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分析

跨文化商务交际案例分析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者运用文献的内容分析法,对中外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以英语期刊数据库SAGE和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同方知网中2000—2011年间收录的有关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为例,分析中外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的现状,包括研究分布、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等,通过文献梳理总结中国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发展的成果和不足,探索中国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的趋势。与此相比,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侧重在商务语境中进行文化与商务及管理的分析与研究。

基于语料库文化商务交际研究

窦卫霖

作者简介:窦卫霖,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商务沟通、政治话语分析、商务英语教学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029)

摘 要:跨文化商务交际成为近年来跨文化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探讨这一话题的论文。作者运用文献的内容分析法,对中外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以英语期刊数据库SAGE和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同方知网(CNKI)中2000—2011年间收录的有关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为例,分析中外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的现状,包括研究分布、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等,通过文献梳理总结中国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发展的成果和不足,探索中国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现状;中外比较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Based on Journal Articles in SAGE and CNKI

DOU Weili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IBC) has been a hot topic for research during the past decade and many articles related have been published both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the journal articles collected in SAGE and CNKI from 2000 to 2011, this study analyzes status quo of the development of IBC both home and abroad. The review of IBC literature aims to underlying the research trend, Research subjects and research methods reflected from the journal articles so that we can draw inspirations for China in terms of future advancement in IBC field.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tatus quo;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1. 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经济全球化使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处于一个多元和异质的文化环境中,这给国际商务不仅带来了发展机遇而且带来了巨大挑战。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商务人员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态度、信仰等,很可能引起行为上的文化冲突,甚至导致生意上的失败。所以,国内外学界和商界都越来越重视对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研究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问题成为21世纪的必然趋势,正在迈入稳定发展的新局面。与欧美等国相比,我国相关研究还不丰富,尚缺乏系统的理论范式、学科建构和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中外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的发展进行回顾,综述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基本概念界定和起源与发展,然后运用文献的内容分析法,对英语期刊数据库SAGE和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同方知网(CNKI)2000—2011 年间发表的有关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文章进行量化分析,综述近12年间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研究趋势、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为今后我国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2. 跨文化商务交际学科的内涵界定

跨文化商务交际从本质上来说是跨学科的,涉及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文化、商务和交际是其三个基本要素。很多中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成功地论证了在国际商务沟通过程中,商务、沟通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Hall(1977:14)所说“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文化发生变化时,交际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交际即人类发出和接受信息的行为和过程。交际是“在意义被赋予某一行为或行为的结果时产生的现象”(Samovar &Porter,1997:9)。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简称IC)是指来自(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的个人之间的交际。跨文化商务交际(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简称IBC)和跨文化交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商务交际是交际应用的一个方面,跨文化商务交际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跨文化交际学往往侧重社交语境中的语言对比研究、文化价值观分析、交际策略、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与此相比,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侧重在商务语境中进行文化与商务及管理的分析与研究。正如Chaney和Martin(2000)所说,跨文化商务交际学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交流。Francesca Bargiela Chiappina 和 Catherine Nickerson(2000)认为跨文化商务交际已经逐渐变成一个“复杂”的学科,在跨文化的研究中又“加入了商务的环境明显增加其复杂性”。Iris I. Varner(2003)更具体地描述说,跨文化商务交际“不仅仅是发生在商务环境下,而且是在交际过程中融入了商务策略、目标和实际情况,而且通过文化、交际和商务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所创造出的新的环境”。国内学者也同样认为,跨文化商务交际就是将文化、沟通与商务三个变量整合为一体而形成的新的学科(庄恩平,2006)。跨文化商务沟通是指商务活动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思想、知识和情感的互相传递、交流和理解过程。跨文化沟通是同文化沟通的变体,是沟通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延伸(靳娟,2010)。

综上所述,跨文化商务交际实际上就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经由交换符号来发出和接受信息的行为和过程。从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概念界定。

3. 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随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而形成。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美国。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t T. Hall在《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Manners)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跨文化的范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第一超级大国,为了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建立并扩张军事基地,以及扩大与许多经济贸易国的生意,需要研究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商务活动特征,从而促进了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学科对文化差异和沟通方式(包括谈判方式)的研究。所以,有关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问题从一开始就包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之列。1959年Hall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这一年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概念性框架建立时期,也是他最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际学与商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科可以解决国际商务活动中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沟通与管理上的问题,所以也标志着跨文化商务交际学的诞生,可称为第一个阶段的孕育期。

