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交际(一)交际的内涵交际一词,来自拉丁语commonis一词,commonis表示common的意思。交际这一概念与“共同”密切相关,即“共同”和“共享”是交际的前提。可见,交际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交际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常常认为如果掌握了对方的语言就能够进行成功的交际。因为交际过程通常由一人以上参与,所以交际中通常有多个信息源共同存在。

一、交际

(一)交际的内涵

交际(communication)一词,来自拉丁语commonis一词,commonis表示common的意思。交际这一概念与“共同”密切相关,即“共同”和“共享”是交际的前提。只有来自同一文化的人们在很多方面才能实现共享,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可见,交际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交际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就是一系列我们要学习和共享的代码,学习和共享文化的过程需要交际。

每一种文化对交际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交际的不同定义反映了不同文化价值观。从古至今,许多学者都对交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交际的定义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说服”派,认为交际是传送者传递信息以影响接收者行为的过程;另一个是“共享”派,认为交际是信息共享的过程,即将少数人享有的信息化为多数人共有的信息的过程。[1]

在中文和英文中,交际都有相应的词汇和解释。中文的“交际”自古有之,《孟子·万章下》里有一句话:“敢问交际,何心也?”朱熹为之作释道:“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可见,古人崇尚的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现代汉语词典》将“交际”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在《朗文当代英语辞典》中,“communication”的定义是这样的:“Communica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people exchange information or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交际是人们交流信息或表达彼此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可见,西方文化把交际看作是传递信息的过程,强调交际的工具性功能,他们认为达到个人的目的就是有效的交际。而东方文化则认为除了发送和接收信息外,交际更重要的目的是保持人际关系,他们往往认为保持人际关系比交换信息更重要。

交际是一个包含诸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具有动态性、不可逆转性、符号性、系统性、自省性、交互性和语境性等特征。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常常认为如果掌握了对方的语言就能够进行成功的交际。事实并非如此,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交际的方式。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交际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对交谈模式和交际风格的影响上。

(二)交际的构成要素

交际的过程包括信息源、编码、信息、渠道、干扰、信息接受者、解码、信息接受者的反应、反馈以及语境十个要素[2]

1.信息源

信息源通常指具有交际需要和愿望的具体的人,是消息的制造者。国内学者贾玉新指出,所谓需要就是指希望别人对自己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认可、对自己思想的共享或改变别人态度和行为的社会需要;而愿望则是指试图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欲望。因为交际过程通常由一人以上参与,所以交际中通常有多个信息源共同存在。

2.编码

交际过程中人们不能直接共享观念和思想,而必须通过符号的辅助。人们把思想付诸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个把思想转化成符号的过程即称为编码。贾玉新指出编码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个依据社会、文化和交往规则,语言本体的词法、句法等规则对语码进行选择、组合和创造信息的过程。人们表达同一思想的符号并不相同,往往受到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形式表达。

3.信息

信息是编码的结果。编码是行为,是动词;信息是结果,是名词。信息表达了信息源想要分享的想法和感受,是信息源内心所思的具体表现,它是交际个体在时空中某一特定时刻的心态的具体写照。信息可以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包括词汇、语法和思想的组织,外貌特征、动作、声音以及个人性格的某些方面。每一个信息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又制造了同一个信息,接收该信息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发生的情景也不同。

4.渠道

所谓渠道就是传递被编码的信息的途径。渠道是把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或媒介。信息传递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形式的,如书信往来、书刊、报纸、告示等;可以是电子形式的,如电话、电视等;还可以是声波和光波形式的,如广播、录音、图片等。例如:在面对面交谈中,声波和光波就是渠道;在书信往来中,光波是渠道,但是信纸和文字本身也是信息得以传递的渠道。除了使用书籍、电影、录像带、电视机、电脑、广播、杂志、报纸、图片等信息传递的渠道,人们还通过味道、气味和触摸来传递信息,它们也是渠道。

