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技术与电子媒体的发展

电子技术与电子媒体的发展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电子技术与电子媒体的发展电子媒介的起步是从广播开始的,同电子媒介的其他家族成员一样,广播媒介也是由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催生的。它是美国第一家向有关当局申请商业执照,首次进行商业性广播的电台。电视媒介的发明比广播媒介稍晚,但其发展历程同样体现了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步伐。随后,EMI公司研究实验电荷存贮式摄像管,灵敏度高于光电摄像管。

二、电子技术与电子媒体的发展(13)

电子媒介的起步是从广播开始的,同电子媒介的其他家族成员一样,广播媒介也是由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催生的。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确定了电磁感应规律。

1865年,英国科学家克拉克麦克斯韦在电磁波理论的研究中提出了电波存在的设想。

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赫兹在其研究中首次发现了电磁波(无线电波),并用实验论证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的研究证明,电磁波同光波一样,具有反射、折射、衍射和绕射的性质。

真正使无线电通信进入实际运用阶段的科学家是意大利的发明家卡格列漠·马可尼和俄国的物理学家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

1889年3月,俄国的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提出了利用电磁波进行无线电通信的设想,1894年研制出无线电报机,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与其助手在俄国物理化学年会上成功地拍发了人类第一份无线电报——“亨利希·赫兹”。几乎在波波夫研究无线电报机的同时,意大利的古格列莫·马可尼于1895年在自己的家中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电磁波传递信号的实验。1896年,马可尼在英国取得了无线电专利权。1897年7月,马可尼在伦敦成立了无线电报通讯公司(1900年改名为马可尼无线电公司),专门从事无线电器材的制造研究工作,对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01年12月,马可尼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飞越大西洋的远距离无线电通信,并将无线电通信技术运用于航海等方面。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无线电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了远距离通信传递的条件,并且为无线电广播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当无线电通信技术开始被广泛使用时,科学家们已经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新的领域——利用无线电技术传播人的语言与声音。1900年,费森登为美国国家气象局进行无线电实验时,初次萌生了用无线电传达人声的设想。在1906年的圣诞之夜,他通过无线电报装置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语言广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线电广播就这样实现了。虽然前后不过几分钟,但却预示着人类传播信息的一次革命。

1907年,美国人李·德·福雷斯特(Le Do Flesdo)发明三极真空管,从而使大功率的发射与高灵敏度的接收、放大成为可能。1908年,美国物理学家李·德·福雷斯特在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上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无线电音乐广播。

1920年8月31日,美国底特律建立一家试验性电台,播送州长竞选新闻,被称为首次广播新闻。1920年11月2日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KDKA。它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它是美国第一家向有关当局申请商业执照,首次进行商业性广播的电台。

在美国出现广播电台的同时,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也在积极创办自己的广播。由于无线电技术自身的发展限制,这时的广播电台规模小、设备简陋、发射功率低,广播的时间也比较短,主要是对国内听众进行广播,还没有开办国际广播。

20世纪30—40年代是广播的发展时期。1923年,美国科学家安蒂文·H.阿姆斯特朗开始研究调频广播并于1933年达到实际应用水平。1940年,美国政府开始准许设立调频广播电台。50年代中后期,调频广播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得到陆续推广。

调频广播为短波,与中波广播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抗干扰能力强,高保真性能好,频段容量大,节目套数多,服务范围广,等等,因此很多国家都把调频广播作为国内广播的主要收听覆盖手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广播的技术手段迅速发展。调幅广播、调频广播、立体声广播并存。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14亿台以上收音机,平均每3人有1台。

