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报业定型

近代报业定型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近代报业定型 第四势力地位确立在19世纪中叶以前,报业地位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报纸还不过是上层阶级的玩物,并没有扎根在民众中,不可能从民众中汲取力量;它虽然有时是社会舆论机构,但只不过反映上层阶级不同派别的观点,并不真正反映民意。在近代报业史上,《太阳报》有许多首创:报纸以新闻为主,全报没有评论,都是新闻;报纸只售一便士;街头零售。

第二节 近代报业定型 第四势力地位确立

在19世纪中叶以前,报业地位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报纸还不过是上层阶级的玩物,并没有扎根在民众中,不可能从民众中汲取力量;它虽然有时是社会舆论机构,但只不过反映上层阶级不同派别的观点,并不真正反映民意。这当然不能全怪罪于报纸从业人员,而是当时社会条件使然。

19世纪中叶以后,一种真正面向社会大众的报纸——便士报,开始诞生。

先是美国,接着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也包括中国,都先后掀起了“便士报”热,史称“便士报运动”。

在美国,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是本杰明·戴1933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它的创刊词宣称:“本报的目的是办一份人人都能买得起的报纸,为公众报道当天的新闻,同时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10)在近代报业史上,《太阳报》有许多首创:报纸以新闻为主,全报没有评论,都是新闻;报纸只售一便士(英镑最小币值);街头零售。《太阳报》的销售量与日俱增,全美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创办“便士报”的热潮。到19世纪70年代,政党报销声匿迹,“便士报”成为全美主流报纸,大街小巷、推车卖浆者人手一份。《太阳报》开创了一个时代。如果把政党报年代称为报界的“黑暗年代”,那么《太阳报》的创办意味着“太阳升起”,近代报业的黎明到来了。继《太阳报》以后,美国著名的“便士报”还有詹姆士·戈登·贝内特的《纽约先驱报》,霍勒斯·格里立的《纽约论坛报》,亨利·雷蒙德的《纽约时报》。到了19世纪的晚期,出现了两张最著名的“便士报”,即乔斯夫·普利策的《世界报》(1883年在纽约收购)和威利姆·赫斯特的《纽约日报》(1895年在纽约收购)。这两家报纸展开激烈的竞争。两报的共同点都是以社会新闻为主,凶杀、犯罪新闻往往是该报头版头条,并配有大幅照片,极尽煽情之能事。《世界报》星期日版上刊登奥特考特的滑稽漫画“黄孩子”,黄孩子身穿长长的黄色睡衣,缺齿、傻笑,以他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描绘纽约社会的众生相,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后来,奥特考特被赫斯特挖到《纽约日报》,创作的内容更荒诞、更奇特。由此,人们把耸人听闻的新闻称为“黄色新闻”,赫斯特被称为黄色新闻大王。

在法国,最早的“便士报”当数吉拉丹于1836年7月1日在巴黎创办的《新闻报》。该报除大量地刊登发生在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外,还有许多有关健康、食品、服装家庭等知识小品及时尚流行介绍。当时法国一批文坛名流如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等大作家都为该报撰写小说。从1836年起,该报连载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老处女》,成为报坛连载小说的首创者。这使《新闻报》不但受到社会底层市民的欢迎,连上层社会也有不少读者,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到19世纪末期,法国也有四家最大的廉价报,即《小日报》(米劳德1863年创刊)、《小巴黎报》(1876年创刊,1888年由让·迪皮接管)、《晨报》(1883年创办,1884年由阿尔弗莱德·爱德华收购)以及《新闻报》。

在英国,1855年取消印花税后,廉价报风起云涌,1857年就达到107种。其中最成功的是斯莱于1855年6月29日创办的《每日电讯报》。该报摒弃英国报纸平铺直叙、四平八稳的传统作风,而是学习美国“便士报”的风格,文情并茂地报道世界各地、英国各地的新闻,读者饶有兴趣。

在德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廉价报,其中鲁道夫·莫塞创办的《柏林日报》(1871年创刊)、奥古斯特·谢尔创办的《柏林地方新闻报》(1883年)和莱奥依德·乌尔斯坦创办的《柏林全德新闻》、《柏林晨报》(1898年)最为著名。

