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评论节目的形态

电视评论节目的形态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然,并非所有的谈话节目都是电视评论节目,只有当电视新闻评论这种内容附着在谈话节目这一形态上时才能称为谈话类电视评论节目,其他类型的大众谈话节目不在此列。言论的诸多创新形式,使论坛式新闻评论性节目能较充分地调动观众的参与和关注热情,这是言论式新闻评论性节目得以立身的一个优势。节目通常围绕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时事新闻或是新闻人物这类话题来展开讨论和对话。

一、电视评论节目的形态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表意方式存在两种主要形态:一种是言论式,就是以谈话节目形态出现,通过评论者的话语对新闻作直接阐释和陈述观点,我们可称之为谈话类电视评论;一种是述评式,通过节目制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记述,以叙事策略的选择与优化蕴含对事件的评价,叙事立言,我们可称之为电视述评。

(一)谈话类电视评论

谈话类电视评论以口播、解说词、谈话等有声语言为主,更多借助于听觉系统实现传播目的。这种评论方式更接近传统评论的形态。这类节目的共性是:观众基本可以靠“听”来完整了解节目的内容,节目的构成主要由说话者的观点性言论来组合,很少有具体事实的展开。

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通过大众媒介来展示人际间自然谈话过程或交流过程的节目形式。电视谈话节目在西方电视界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是各大电视媒体不可缺少的节目形态,深刻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电视谈话节目可以是各种节目内容的形式载体,它可以非常广泛地与各种内容相结合,构成各种不同的具体节目。当然,并非所有的谈话节目都是电视评论节目,只有当电视新闻评论这种内容附着在谈话节目这一形态上时才能称为谈话类电视评论节目,其他类型的大众谈话节目不在此列。按谈话节目中发表意见和观点的主体不同,电视谈话型评论节目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论坛型、评论员型、主持人评论型。

1.论坛型

主持人针对当前某一重大的或公众普遍关注的事件、问题,邀请有关方面人士或公众发表意见或进行讨论,在节目中,观点的提出、碰撞和交流主要由参与节目的嘉宾或公众完成。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央视论坛》(已停播)、《国际观察》、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论坛型电视新闻评论浓缩事实报道,将新闻作为背景、由头,从“评事”走向“论理”,通过嘉宾的声音表达媒体的观点。这类节目以演播室谈话为主要形式,节目时间长、容量大。

主持人作为演播室访谈的总调度人,提出中心话题并保持追问,创造感性的讨论氛围并适时进行理性的提炼。他还要与现场编导(或制片人)相互配合适时调动背景短片、图表、网络互动等多种手段控制访谈节奏,推进访谈层次。

嘉宾则围绕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他是观点的提出人和论证人。嘉宾的身份是多元化的,他是新闻话题相关领域的专家,也可以是新闻事件的知情人,又可以是对新闻事件有发言权的公众人物,这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由于看中了论坛式新闻评论性节目的互动效果和吸引人的多彩形式,国内外电视台在节目中鼓励创造“你说我说”的氛围:给各种人物以发言平台,创造具有辩论色彩的形式,让评论者分“派”竞争发言,观点交锋。言论的诸多创新形式,使论坛式新闻评论性节目能较充分地调动观众的参与和关注热情,这是言论式新闻评论性节目得以立身的一个优势。例如颇负盛名的“拉里·金直播”(Larry King Live),它是CNN的一个深夜播出的深度新闻时事访谈节目,主要是针对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关心时事、不习惯早睡的中青年人士。节目通常围绕近期发生的热点事件、时事新闻或是新闻人物这类话题来展开讨论和对话。另外,话题的选择还注意到它在谈话对象中会引起争议。由于嘉宾对话题有着不同的认识,在认识上存在分歧,才会出现在谈话过程中畅所欲言、争相表意的热烈气氛,使整个节目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论坛型的节目强调节目自身的辩论色彩。辩论自身就是一种“好看”的因素,而辩论的过程也是对事物本质认知过程的客观体现。主持人和嘉宾们在谈话中告诉给观众的不仅是结论,也应当包含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是对观众智力的尊重。

