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受者的认知过程

受者的认知过程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受者的认知过程(一)受者认知过程的模式受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与人们一般的认知过程基本一样,区别在于客观刺激专指媒介信息。这些被受者注意的信息以过滤方式或衰减方式进入中心通路。这便需要受者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强化对学习目标的分析和不断再现信息加工过程,而这些心理活动都要靠思维去控制。受者接受媒介信息的引导,并付诸于行动,这就是受者行为的输出。

一、受者的认知过程

(一)受者认知过程的模式

受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与人们一般的认知过程基本一样,区别在于客观刺激专指媒介信息。受者认知过程的模式见图6-1。

img20

图6—1 受者认知过程模式

(二)对受者认知模式的分析

1.注意的选择。

媒介信息负载于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介符号并作用于受者的感官。根据主体的需要和媒介刺激的物理特性(如是否吸引人),受众从信息流中选择了少量的信息。这些被受者注意的信息以过滤方式或衰减方式进入中心通路。

所谓过滤方式是指媒介信息以“全”或“无”的形态进入人脑。比如下岗工人对有关“再就业”的报道全神贯注,而同时对其它信息(如娱乐方面的)则无觉察;而衰减方式则不同,受者在某一时刻能同时接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息。如边听广播边翻看报纸,处于一心二用的状态,即多种信息都进入了中心通路,只不过被引起注意的(如美国大片近日公映)信息更强烈一些,而未被注意的信息则很微弱。但是无论哪种方式,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少量信息被主体加工。

2.对信息的表征。

“在一般心理学上,表征是指将外在现实世界转化为心理事件的历程”[4],“是将对象的某些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另一种对应的形式予以表现。”[5]客观世界给予的是物理符号,它只有被转化为相应的心理符号时,才能作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正如西格勒所言,信息加工系统划分为表征和加工这两个过程。表征包括信息的搜集,加工过程则是在表征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即策略的选择。

受者接收媒介信息的同时就进行着表征活动:将某种媒介符号转换为心象(表象),如某种图形,或某人、某物的形象,进而再将这些形象转化为某种比较抽象的概念,以便使更多的信息被内化和贮存。前一层次的表征叫“符号表征”,“它是人类知识的基本存在形式”[6],后一种较高层次的表征为“命题表征”,即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转换生成说”中的表层语言被转换成深层语言。到了这个层次,受者对媒介信息不仅接收了,而且是接受了。

传者在制作并传播媒介信息时一定要考虑到受者对之能否表征和表征得是否正确。像股市行情、计算机上网、英语电视剧、古典交响乐等对于毫不具备这方面知识的人来说是根本无法表征(无法理解)的。另外,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越来越细化的现代社会,许多富有强烈时代色彩的流行语也在媒体中广泛出现,像“海龟”、“北漂”、“BOBO”、“拐点”、“出位”、“无厘头”、“VIP”、“暴走族”、“黑哨”、“黄金周”、“养眼”……这些词虽然已经成为某些特定人群的通用语言,但是作为大众媒体,如果不考虑受众是否能够顺利表征,这些流行语就很有可能被误解和误用。

在新闻活动中,传者要特别注意自己传播的信息是否能被参与者或者受众顺利表征。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主持人敬一丹有一次到山东采访农民产业协会养猪分会的会长。之前几乎什么细节都想到了,比如说采访应该在典型的环境——他的养猪场里,她还特意穿了一件《焦点访谈》很朴素的工作服。稍做准备之后,敬一丹开口了:“会长,你们这个养猪分会辐射了多少农户?”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会长满脸迷惑看着她说:“对不起记者同志,什么叫辐射?”顿时,在场的所有摄制组的同事都停了下来,敬一丹也尴尬极了。以前她一直认为自己挺会跟农民说话的,毕竟还当过五年知青,结果这次压根儿没有想到面对一个农民,竟然把采访专家、学者、官员时的用语——“辐射”一词,直接搬到了养猪场。[7]在这个例子中,“辐射”这个词对广大农民受众来说,可能无法被顺利表征,这势必将影响他们对这次新闻采访的正常认知。

3.记忆对输入信息的影响。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当给被试刺激时,他要靠头脑中的经验才能决定作出什么反应。所谓经验,包括机体的状态和记忆存储的内容。因此,刺激和被试当前的心理状态,这二者共同决定着被试作出什么反应。”[8]媒介信息经受者表征后,便进入加工阶段。受者需要从自己的记忆存储结构(这种结构置于人的长时记忆)中搜寻有关内容,并将之提取到工作记忆(又叫短时记忆、操作记忆)里,使其直接参与当前的认知活动。如若在记忆库里不存在(或一时未能检索出)有关信息,那么信息加工就会受到阻碍。长时记忆中贮存的知识经验一般不以比特(bit)而以组块(chunk)为单位。每个组块是由一定量的信息按照某种序列组合而成的。记忆组块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受者对媒介信息的加工。例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曾播过一个节目,介绍河北省鹿原市为高效率地处理交通事故,创办了由当地的交警队、保险公司和急救中心三家联合成立的“道路交通事务急救中心。”这个“中心”对受者是个新事物,他们能否理解该“中心”的含义、任务、作用,关键在于在他们的记忆库里是否贮存有关“交警大队”、“保险公司”和“急救中心”这三个记忆组块。凡具备者则容易理解,反之,则不易理解。

4.思维的调节和控制。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人脑即“中枢加工器”,对于其它心理活动起到统领、控制、调节的作用,像注意的选择,对信息的表征和记忆活动等都要在思维的控制下进行。思维的这种调控作用,对于受者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许多知识在课堂上学不到,或者根本来不及学。受者要想跟上形势,必须向社会学习,特别是依靠媒体信息不断充实自己。而与学生学习相比,学习媒介信息的难度更大,因为这种学习具有非循序渐进性、非群体性、学习目标不确定性及没有固定教科书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缺少监督,全靠自觉,学习者容易放任自流。这便需要受者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强化对学习目标的分析和不断再现信息加工过程(反复钻研),而这些心理活动都要靠思维去控制。

5.行为输出。

受者接受媒介信息的引导,并付诸于行动,这就是受者行为的输出。《北京青年报》曾经在2001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推出了系列版面,为北京人过五一长假推介一百个过节计划。这一百个过节计划都跟人们的消费密切相关,比如去什么特色餐馆,去哪儿逛商店,去哪儿旅游等等。在这里,媒体信息为人们就餐、购物、旅游等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建议和指导,许多读者就是看了这期报纸以后开始详细计划自己的节日安排,按照媒体提供的资讯,实施各种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