在日本,19世纪70年代末期,三家大众化的廉价报纸出版:《每日新闻》(1872年创办于大阪)、《朝日新闻》(1879年创办于大阪)、《读卖新闻》(1874年创办于东京)。

各国“便士报”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其总的特点是:

(1)报纸在政治上、经济上是独立的。它们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接受政党、政府或明或暗的津贴,也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实行对任何政党、政府保持独立的方针。

(2)报纸真正是以新闻为主,而不像政党报那样以评论为主。

(3)面向社会大众。它的新闻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所以有许多街头巷尾的社会新闻,包括大量的煽情新闻、黄色新闻;新闻简短、通俗,有不少新闻带有故事情节,被新闻史学者称为“故事新闻”。它的售价低廉,使平民百姓足以消费。

(4)高度重视经营,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真正成为报纸的生存之本。

世界新闻史上,“便士报”的上述特点奠定了近代报业的基础。“便士报”第一次真正让新闻取代言论成为报纸的主角,报纸真正成为新闻纸(Newspaper)。

“便士报”的崛起在一定意义上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在19世纪中期,美、英、法三国都实现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城市大量地产生并迅速繁荣,人口急速增加,教育逐步普及使得潜在读者群膨胀,工商业发达使报纸赖以生存的广告增加。这一切都为大众报纸的产生、兴旺创造了全部物质条件。

随着“便士报”的普及,报纸开始在社会底层扎下根来,对社会开始产生实际影响。但是,纵观整个“便士报”运动,它对当时各国的政治、经济及对社会发展的进程,甚至对民众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力毕竟是有限的。“便士报”虽然也有不少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重大新闻,有不少“便士报”,像美国格里立的《纽约论坛报》、法国的《新闻报》等都发表过不少鼓吹社会改革、改良的评论,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从整体看,“便士报”的新闻重在故事而不在信息,重在消遣(煽情新闻),而不在提供决策。美国的“便士报”到后来,随着报业之间相互竞争而日趋煽情化,以追求耸人听闻的新闻甚至制造许多假新闻来刺激销售量,逐步地开始堕落。

真正奠定报纸社会地位的是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一批严肃的综合性日报。在英国以《泰晤士报》为代表,在美国以《纽约时报》为代表。

《泰晤士报》创办于1785年。在早期,《泰晤士报》依靠政府的津贴(每年约300英镑)和不少优惠而维持生计。从1803年约翰·华尔特第二接管该报起,《泰晤士报》改变立场,逐渐开始和中产阶级、商业界、证券交易所、制造商站在一起,并对以传统的地主贵族为统治基础的政府越来越有敌意。《泰晤士报》不断抨击政府的某些政策,鼓吹谨慎的改革,刻意维护工商业者的利益。同时,《泰晤士报》在全英各大城市、欧洲各主要国家首都派有记者和聘请当地通讯员,以最快速度刊登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重大新闻。这样,工商业界逐渐把《泰晤士报》看成为他们的代言人;为了看新闻,人人都买《泰晤士报》,它的销售量不断增长。到1850年,《泰晤士报》无论其影响力还是销售量都成为首屈一指的大报,它的评论轰动远近,赢得了“雷公报”的美誉(11)。在1906年英俄巴尔干半岛战争期间,《泰晤士报》作了大量的前线报道,谴责政府的腐败和陆军指挥无能造成英军的作战失利,死伤惨重。这一系列报道和社论迫使拉塞尔勋爵任首相的政府倒台。在鼎盛时期,《泰晤士报》确实一言九鼎,美国总统林肯感叹:“除了密西西比河外,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像《泰晤士报》那样强大。”(12)