《锵锵三人行》是凤凰卫视一档带有论坛性质的评论性谈话节目。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两岸三地各界的精英“名嘴”,针对每日热门资讯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所选取的题材多为大陆和香港地区的时政、社会以及市民新闻;他们的言论与意见也不属于追求问题答案的“正论”,而是“俗人闲话”,一派“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豪情,话题往往引出了出人意料的联想,激发另类的观点与视角,达到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融汇信息传播和辨析事理的目的。主持人的角色是引导嘉宾发表极具个人色彩的大胆言论,采用日常聊天的形式、营造谈笑风生的气氛,更多地强调平民化、趣味性和知识性。比如节目既有对“母亲节感言”、“征集DV影像类话题”、“交通拥堵背后的人性特征”、“酒后驾车的危险”等身边市井小事的深入关注,也有“战争有无规则可言”、“探讨日本的民族性”、“闾丘露薇眼中的温总理”以及“血腥屠杀画面是不是阴谋”等紧贴国内国际时事热点的另类观点。

论坛型节目追求透过现象说本质,在深度分析上做文章。与“事实说话”的新闻述评节目和新闻栏目中主持人“短、平、快”的点评不同,论坛型栏目不追求新闻时效,选用的新闻事件都是其他媒体早已报道过而且观众已经熟知的,但他们观察的角度、开掘的深度、分析的力度往往是其他媒体无法达到的。

比如“时事辩论会”2007年8月3日的辩题是《奥运开幕式有必要“抬出孔子”吗?》,辩题的来由是当时季羡林先生给张艺谋建议,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把孔子抬出来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赞同者说:奥运会是一次难得的展示中华文化的机会,可以借此将孔子这一丰满的文化符号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仅会给奥运开幕式添彩,还将吸引世人关注中国文化。反对者认为,当今世界的潮流是民主、自由,是多元、多极,是和平、友谊。这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在这样的世界氛围下,若是抬出2000多年前的“孔幽灵”来喧嚣封建的独裁、专制,未免太不合时宜。辩论焦点从“孔子适宜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吗?”到“孔子可以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吗?”又进一步谈到“当今中国是否需要大力提倡尊孔崇儒?”观点激烈交锋,讨论层层深入,过程令人深思。又比如《央视论坛》曾经做了一档节目《失去公正的公证》。节目列举了西安宝马彩票案、湖北彩球事件和假学历公证三条新闻,邀请司法部司法研究所的教授等权威嘉宾,从公证行使的是国家公权说起,提出公证员的选拔制度、公证机构是否应该参与市场竞争、公证员的法律责任等关键问题,采用剥笋法层层分析得出结论。

2.评论员型

由本台电视评论员或特约评论员,就当前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直接面向观众表示意见、看法、立场和态度,相当于平面媒体的“时评”或评论员文章,具有纯粹的评论性。

这种评论节目的参与者是主持人和评论员。主持人,是演播室访谈的话题发起人,提出中心话题并保持追问,他同时预设各种不同的观点对特约评论员的表述提出质疑,从而给谈话过程赋予辩论色彩,使得这一过程充满张力。评论员,是对新闻时事进行点评分析的主要人物,具有超乎主流观众的知识储备并能生动准确地进行表述。评论员与主持人互为默契,共同把握访谈氛围和话题走向。

评论员在电视时评栏目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往往是评论栏目的灵魂,是媒体参与新闻、传递观点的有力手段。评论员直接表达观点,公开表明倾向,阐明他们的立场,其意见是此种电视评论栏目赖以生存的核心。

评论员评论型往往具有独立节目形态。这种类型可以是主持人与评论员的配合方式出现,也可以是单个评论员播讲的方式出现。例如,香港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湖南电视台《今日谈》、中央电视台《一丹谈话》、《面对面》等。