第二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跨文化交际学蓬勃发展的20年,可称为发展期。这前一时期的相关理论猜测和预想已经被证实,这一学术理论被政府和社会机构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成为外交官、跨国商务人员等培训的必修课程。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跨文化交际学第一次以独立的学科出现。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 International)在美国马里兰州召开首届会议,正式宣布成立,在欧洲还成立了分支SIETAR Europa,且创办了《国际跨文化交流年刊》。1977年,在全美国有450多个教育机构教授有关跨文化交际、商务沟通和管理等课程,有的大学还颁发跨文化交际学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跨文化的著作和相应教材陆续出现。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丰富期。以Gudykunst和TingToomey(1988)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发展的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逐渐走向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跨文化交际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逐渐走向成熟。经过Hofstede(1980)、Triandis(1989)和Iris I. Varner(2000)等学者的努力和理论上的相互补充,跨文化商务交际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并在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跨文化商务交际学综合了跨文化交际学、管理与经营学科的优势,弥补了单一学科的不足,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兴起是近30年的事,是与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80年代初,中国外语教育界首先把注意力从50年代的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转移到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学术界一般认为,许国璋于1980年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发表的题为“Culturally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诞生。何道宽于1983年发表了第一篇以跨文化交际为题的论文《介绍一个新兴学科:跨文化的交际》。从80年代中叶开始,北京的几所大专院校相继开设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发表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90年代中期起,一些跨文化交际学论著(胡文仲,1998、2005;关世杰,1995;林大津,1996;贾玉新,1997)相继问世,开创了我国将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研究的时代。199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了我国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成立了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之后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跨文化交际研讨会。除了语言学以外,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中国学者(如文学、传播学)也从自身的学术脉络、方法论角度涉入跨文化交际研究。

在国内跨文化交际学科研究中,也出现了不少与商务问题有关的研究文章。随着中国的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使我们得以更大程度、更有保障地进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重要性,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研究还处于零散的初级阶段。在下面以中外数据库收录论文为例梳理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4. 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现状——以中外期刊文章的量化分析为例

英语期刊数据库SAGE和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同方知网(CNKI)分别为英语和中文具有权威性的期刊数据库。SAGE出版公司于1965年创立于美国,分支遍布北美、欧洲、南亚及泛太平洋地区。SAGE致力于成为著者、编辑和协会的天然家园,现与全球超过245家专业学术协会合作出版520余种高品质学术期刊。同样,中国同方知网(CNKI)收录了从创刊至今,包括计算机和人文社科全专辑计7 000多种学术期刊,同时包括硕博论文数据库,计算机和人文社科全专辑计45万多本。笔者通过对SAGE和CNKI中2000—2011年间收录的有关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的量化分析,梳理国内外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的现状,包括论文发表趋势、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从中外比较中发现中国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发展的成果和不足。

4.1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论文发表趋势

我们从论文的发表数量分布和发表的期刊分布这两个方面来看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论文发表趋势。

(1)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

首先,以“intercultural+business communication”和“cross cultural+business communication”为“关键词”和“题名”,对SAGE数据库核心期刊杂志上的全部文献进行搜索,发现从2000—2011年间发表文献共计311篇。其分布如图1所示:

img1

图1 2000—2011年SAGE期刊IBC文章数量年度分布统计

从图1中可见,有关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研究文章在近12年中在数量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SAGE上可查到的最早收录的相关文章发表于1968年,2000—2011年间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论文的数量共计311篇,是2000年以前论文数量总和254篇的1.22倍。

笔者用同样的方法,用关键词“跨文化+商务交际/沟通”在CNKI上进行搜索,2000—2011年间发表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的中文论文共有148篇(不包括硕博论文)。具体年度分布数据如图2所示:

img2

图2 2000—2011年CNKI期刊IBC文章数量年度分布统计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进入20世纪的12年以来国内期刊发表的跨文化商务交际文章数量总体上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出现了迅猛增长的势头,发表的文章数量从之前7年的总数12篇突然增长到23篇,之后的两年都保持在22篇的相当水平,到2010年达到了38篇的最高峰,这与中国的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外企业的更多联营,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等国际大事件在中国的召开,可能都有着必然的联系。2011年比前一年虽有些下降,但也发表了31篇文章。

