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和发展宁夏文化市场之研究

培育和发展宁夏文化市场之研究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育和发展宁夏文化市场之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1]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是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宁夏未来的发展,实力靠经济,影响力靠文化,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已成为增强全区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宁夏文化娱乐消费的实力不足影响了文化消费市场。

培育和发展宁夏文化市场之研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1]

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是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突破点和着力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和引导,生产优秀健康的文化产品,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在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是满足不同层次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宁夏未来的发展,实力靠经济,影响力靠文化,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已成为增强全区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一、文化市场内涵及态势

(一)内涵

文化市场,是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商品形式进行交换的场所,目的是把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作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放到市场上去交易,通过价格规律和供求变化关系,引导和促进文化再生产。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必须借助于市场对文化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会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具体研究分析文化市场特征与规律,是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的关键。

(二)态势

近年来,宁夏在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壮大和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呈现空前的繁荣。目前,以国家文化产业规划分类来划分,宁夏已形成了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等文化市场。

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形成了立体式宣传宁夏形象的影视制作市场。影视制作产业以宁夏成立50周年为契机,进入形象品牌宣传的高潮期,尤其是通过与央视主要媒体的合作,加大了对宁夏发展成就、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等影视作品的创作力度,提高了宁夏的文化形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全区现有18家影视节目制作机构,电视自办节目28档,全年节目制作3.85万小时,每年的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约1.2亿元。先后拍摄了专题片《中国回族》《花儿的家乡》等影视剧片200多部。

丰富图书创作内容,大力发展出版发行业,形成了多角度展现宁夏社会发展全景的出版市场。宁夏出版业基本形成了以发展成就类、回族文化类、宁夏历史地理类、文学艺术类、地域特色类等为内容的出版物,打造了以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为特色的图书市场品牌。目前,全区年图书出版超过900种(含再版图书)、期刊36种、公开发行报纸15种,出版物发行单位700余家,其中,批发单位65家,零售单位696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每年的书刊交易量2400多万本,交易金额达4亿多元。其中,《朔方》《黄河文学》等期刊,在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全区音像出版社1家,年出版音像制品50多种。

激发文艺创作活力,大力发展演艺业,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演艺市场。积极推进政府由“办文化”向“买文化”的转变,激发了演艺团体的创作活力,创作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2009年,全区有专业艺术团体34个,艺术场馆10个,演出机构28个,节目表演种类有传统戏、地方戏、歌舞剧、话剧、曲艺、杂技等。文艺创作日益繁荣,涌现了《海上生明月》《铁杆庄稼》《清风明月》《月上贺兰》《花儿》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多项文艺剧目、剧种在参加全国性文艺汇演活动中获奖,其中有10项金奖,一些具有回族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全国巡演,引起了较大反响。

放宽文化经营领域,大力发展印刷复制业,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印刷复制市场。积极鼓励和发展民营印刷企业,促进了印刷复制产业较快发展,一些彩色印刷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极大提高了宁夏印刷水平。目前,全区有印刷企业468家,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11000多人,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59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71家,专项排版、制版、装订企业60家,其他印刷品印制企业278家,年产值达7亿多元。有1家只读光盘复制企业,年生产能力1600万张,年产值2500多万元。

适应产业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文化会展业,形成了带动服务业较快增长的文化会展业市场。把握文化与经济互动日益增强的发展趋势,广泛开展集展览、会议、商贸洽谈、信息交流、旅游、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文化会展活动,使会展业成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新动力。例如成功举办并产生了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暨宁夏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银川)房·车生活文化节”等。

贴近文化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娱乐业,形成了日益活跃的文化娱乐市场。坚持把娱乐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步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目前,全区歌舞娱乐游艺场所达到859家,网吧(互联网服务场所)669家,全区文化娱乐行业总固定资产6.6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亿多元,上缴税金2000多万元。

加快文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创意动漫业,初步形成了动漫作品创作市场。抢抓商机,建立了集文化创意、信息技术为一体的银川动漫产业基地,在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有力推进了动漫产业的快速起步。目前,银川动漫产业基地拥有13家生产制作企业,从业人员80余人。先后制作的《不周山传奇》在央视播出;举办的首届“宁夏(中国)动漫作品及动漫艺术家插画展”影响范围较广,规模达到全国之最;建成了西部首家集动漫产、学、研为一体的“CCTV新科动漫频道银川制作基地”,成为央视制作基地之一。

二、制约文化市场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宁夏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文化市场“低、短、弱、少、乱”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文化消费水平低。宁夏文化娱乐消费的实力不足影响了文化消费市场。区内大型文化活动以公益性的居多,大型文艺演出多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埋单。如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地区的隆德县等地建设的文化城,商品交易还不活跃,经济效益普遍不高。

二是文化产业链条短。文化市场资源条块分割,产业关联衔接不够,市场要素流动壁垒较多,难以形成产业优势。例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在全国的红色旅游线路上知名度很高,许多客人参观完以后,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认为:看不到当地民俗风情,感受不到地域特色,买不到当地的特色商品。这就说明,我们围绕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商品不够,关联产业衔接不紧密。