《时事开讲》是凤凰卫视于1999年8月推出的一档时事评论节目,每期30分钟的节目围绕着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主持人充当“发球员”的角色,同时换位为观众的身份,在倾听中思考与发问。新闻评论员曹景行和何亮亮等则扮演“有观点的传播者”的角色,抓住问题、剖析问题,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和表达,在节目中起核心作用。在选题上,它涉猎国际、国内尤其是两岸三地的时政与主流话题,往往在一个更加宏大的国际背景来引导观众,提供更加深、广、透的相关信息与言论。它不仅弥补了内地媒体由于政治原因不便报道和判断的缺陷,也引发了观众对两岸问题深深的关注和思考,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比如2005年7月18日的话题是《马英九当选与两岸关系》,讨论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会对未来的两岸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从马英九参选的背景、过程谈到当选后面临的内部问题、两岸关系等,讨论相当自由和开放。

“时事开讲”由主持人的提问和评论员的分析向观众传递多元化的深层观点,对社会舆论进行归纳分析,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走向。显然,这是一个以评论时政新闻为内容的谈话节目,是一个典型的电视评论员评论节目。“时事开讲”以其影响力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电视评论节目的发展,它的意义在于开创了电视评论员评论节目形态。

无论是播出方式还是评论形式,评论员评论都有独特的优势。一是,评论员是以个人名义发表评论,便于处理那些以本台名义不好处理的话题;二是,个人化评述有利于改善电视评论的语言文字风格,拉进与观众的距离;三是,个性化风格容易形成节目品牌。评论员评论的水平与评论员的气质形象、语言表达能力、学识威望和传播技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直接影响着评论风格的形成。有人评价凤凰卫视的评论员曹景行,称其所在的栏目为“无法复制的时事开讲”,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评论员以其丰富的知识积淀,能给新闻更多的背景,给历史新的理解,对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舆论进行归纳和分析,能预测新闻事件发展走向,向观众传递多元化的深层观点。

目前,我国电视界新闻评论员评论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气候。这类节目的发展受到三个主要方面的限制:第一,电视评论员极难培养,他需要知识、思维、口才、形象、气质、反应俱佳,特别是独到的视角,能从别人想不到的角度看问题,说出别人想不到的话语,或者表达出别人没能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的观点;第二,需要一个宽松的话语空间;第三,观众的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形成一个关注时事关注民生的受众群。展望未来,可以预见电视评论员评论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

3.主持人评论型

主持人评论型是指节目中的评论由主持人完成。如果进一步定义,可以这么说,主持人评论是指在特定的栏目中,主持人针对新闻事件和公众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言论或点评的一种节目形式。这种评论一般由主持人参与或亲自进行选题策划、撰写文稿,从而深深印上了主持人的个性特征。主持人评论是融叙事性与哲理性,个性与人格化于一体的评论形式。从形式上看主持人评论有些类似于口播的本台评论员文章,但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主持人评论注重发挥主持人的主体意识,在评论的角度、见解、表达习惯和语言风格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征。

按评论具体表现方式,主持人评论又可以分成新闻短评类和读报类。

新闻短评是指在新闻报道前后配发的编前话、编后话……电视短评紧紧扣住新闻事实,抓住其中显著的一点,简洁点出事实的本质及其蕴含的现实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对整个新闻主体的提炼和深化。以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为例,前主持人元元的短评是非常具有个性的,幽默中透着犀利。2000年12月3日节目播出了一件事:两位热心女士想利用业余时间做志愿者为残疾者或孤寡老人排忧解难,提供无偿服务。为此她们跑了好几个居委会,询问有无服务对象并请代为联系。不料所到之处她们碰到的尽是冷漠、怀疑,甚至是一定程度的敌意。这两位热心人跑了一整天沮丧而归。主持人元元最后不无诙谐地评论道:“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现在看来,别说一辈子了,一个人做点好事也还真难呀!”还有《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对新闻的点评尖锐中带着睿智,受到观众的欢迎。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的主持人东升则以对丑恶现象深恶痛绝而闻名,常常在节目中为弱势群体仗义执言。例如在一个违章建筑的拆迁问题报道中,加上了这样的评论:“就在有关部门的推诿中,10年过去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不是还要再等10年?现在这些老人已经70多岁了,他们中有多少人能再等10年?”这些短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不避锋芒切中时弊。

读报类是指主持人宣读报纸上的一些新闻信息,然后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点评。将读报类节目归为新闻评论节目是因为它对信息的独特梳理方式。在这样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每天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包围,而真正重要和有用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其中。读报类节目正是扮演了信息筛选机的角色,筛选的过程便是观点的形成过程。

