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摄像机运动的艺术

摄像机运动的艺术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甚至还会因摄像机的摇晃,引起被摄体形象发生畸变,破坏观众应有的美感享受。在使用三脚架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用手来摇动摇柄,而是运用身体的转动,使摇柄随体带动摄像机作摇的运动。在手持摄像机摇时,不要只是运动支撑着摄像机的手腕来摇,而应回转上半身来带动摄像机摇。对于前者来说,虽然是摄像机位置不变,通过左右摇或上下摇来追随运动主体拍摄,但仍不同于摇镜头。

第三节 摄像机运动的艺术

一、摄像的正确姿势

摄像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所摄画面的质量与效果。所以,作为一个摄像师来说,首先,也是最起码的,应当养成正确的摄像姿势。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善于能有效地控制摄像机在拍摄状态中的稳定。因为,在拍摄中,摄像机一摇晃,画面自然也就摇晃,从而使人看起来不舒服,影响观众对画面中被摄对象的欣赏。甚至还会因摄像机的摇晃,引起被摄体形象发生畸变,破坏观众应有的美感享受。当然,基于某种特定艺术创作目的而有意造成的摄像机摇晃及相应的画面摇晃效果,另当别论。

为了保持画面的稳定,使用三脚架自然是最可靠的方法。

在没有三脚架,或者是不便使用三脚架的场合,那就更需要我们记住摄像的基本正确姿势,而且是平时就经过了反复练习,以至成为下意识般的正确定型姿势。同时,还要能融会贯通,在各种拍摄条件下、环境中,善于利用地形地物等有利因素,便于摄像操作,拍出能准确体现创作意图的高质量的画面。

在拍摄中,保持画面水平的原则,是正确摄像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正确的摄像姿势,也是保持水平原则的基本前提之一。

在拍摄中,只有保持画面水平的原则,才能正确再现被摄对象客观的存在形式,尤其是被摄对象客观的运动状态。如果破坏了水平的原则,就会使被摄对象客观的存在形式及运动状态都发生异变。例如,所摄的画面与现实状态相比呈现较大倾斜的时候,就会产生出强烈的紧迫感、临场感等。

二、摄像机运动的基本形式及拍摄要领

摄像机运动的基本形式有:推拉镜头、摇镜头、跟镜头、移镜头。

1.推拉镜头

推拉镜头是指摄像机运动时,光学轴心同移动线路之间的角度不变,由大范围景别向小范围景别,或由小范围景别向大范围景别连续过渡的拍摄。

其运动可由两种方式形成,一是摄像机的外部运动,一是摄像机的内部运动。前者通过摄像机位置的改变来获得,即将整个摄像机沿轨道(或其他办法)正对被摄物前推或后拉来获得。后者则是摄像机的位置不变,通过摄像机上特种光学镜头——变焦镜头的内部运动,直接获得推拉镜头。

推镜头使场景变小,物像变大。拉镜头使场景变大,物像变小。

在一般情况下,推拉镜头要求动作要稳,运动匀速。由于推拉的运动速度直接影响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故推拉的快、慢、急、缓,应当符合并适宜于电影或电视的节奏。

2.摇镜头

是指在不移动摄像机的前提下,围绕着垂直轴或水平轴转拍。分上下摇(产生俯仰)和左右摇。

在一般情况下,摇镜头的运动应注意下列问题:

(1)确定出好的起幅和落幅。

起幅是摄像机开动后所摄的第一个画面。落幅是摄像机停止前的最后一个画面。任何摇镜头都必须首先确定从何处拍到何处的问题。由于摇镜头在起幅与落幅处都有一个短暂的“静止”拍摄状态(往往是3—5秒),比起摇的过程中的其他画面在观众视野中停留的时间较长,可以说,起幅与落幅是摇镜头的“重心”所在。所以,起幅与落幅应注意选择最值得让观众多看一眼的画面,而且也是有利于表现值得观众多看一眼的画面。理想的起幅,应当能引起观众对摇镜头的即将“展示—摇”的兴趣;理想的落幅,应当能留给观众回味“展示—摇”的余兴。

(2)精心设计起幅、落幅的构图。

摇镜头虽然从总体上说是摄像机的一种运动状态,但起幅、落幅处的拍摄,则往往相对处于静止拍摄的状态。由于景别的相对静止不变,所以,构图的好坏往往更易被观众所辨识,而且,构图的审美价值此时也更容易表现出来。因此,对起幅、落幅的构图务须重视,精心设计。

(3)准确把握“摇”的速度。

对于摇镜头“摇”的速度,从根本上说,应当同电视片特定的节奏要求联系起来进行考虑。就描述性摇镜头来说,则近于人们日常的视线移动速度。日本的学者曾提出过以下的一些参考数据:

起幅与落幅处各分别静止拍摄3—5秒。90°的摇镜头共需15秒左右。180°的摇镜头共需30秒左右。

(4)正确把握“摇”的方式。

摇镜头的运动宜避免往复摇,更不能毫无章法地随便乱摇。也不适宜像人们东看一眼、西看一眼那样缺乏节律地四处摇动。这些都会给观众造成不快的视看生理及心理感觉。

另外,尽管摇镜头是为了展示广阔的场景,但也不应忘记,它还具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是要说明作为中心的被摄体在整体是居于怎样的位置。

再有,为了保证“摇”的平稳、匀速,应当尽可能使用三脚架。在使用三脚架时,应注意不要只是用手来摇动摇柄,而是运用身体的转动,使摇柄随体带动摄像机作摇的运动。还须注意保持摄像机的水平,尤其是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使用三脚架时,更须注意水平的调整。在手持摄像机摇时,不要只是运动支撑着摄像机的手腕来摇,而应回转上半身来带动摄像机摇。摇的时候,还应注意以吸气八分左右的状态屏住呼吸,按一定的速度平稳地操作。

