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宁夏文化旅游业

年宁夏文化旅游业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宁夏文化旅游业刘家俊 马 林[1]宁夏悠久的历史文化、多样的地貌、特有的民俗和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黄河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粗犷的大漠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等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宁夏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

2010年宁夏文化旅游业

刘家俊 马 林[1]

宁夏悠久的历史文化、多样的地貌、特有的民俗和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黄河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粗犷的大漠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等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宁夏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所在。在全国10大类95种基本类型的旅游资源中,宁夏就有8大类46种。自然景观方面,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4个、自治区级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六盘山旅游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人文旅游资源方面,现有对外开放景区(点)90多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9个,3A级景区14个。黄河大漠文化以镇北堡、沙湖、沙波头为载体,这是宁夏旅游业的特色之一;回族文化艺术、清真饮食业、服饰设计加工业等民族特色产业已成为文化旅游业的新亮点;宁夏“农家乐休闲文化旅游初具规模、特色突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2010年宁夏旅游业

(一)科学规划,总体布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市、县、旅游景区四级旅游规划体系

2010年,宁夏旅游业完成了《宁夏旅游业“十二五”规划》初稿和《宁夏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大纲的编制工作。在区域旅游规划和专项旅游规划上,编制完成了《宁夏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贺兰山阙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西吉县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泾源县老龙潭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旅游规划》《银川市旅游总体规划》《吴忠市乡村旅游规划》等,与之前的30多部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市、县、旅游景区四级旅游规划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战略

在发展目标上,以“培育旅游主导产业,打造西部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为基础,结合2010年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在银川的召开,适时提出了打造“面向伊斯兰世界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在发展理念上,继续推动观光旅游的同时,把旅游发展扩大延伸到休闲度假旅游、体育运动旅游、科普教育旅游、深度体验旅游、自助游和节庆旅游等多种旅游业态上来。在发展格局上,发展和提升银川、中卫等重点旅游地区的同时,围绕“两山一河”“两沙一陵”“两文一景”特色资源,提出了“以402公里‘黄河金岸’的沿黄城市旅游带为轴心,加快建设塞上江南新天府、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传统文化3大板块,积极构建以5个地级市为中心,半径50公里左右的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圈”的“一个轴心旅游带,三大旅游板块,五个城市乡村旅游圈”产业格局。

2010年前三季度,全区共接待国内游客781.5万人次,同比增长1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8.8亿元,同比增长25.6%。

二、2010年宁夏文化旅游业

(一)坚持项目带动,形成强力支撑

2010年,宁夏坚持把打造具有创意性、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作为推进文化旅游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一是着力加快沿黄城市带的文化旅游建设。在沿黄各城市,根据不同的城市特点,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标准性建筑和景点,彰显宁夏独具魅力的黄河文化,如华夏河图石刻艺术林、银川黄河小镇、灵武黄河书院、中宁枸杞博物馆等;在黄河沿岸建设不同乡村旅游度假汽车营地群,如中卫南长滩的黄河人家、中宁的枸杞人家、灵武的枣园人家、西夏城堡、艾伊生态园等。

二是在景区建设博物馆。在景区建设博物馆,是文化“落地”的一种最好形式,能有效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在贺兰山一带,突出以西夏文化为特色的西夏陵景区,外迁扩建西夏博物馆;凸显苏峪口景区边寨文化内涵,打造岳飞祠、边寨博物馆、贺兰山阙等新的景区;水洞沟博物馆、火石寨博物馆和苏峪口博物馆也正在建设中。

三是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投资1500万元建设吴忠市红寺堡区宁夏移民博物馆,累计完成投资近4000万元;在青铜峡水利枢纽景区周边的青铜古镇、水工博物馆以及大峡谷旅游区的服务设施建设即将竣工;完善陕甘宁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旧址、红军西征纪念馆、豫旺堡红军西征红军总指挥部旧址的基础设施;在固原地区,重点建设须弥山景区和六盘山生态景区,建设须弥山博物馆,完善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萧关遗址文化园、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等景点的基础设施。

(二)强化宣传促销,拓宽客源市场

一是媒介促销。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介,通过投放广告、开设旅游专版、制作旅游节目等形式,图文并茂、多角度地宣传推介宁夏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回族风情。如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的黄金时段投放“‘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欢迎您”形象广告60次,总投资600多万元。邀请外省电视台栏目摄制组和新闻采访团到宁夏旅游景点进行实地采访和拍摄制作专题节目。

二是节会促销。坚持发挥“请进来、走出去”的宣传促销战略,多次组织“宁夏旅游春光万里行”促销团,赴外省举办“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推介会;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旅洽会、旅博会等;成功主办了第七届宁夏冰雪旅游节、第七届六盘山山花旅游节、第四届宁夏休闲垂钓节等活动,积极承办了第二届文艺旅博会和“2010宁洽会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中的中阿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对接会活动。