凤凰卫视中文台于2003年1月6日推出了电视读报栏目《有报天天读》。与其他信息类节目不同的就是,《有报天天读》信息量大,内容充实,节奏明快,既有信息提供,又有独到见解。节目分为六个环节:天天头条、天天两岸行、天天浮世绘、天天焦点、天天有话儿以及天天点题。节目搜罗全球主流的媒体和重要报纸、杂志的最新信息和精华焦点,包括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泰晤士报》、《国际先锋论坛报》等,以及来自台湾、香港、东南亚、日本、韩国、中东地区主流传媒的主流话语。不仅将当天的重要新闻尽收眼底,还对不同的报刊新闻进行同题对比,提供相关评论,对信息的了解既广泛又深入;而节目主持人杨锦麟充分发挥口播语言的优势,对信息进行吸收、整合,极度张扬个性的评论言简意赅,切中要害,颇具感染力。例如,杨锦麟在读到《中国青年报》消息“外逃贪官将遭致命一击”时,他评论:“来得太迟,姗姗来迟的一击!”《南京零距离》中有一个板块节目《孟非读报》,一次主持人孟非读一则《零首付购买汽车》消息中提到“条件之一必须是处级以上干部”时,作出如下评论:“有了处级干部身份就能确保还款安全,不过银行如果到各城市反贪局去调查一下的话,可能未必就认为这样是最安全的。”几分辛辣、几分含蓄的评论令人回味。

谈话类电视评论节目往往按照严格的逻辑推理,追求理性的思辨色彩,通常是对一类现象进行逻辑组合,分析推导出结论,或是由此及彼、从点到面的散发式联想。其优点是逻辑严密、主题集中;其缺点则是弱化了感性的特点,电视声画语言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电视多种传播符号的立体化信息传播,赋予电视新闻评论论据与论证的多样化表现形态。传播者在评论节目的构思与制作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这些传播符号的整体作用,重视对各种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和综合运用,并使它们与理性思辨相结合,从而增强评论的立体感和纵深感,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新闻评论的功效。

(二)电视述评节目

电视述评是一种夹叙夹议的报道方式,是新闻评述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它将叙事与评论融为一体,既有对事件的客观叙述,又有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评论。它以对事实的报道为基础,通过运用电视的画面、声音、文字和解说为报道事实和评析事实服务,力求透过纷繁复杂的事态表面,抓住事实本质和内在的逻辑,引导观众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这类电视新闻评论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根据题材内容需要决定述评比例,节目中记者多以现场报道者的身份向观众讲述亲身感受,主持人多以评论者的身份进行评述。CCTV的《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节目强调“用事实说话”,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在节目结构上一般由演播室主持人说出新闻事件由头为开场白,然后是新闻事件画面、解说词和记者采访等现场声,最后以演播室主持人的评论作为结束语。综观电视述评节目,它们表现出以下特点:

1.述评结合

述与评的有机融合是电视述评类节目的最大特点。电视述评以电视独有的声画表现手段还事件以本来面目,将评论的客体对象作为电视展示的主体本身,即所谓“用事实说话”,“让过程说话”。其结构方式上讲究夹叙夹议,述评结合,形式上注重现场感、真实感。无论是调查某个具体事件,还是探究某种社会现象,节目都讲究故事性和叙事技巧。