3.跟镜头

即摄像机追随运动主体拍摄,可以是摄像机位置不变,通过左右摇或上下摇来追随运动主体,也可以是摄像机改变位置跟着被摄主体一起运动。

对于前者来说,虽然是摄像机位置不变,通过左右摇或上下摇来追随运动主体拍摄,但仍不同于摇镜头。因为,摇镜头总是渐次展示不同的景物或同一景物的不同部分,画面内容不会重复。而跟镜头中,被摄主体却是不变的。它正是为了让那些快速运动、瞬间便会横越过画面而消失的人或物,始终被摄像机的镜头抓住。

在跟摄中,应注意的是,当被摄主体在疾速运动,特别是无规律疾速运动时,为避免其突然闯出画面,镜头景别不宜太满,画面周围应有适当空间,留出余地。同时,摄像时须密切注视被摄主体动态,反应迅速敏捷。

4.移镜头

即摄像机沿一定路线移动,以拍摄沿线景物。如摄像机架设在船上,沿江行驶,拍摄两岸景物;或摄像机架设在汽车上,当街行驶,拍摄沿街风光等。摇镜头尽管也能渐次展开较大空间的不同景物,但因其摄像机的位置是不变的,所以给人的表现效果有如“眼随景移”的感觉。而移镜头给人的表现效果,则有如“步随景移”之感。

摄像机在运动时,由于与被摄物的距离、角度、方位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为了保持图像的清晰,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跟焦”,不断随摄像机的运动修正焦距。

移镜头与跟镜头经常结合使用,称为跟移镜头。在拍摄跟移镜头时,应考虑解决摄像机跟移的运动工具。

三、摄像机运动的意义

总的来说,摄像机运动具有四种作用:描述性作用、戏剧性作用(或称表现性作用)、节奏性作用、为静物创造运动的视像。

(1)描述性作用。

是指摄影机的运动并无特定艺术意旨,只是为了让观众看清,才出现运动。

比如,面对一个广阔的场景,由于摄影机镜头视角的局限,无论用怎样的景别镜头,都无法包容这一场景的全部,让观众看清其全貌。这时,自然必须要通过摄像机的摇移等运动,来逐一展示这一场景的全部。有时,为了让观众看清这一广阔场景中的某一局部或细部——一间屋子、某一两个人的面容等,自然又需要摄像机通过推镜头的运动,来实现上述目的。

(2)戏剧性作用。

是指摄像机的运动具有某种特定艺术意旨,其目的是通过突出这种运动,来强调和突出表现一种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或心理元素。

比如,电视剧《乱世风尘》中有一个情节:恶霸钱总经理及其打手杨利彪正与两个烟花女子聚在一起打牌调笑,忽然,一道寒光从窗外直插到牌桌中央。这时,一个急速的推镜头,表现了一把锃亮的匕首带着一张字条插在桌上,字条上写着“特来报仇,有种勿溜”几个大字。这一摄像机的运动,无疑是有力地展示了剧情的突变,表现了钱总经理等人视点的急速集中,以及惊惶失措的心理状态。

在呈现戏剧性作用时的摄像机的运动,无疑往往是改变了人们视看景物时正常的视点运动方式——视点移动的速度、视野变化的状态等,使人们获得了一种只有在看电视、电影中才可能有的“畸变”的视点运动及其相应产生的视看心理感受,从而领受到由摄像机的运动所带来的独具魅力的戏剧性表现旨趣。

(3)节奏性作用。

法国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曾经论述道:“摄像机不停地运动,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观众的视点,这就起着一种与蒙太奇相似的作用,最后使影片有了它自身的节奏,而这种节奏也正是构成影片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11)实际上,关于节奏性作用,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指出:特别是当摄像机按照某种特定的艺术意图,以某种特定的运动节奏来表现运动事物的时候,就会改变事物本来的运动节奏,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运动节奏。

例如,当我们现场直播一台舞蹈节目的时候,一排女演员以4/4拍的节奏,舒缓地翩翩起舞于舞台正面,摄像机先以不变的全景展示,这样,观众所感受到的舞蹈节奏是与其本身一致的。继而,如果摄像机以同样的景别变化处理,如近推特—近推特—近推特……并以2/4拍的节奏来依次逐一表现演员容貌时,观众则会无形中感到舞蹈的节奏似乎加快,舞蹈的情绪气氛更为炽烈起来,获得一种新的节奏美感。恰如马赛尔·马尔丹在从另一角度谈到摄影机的节奏性作用时讲过的一段话:“人物宛如被带进了一种舞蹈之中(我们几乎可以在摄影机具有‘舞蹈’姿势时,谈到摄影机的‘舞蹈性’作用)。”(12)

(4)为静物创造运动的视像。

通过对节奏性作用的论述,实际上,对为静物创造运动的视像已不难理解。因为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植根于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点,即:摄像机的运动能改变、会改变实际的运动,造成与实际运动形式迥异的屏幕运动形式。

苏联电影理论家格洛夫尼亚写道:“如果拍摄奔跑,用形象占满大部分镜头,而静态元素留在后景中,那就会产生动态的光学感。而如果这个形象是用移动摄影机拍摄的,那么动态感就会显得更加强烈。在用移动摄影机拍摄的镜头中,静态的和动态的元素可能产生不同的相互关系:尽管影像在镜头前景中的运动是很剧烈的,但对镜头的框格来说它是不变的,可是对于背景来说它却是迅速地移动的,从而产生运动节拍的幻觉……”进而,他更明确地指出:“运用动态摄影能使静态元素—建筑物、树木等等产生运动的幻觉。”(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