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角材料观察记录表

区角材料观察记录表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言之有物——应用文的材料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理》中说,“夫立言之要在于物”,意即文章所立之“言”——主题——要以“物”即材料来表现。事实材料,又称实证材料,是文章中最有说服力的部分,是应用文体的基本材料。这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纲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所得的材料。此外,要鉴别材料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规章和方针政策,因为依法行文是应用写作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言之有物——应用文的材料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理》中说,“夫立言之要在于物”,意即文章所立之“言”——主题——要以“物”即材料来表现。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决定着文章思想的深度,那么材料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是文章的基石。主题如果离开了材料,就成了无源之水,空洞干瘪,无从表现,就达不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

所谓材料,是指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并写入文章中用以说明主题的系列事实或论据,它是文章的血肉,支撑着主题的表现。一篇文章,最忌东拼西凑,材料散乱。也就是说,材料固然众多,但一定要能为主题服务。表现主题是取舍材料的主要依据。

一、材料的类型与搜集的原则和方法

(一)材料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材料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材料的来源来看,有直接性材料与间接性材料之分。前者主要指作者通过观察、实验、实地调查等途径获得的材料;后者主要指作者通过阅读文件、书籍、报刊以及听取别人谈话获得的各种材料。习惯上,人们又常常把这两种材料分别称做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

从详略角度来看,有具体性材料与概括性材料之分。前者比较具体、详尽,注重反映细节与局部;后者简略、概括,重在勾勒轮廓。

从时间角度来看,有历史性材料与现实性材料之分。距写文章的时间较远的称为历史性材料,距写文章的时间较近的称为现实性材料。这两种材料是相对而言的,今日的历史材料曾是昔日的现实材料,今日的现实材料将来又会变成历史材料。

从材料的性质来看,有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之分。前者在性质上具有先进的、积极的、经验性的、可褒奖的特点;后者则具有落后的、消极的、需吸取教训的、可贬斥的特性。

从材料在文章中的地位及重要程度来看,有主体材料与辅助材料之分。前者在文章中占主导地位,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后者则处于从属地位,是捧月的“众星”,是扶持红花的“绿叶”。

从形态特点上来看,有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之分。事实材料,又称实证材料,是文章中最有说服力的部分,是应用文体的基本材料。事实材料包括如下内容:1.经验材料。这是作者自己或相关的人、相关的单位通过观察或实践得来的材料。2.实验材料。实验是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人为地控制研究对象和模拟客观条件,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以更好地显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获得的材料,称为实验材料,其可靠性比较大。3.调查材料。这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纲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所得的材料。通常情况下,调查材料既真实可靠,又丰富生动。调查按范围来分,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等。理论材料则表现为典籍中的话语,各类权威、专家的言论等。

(二)材料的搜集原则

搜集材料要力求全面。具体地说,搜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既要掌握直接材料,又要掌握间接材料。直接材料真实可靠,富有活力,富有价值;间接材料具有广泛性、客观性、全面性的特点,同样也有价值。

其二,既要了解现实材料,又要了解历史材料。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现实和历史,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历史是现实的前身,我们只有把现实材料与历史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

其三,既要掌握点上材料,又要掌握面上材料。点上材料是指重点、具体的材料,面上材料是指全面、概括的材料。点上的材料有助于说明事物的具体情况,便于表现事物的深度。面上的材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便于反映事物的广度。只有点面结合,才能把问题反映得更清楚、更深刻。

其四,既要重视正面材料,又要重视反面材料。正面材料是指新人新事,成功的经验等;反面材料是指存在的问题、失败的教训等。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统一体,有正面,也有反面,二者在矛盾中互相依存,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在搜集正面材料的同时,也要搜集反面材料,只有正反两方面的材料相互比照,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

(三)材料的搜集方法

1.查阅文献。文献查阅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纸质文本的查阅,包括相关的报刊书籍、各种文件、各种记录、报表、统计数字、部门或企业档案的检索与阅读;二是电子文本的查阅,除了常用的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外,还应到图书馆查阅各种专门的数据库。

2.留心观察。观察可分为定点观察、移动观察、比较观察、连续观察。定点观察是选择某个观察点,从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如对某一超市进行观察,获取这个超市的经营情况,超市周遭地区人们的消费水平等资料。移动观察则是不断变换位置、变换时间、变换角度进行观察。如某电视台为了解武汉市民有无让座习惯,工作人员便分头乘坐不同线路的公交车,以观察乘客的言谈举止来获取材料,所用的就是移动观察法。比较观察是对不同的观察对象进行对比观察或是对同一个观察对象的不同方面、阶段进行对比观察。比如可以对武汉市规模相近的超市的经营状况进行对比观察,获取不同地区消费的特点,不同超市的经营状况、经营特点等资料。连续观察法是对事物做长期观察,获取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的资料。如对留守儿童做连续观察,考察他们的成长轨迹、心理变化,等等。