首先,叙事是电视影像表现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影像叙事引出观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易引起观众的兴趣。述评式新闻评论性节目用电视语言去组织论证,通过能为最广大的观众所理解、对生活进行鲜活具体的再现的形式,凸显了电视传播中的人格化传播因素,这是符合电视本体性的评论特点,增强了节目的亲和力。其次,述评式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由事及理的评论方式,是一个让观众在看的过程当中不断产生观点的过程,这易于引导观众的认知交流,比较符合一般人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和认知规律。述评式新闻评论性节目是在把观众自己的感悟、体验认识调动起来,让他们产生自己的感悟式的评论、感悟性的观点。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为例,这个栏目的很多节目要表达的观点,如果直接用话语阐释,论证评说的过程会显得太简单,仅几句单薄的文辞就说清楚了,再增多内容,就只有“旁征博引”地去纵论。而以叙事立言,虽然不像纪录片叙事那样具备非常完整的过程,依然具备产生吸引力的因素,能够引起观众的关注,而这正是完成传播的必要条件。因为叙述震撼人心的事实远比罗列现象的推理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当然,在节目中叙事的线索并不仅仅是故事的线索,也是论证的线索。影像的选择并不以叙述一个完整故事为目的,而是要求选取合乎评论目的的影像。说清楚事情不是节目的全部内容,而是为了通过事情把“理”,把“观点”说清楚,超越“告知”,提出“意见”。虽然这个“理”、这个“观点”只是潜隐在事件叙述中,或许不用话语言明或只在叙述过后用简单的几句话表明,但是对叙述内容、角度和重点的选择,对叙事结构、叙事材料的编辑和处理都具有论证的力量,媒体的舆论导向也自然蕴含在叙事的过程之中。叙事本身就能成为分析、论证的一个过程。

2.论据形象化

电视传播的最大特点是声画双通道传播。不管是论点的提出,还是论点的论证过程,现场述评自始至终都有画面和声音。画面是形象的,因而用以论证论点的论据是形象化的论据。例如《焦点访谈》的一期节目《罚要依法》中特别注重声画的运用。

img17

img18

这段现场对话的声音和画面传递了非常形象的论据信息,以真实可信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再现事物原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人们对电视视觉符号真实性的信赖,取决于视觉符号是一种最接近人类感性认识的符号,能够提供最直接最真实的观察视野。电视是一种最能保持生活素材的完整性和原始形态的传播媒介。

3.论证过程化

电视述评节目以具体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的采访、调查、取证、追踪,把即时的现场观感和理性的分析点评结合在一起,最终得出结论,并把论证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观众,从而将观点的静态阐述转化为“正在进行时”的动态展示,在动态中展开采访和评论,边展示、调查、讲述事件过程,边进行分析和评论,也就是说将评论的过程巧妙地融入采访报道的过程之中。

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和介入,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挖掘,实录调查过程,让过程说话。它是发挥电视传媒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电视新闻评论有别于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重要表现。它在吸引观众方面带来了多重效用:一是展现记者的活动过程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二是记者调查的阶段性容易强化观众的期待心理,甚至给人以悬念;三是可以把观众带入不可预知的过程之中,步步引导观众的关注、介入、参与思考乃至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

例如,《焦点访谈》的一期节目《想要通知书先拿十万来》,是报道高校招生过程中向家长乱收费这一现象。记者十分细致地展示了调查过程。记者以敏锐的观察,抓住几个要害问题:是不是有人收费?是谁在向家长收费?为什么收费?围绕这几个关键问题,记者采访了家长,展示了电话通话同期声、手机短信、招生热线,跟踪拍摄了公安机关采取行动拘留收款人。在剥竹笋般的层层调查过程中,真相揭示得清清楚楚:确实有人在招生过程中向家长乱收巨额费用。

在说清事件和相关背景之后,观点的倾向性也就产生了,再附加上几句点睛式的评论、解读,观点就会更加明确。最后,因为观众感觉自己对事件的判断主要是自主产生的,对节目客观性的认定也就增强了。

值得注意的是,电视新闻评论的节目形态很多时候并不是区分得那么严格,一些界定和分类也大可商榷。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专题与新闻评论的划分是最为模糊的。虽然说,以表达意见和观点为目的是电视评论,以传播事实为目的的是新闻专题。但在实际节目运行中,这种区分标准很难把握。所以,有人指出虽然“焦点访谈”声称自己是一个新闻评论栏目,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仍不时把新闻评论做成新闻专题或新闻调查。的确,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各种述评类栏目常常会依据不同的题材,依据不同的载体而形成一种表达方式。所以,有的说它是新闻评论或纪实性新闻评论,有的说是深度报道,有的说是新闻专题报道,有的说是时事述评报道,有的说是杂志型新闻专题报道。

我们认为,在实际的电视评论节目的制作中,一些节目形态常常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只要有利于传播效果实现,节目形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