20世纪70年代以后,调频广播电台广泛兴起;80年代以后,卫星传送技术逐步推广;90年代以后,数字音频广播开始勃兴。数字音频广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DAB),堪称广播技术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数字广播是指将数字化了的音频信号、视频信号以及各种数据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这种可将所有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转化为比特的数字广播,与以连续波形式传送的模拟广播相比,具有很多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在处理过程中,传递媒介自身的特征,包括噪声、非线性失真等,都不能改变数字信号的品质;又如数字广播技术能对数字传送、发射、接收过程中各种干扰引起的误码进行自我纠错处理,保证从节目制作到发射、接收全过程都达到高质量,从而提高广播系统的整体技术性能。1995年9月27日,英国广播公司首先进行了数字音频广播。1996年12月16日,中国数字音频广播在广东佛山广播电视中心试播。

电视媒介的发明比广播媒介稍晚,但其发展历程同样体现了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步伐。从黑白电视的发明,到彩色电视的问世,再到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乃至新兴的数字电视,电视媒介发展的每一步都有电子技术的进步作为坚实的基础。

首先,从电视的发明来看:法国人莱布朗克在1880年提出了用电输送图像的思路。英国人比德韦尔在1881年发明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可在电线上传送图像。德国的尼普科夫在1883年提出了一种经典方法来解决电视扫描问题,即圆盘扫描方法。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罗改进了这种扫描法并获得专利。德国人布劳恩于1897年,发明阴极射线管用于显示快速变化的电信号。1904年,德国人柯隆和英国人贝尔威尔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制作出了第一台真正的电视传播和接收设备,从而使电视诞生。1923年,俄国人佐里金发明电子摄像管(全电动电视的关键元件)。1923年,美国的斯福罗金发明光电摄像管。随后,EMI公司研究实验电荷存贮式摄像管,灵敏度高于光电摄像管。1925年,后来被称为电视之父的英国科学家贝尔德公开展示了他制造的一台机器,成功地传送了人的面部活动。从此,电视时代辉煌的画卷徐徐拉开。但在当时,由于技术条件所限,这种机械电视设备也有很多缺点:首先,设备太笨重;其次,噪音太大,震耳欲聋;再次,机械电视不易操作。

1929年7月,美国科学家菲洛·法恩斯沃斯研制出第一个全电动电视系统。1946年,美国第一次播出全电子扫描电视,从此,电视由机械扫描时代进入电子扫描时代。电子扫描与早期的光电机械扫描相比要快得多,而且电子扫描可以做到行多、点多,将图像分解的颗粒更细,并进行精确控制,因此它产生的图像要更清晰、稳定。

彩色电视的发展同样植根于科学家对电子技术的研究和突破。1902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芬·伯兰克提出了彩色图像传送的原理——三基色原理。1938年,德国人弗莱彻西格提出三枪三束彩色显像管设想;美国于1949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彩色显像管; 1968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成一枪三束彩显管;1972年,自动校正会聚误差彩显管研制成功。至此,彩色电视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在电视发展的历程中,科学家逐步发现,可以用电缆连接的传输分配网络代替无线电波的发射装置进行信号的传输,即有线电视。有线电视(CATV)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的传输分配线路,将电视节目直接传送给用户接收机的一种区域性电视传播方式。与无线电视相比,有线电视不受外界天线干扰、工业干扰和其他无线电信号干扰,节目传送质量较高,具有清晰的传播效果,再加上频带宽、频道多、传输节目的容量大,以及它可以双向传输,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针对性服务等特点,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性能比电缆更为优良的光缆的问世,都直接促成了有线电视的迅速发展。

随着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电视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新时代。卫星传送在传送数量、传送质量、传送速度、传送范围、传送成本方面都堪称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革命。1965年4月6日,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第一颗商业通信卫星“国际卫星1号”,又名“晨鸟”升空,标志着世界正式进入了卫星通信时代,电视节目国际传送和转播成为现实。此后,系列配套的“国际卫星”陆续问世,通信能力增强百倍,转播价格也大幅下降。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视媒体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数字电视时代。数字电视就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信号,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数字流来传播的,数字信号的传播速率是每秒19.39兆字节,这样的数据流的传递保证了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克服了模拟电视的缺陷。

在传播领域中,人类突破时空阻碍的追求永无止境,在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