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线索的判断与发现新闻

新闻线索的判断与发现新闻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新闻线索的判断与发现新闻无论是他人提供还是记者自己观察思考,获取新闻线索的前提在于记者能够从这些各种来源的信息中判断和发现其新闻价值。新闻采访的过程说到底是发现新闻的过程。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敏锐地识别事实中所含新闻的意识和能力。西方新闻界把新闻敏感称做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二、新闻线索的判断与发现新闻

无论是他人提供还是记者自己观察思考,获取新闻线索的前提在于记者能够从这些各种来源的信息中判断和发现其新闻价值。否则,面对源源不断的信息,也可能无法从中找到新闻线索,致使有价值的新闻白白流失。

新闻采访的过程说到底是发现新闻的过程。记者之间最大的能力差距就是发现新闻的能力差距,对于记者而言,生活中处处有新闻,差别就在于有没有发现新闻的眼光

(一)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属于第一性的内容,而作为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新闻属于第二性内容。事实的发生与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记者报道与否,事实都客观存在,按照自身的规律而运行。事实不可能自动地变为新闻,它们之间需要借助记者的采访报道这一关键环节,有了记者的采访报道,事实才有缘见诸媒体,成为受众可接受的新闻。记者会不会对某一客观事实进行采访和报道,取决于他能不能从事实中发现其蕴藏的新闻价值。因此,我们说,新闻发现是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客观事实无论具有多么突出的传播价值,都不可能自己变成新闻。记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提高自己发现新闻的能力,尽可能多地把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转化为新闻。

在新闻实践中,记者之间在选取事实的及时性、报道新闻的角度、挖掘内涵的深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反映出记者之间发现新闻的能力差距。同样一件事实,不同的记者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人觉得司空见惯、很平常,也有人发现其中蕴含着有传播价值的新闻,所以,很多有影响的好新闻,并非采写它的记者最先遇到,而是采写它的记者最先认识到其中所含的新闻价值。对于未发现其中所含新闻价值的记者来说,事实存在但没有新闻;而对于发现了其中所含新闻价值的记者来说,事实就变成新闻。同样,有很多记者同时采访一件事实,有人只反映了表层的事实,有人却能够深入事实的内部,挖掘出事实的深层内涵,对于记者而言,发现事实到了哪一层,新闻报道也只会到达那一层。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发现新闻是记者最重要的基本功。前新华社社长南振中曾指出,“发现滞后”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且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新闻报道领域它更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应该预防“发现滞后”和“忽视发现”这两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下决心养成深入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注意培养自己的发现能力,谨防自己的“根”离开生活的沃土。[8]记者之间,发现新闻的能力差距非常明显。有人手中的新闻线索源源不断,有人每天为第二天到哪里去找新闻线索而发愁。有的人从一个发现新闻的新手到成为发现新闻的行家只需短短几个月时间,有的人却花了上十年时间去摸索,仍常常落后于他人。发现新闻的基本功的修炼伴随着记者的新闻生涯。

有人说,记者花在采访与写作上的功夫,比例大致是7∶3。那么,发现新闻的能力在采访能力中所占的比例有多大呢?有人说,发现了新闻,采访就完成了一半甚至一大半。一个事实摆在面前,却不知其中有没有新闻或不知新闻在哪里、新闻价值有多大,一堆材料放在眼前,却不知里面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一点是什么,这对记者来说,是致命的不足。优秀记者不仅能从已发生的事实、已形成的材料中看出新闻在哪里,更能从已有的事实或材料中判断趋势,从趋势中发现新闻。

(二)判断新闻的依据

一个记者有没有发现新闻的能力,或发现新闻的能力强不强,说到底是新闻敏感强不强。

1.新闻敏感

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的刺激迅速作出的反应称为敏感,或称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它往往与人们长期从事的职业相关,因而具有很强的职业特征。因而,我们说敏感又叫职业敏感。这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表现出来的对某种外界刺激的习惯性反应。当然,有些人并不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对相关方面的信息刺激也会很敏感。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喜欢某种职业,有相关知识的长期积累,对其长期关注所致。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敏锐地识别事实中所含新闻的意识和能力。简单地说,新闻敏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有无新闻价值的快速判断。客观事实无以数计,记者每日每时都会遇到不同的事件、现象或人物,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当中究竟有没有值得报道的新闻,需要记者迅速作出判断。不然,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实就可能稍纵即逝。西方新闻界把新闻敏感称做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对于记者来说,新闻敏感有两重境界:客观事实已经发生,已经充分地展现在记者面前,记者能马上意识到其中有新闻可抓,这是记者应具备的起码的新闻敏感;客观事实刚刚出现,如何发展还没有明确展开,记者根据对事实的研究,意识到将出现某种趋势,从而依据这种判断主动采写新闻,这是较高境界的新闻敏感。至于那种事实已经发生,记者却熟视无睹,等别人报道出来后才恍然大悟,就只能算是新闻感觉迟钝的表现。