3.调查采访。调查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法、重点调查法、典型调查法、抽样调查法。要想客观真实地了解对象,普遍调查可作为首要选择,但受人力、物力所限,普遍调查并不总能随时随地进行,我们只好选取其他的调查方法来替代。值得说明的是,若作抽样调查,一定要注意抽样的科学性,否则所得的支撑材料不科学,对说明问题将没有帮助。

二、材料的使用

如果说搜集材料要全面,那么使用材料则要典型,好文章总是用最经济的笔墨解决问题。对应用文写作来说,也应力求用最小的篇幅阐明主题。这就涉及对搜集到的材料的分析、选择与使用的问题。

首先要分析研究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时,一要鉴别材料的真伪,不得有失实和浮夸现象,因为虚假浮夸的材料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特别是间接材料,一定要多方核实,理性分析,以免被别人的材料牵住鼻子,致使以讹传讹,贻笑大方。此外,要鉴别材料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规章和方针政策,因为依法行文是应用写作的基本原则。

分析材料的总原则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经过这番工作之后,可以舍弃一些不必要的材料,这是使用材料的第一步。

其次是选择材料。选择材料是作者在理解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对众多材料作出取舍。取舍的原则有四条:一是选择能支撑主题的材料。凡是与主题有关,并能有力地表现主题的材料,就取而留之;凡是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应坚决舍弃。一些初学写作应用文者,常常不忍割爱,总想把搜集来的材料都塞进文中,结果造成堆砌材料,这样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水分”,而且降低了文章的质量。二是选择准确真实的材料。这是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三是选择典型的材料。即选择那些最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最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因而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材料。应用文是通过个别事物来反映一般规律、通过个性来反映共性的。只有选择典型材料,才能证明带有普遍意义的观点,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反复比较、鉴别,从中选取那些最生动、最突出、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四是选择新颖的材料。新颖的材料能给读者以新鲜感,具有吸引力,让人喜欢看,从而达到应用文应有的效果。写作应用文,应该尽量用新人、新事、新成果、新经验、新思想、新情况去反映新面貌,去讲新道理,使文章具有时代的特色。

最后,行文的过程也是利用材料说明主题的过程。使用材料是最能显现作者写作功力的步骤。即使前面的工作都做好了,写作者也会发现写作并不如想象的那样轻松,有时还要对相关的材料进行调整、补充,只有反复酝酿,反复修改,才有可能拿出一篇经得起推敲的好文章。

常用的使用材料方法有列举法、综合法和列举综合结合法。列举法是按照主题的要求,将材料分条列项列举出来。综合法是将所使用的材料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综合加以运用。将列举法和综合法结合使用是应用文最常见的材料使用方法。

[例文2—1]

高考今日开考 全国平均录取率将达72.3%

人民网北京6月7日电(记者熊旭)2011年全国高考今日开考。记者从教育部网站了解到,2011年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75万名,预计今年全国平均录取率将达72.3%。

据了解,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其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报名人数与去年基本持平,往届生报名较去年减少28万名,减幅15%。在全国高考报名总数减少的情况下,仍有12个省区高考报名人数较去年增加,且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地区。2011年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75万名。由于计划增加、考生人数减少,预计今年全国平均录取率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到72.3%。

为确保高考公平公正,教育部正积极采取措施,打击不法行为,推进高考改革:

一、严打考试作弊“出重拳、零容忍”(略)

二、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略)

三、稳步推进高考改革(略)

四、服务高考设置违规举报电话

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及考试机构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协作,进一步做好考生服务工作。广大考生要诚信应考,遵守考试规则,抵制不良干扰,努力发挥真实、最佳的学业水平。考生和家长要通过权威渠道了解招生考试政策信息,进行咨询查询,反映有关问题或意见。2011年高考违规举报电话:教育部010-66096242,教育部考试中心010-82520029,各省区市也都公布了高考违规举报电话,并已安排专人接听。同时,有关部门郑重警示社会不法分子不要以身试法,那些贩卖作弊器材及实施高科技作弊,利用所谓试题、答案信息和非法招生中介实施诈骗等扰乱高考秩序的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原载于《人民网·教育频道》2011年6月7日)

[评析]这是记者在2011年6月7日全国高考开考之际,结合其在教育部网站上了解到的相关数据而写成的一篇新闻稿件,题目中的72.3%的录取率便是全文信息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延伸出与本次高考相关的其他信息。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教育部严打高考作弊的举措,第二部分介绍教育部如何保证招生计划的公平性,第三部分讲如何进一步推进高考改革,第四部分则介绍了高考的服务工作和违规举报电话。全文以叙述见长,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在材料的运用上,文章注重以数据说话,讲事实,摆道理,信息丰富全面,较好地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一般写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