些普世性的价值,显示出我们的电影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生疏和无法把握。电影征服观众,靠得不仅是技巧、艺术手法,而更重要的是真善美的魅力,是人类生活中一些永恒的价值。好莱坞的成功,当然要归功于其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商业运作手段,但他们从来没有忘记对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个人主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的传播义务,这才是美国电影的魅力所在。而韩流的风靡,除了成功运用产业化的生产手段,在很大的程度上更得益于其对东方文化、东方味道的展示。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中国的电影、电视、音乐、出版业都开始转向市场经济,在各种领域,我们也都有了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其中部分品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我们还缺乏像迪斯尼、好莱坞、印度宝莱坞、韩国电视剧那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这直接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如何发挥创意,以高质量的内容,创立属于中国的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也是当下发展文化软实力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S·奈著;门洪华译.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加〕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沈壮海.软实力·真实力——为什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孟亮.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