当然,对一个新闻事实是否敏感,问题的起始点还在于对客观事实有没有新闻的判断。这种判断关键在于事实中有没有引起公众兴趣的兴趣点。

2.新闻价值与公众兴趣

判断一个事实是不是值得报道,实际上是判断这个事实有没有新闻价值。

关于新闻价值,不同教科书的定义大同小异:新闻价值是客观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诸要素的总和,它标志着这个事实能给人们带来新信息的数量,反映着社会对传播这个事实的需求程度,它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新闻价值由许多要素构成,包括真实性、新鲜性两个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不变要素即每一条新闻都必须具备的要素,可变要素则是具有选择性,一条可能具备其中的一个要素,也可能具备其中的两三个,可能具备这一价值要素,也可能具备另一价值要素,因而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不论可变要素有多少,也不论具备哪一项可变要素,归结到一点,就是看其能否引起公众的兴趣。

我国第一部新闻学教材、徐宝璜教授所著《新闻学》一书,对新闻所下的定义是:“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最近事实之仅为少数阅者所注意者,当然不成为新闻,因此种事实甚多而且无甚价值也。必有多数阅者注意之,方成为新闻。若为全体阅者所注意则为绝好新闻。”“新闻之价值者,即注意多数多寡与注意程度深浅之问题也。”因此,也有人把新闻价值解释为“能够构成新闻的事实所含有的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要素”。

能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无外乎具有这样一些要素:

(1)新鲜。人们总是会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兴趣点总是随着新鲜事物的出现而转移,司空见惯的事物对人们是缺乏吸引力的。因此,要吸引受众关注新闻,记者就必须关注和选择那些新鲜的事实予以报道。人们喜欢读报纸新闻、听广播新闻、看电视新闻,是因为他们想了解客观世界最近发生的事情。所以,新鲜首先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从时间上看,事件的发生与公开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越好。时间距离越长,新闻价值越小。从内容上看,事实是第一次发生(在一定范围)、达到最高水平、事实发展的最新状态(变化)等,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都会给受众以新鲜感。这里所说的事实,并非只指具体的事件、现象,也指最新提出的新观点,比如一些专家通过潜心研究提出的新见解等。新鲜其次是指新近发现的事实。并非记者总是能够抓住最新出现的事实予以报道,一些次新事实(包括事实的新变化)如果第一次被发现并予以报道,对于受众而言也是第一次知晓,也是具有新闻价值的。同样,一些存在已久的事实不被人们提起,如果记者重新关注它并从新的视角、层次发现其价值,对于受众而言,这些价值也是首次感知,因而也是有报道价值的。

(2)重大。某一事实与国家、地区、个人有密切的利害关系,或发生作用的范围较大,产生的影响深远,谓之重大。重大的事实因其影响力大,备受人们关注。比如一项政策的出台,事关国家和地区发展,必然也事关身处其中的百姓利益,因而会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再如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因其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也备受关注,自然也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

(3)接近。接近包括空间距离的接近和心理距离的接近。本地发生的事实往往比别的地方发生的同样的事实更易引人关注,这就是空间距离接近所致。同样,别的地方已报道过的新闻事实,在本地首次出现时,因其与本地受众有接近性,仍有较高的关注度,因而仍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所以,很多媒体常常做一些外地新闻本土化的报道。有的事实从空间距离看与本地受众并不很近,但人们的共同心理需求,使其具有很强的关注度,这就是心理距离的接近。比如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美国总统大选等。

(4)显著。显著意味着在同类中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此类事实在大量的事实中明显地具有吸引人注意的特点,是受人关注的事实。显著事实有多种表现,它可以在众多同类事实中表现为高出一筹或独具特色,也可以因附着于著名地点、单位、人物身上而显示出受人关注的特质。高出一筹或独具特色的事实具有突出的显著性,是显而易见的,而附着于著名地点、单位和人物身上的事实具有显著性,则需要作一些解释。发生在一般地方、一般单位、一般人物身上不是新闻的事,发生在著名地点、单位或人物身上,可能就是新闻。因为公众对它有兴趣,对它关注的程度高。无论跑什么战线、什么区域,都有这条战线的重点单位、重点部位,这些重点单位和重点部位发生的事情更易引人关注,因而是更易出新闻的地方。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行某项改革的时候,其他不知名的高校也推出相同的举措,显然北大、清华的改革举措更易受到关注。

(5)冲突。矛盾冲突激烈的地方往往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不管自然界的矛盾冲突还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人与社会(规则、习俗等)的矛盾冲突,都是新闻报道的焦点。也就是说,新闻往往表现为与现存自然和社会秩序相冲突的事件或现象。自然灾害、战争爆发、打架斗殴、正常工作程序因为管理不规范而受阻等,都是矛盾冲突的表现,因而也是新闻报道较多的内容。这些矛盾冲突越激烈,受公众关注的程度就越高。

(6)趣味。追求有趣是人们的共同心理需求。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人们也需要获得一些有趣味的内容。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新闻,有趣的内容都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提供娱乐不仅是媒介的功能,也是新闻产品的功能。新近发生的有趣的事实也是受众关注的内容,因而也是新闻报道的题材之一。