显而易见,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研究投入了关注,研究成果数量逐年增加,这种研究热情一直保持至今。

(2)发表IBC文章的国内外期刊种类多,但层次不等

笔者对刊登IBC文章的期刊做了统计,有助于调查了解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论文的研究水平。SAGE中刊登IBC文章的英文期刊统计及其所占比例详见表1及图3。

表1 刊登IBC文章的SAGE期刊分布统计

img3

img4

图3 刊登IBC文章的SAGE期刊分布统计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研究成果集中发表在的商务沟通类的杂志上,.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37%)、.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17%).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Communication (9%)上发表的文章合计总数就占了70%,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三杂志上的文章作为以下研究领域的主要来源。其余30%的文章较多发表在管理类的杂志(如.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Journal.of Management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Journal of.Leadership&Organizational Studies, Group &.Organization Management)和语言教育社会心理类的杂志(如.Discourse Studies, Journal of.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of.Marketing Educatio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等。以上大多是国外专业期刊,在相关行业内知名度较高,多数是属盲审的杂志。

CNKI期刊中刊登所收集的148篇IBC论文的期刊多而杂,很不集中,根据期刊所属领域可分为六大类,具体刊登IBC文章的期刊分布数据及比例如表2及图4所示:

表2 刊登IBC文章的CNKI期刊分布统计

img5

img6

图4 刊登IBC文章的CNKI期刊分布统计

以上图表反映出,刊登IBC文章的期刊最多的是各类学校,共发表了50篇文章,占总数的34%。其次是商业类期刊,共发表41篇IBC文章,占27%,主要包括《商场现代化》、《中国商贸》、《商业时代》、《中国市场》、《企业活力》等,其中《商场现代化》上就有16篇,占这类期刊的近40%。教育类期刊(占13%),包括《教育与职业》、《大学教育科学》、《职业时空》以及外语类期刊《海外英语》和《中国外语》,共发表了19篇文章。文学理论类期刊,包括《学理论》、《文史博览(理论版)》、《安徽文学》等和科学资讯类期刊,包括《科教文汇》、《科教导刊》、《科技信息》等各发表了10篇IBC文章,均占7%。还有占12%的18篇IBC文章则刊登在其他零散的杂志上。

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在这148篇文章中,仅有17篇来源于核心期刊,只占到11%。其中,《商业时代》、《商场现代化》、《中国商贸》、《职业时空》这四本杂志发表了两篇,其余杂志都只发表了一篇。其余131篇文章都发表在非核心杂志上,所占比例高达89%,图5明显表示出两者的差距之大。

img7

图5 CNKI刊登IBC文章的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比例

比较以上中英文期刊发表IBC文章的现状,我们发现,国内外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论文数量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国外是稳步上升,所刊登IBC文章的杂志大多属于专业性强的权威期刊;而国内论文的发表数量自2007年以来迅速上升,但绝大部分文章都还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这多少反映出国内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的论文质量还不高,这一领域的研究没能进入核心期刊的主流,同时,国内严重缺乏有关跨文化商务研究的专业期刊。

4.2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领域

根据IBC论文的标题、关键词及其摘要,我们对文章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分类,发现SAGE期刊中IBC论文主要的研究领域可分为以下十类,具体分布如表3及图6所示:

表3 SAGE期刊IBC文章研究领域分布

img8

img9

图6 SAGE期刊IBC文章研究领域分布

从以上图表中可看出“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研究所占比例最大(35%),其次最突出的是“跨文化商务管理”(23%)、“跨文化商务言语交际”(13%)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及交际策略”(9%)。还有一定比例的文章探讨“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及研究”(4%)和“商务文化和价值观”(4%)。涉及主要商务活动中跨文化实际应用的问题(如“跨文化商务营销和广告”、“跨文化商务谈判”以及“跨文化商务培训”)的文章比较零散,范围较广。

