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视综艺的四个浪潮及其思考

中国电视综艺的四个浪潮及其思考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电视综艺的四个浪潮及其思考张国涛梳理中国电视综艺[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轨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中又有一个综艺节目类型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主导类型背后又分别体现着四种不同的“电视观念”,即表演、游戏、益智、“真人秀”。正是这四种“电视观念”分别引领了中国电视综艺发展的四个浪潮。

中国电视综艺的四个浪潮及其思考

张国涛

梳理中国电视综艺[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轨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中又有一个综艺节目类型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主导类型背后又分别体现着四种不同的“电视观念”,即表演、游戏、益智、“真人秀”。正是这四种“电视观念”分别引领了中国电视综艺发展的四个浪潮。[2]

中国电视综艺的四个浪潮

一、表演类综艺浪潮:明星+表演

能够作为表演类综艺浪潮代表性栏目的是曾经为广大观众所熟悉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综艺大观》开播于1990年3月14日,而《正大综艺》仅比它晚了一个多月(4月25日)。在此前后,《旋转舞台》(1988年5月)、《曲苑杂坛》(1991年11月)、《艺苑风景线》(1992年7月)、《东西南北中》(1993年1月)等栏目相继开播,表演类综艺节目集体亮相。

表演类综艺节目运作模式即“明星+表演”。明星是节目的当然主角,明星的舞台表演是构成节目的主要内容,而各个不相干的节目之间的串联则由主持人来完成。与之相对应,传统表演美学和播音美学决定了表演类综艺节目的整体面貌与审美形态,“舞台”和“话筒”成为电视观众可望而不即的“神圣”事物,传播学意义上与传者具有互动功能的受众,在这里也成为一个纯粹的“看客”或“他者”。

表演类综艺节目与电视综艺晚会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尤其是《综艺大观》,无论在节目内容上,还是结构形式上,无论是主持人,还是镜头语言,都与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被认为是每周末的“小春节晚会”,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观众节日情感的补偿性满足。

在新闻尚未崛起的电视节目格局中,在电视仍处于劣势的大众传媒格局下,表演类综艺热潮延续了电视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娱乐工具”的功能,并在较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和情的满足。在社会观念不甚开放、媒介不太发达、娱乐方式尚不丰富的当时,表演类电视综艺热潮无疑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游戏娱乐综艺浪潮:明星+游戏

游戏娱乐类综艺热潮的兴起并非偶然。在市场经济气息越发浓厚的现实生活中,观众的主流兴趣开始转向与经济、市场相关的新闻资讯,以《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为首的电视新闻在培养自己观众的同时,也开始从电视综艺的观众群体中争夺一部分观众。而且,由于本体意识的觉醒,部分观众开始对表演类综艺节目单向、单一的传播模式表现出排斥的倾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观众的“叛离”导致表演类综艺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唤回观众成为中国电视综艺的共同命题。

以湖南卫视为首的地方台首先找到了“游戏娱乐”这个药方。1997年7月11日开播的《快乐大本营》尽管不是游戏娱乐综艺的首创者,但作为领风气之先者,以它为首的游戏娱乐节目引领了新一轮的电视综艺热潮。开播后不久,《快乐大本营》在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中连获头奖、大奖,这对于开播仅仅一两年的新栏目来说,绝无仅有。《快乐大本营》成为“电视湘军”进军全国收视市场的一个标志,也为湖南卫视奠定在省级卫视格局中的领先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快乐大本营》的火爆程度和速度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由它带来的“快乐旋风”席卷全国,各地省级卫视和城市台在短时间内纷纷上马以“快乐”为宗旨、以“游戏”为内容的综艺节目,其中较为有影响的有:《欢乐总动员》(北京台)、《非常周末》(江苏卫视)、《开心100》(福建东南台)、《超级大赢家》(安徽卫视),等等。与游戏类综艺几乎同时涌上荧屏的还有一种婚恋类综艺节目,代表性的栏目有:《玫瑰之约》(湖南卫视)、《相约星期六》(上海卫视)等。

游戏娱乐综艺热潮的兴起应主要归因于自身形态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全面游戏化,暗合了“去政治化”的观众心理;明星嘉宾成为主角,观众从消极的“看客”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积极性得到解放,人际传播与交流的介入提升了节目的亲和感;主持人明星化,调动主持人积极性的同时聚拢了人气。但是这种“创新”为当时学界诟病为“克隆”,也不无道理。