三是文化企业实力弱。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一些经营性文化单位陆续被推向市场,国有企业“断奶”后,由于设备、技术落后,人才匮乏,整体规模偏小等原因,造成节目制作和传播质量不高,对群众很难产生吸引力,经济效益较低。例如,市、县(区)改制后的电影院,多数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况,经营状况最好的银川市金凤凰电影院每年营业收入仅80万元,相当于银川万达国际影城的二十分之一。就出版而言,图书产品结构不合理,教材教辅占到58%。

四是文艺创演精品少。宁夏文化体制改革虽然起步较早,但在用人、管事方面尚缺少激励机制,人才市场的“磁力”不强,优秀人才流失严重,自身创作能力弱,许多大型剧目需要请外援来创作、编排。文艺院团缺少既懂专业又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缺少有实力的名家、大腕,缺少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

五是局部经营市场乱。由于受执法力量、技术手段、界定标准不清所限,一些庸俗、低级文化产品还有“地下市场”,个别网吧还存在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登记不全等问题。宁夏文化综合执法实行区、市、县垂直管理,由于文化经营项目审批权、经营权在地市一级,而执法权在自治区一级,造成责、权、利不统一,监管机制还没有理顺。

三、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的思路及建议

从区内外市场的成熟经验看,培育和发展宁夏文化市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是抓精品,处理好“精品”与“数量”的关系。宁夏受经济条件所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有限,“广种薄收”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收效不大。因此,要用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准确把握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大趋势,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打造一批“名报刊”“名影片”“名剧目”“名栏目”等,把文化市场的“火车头”建造起来,让“文化精品”成为繁荣文化市场的“催化剂”。

二是抓引导,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市场上任何一个新业态的出现,都有其客观存在的需求性,如果对有问题的新事物一味进行打击,则会演变成“地下暗流”。在培育和发展宁夏文化市场中,除对“黄、赌、毒”严厉打击限制外,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需求、满足需求、扩大需求、引导需求上,深入研究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个性化文化需求,以开放的姿态,大胆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胆借鉴其他地区的好做法,放宽市场领域,大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

三是抓联合,处理好“朋友”与“对手”的关系。目前,全国的文化市场已经由割裂、分散状态进入开放、融合的格局,联合发展,可以更好地实现共赢。宁夏受经济、地理条件所限,文化企业如果仅仅依靠自身积累,不搞联合,不搞嫁接,很难实现较大跨越。要重视与国际国内文化名企的联合发展,借用大企业资金、技术、管理和运作方面的优势,取长补短,做活本区文化市场。

四是抓先机,处理好“追赶”与“超越”的关系。加快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提升,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对新型文化产业,则需要具备战略眼光,提前筹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超越,实现更大的发展。对于新兴产业,如果能抓住机遇,抢先一步,就会迎头赶上。尤其是针对3G等新数字媒介的出现,跟踪配套文化产品的开发,抢抓商机,早规划、早动手、早受益,使之尽快成为宁夏文化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0年,在全球金融危机持续的影响下,文化市场会继续保持一种高需求、高活跃状态,会催生更多文化市场业态,会有更多的文化产品来承载起因经济低迷而产生的精神依托。就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宁夏文化市场来讲,需要从消费环境、制作生产、市场监管等方面有所突破。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着力增强文化市场吸引力。第一,继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市、县(区)新建、改建一批设施、设备完善的剧院、图书馆,提高公共设施支撑水平。抓好自治区文化标志性工程建设。第二,进一步提高数字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水平,拓展和延伸资源的覆盖面。第三,推进系列重大文化活动常态化,争取多办国际性、区域性文化活动,切实办好宁夏农民艺术节、社区文艺展演等。第四,优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图书、网络连锁经营;积极发展市县电影院线,活跃城乡电影消费市场。

二是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生产力,着力培育文化生产市场。第一,要大力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力争把宁夏广电传媒集团公司和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培育成多媒体经营、跨地区发展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第二,要抓好重点文化产业、示范产业基地和骨干文化企业的培育发展,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文化特色街区。第三,要加大文化招商。立足“九大主流文化”资源,引进1~2个文化战略投资者,高起点地运作一批演艺产业项目。第四,要积极发展文化配套产业,依托工业园区,大力开展演艺服装、道具、器材等研究开发和生产,延伸文化产业链。第五,要争取国家扶持,利用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联系,争取国家出版基金、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等,加强阿拉伯文图书出版,争取抢占中国国内原创图书阿文译版的制高点,以求外向型发展。

三是发展文化中介机构,不断增强文化传播力,着力繁荣文化市场。要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组织,使其在人才流动和信息交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拓展宁夏文化产品转化的渠道。

【注释】

[1]李刚军,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董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副巡视员;张洪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社会发展研究处处长;安军,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社会发展研究处副处长;杨菲,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社会发展研究处副主任科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