CNKI期刊上发表的148篇IBC文章具体研究问题及其所占比例分布见表4及图7所示。

表4 CNKI期刊网IBC文章研究领域分布

img10

img11

图7 CNKI期刊网IBC文章研究领域分布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国内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文章中,对于“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的研究也是最多的(22%),其次是“商务文化和价值观”(15%)、“跨文化商务非言语交际”(14%)、“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及策略”(13%)和“跨文化商务言语交际”(13%)的研究。还有一定比例的文章探讨“跨文化商务谈判”(8%)和“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及研究”(6%)的研究。此外,涉及“跨文化商务管理”、“跨文化商务营销和广告”和“跨文化商务培训”研究的文章所占比例均在1%至3%之间。

比较中外跨文化商务的研究领域分布,我们发现,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视角多元、领域宽泛,体现出该学科的跨学科特征。国内外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很多研究领域及其比重都很相似,如:跨文化商务交际教学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普遍热点问题,他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言语交际和文化价值观等的研究也都比较关注,但国内涉及跨文化商务管理和跨文化商务理论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小。前者可能与笔者搜索文章时所使用的关键词有关,因为“交际/沟通”没有其英语对应词“communication”内涵意义广泛,所以这并不足以说明该类研究文章的全部情况。但后者确实反映出国内对跨文化商务交际学科的理论与构建研究还很缺乏,现发表的大部分所谓“理论”文章,其实也是以介绍国外理论或对其进行一般评述的文章。在下面的研究方法统计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这一差距。

4.3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方法

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的性质是跨学科的,其研究方法自然也会因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问题的需要而不同。研究方法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标准,有分为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其中,思辨原本是一种古老的哲学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想、思考、主张或建议参照布列钦卡对教育理论的划分,又可将思辨研究划分为哲学研究和实践研究:把严谨的逻辑推理称为哲学研究,把主观判断和臆想和谈论如何做的研究称为“实践研究”。这里,以经验总结或个人经历描述为主的“经验总结”划入“实践研究”。而实证研究则为通过观察、实验、访谈等直接手段来收集资料,通过确切的客观性语言或数字、量度等符号或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述研究成果,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或存在的性质。实证研究可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二是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历史研究。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中,又主要包括“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测量法”、“内容分析法”、“数模分析法”等。话语分析主要是着重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言层面的研究,透过语言文字的分析来阐释跨文化商务交际活动中的社会现象。

笔者从SAGE和CNKI期刊上IBC文章的摘要、关键词或文章中作者对使用的研究方法的描述进行了统计,发现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多种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但由于跨文化商务交际学科的实践性较强,学者们主要采用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等研究方法,更突出实证研究,所以本研究把思辨研究笼统分为一般性的理论研究和包括经验总结的实践研究,实证研究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历史研究。其中调查研究根据作者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细化,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地研究等,另外还单列了案例研究,话语分析和综述等研究方法。有些作者同时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笔者以其为主的方法归类。比较SAGE和CNKI期刊文章,笔者发现中英文作者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差异较大。SAGE期刊IBC文章研究方法分布具体数据见表 5 及图 8所示:

表5 SAGE期刊IBC文章研究方法分布

img12

续表

img13

img14

图8 SAGE期刊IBC文章研究方法分布

从以上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英文作者使用最多的是内容研究、实地研究、实践研究和实验研究,四者相加占47%的比例。其次是理论研究文章,占90%的比例,可见其重要地位。调查研究的多种方法都经常被使用,且使用比较均衡,如:问卷、访谈、观察、数模、案例等,突出反映了国外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的主流方法,即基于事实的实验、野外、案例研究。理论研究(9%)也是比较重要的研究方法。另外,历史研究、文献研究、民族志研究和话语分析等都运用在研究中都占有一定比例,数模分析也出现在该领域中。

CNKI期刊网IBC文章研究方法分布具体数据见表6及图9所示:

表6 CNKI期刊网IBC文章研究方法分布

img15

img16

图9 CNKI期刊网IBC文章研究方法分布

笔者在分析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时发现,一般文章的作者是以经验总结或个人经历描述为主的研究,这类研究的归属比较棘手,这里将之统称为“经验总结”,放入实践研究之列。理论研究虽然也占15%,但大多只是在一些理论基础上对表层的一些文化现象、文化差异加以分析,提出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最终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但并未能深入地进行实验研究或是现场研究。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也是国内学者偏好使用的方法,各占15%和9%,他们大都通过某个案例或特定的两个国家或多国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某一方面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历史研究、综述和内容分析次之,所占比例都不超过4%。其他实证研究方法在国内作者中使用的却较少,不仅种类少(只有问卷和访谈),而且使用频率小(不超过2%)。