游戏娱乐类综艺节目在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迈出了娱乐“从功能到本体”[3]跨越的重要一步。在此之后,“娱乐”成为各种类型化节目生产的自觉追求,为中国电视文化深深打上了“娱乐”的印迹。

三、益智博彩类节目:游戏+知识

就在游戏娱乐综艺饱受学界诟病、日趋式微的时候,一种互动式益智类综艺栏目悄然升温。与前者不同,益智类综艺热潮最先由央视发起,后在全国普及,由此可视为央视为治疗“游戏娱乐”之痛的应对之举。1998年11月,央视二套(当时的经济生活服务频道)推出了由李咏担当主持的《幸运52》。这是一档在借鉴国外同类节目形态(由英国BBC制作的Go Bingo)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观众的欣赏口味加以本土化改造的新型节目样式。开播后不久,《幸运52》以其新颖别致的节目形态、别具一格的主持风格、知识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等特点,赢得了社会与观众的喜爱。在由多家报纸、网络媒体联合举办的“2000中国电视节目排行”评比活动中,《幸运52》被列为“年度电视节目”、“最佳游戏节目”榜首,主持人李咏被评为“最佳游戏节目主持人”。借此势头,2000年7月,央视二套再接再厉,又在周末晚间黄金时间适时推出了由王小丫、李佳明主持的另一档益智类综艺节目《开心辞典》。开播不到半年,栏目收视率呈不断上升态势,在中央电视台二套年底所有节目排名中,仅次于老牌益智类节目《幸运52》,位居第二。

与游戏娱乐综艺热潮的“速热”不同,益智类综艺热潮到来的速度稍显迟钝。在世纪之交,跟风而上的益智类综艺节目才有:《三星智力快车》(央视一套,2000年7月16日开播)、《财富大考场》(上海卫视,2002年元旦开播)、《无敌智多星》(江苏电视台)、《赢遍天下》(广东电视台)、《超级英雄》(湖南都市频道)等。与央视的三档益智电视节目不同,其他电视台多以高额奖金作为诱饵,《超级英雄》以“知识就是财富”为口号,号称“千金一题”:答对5道题5000元,10道题5万元,15道题50万元,最高平均每道题33333.33元。“赤裸裸的金钱诱惑”在业界引发不少争议。《幸运52》、《开心辞典》虽然在奖品设置上也体现出了相当的商业色彩,但这种色彩被精心设计的“家庭梦想”、“公益热情”的合理诉求冲淡,在节目导向上向主流意识靠近。事实证明这种转移策略是成功的,也是长远的。

知识并游戏着,是益智类综艺节目的基本模式,也是益智类节目能够超越游戏娱乐节目并掀起一股新的综艺热潮的高明之处。传统综艺一直是以强调“寓教于乐、雅俗共赏”而著称,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化理论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电视表达方式,并导致节目难做也难看、传播效果差的恶性循环。在游戏娱乐节目中,这种教化理论是被完全抛弃的。但益智类节目通过大众游戏这个参与通道,通过家庭代表及其家庭成员的参与,表现家庭的和谐亲情的同时,传播知识,挑战智力,使寓教于乐的教化宗旨得到另类体现。

这种理念与形态所架构的益智类综艺节目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相当的开放性,在理论上解决了栏目内部的发展与创新问题,栏目的后续发展空间得到了相应的保证。《幸运52》、《开心辞典》运作至今,栏目面貌尽管变化不大,但一些主题策划仍不时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令观众常看常新。不难看出,尽管益智类综艺作为一种浪潮已经过去,但益智类栏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活跃于荧屏之上。

四、“真人秀”综艺浪潮:平民+“秀”

“真人秀”,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全程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或游戏节目。这种始于荷兰的新型电视节目形态,如今仍火爆风行于欧美各大电视台,虽屡遭诟病甚至抵制,但由于收视率屡创奇迹,成为各家电视台屡试不爽的“杀手锏”。曾引起较大轰动的“真人秀”电视节目有:《老大哥》(Big Brother,荷兰、德国、澳大利亚、丹麦、美国等)、《幸存者》(Survivor,美国CBS)、《诱惑岛》(Temptation Island,美国FOX)、《阁楼故事》(Loft Story,法国)、《硬汉》(Tough Guy,德国)、《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美国)等。《幸存者》是前期中国电视野外生存挑战类“真人秀”节目的主要蓝本,而《美国偶像》则是《超级女声》直接模仿的对象。