5.干扰

任何影响信息的因素统称为干扰。干扰又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可以大致归为三类:外部干扰、内部干扰和语义干扰。外部干扰指分散人们对信息的注意力的声音、图像和其他刺激物。外部干扰来自环境中,阻止信息的接收,如你和朋友聊天,这时直升机从头上飞过,你们听不到彼此说话,马达的轰隆声就是外部干扰。内部干扰指干扰人们注意信息的思想和感受。内部干扰指信息的发出者或接收者的思想和感受没有集中在交际本身,而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如上课时学生们饿了,想着午餐,而没有集中注意听课。有时,人们的信仰和偏见也会成为内部干扰。语义干扰指信息源发出的信息符号包含多个意思而造成的干扰。

6.信息接收者

信息接收者是接收并注意信息的人。信息接收者可以是有意图接收信息的,如他就是信息源意欲交际的对象;也可以是无意图的,如他恰巧听到了某个信息。交际通常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反复的过程,交际中人们通常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接收者。

7.解码

解码是与编码相反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信息加工的心理活动。信息接收者积极地参与交际过程,赋予接收到的符号信息含义。

8.信息接收者的反应

信息接收者的反应指信息接收者在解码后的行为。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可以是对信息源的行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采取任何行动;也可以是采取了信息源所期待的行为,甚至可以是信息源不希望看到的行为。

9.反馈

反馈是信息接收者反应的一部分,是被信息源接收到,并且被赋予含义的信息接收者的反应。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本书后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是只有读者参与了某项调查,或者是给作者写信谈了自己的感受,反馈才发生。反馈对交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交际者可以通过反馈来检验是否有效地传达和分享了信息,以便及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一般来说,面对面的交谈中,交际者得到反馈的机会最多。

10.语境

语境是交际中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所谓语境,就是交际发生的场所和情景。语境可以是物理的、社会的和人际的。交际发生的语境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交际。比如一旦人们了解了交际发生的物理语境,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准确地预测所发生的交际。

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图8-1所示。

图8-1 交际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3]

二、非语言交际

(一)非语言交际的内涵

文化对交际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言语交际中,在非言语交际中也有所体现。非言语行为和文化一样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沉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会内容只有35%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因此,了解不同文化在非言语行为方面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非言语交际,西方学者提出的定义很多。有的定义很简单,如“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辞的交际”。有的定义则比较具体,如“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辞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或“非言语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4]

(二)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差异

相关学者分析,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在五个方面存在区别[5]

第一,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具有严整的结构,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因此要正确地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能确定。例如,一个人用拳头打另一个人,既可以是表示愤怒,也可以表示亲昵的关系。又比如,人们会因悲伤、激动而啼哭,但也可能莫名其妙地哭。

第二,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在非语言交际中尽管有许多类似符号的表意手段,但是,并不是每个动作都具有固定的意义。例如,拇指与食指合拢,其余三指伸直,这个动作在英美文化圈内是“很好”“没问题”的意思,在我国是“三”的意思,但是在有的拉美国家却是猥亵的动作。

第四,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例如,哭笑以及一部分表情,有些手段则是后天习得的,例如一些手势、姿势、副语言手段、服饰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

第五,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在从事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时使用的大脑“半球”不同。目前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证明,在从事语言交际时大脑的左半球在进行工作,负责处理语言刺激,作信息分析和推理。而非语言刺激如空间的、画面的和完形的信息则是由大脑的右半球处理。

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我们在机场欢迎客人,一边说:“welcome to Beijing”,一边热烈握手。这握手的动作是对所说的话的一种补充。一般说来,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我们有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势表达同样的意思。例如,一边说要两杯饮料,一边伸出两个手指,一重复已经发出的信息。在两个人谈话时,常用眼神和语调表示下面该是谁讲话(语言学中称为话轮转换),调节相互的关系。有的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必须用手势或其他办法。例如,交通警察指挥机动车辆,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在嘈杂的大厅里传递买卖的信息和行情都使用非语言手段手势或指挥棒替代语言交际。

(三)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非言语交际有一系列的功能,可以单独发生作用,也可以与语言信息配合作用来澄清语义。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6]

1.补充或完成信息

非言语暗示可以通过补充一些冗余物来加强语言信息。比如,一个女人对她的未婚夫说“我爱你”并给他一个深深的吻。比如,朋友之间说“见到你真高兴”,然后打招呼。比如,老师问你:“你完成作业了吗?”你回答:“当然完成了!”然后用手作出一个OK的手势。当非言语信息和语言信息能互相补充完成的时候,信息的内容就得到加强了。