从以上国内外研究方法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中英文作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种类及其使用频率差异较大。图10鲜明反映出SAGE和CNKI期刊IBC文章研究方法的差异。

img17

图10 SAGE和CNKI期刊IBC文章研究方法数据对比

5. 启示

基于以上国内外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现状的对比分析,我们从总体上看,国内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今后中国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任重而道远。借鉴国外的一些研究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

(1)创建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的学术期刊

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组织,并出现了一批该领域研究的权威杂志。而在国内,跨文化商务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没有全国性的独立研究机构,也没有一本跨文化交际或商务沟通类的专门学术期刊。只有创办跨文化商务交际领域权威的期刊,加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的发表,才能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国内商务交际领域实际需要的理论研究模型。可喜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前者创办了《商务外语研究》后者创办了《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不仅为我国商务外语教师和商务研究者创建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而且对推动我国的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学术研究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2)拓宽研究领域

跨文化商务交际本身具有跨学科的明显特征,涉及许多研究领域。国外的跨文化商务研究人员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具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如人类文化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法学、社会学、商务沟通等。而在中国,研究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学者仍然绝大多数是外语教师,商界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心理学学者,尤其是法律学者等参与跨文化研究的还为数极少。这也导致了目前研究内容不够宽泛、研究视角不够全面等弊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于2010年召开的首届跨文化商务交际国际研讨会的议题基本体现了“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主题,包括跨文化商务交际理论,教学,商务话语研究,跨文化商务管理,谈判,营销,以及中西商业价值观研究等。因此,我们建议国内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多种学术交流平台,让不同学科之间加强互动和有效的沟通,从制度到评价标准上都要有利于鼓励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和从业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校与企业也可建立长期联系渠道,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打破各个学科各自为战的局面。比如:学校与企业联手研究发生在中国本土跨国企业中成功或失败的真实案例,用于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中。再如: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更符合中国商务人员和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培训和交际能力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一支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跨文化商务经验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跨文化管理精英人才,这也正是国家极力呼吁的协同合作精神的体现。

(3)丰富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

中国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研究在质量和方法上都有待提高,目前的研究成果大都发表在一般大学的学报和其他非核心刊物上,这多少反映出该学科的边缘化现状和初级研究水平。所以,我们呼吁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要多元化,实现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和多样性。特别要提倡使用主位和客位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特别要加强实证研究。而且,研究人员的眼光不能只停留在大城市,而要深入到国内二三线城市和地区的跨国企业中去,这样,研究结果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全国企业的现状,才能更好地为我国企业的实际需求服务。

我们相信,随着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在全球的不断发展,中国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探索解决目前在中国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确立共识和清晰的学科概念体系,为早日将该学科在中国形成独立学科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Chaney, L. H. &Martin, J. S..Intercultural Business.Communication(2nded.)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0.

[2] Francesca Bargiela Chiappini &Catherine Nickers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 rich field of studies [J].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Studies, 2003, 24(1).

[3] Gudykunst, W. B. &Ting Toomey, S.Culture and.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 Newbury Park, CA: Sage, 1988.

[4] Hall, E. T.Beyond Culture[M]. Garden City, New York: Anchor Doubleday, 1977.

[5] Hall, E. T.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M]. The International Executive, 1955.

[6] Hall, E. T.The Silent Language[M].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ay, 1959.

[7] 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M].Beverly Hills, CA: Sage, 1980.

[8] Iris, I. V.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 conceptual model[J].The.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2000, 37(1): 39-57.

[9] Samovar, L. A. &Porter R.[M]. E.(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8th ed.)[M].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10] Triandis, H. C. Cross cultural studie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A]. In J. J. Berman (Ed.).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9: 41-133.

[11]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2]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3] 靳娟. 跨文化商务沟通[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14]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5] 胡文仲. 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16] 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研究 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2).

[17] 庄恩平. 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思考[J]. 中国外语,2006(1).

基金项目:此项研究得到教育部商务英语国家教学团队建设立项资助(项目号09YYJN0)。王娜参与了本文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