(三)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

一是用影视、歌曲、舞剧等文艺手段,生动宣传宁夏的文化旅游资源。宁夏旅游局编辑制作了《宁夏旅游好歌大家唱》DVD光盘,这是继《神奇宁夏》音乐风光片、《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风光片等宁夏旅游宣传影像作品之后,宁夏文化旅游建设的又一力作,集中反映了“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独特风光和回乡风情,深受区内外游客喜爱; 2010年10月,宁夏旅游局委托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拍摄、五洲唱响乐团演绎的《神奇宁夏》音乐电视,时长为4分钟20秒,用声像的效果展示了美丽的宁夏,这是宁夏旅游局首次借助国际知名乐团和音乐的艺术形式来宣传宁夏的文化旅游;加大了对《西夏乐舞》《月上贺兰》等大型旅游歌舞剧的扶持力度,增加在旅游季节的演出场次,用歌舞剧形式向游客介绍宁夏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西夏文化;促成了反映宁夏风土人情的电视剧《风雨沙坡头》的拍摄,值得一提的是,由宁夏旅游局选送的电视剧《风雨沙坡头》和宣传语“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分别荣获中国文化旅游发展贡献奖“影响中国旅游的一部电视剧”和“影响中国旅游的一句宣传语”两项金奖。

二是扶持融入宁夏特色文化元素的旅游商品的开发。宁夏旅游局举办了首届宁夏旅游商品大赛,并选送15件商品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商品大赛,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达吾德设计的泥哇呜陶艺系列作品凭借浓郁的地方特色获得了全国大赛十大金奖之一,太西煤炭雕系列及动感万花筒获得铜奖。

三、宁夏文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力度不够

宁夏文化旅游业存在资源挖掘力度不够、缺乏深度、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作为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浓郁的回族伊斯兰文化应是宁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亮点和特色,但反映回族生产活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产品和活动很少;红色旅游以六盘山和各地的博物馆为载体,虽有一定数量的游客,但没有做到深度开发,如六盘山景区可以以开发自然山水、历史古迹、红色文化为主的旅游资源,把“绿色旅游”“红色旅游”“古色旅游”成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银川市是“西夏古都”,反映这一文化资源主要围绕西夏陵、西夏博物馆、贺兰山岩画等景点进行,但其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形成彰显西夏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机整体的景点。

(二)文化旅游商品不丰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宁夏游客接待量逐年呈持续、大幅攀升态势,但旅游商品市场开发不足,制约了游客的消费潜力。旅游商品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不仅具有经济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属性。宁夏旅游商品开发方面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不多。现有的文化旅游商品种类少、质量不高、代表性不强,缺乏市场吸引力,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如回族服饰没有兼顾民族性与时代性,难以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其他一些回族工艺品也因没有深度开发难以有宽广的市场。

(三)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文化旅游业在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市场促销与推介等方面,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宁夏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投资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2010年政府和投资商对宁夏文化旅游业的投资金额有了较大增长,但是,这与宁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四)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

宁夏的文化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文化旅游业的主要收入仍停留在门票收入上,在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饭店、餐饮、娱乐、商贸、工艺的发展和增加旅游消费收入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宁夏文化旅游业更多解决了“游”的问题,而在吃、住、行、购、娱等方面形成产业衔接还有待加强。

四、对发展宁夏文化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挖掘文化资源

对于游客来说,欣赏自然风光当然重要,但自然景观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更具吸引力。要打破传统模式,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运用高科技、多媒体等声、光、电手段展示宁夏的历史文化和文化古迹的内在价值。对于以“花儿”为代表的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通过编排使其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加大回乡风情、“黄河金岸”旅游产品的研发推广力度,大力开展“塞上江南新天府”“休闲之都”“贺兰山历史文化”“六盘山红色传统文化”等分项产品的规划营销。

(二)以项目为依托,强化载体

要着力抓好主体景区、景点的建设,开发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观光娱乐项目,以新、奇吸引顾客,如以沙湖、沙坡头两个国家5A级景区为基础,打造“宁夏归来不看沙”品牌,把沙漠旅游变成宁夏文化旅游的品牌产品。

按照《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加快沿黄城市带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培育新的旅游精品,努力把沿黄旅游带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和宁夏文化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三)加强旅游推介,进一步拓展市场

加快“将宁夏建成面向伊斯兰世界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促销。以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为契机,组织宁夏旅游从业人员前往中东及伊斯兰国家考察,主动推广宁夏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联系交流,寻求旅游合作商机,并邀请上述国家旅行商和记者到宁夏实地采风,尽早启动宁夏—阿拉伯旅游市场。

举办文化旅游项目推介洽谈会,推动文化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倡导宁夏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过举办论坛、投资洽谈会、项目交易会等形式,推进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的沟通与合作。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鼓励旅游企业积极组织和宣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

(四)提高旅游业的文化产业化水平

提高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需要各个相关部门配合联动,以市场为导向,满足游客多方面的消费需求为目标,进一步构建并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使游客的消费呈现在产业要素的各个环节,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链接。

【注释】

[1]刘家俊,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编辑部助理编辑;马林,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旅游促进处主任科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