尽管“真人秀”在中国出现才有四五年的历史,但事实上中国电视的“真人秀”实践已经走过了一个从兴起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发展过程,节目形态也进行了单纯模仿、引进模式和自主设计的多种尝试。以2003年中国电视“真人秀”论坛为标志,前期电视“真人秀”节目除《完美假期》外,其他节目几乎千篇一律是野外生存挑战类的“野外真人秀”,而后期则是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室内真人秀”。同样是“室内真人秀”,国内电视节目因为“在娱乐趣味、道德标准、人性深度的表达和调用方面,都会受到中国特定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方式的制约和规定”[4],没有照搬西方“室内真人秀”侧重于满足观众的窥视欲、展示人性丑恶和情色性爱等内容,而是选择了“综艺+真人秀”的节目策略,在操作模式上坚持继游戏娱乐热潮以来的平民(非明星)路线,力图将平民打造成电视娱乐的主角,在大众娱乐的同时娱乐大众。

这种看似耳目一新的节目样式实质上是传统贵族——“综艺”与新兴势力——“真人秀”在探索基础上的本土化的改造与整合,它不但吸纳了两方原有和潜在的收视群体,并且将收视中最不稳定的青少年群体——最前卫时尚、最具潜在购买力的收视新军收入麾下,力求将最大范围的观众作为其受众主体。不但如此,新型“真人秀”综艺节目还力图把观众打造成为“上帝”:一是通过“海选”把观众吸引到节目中,使其成为节目的内容主体;二是把无上的淘汰权利交给观众,由观众的短信投票决定选手的去留。

在提供大规模参与机会的同时,还赋予观众无上的评判权利,“真人秀”力图打造的“全民娱乐”具有以下特征:

(1)无门槛(低门槛)。与以往以明星表演为主的综艺节目相比,“真人秀”的主角是平民百姓,对于平民百姓参与节目的门槛,栏目一般不设限制。《星光大道》以“百姓自娱自乐”为节目宗旨,突出大众的参与性、娱乐性,力求为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提供一个放声歌唱、展现自我的舞台。“一个没有门槛、没有距离、没有限制的大众栏目。不分年龄,不分唱法,不分职业,只要你热爱音乐,擅长表演,就可以登上《星光大道》为您铺就的舞台。”[5]《超级女声》被主办方称之为“大型零门槛音乐选秀活动”,宣称“不分唱法、不计年龄、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均可免费报名参加”。这种不设繁琐的参赛限制、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比赛,意味着凡是有意愿参加比赛的人就可以上电视。

(2)原生态。作为“真人秀”节目主要特征之一,“原生态”模糊了生活与电视的界限,缩短了屏幕内外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暗合了观众微妙的收视心理。“真人秀”综艺热潮中对原生态的展示以《超级女声》为最。在《超级女声》“海选”中亮相的众多参赛者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发声训练,在简单的照明灯光下,演唱者们不经过化妆,不借助任何设备进行原声清唱。于是紧张拘束者有之,举止滑稽者有之,甚至五音不全者也有之。然而选手们这种原生态的现场表演,正是节目在“海选”阶段吸引受众眼球的主要因素。

(3)平民化。相对以往,只有“真人秀”综艺节目,才把平民百姓真正作为节目的主角。《非常6+ 1》以平民化的视点,挖掘生活中普通百姓的艺术潜质,不分男女老少、不划职业界限,每一个有舞台梦想的人都可能成为其搜寻、培养、包装、推出的目标。《超级女声》的“海选”中,各色各样的选手都有权利站在镜头面前,30秒钟甚至更短时间的清唱后,接受评委的近似吹毛求疵的点评,由此聚拢了极高的人气。此外,“真人秀”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大多体现了平民化风格的要求。所以,有人称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平民化娱乐为“草根娱乐”,“电视回归大众、娱乐优先平民”的口号是其集中写照。