2.否定信息

非言语的暗示同样也可以反对或否定语言信息。比如,一个男人一边对他的爱人说“我希望我们俩之间能互相留有一定的空间”,却一边靠得更近。这样,语言的信息就被他的非语言暗示所彻底否定了。这种交流也代表了双重含义,说明非言语的线索和语言正在互相矛盾中,有时非言语信息通常会是更为准确的意义的表现。

3.替代信息

非言语的暗示可以替代语言信息。比如,用手指着一个人意味着要选出某个人。再比如,OK的手势让大家都知道你很好;耸肩能让别人知道你对那件事情并不感兴趣;把手指放到唇边则暗示你希望房间里的每个人都停止说话。在上述每种情况里,话都不用说,信息就传递出去了。

4.强调信息

非言语暗示还可以用来加强语言信息。比如,在演讲过程中放慢速度强调某处意思很重要,或是强调关键词。比如,一边笑着一边说:“很高兴见到你。”这些都是非言语暗示在加强或强调发出的语言信息。

5.调节信息

非言语暗示还能帮助调节人际交流时产生的来往信息流。我们能通过非言语暗示来调整对话的节奏。通过眼神的交流,通过姿势、手势以及声音,我们可以表示我们已经结束讲话了或是暗示谁该下一个讲话。非言语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掌控交流的进程。它们能为语言交流提供信号。

(四)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7]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其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则更不可低估。所以,清楚地认识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文化和非言语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萨莫瓦等人看来有这样几个特点:文化与非言语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言语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言语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了解非言语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萨莫瓦认为,通过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言语表现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探寻人们的举止态度;通过非言语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通过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可以排除狭隘的文化优越感。在跨文化交际中研究非言语交际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最为现实的意义是要解决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冲突问题。人们对本文化的非言语行为往往习焉不察,而对其他文化的非言语行为却极为敏感,一旦发生理解偏差,就会对交际产生很大影响。

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而且语言越流利,发出的错误的或不得体的非语言信息所引起的文化冲突就越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萨莫瓦提出,要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冲突就要在理解其他文化非言语交际行为的含义时牢记三条原则:第一,在注意某一非语言行为表现时不能忘记在实际交往中往往是多种非言语行为同时配合行动。第二,任何人都无法列举和描绘出每种文化的所有非言语行为。但是,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正确理解一些常见的非言语行为的信息,就可以对所需要的信息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三,我们只有先了解本文化的非言语行为,才能理解其他文化的非言语行为。

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识别非言语行为信息时要严防模式化或只看表面现象。每一个非言语行为都不是孤立出现的,也不一定都是有意识地要传递某一信息。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在外语学习、跨文化交际活动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人们出于交际、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不得不对同一国家、同一语言民族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加以综合和概括,力图归纳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非言语交际行为。然而,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必然会发现,同一国家或民族的人非言语交际行为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间也千差万别。

了解了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之间的关系以后就不难理解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掌握的交际工具只是外语,他们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易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其实,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其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则更不可低估。霍尔在他的名著《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多年来,我一直从事选拔和培训出国的政府人员和商界人士的工作。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在和外国人交往中遇到困难的原因往往是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的了解甚微……进行有关别国的语言、历史、政治和习俗方面的培训只是整个培训计划的第一步,介绍世界各国非言辞性语言(nonverbal language)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非言辞性语言存在于世界各国和每个国家的不同群体之中。我们尽管每天都在使用无声语言(silent language),绝大多数美国人对这种无声语言的了解却是模糊不清的”。霍尔非常注意非语言交际的隐蔽性,他用“无声的”来描述这一特征。后来又写了一本名为《暗藏的领域》(the Hidden Dimension,1966)的书来描绘非语言交际的这一特性。他认为,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一样,常常捉摸不定,难以觉察。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非语言交际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之中。非语言交际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价值观念[8]

[1] 陈俊森,樊葳葳,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5。

[2] 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5~7。

[3] 图片来自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7。

[4] 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28。

[5]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96~97。

[6] 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28~29。

[7] 严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33~34。

[8]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9~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