当然,构成公众共同兴趣的远不止这几个方面,其他如出人意料、神秘、人情味、令人同情的悲剧等都是公众的共同兴趣点。把握了新闻的这些特性,就可能增强对新闻事实的敏感程度。

3.新闻事实的宣传价值

仅仅用“公众兴趣”来判断新闻线索是不够的,宣传价值也是判断一件事实是否值得报道的重要依据。

无论是公开强调新闻媒介作为党和政府喉舌而存在的中国,还是标榜新闻客观中立的西方国家,不管愿意不愿意承认,宣传都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现代宣传活动必然要利用现代传媒,就像影响离不开人。实际上,没有哪家报纸不在天天从事着宣传活动。”“美国的新闻传媒以至西方的新闻传媒,也在天天进行着宣传活动。”[9]

无论是新闻学者还是新闻工作者对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时,常常不忘关照宣传价值。有人说,舆论导向、政治民主、新闻作用的考虑是影响新闻价值的三个因素;有人说,新闻敏感、政治敏感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新闻价值的实现;还有人说,影响新闻价值的最大因素是新闻政策,因此,记者不能以新闻价值作为唯一的取舍新闻的依据,但也不能以新闻政策取代新闻价值,把新闻政策作为取舍新闻的唯一标准。[10]

事实的宣传价值总是与政治主张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学者把宣传价值的内涵界定为:事实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能证明和说明传播者政治主张的要素。

时任《长江日报》副总编辑的潘堂林在《怎样发现新闻》一书中把宣传价值要素的表现归纳为“五性”[11]:

(1)一致性。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相一致。中心工作既是全局大事,一般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近发生的事实离中心工作越近,宣传价值越高。

(2)针对性。事实对社会现实具有“针尖对针尖”式的涉猎和触及,尤其是当社会上一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出现不理解的具体情况时,事实对这些不理解针对性越强,宣传价值越高。

(3)普遍性。事实能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事实所包含的思想对广大群众具有普遍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

(4)典型性。事实可以一当十,无可辩驳地说明传播者想要说明的观点。

(5)时宜性。发表时机适当,能获得尽可能大的宣传效益。

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并非完全一致。许多时候,事实本身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极具宣传价值,也会被当做新闻公开传播。这是新闻媒体作为宣传工具的责任。当然,有些事实既有新闻价值,也有宣传价值,这是新闻报道的最佳选题。记者就是要尽力发现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的事实。

(三)新闻发现的两重境界

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差异除了表现在量的方面即发现新闻的多与少,还表现在质的方面即发现新闻的深与浅。事物的本质是通过现象显现出来的,这并非意味着任何事物的本质都可以通过现象一眼看出。新闻报道就是要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要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弄清事实“是什么”的问题。弄清事实“是什么”,才能真正发现新闻。问题在于,有的事实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什么”,事实的本质与其表现出来的现象完全一致,把现象看清楚了,就弄清事实的本来面目。而有些事实则不同,表现出来的现象并不与本质完全一致,需要花一番功夫,透过现象深入挖掘,才能发现其真实内涵。由此,新闻发现呈现出两重境界:显性新闻的发现与隐性新闻的发现。

显性新闻是指那些新闻内涵直露地显现于客观事实中的新闻。一个事实出现后,一眼就可看出该事实中新闻在何处,其新闻价值表现得很显著。因为事实本身就是新闻,把事实过程弄清楚了,新闻就呈现出来了。比如,一场火灾、车祸、塌方、沉船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无论是哪家媒体的记者,只要获知相关线索,一定会立即判断出其中的新闻价值,迅速投入采访之中。许多动态新闻都是此类显性新闻。它对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要求并不高,虽然这些新闻有时采访工作量大,也因其影响大而成为好新闻,但其显性新闻的性质却是不变的。

隐性新闻则是指那些新闻内涵隐藏在现象的背后、需要深入到事实内部进行挖掘方能显现的新闻。这类事实有没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有多大,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借助记者的深入思考才能发现。我们说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差距主要是指发现隐性新闻的能力差距。有些事实看起来很平常,但到了另一些记者眼里,却是难得的好新闻素材。其中的差别就是对现象背后深层内涵的认识程度不同。有人说:“在信息短缺的时代,一张能为读者提供大量信息的报纸无疑是受欢迎的。而在信息丰裕的时代,一张既能提供鲜活、重要的信息,又善于解读信息的报纸才可能是最受欢迎的。”在信息潮水般大量涌现的时代里,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已不仅要了解“是什么”、“发生了什么”,而对那些社会关联度大、事关全局发展的重要信息又有“说明了什么”、“意味着什么”的深层次需求。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敏于求新的同时,对新闻事实深看一层。新闻的“深”,源于对新闻事实的理性把握。它要求记者把新闻事实放在纵向时序和横向空间中比较,再对它作一番寻根究底的思考,从而抓住特征开掘下去。[12]

发现事实深层的隐性新闻,关键在于比别人看深一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