(4)互动性。“真人秀”综艺节目在大量借鉴益智博彩类栏目的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在评判与淘汰环节除设置现场评委之外,还充分调动现场观众、场外观众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场内、场外的互动增加竞赛的悬念,增强节目的可视性。与《非常6+ 1》、《星光大道》由现场嘉宾、观众来评判参赛选手相比,《超级女声》、《震撼一条龙》走得更远,观众短信投票成为决定选手去留的唯一方式。在这里观众不但是参与者,还是评判者,观众即是“上帝”,这意味着节目把机会与权利同时都交给了观众。

应该说,“真人秀”综艺节目是“真人秀”本土化探索的产物,它的成功与火爆是“真人秀”与“综艺”两种节目形态制胜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真人秀”综艺热潮仍然会像其他类型综艺节目一样,走向火爆的那一刻也是其走向衰落的开始。

对中国电视综艺发展历程的若干思考

一、娱乐化:是否要永远下去?

自《综艺大观》开播算起,15年来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而且走向全面娱乐化正成为现实。十年前游戏娱乐节目一反表演类综艺节目中明星表演的“高雅”,全面走向娱乐化,它虽在消解政治中心观念、适应人们社会心理需要方面显示出积极的一面,但低俗化、庸俗化作为娱乐化如影随形的副产品,成为游戏娱乐类节目备受诟病的主要原因。益智类节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全面娱乐化的低俗化倾向,加入了传播知识的节目元素,但轻松、娱乐的节目风格作为节目的自觉追求与内在需要绝不可或缺。“真人秀”综艺的崛起再一次证明和彰显了娱乐化的威力与魅力,它对娱乐化的追逐比起当年的游戏娱乐节目来,只能是更加强烈与贴近,低俗化、庸俗化的苗头更加明了。照此境况,不免要问:娱乐化,是否要永远下去?

综艺节目的宗旨定位与主要功能就是娱乐,使观众从中得到放松,这里对娱乐化的思考绝不是要综艺节目放弃娱乐,转向宣教,而是问题在于:全面娱乐化、过度娱乐化是否是综艺节目的唯一方向与最终出路?

事实上,娱乐化不但在综艺节目中已经大行其道,而且在各类节目包括新闻节目中也已遍地开花。打开电视不难发现,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打着娱乐化的印迹:炫目的包装、精美的片头片花、俊靓的主持人、油腔滑调的语态语气等。2004年一度被热炒的“星气象”就是这种娱乐化走向低俗化的集中体现。更为可怕的是,娱乐化妨碍着电视对客观真实的表达。主持人为了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传播效果,绞尽脑汁地要力图展示出一种有别于大众的、个性化的新闻图景,而这种“个性化”图景只是主持人自己对世界的一种把握,牺牲了观众对客观事实的全面了解,从而遮蔽了观众对客观世界的判断。

娱乐化的实质说到底是市场逻辑的结果。当电视台将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优劣的唯一标尺、将赢利收入作为评价电视台整体实力的主要指标时,观众的注意力就成为各家媒体、各个电视节目所追逐、利用和开发的资源,而对付观众最廉价、最轻松的手段必然就是娱乐化。

对于节目与观众的关系,一度曾以“适应”与“引导”为题加以讨论过,但是近几年实践的结果是,电视节目不但通过娱乐化来适应观众的需求,满足观众的娱乐化欲望,而且通过过度娱乐化来引导观众走向过度的娱乐,与原本意义上的“引导”背道而驰,或者根本无关。

“娱乐至死”,美国社会学家尼尔·波兹曼面对电视过度娱乐化的现实,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批判。[6]如今,中国电视节目正步美国之后尘,亦步亦趋地走向全面娱乐化,希望“娱乐至死”也能够成为中国电视长鸣不绝的警钟。

二、克隆与创新,哪一个更重要?

之所以几乎每一种类型综艺节目都能够产生并兴起热潮,“克隆”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首先,一种新型综艺节目的诞生与克隆有关,除表演类综艺节目是中国本土电视的产物外,游戏娱乐类栏目多是港台娱乐节目的“内地版”,或者是日本综艺节目的“复制品”,如《快乐大本营》就是模仿香港前些年的《综艺60分》,《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的克隆对象是《非常男女》,而《非常男女》据说又是抄袭了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益智类节目则直接克隆了国外知名栏目,如《幸运52》的原版是在英国有着30年历史的Go Bingo,《开心辞典》则源于英国的《谁能成为百万富翁》,北京电视台博彩节目《梦想成真》则是完全照搬日本某节目。而《星光大道》、《超级女声》等真人秀节目大都受启发于美国的《美国偶像》。