过了几十年,美国出现了一份与《泰晤士报》同等力量的报纸《纽约时报》。该报最初是一张“便士报”,1892年濒临倒闭。一名德国移民的后代奥克斯以7.5万元买到该报,并改变了办报方针。在《纽约时报》的报头上写着:“刊登一切适宜刊登的新闻。”就是说,《纽约时报》刊登严肃新闻,即全美、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方面的重大新闻。它很快赢得了工商界的称赞,销售量直线上升。在以后的三四十年时间里,《纽约时报》成了一份记述美国创造历史的那个时代的报纸,美国的政界都承认:《纽约时报》像国务院本身那样,成了东部地带自由派的权势集团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3)

除了上述两份报纸,在英国还有《每日邮报》(1896年5月由北岩爵士创办),在美国还有《华盛顿邮报》(1877年由斯蒂尔森·哈钦斯创办),法国的《世界报》(1944年12月由伯夫—梅里掌控),意大利的《晚邮报》(1876年由里卡多·帕韦西创办),以及日本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等,都经历了曲曲折折的发展,成为各国近代报业的楷模。这些报纸的共同特点是:

(1)它们继承了“便士报”的传统,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是独立自主的,不依附于任何政党、政府,尽管它们和政党、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它们都是政企合一的综合性日报。所谓政企合一,就是它们追求政治目标和社会影响,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统治阶级利益,但以企业形式来管理,同样追求经济利益。

(3)它们都以中、上层阶级为主要读者对象。新闻以硬新闻为主,严肃、严谨,很少有煽情新闻,同时高度重视评论。

(4)它们都以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来经营报纸,注重物色杰出人才,内部管理严格,力争利润的最大化。

这一批报纸的崛起,意味着信息性新闻取代故事性新闻成为报纸新闻主体;意味着政企合一型综合性日报取代廉价小报成为报业主流。

从20世纪开始,报纸对各国乃至对世界的历史进程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一些有影响力的大报构成了国家权力机构的一个部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美国著名的新闻学家施拉姆曾说过:“有声誉的报纸,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国的领导想要知道和想要人知道的东西。而这个国家的领导也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报纸告诉他们要做的事。”(14)报纸成为人们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对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1859年,《泰晤士报》委托托马斯·赫胥黎审阅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并加以广泛的宣传;《纽约时报》的主编卡尔·范安达领悟了爱因斯坦工作的伟大意义,在《纽约时报》上大力宣传他的相对论;而《华盛顿邮报》在头版上第一次向世人报道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一事,并以整版篇幅介绍这次发明的伟大意义。或早或迟,报纸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影响力。在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三权鼎立的权力框架中,报纸成了除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力量。“在行政、立法和司法之间保持均势的任何国家里,报纸将在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争斗之中形成自由的传统,就像青草在铺路石之间生长一样。”(15)

在政企合一的综合性日报取代“便士报”成为报界主流之后,“便士报”的地位虽然下降,但并未被完全取代。在西方各国,两种报纸分道扬镳,雅俗分赏。政企合一的综合性日报成为严肃的高级报纸,“便士报”则发展为通俗的大众化报纸,以满足不同阶层读者的不同需要。

【注释】

(1)《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5页。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9页。

(3)转引自〔美〕费雷德里克·赛伯特:《1476—1776年英国的出版自由》(英文版),1952年,第69—70页。

(4)〔英〕库尔特·冯·斯塔特汉姆:《英国的报刊》(英文版),1937年,第20—21页。

(5)〔法〕曼佛列德:《18世纪末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第65—66页,转引自张隆栋、傅显明:《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页。

(6)〔美〕约翰·马丁:《国际传播潮流》(英文版),1990年,第94页。

(7)〔美〕弗雷德里克·赛伯特:《1476—1776年英国的出版自由》(英文版),1952年,第342—343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95页。

(9)〔美〕雅拉德·G·布莱耶:《美国新闻事业史》(英文版),1927年,第152页。

(10)〔美〕弗兰克·奥布莱思:《〈太阳报〉的历史》(英文版),1928年,第6页。

(11)〔英〕马丁·沃克:《报纸的力量》,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12)同上书,第54页。

(13)〔英〕马丁·沃克:《报纸的力量》,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249页。

(14)〔英〕马丁·沃克:《报纸的力量》,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15)同上书,第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