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散文的朗诵

散文的朗诵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 散文的朗诵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这种写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构成了散文的突出特性。这又构成了散文的神聚。在朗诵中探求散文的意境之美,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蕴,而且可以陶冶朗诵者自身的心灵。每个散文作家在创造意境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或庄或谐,或藏或露,或委婉或平直,或纤浓或清淡。

7 散文的朗诵

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散文形式自由,题材多样而带有艺术性,篇幅一般不长,能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散文的独特美质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散文的种类就其取材、立意、表达的不同,可分为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首先,散文具有写实性与文学性相统一的特点。散文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作者的生活和思想的真实经历,直接地体现作者的个性。散文创作虽然也允许某些细节有虚构的成分,但只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加工,使其在真实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这种写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构成了散文的突出特性。其次,散文具有形散与神聚相统一的特点。作者在自身生活、思想经历的基础上创作散文,既根据所见、所闻,又根据所思、所感来构思立意,选取材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凡览物之情,思路所急,都可连缀成篇,选材非常自由。所以散文的题材往往纵贯数千年,横亘几万里,海阔天空,汪洋恣肆。这就构成了散文的形散。但优秀散文的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题材,却总是统率于作品的主题,贯穿于作品的线索。这线索或表现为物、为景,或表现为人的活动,但大都归结为思想感情的脉络。这又构成了散文的神聚。形散只是散文的表象,神聚才是散文的实质。作者可以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毫无拘束地选取材料,这是创作散文的方便之处。集纷繁题材于一篇,描南叙北,说古道今,写景状物,抒情写意,又使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散文讲究布局谋篇和用词造句。散文篇幅短小,而题材又往往海阔天空、纷繁杂多。这就要求散文创作更要讲究布局、注意结构,从而达到繁而不乱、杂而有章。优秀散文除以思想感情的脉络贯穿全篇外,总是以精巧的布局谋篇把繁多的题材组织得疏密有致,浑然一体。它虽不像自然山川那样雄浑壮阔,却似精致园林的匠心布置,巧夺天工。散文精巧的篇章结构是作者巧妙构思立意的具体体现。分析散文的篇章结构,体会它的内容形式的完美统一,是欣赏、分析散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借助形象描写、意境创造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表达主题。语言是形象和思想的物质外壳,没有准确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就无法描写出鲜明的形象,无法创造出深远的意境。散文的语言非常灵活,可骈可散,参差错落,富于变化。优秀散文作家都很注意锤炼语言,并在作品中体现出各具特点的语言美。有的质朴,有的华丽,有的简洁明快,有的含蓄凝重。不同风格的语言,服务于不同形象的描写和不同意境的创造,具有各自的表现力。散文朗诵的基本要领是:

(一)扣住感情

作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直接抒发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创作的基础,也往往成为贯穿作品的或显露、或隐藏的脉络。阅读散文时,扣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披文入情、析情,就能深入理解作品,并且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朱自清参加过“五四”运动,是新文学运动的一个主要人物,但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的白色恐怖中,他不满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却尚未找到出路;幻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超脱。这种复杂矛盾、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既是创作《荷塘月色》的思想基础,又成为贯穿全篇的脉络。他在文中刻意描写景物,创造意境,正是为了寄寓这种感情,表达这种心境。《荷塘月色》正是借抒发这种感情,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要求进步而尚未找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情绪和前进步履的艰难。

(二)探求意境

散文往往充满诗情画意。好的散文就像诗一样具有深邃的意境。作家总是在描绘客观物境之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从而构成一种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在朗诵中探求散文的意境之美,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蕴,而且可以陶冶朗诵者自身的心灵。散文中的意境,是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画面,蕴涵着动人的生活激情、精辟的生活哲理、深刻的艺术美感。写山川景物的散文创造意境往往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依情出理、托物言志的方式;写风土人情的散文创造意境往往采用情不直抒、理不直陈、寓情于事、因事明理的方式。每个散文作家在创造意境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周作人的平淡隽永,刘白羽的雄壮瑰丽,杨朔的托物言志,秦牧的如线串珠贝的松散等。朱自清在《背影》中,写了特定情景下的父亲的背影,特别是离“我”有一定距离的背影,由于视觉角度的限制,省略了父亲的脸部及其正面表情动作的种种描绘,作者只是用极简练的速写笔法,抓住传神的细节,勾勒出一幅淡淡的背影轮廓画,但因为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因而它就是这篇散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通过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奔向一个中心进行集中、组合、强调,融聚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朗诵散文时,既要注意意境的探求,又要注意作者感情的抒发,将情、景、意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体会散文的意境之美。

(三)品味语言

散文和诗歌、小说、戏剧不同,散文没有动人的情节,也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更不刻意追求和谐的节奏、美妙的韵律。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或庄或谐,或藏或露,或委婉或平直,或纤浓或清淡。散文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创造丰富感人的形象。小至词句,大至篇章,在语言的运用上,散文家都是十分重视的。所以,散文的阅读,自始至终不能离开对语言的品味。而品味散文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散文中关键的字、词、句,细致体会其表达作用。所谓散文中的关键字、词、句,不仅仅是指作者遣词造句之传神,还指其本身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荷塘月色》中写月光的一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段是写荷塘的月色,一个“泻”字,赋予月光以流水一般的动态,十分传神。月色本无形,作者抓住月光下荷塘、荷叶、荷花的种种特定形态,通过比喻、拟人的方法来侧面描写,使无形的月光,给人以可感的形象。“虽然……却……所以……但……固……也”这个连续转折的复句,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了柔美的月色给人淡淡的喜悦的感受。接着作者以“参差”、“斑驳”、“稀疏”来描摹月色的形,又用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把光和影组合的协调比喻成“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人产生想象和联想,仿佛欣赏小提琴名曲。这一段先正面描写月光,后侧面描写黑影。从上而下,以黑影渲染月光,后以贴切新奇的比喻描绘光与影的和谐统一,情与景熔于一炉,生动地刻画出荷塘上素淡朦胧的月色,给人以很高的美的享受。阅读时,要注意抓住有关词、句,细细体会其妙处。此外,还要从分析作家一篇散文语言特点出发,进而对作家创作中运用语言的独特艺术进行把握,如朱自清散文的朴素而富有色彩,鲁迅散文的冷峻、幽默、隽永,吴伯箫散文语言的简练、干净等。另外,通过比较发掘散文语言的独特本色之美,通过诵读感受散文语言的声韵之美等,也都是品味散文语言的重要方法。

(四)抓准“文眼”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散文的“眼”就是全篇的“泉眼”,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是文章结构的枢纽点,也就是所谓“神聚”之处。抓住了散文的“文眼”,就犹如拿到了进入散文这座艺术宫殿的钥匙,它的思想、感情、结构等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了。怎样识别文眼呢?文眼并无固定位置,不易分辨,但只要精于阅读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这段话告诉我们文眼主要出现在那些最富表现力、最有助于把握全篇思想脉络的关键性的词句上。如《荷塘月色》的文眼在篇首,《瑞雪图》的文眼在篇末,《绿》的文眼在标题上,《荔枝蜜》的文眼是最后一段话。只要多读几遍,用心揣摩,文眼是不难找到的。再如散文《路》的文眼就在“路”字上,从人们日常见到的山路、水路、沙路、石路延伸到人生的前进之路,激励人们不畏险阻、不怕困难,开拓进取、勇往直前。这些都需要朗读者细心感受、体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