其次,“克隆”也是一种综艺节目走向火爆的主要原因。“小台抄大台,大台抄港台、港台又抄日本与欧美”,这种连锁克隆现象已经持续了十余年,也导致中国电视综艺不断在某一阶段出现畸形的繁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40多家市级电视台开办了以游戏为主的综艺节目(2001年数字)。[7]节目策划者不思进取、互相抄袭,往往一家抢得头筹、办得火爆,其他就争相效仿,结果做乱了整个市场。且不说其中的版权问题,仅就资源浪费的数字就大得惊人。抄袭与模仿成风,导致创意贫乏,节目创新举步维艰,这是众多综艺节目遭遇滑铁卢的根本原因。

一位在内地拥有多个电视娱乐节目的电视制作人道出了克隆的缘由:“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我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和资金去原创一栏节目,而且也没有必要。美国电视娱乐业太成熟、太发达了。它每一个成熟的娱乐节目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市场检验的,直接搬过来,收视率就会有保证。”[8]

“克隆”固然消极,但也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中电视综艺在克隆过程中并非完全照抄照搬国外、港台的节目样式与运作模式,而是进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改造,力争在克隆中有所改进、在借鉴中有所创新,使节目符合中国本土观众的口味。在这个意义上,克隆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克隆”也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前进与发展的动力。

事实上,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四个浪潮的兴起是全球化语境下一个重要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只是一个文化接受者,而不是文化传播者,因此这种传播是一个单向的传播,而不是一个互动的传播。要实现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相应的地位,只有加大节目自主创新的力度,而不是一味地从国外、港台克隆、抄袭。不仅如此,这更是中国电视长远发展与壮大、中国传媒走向国际化生存的必然需要。

结语

当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呈现一种多元并存的格局。在表演类综艺节目中,《正大综艺》、《曲苑杂坛》作为“常青树”仍占据着频道主流时段,《综艺大观》经历多次改版,但时运不济,最终撤出荧屏,由《欢乐中国行》代替,现如今收视表现依然不错。相对而言,游戏娱乐类相对惨淡,《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历经多次改版,虽存活荧屏,但已难有往日风采。益智类栏目中的代表性栏目《幸运52》、《开心辞典》历久弥新,精心的主题策划还不时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真人秀”综艺作为当前最为火爆的综艺类型节目,虽然有将大众引向过度娱乐、愚乐、娱弄以及审丑主义之嫌,但这股综艺热潮给电视人的启示却是多方面的。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电视业的历史轨迹是大致相符的,如果要深究两者的不同的话,那就是中国电视综艺经历了表演类、游戏娱乐类、益智类与“真人秀”类四个浪潮。在互相交叉、前后相接的四个浪潮中,中国电视综艺实现了观念的更迭、理念的更新、模式的改进与风格的演化,呈现出一种此起彼伏、多元并存的历史轨迹与现实格局。基于这四种浪潮及其演变历程,有关对中国电视的问题与思考还有更多,有赖同行们对此予以深切关注。

〔张国涛: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部编辑〕

【注释】

[1]一般情况下,常态的“综艺”以栏目呈现,定期播出;而晚会是“综艺”的非常规形式,在特定的时令与时机才制作播出,相比常态,晚会更具“仪式性”特征。本文仅取常态综艺栏目为探讨对象,未将晚会列入在内。

[2]两年前,笔者曾以《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研究述评》(《当代电视》2003年第5期)为题,对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历程作出这样一个判断: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表演类节目为主的电视综艺、以游戏娱乐类节目为主的电视综艺与以益智类节目为主的电视综艺。本文部分内容是笔者对此前观点的延伸。

[3]贾秀清:《“娱乐”:从功能到本体——电视节目类型构成要素分析》,《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4]尹鸿:《电视文化奇观:真人秀的流行》,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cbx/cft/piping/zw/zhuanti-xiu.htm。

[5]据央视国际《星光大道》栏目介绍,http://www.cctv.com/program/xgdd/06/index.shtml。

[6]〔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7]谢晓:《克隆拷贝成风》,《南方日报》,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t/zt/yule/200112280378.asp。

[8]据《广州日报》评论文章:《2005年乐坛猜想之三:克隆秀制造偶像》,http://fm974.tom.com/1282/1292/2005114-47918.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