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与“防止盲目推崇传统文化倾向”必须两手抓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与“防止盲目推崇传统文化倾向”必须两手抓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时刻注意“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与“防止盲目推崇传统文化倾向”两手抓,两手硬,才能真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文化”尤其是“文化遗产”是需要一种历史积淀,应当是一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粹。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与“防止盲目推崇传统文化倾向”必须两手抓

邓长征 郭红艳

中华文化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近来在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来丰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理论的热潮。很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智,呈现出了理论研讨的繁荣景象,但是在这繁荣景象中,也出现了个别引导偏差、强调过度、不加甄别拿来就用,甚至以“传统思想”来统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盲目推崇传统文化倾向”,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警惕。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时刻注意“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与“防止盲目推崇传统文化倾向”两手抓,两手硬,才能真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盲目推崇传统文化容易导致的偏差和误导主要表现

1.“囫囵吞枣”误读错解

前段时间,某沿海行政区(广州市)的媒体上就出现了类似下面这种说法:“儒家文化被誉为东方文化精髓。它以“三纲领”、“八条目”和内圣外王、中庸之道为主要内涵,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儒家文化强调的“和合”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粗看似乎很有道理,颇有文化,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就会发现这种“囫囵吞枣”的说法其实颠倒了时空关系,逆读了历史发展顺序,容易使人认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纲领就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而忽视了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我国历史上儒,释、道三种思想传承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泛,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根脉,其中儒家和道家确实有关于和谐社会的一些构想,但是这些构想只是一种理想,在历史上并没有实现过,甚至于还有一些是空想成分,所以一直也没有得到实现。要清楚地看到虽然我们今天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像辩证法虽然继承了道家的一些元素,但今天的理论却是源流多处,并由于时代、环境、社会、科学等诸因素的发展,其立论的基础、依据甚至推演的逻辑都发生了变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就是,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底端生发的思想到现在的位置已经千百年了,如果不去其糟粕,而简单的拿来指导我们当代的文化建设,其盲目程度不下于“邯郸学步”。

2.“张冠李戴”本末倒置

新华网2006两会特别报道中引用某全国政协委员的话作为报道主题:“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应该在文化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就明显的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相吻合,过度地强调了“主导”地位而没有正确地使用“主要成分”的表述,有些“张冠李戴”,这里要指出的是,虽然只是几个字的差别却容易使读者严重混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的理解,消解了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统领的正确认识,极易造成行动指南的根本偏差。

3.“滥竽充数”不加甄别

前不久,南方一家媒体报道:“据悉,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落选的佛山秋色与祖庙北帝诞,日前出现在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而正在补报“国遗”的“广东汉剧”与“凉茶”两个项目也在名单之列,累计共78个项目。”这个报道让人看来很是可笑,凉茶虽然有的也可能是一种祖传独创配方,其效能有一定的民间认知度,如沙溪凉茶、广东凉茶等,但凉茶毕竟不是稀缺药材或秘方,更难以形成一种“文化”。作为“文化”尤其是“文化遗产”是需要一种历史积淀,应当是一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粹。评选和保护“国遗”是为了把祖先留下来的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技艺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延续下去,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最好的继承和弘扬,而以凉茶冲“国遗”似乎有些滥竽充数之嫌。而其背后的功利导向也正与我们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背道而驰,急功近利、夸大其词、表面文章都恰恰是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防止和摒弃的。

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

1.在现实社会中

儒家“三纲五常”的观念容易在工作中出现“家长制”和“一言堂”的作风,不利于推行民主作风;讲血缘重感情的思想,造成人际关系庸俗化、复杂化,给正常工作造成影响;中庸之道使人产生“既来之、则安之”的保守思想,制约人们的首创精神和现代竞争意识;重德教而轻农稼,使人们产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片面观点,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等。

2.在历史上

比如汉朝改革时董仲舒推行的“春秋决狱”即引经决狱,就曾出现用封建正统的世界观来任意改变法律的规定,其实质是把儒家经典法律化,将法律儒化,从而使本来就不稳定的法律进一步失去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为法律虚无主义开了门户。而反过来,“引经决狱”又使儒家思想中许多消极因素如“三纲五常”等在被政治统治者作为统治依据后得以扩张,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对人们的思想禁锢。

3.在哲学理论的架构

比如传统道家文化中“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本来辩证的对待分析是有其可取之处的,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往往取其消极一面,认为无为而无不为,于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人的改造社会的主体能动性被搁置一边,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反而极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此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依赖政治的因素较多,缺乏思想独立性,在政治与文化结合治理国家的时候,更多情况下是道理服从权力而不是权力服从道理,而受到政治利益的约束和认识的历史局限沦为政治之道的注脚,未能彻底揭示人类生存之道。

因此,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去芜存菁,加以扬弃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

三、以和谐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导向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合理吸取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与传统和谐思想相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更深刻,更充满新意。只有用和谐发展的观点来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确立正确的导向,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1.关于民主和法治

胡锦涛同志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缺少民主思想,现在,党中央把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提出来,不仅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融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而且把民主作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所包含的法治思想把法治提高到治国方略的战略高度,强调和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为实现更多数人的民主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关于公平和正义

胡锦涛同志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把公平正义与利益关系辩证地结合在了一起,公平正义为利益关系的协调提供外部环境保障,利益关系的协调进一步推动公平正义的实现,“义”和“利”的关系得到了正确的解决。这样通过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来保证利益关系的协调,而合理协调利益关系能够使人民心情舒畅,进而使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形成。

3.关于诚信和友爱

胡锦涛同志指出:“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我国传统上的诚信,在儒家学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诚信友爱,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了它崭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提倡的友爱,扬弃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悌忍”等糟粕思想,使其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4.关于专制和活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质上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

5.关于安定和有序

胡锦涛同志指出:“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大同世界,是人类自古至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但这种社会肯定不能仅靠着道德来规范,靠自律来维持。特别是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点上建设和谐社会,更需要靠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来使社会有序安定,达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6.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与“合”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前者强调的是不同思想观念和利益需要之间的协调,后者强调主客体一致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合德”,二者统一于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和谐中。儒家的所谓“和”,在历史不断的发展与丰富中,今天看来,不是无原则的“同一”,而是在保持个性基础上的“统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国语·郑语》)。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内核和指导思想,更注重现实和实践,是更为积极的、自觉的同一。这一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定可以在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到可持续发展。

当然,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绝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目前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许多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抱有一种虚无的态度。不尊重自己的文化,这在世界上是极其罕见的。费孝通先生曾大声疾呼中国人要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尊。不要一提中国文化就认为不如西方文化。应该看到,中西文化各有所长。中国文化强调“和为贵”,是一个贵和的哲学,现在则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现实性,甚至未来性。因此,我们一定要克服文化上的妄自菲薄,增强信心,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并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结 束 语

总之,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工程,这个系统全面工程要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来考虑,如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和谐社会非常重要。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无疑是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来作为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借鉴或者参考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必须注意“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与“防止复古倾向”两手抓。

〔作者单位:山东电视台文艺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