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说文解字》来母与非来母谐声的特点

《说文解字》来母与非来母谐声的特点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根据大徐本《说文解字》所收的来母字及徐铉的反切注音做穷尽式调查分析,通过对来母与非来母谐声现象的全面考察,力图揭示其谐声特点与规律,为解决来母与非来母谐声问题奠定基础。对具有来母谐非来母和非来母谐来母关系的103个谐声组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来母与非来母谐声的特点。

说文解字》来母与非来母谐声的特点(1)

如何看待来母字与其他声纽(非来母)字谐声的现象,关系到对上古声母系统的认识,学术界高度重视。持复辅音说者把这种不合谐声常规的现象作为上古汉语中有复辅音的证据,以为《说文解字》甚至后代字书中所出现的形声字与其声符字声母处于不同发音部位时,是复辅音的残留。反对复辅音说者则举出一些因为字形讹变、混同及《说文》分析有误而导致出现声符字与谐出字声母不和谐的例子进行反驳。论争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复辅音说的提出开始,迄今没有满意的结果。《说文》谐声系统中来母字与非来母字构成谐声关系的例子一直是立论与驳论双方最为重视的材料,但是,学术界对这些材料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关论述多未建立在对来母谐声现象作全面考察与深入分析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因而存在顾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缺陷,致说服力不强。有鉴于此,需要对来母与非来母谐声的材料做全面考察与分析。本文根据大徐本《说文解字》所收的来母字及徐铉的反切注音做穷尽式调查分析,通过对来母与非来母谐声现象的全面考察,力图揭示其谐声特点与规律,为解决来母与非来母谐声问题奠定基础。

一、来母字谐声现象总况

《说文解字》大徐本共收来母字602个,(2)其中527个形声字,75个纯表意字。纯表意字中,做主谐字者有“弄鹿利絫戾靁頪img1img2(栗)耒聯粦連輦img3尞羅令霝秝夌力流(img4)屚img5巤豊彔六離里呂旅丽(麗)來侖剌img6勞鬲翏婁林立畾(厽)路葻img7卵鹵”等50字;既不做主谐字,又不做被谐字者有“老履頛img8img9氂牢詈磊砅了亂料壘盭img10img11img12img13img14鑾泐img15鐂”等25字,仅占来母字总数的4.15%。可见绝大多数来母字参与谐声。

进入《说文》谐声系统中的来母字,并非只是来母谐来母的关系,相当一部分来母字与非来母字有谐声关系。

在《说文》谐声系统中,与来母字有关的谐声系144个,(3)其中主谐字及其被谐字全为来母字者有71个谐声系,主谐字或被谐字只有一方是来母字的谐声系73个。来母字与非来母字谐声的大致情况如下:

1.主谐字为来母字,其被谐字全为非来母字者有5个谐声系、被谐字中既有来母字又有非来母字者有24个谐声系。共谐出68个非来母字。

2.主谐字为非来母字,其被谐字全为来母字者有8个谐声系、被谐字中既有来母字又有非来母字者有36个谐声系。共谐出114个来母字。

按被谐字声韵等的异同将“来母谐非来母”的谐声系分为52组;(4)将“非来母谐来母”的谐声系分为51组。为把握来母、非来母谐声的全貌和方便进一步考察,特制《来母字与非来母字谐声表》,见表一。

对具有来母谐非来母和非来母谐来母关系的103个谐声组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来母与非来母谐声的特点。

表一 来母字与非来母字谐声表(5)

img16

img17

img18

二、谐声关系中非来母字古声纽的分布特点

和来母建立谐声关系的非来母字的古声纽,分布在喉、牙、舌、齿、唇各个部位。谐声的基本趋势与特点表现在,来母、非来母互谐,能谐来母的某声纽,也能由来母谐出。参见表二:

表二 谐声关系中非来母字声母分布情况表

img19

img20

1.喉、牙、舌、齿、唇各个部位的26个声纽与来母有谐声关系。来母谐非来母的52个谐声组中,非来母字的古声纽分布在喉音“影晓匣”、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章”、齿音“精清心生”、唇音“帮滂并明”,涉及19个声纽;非来母谐来母的51个谐声组中,非来母字的古声纽分布在喉音“影晓匣喻”、牙音“见溪疑”、舌音“透定泥日章昌禅”、齿音“精清心庄初生”、唇音“帮滂明”,涉及23个声纽。(6)

2.来母与非来母呈互谐趋势。在谐声系统中,喉音“影喻匣”、牙音“见溪疑”、舌音“透定章”、齿音“精清心生”、唇音“帮滂明”等16个声纽与来母是互谐关系。这些声纽的字做主谐字谐出来母字,来母字做主谐字谐出这些声纽的字。有互谐关系的谐声组共88组,在103个谐声组中占到85.4%的比例,这至少可以表明来母与非来母之间构成谐声关系,有某种理据因素作支撑,而不是任意的。

3.来母与非来母单向谐声者为少数。来母谐端、并、群母的有4个谐声组(5个被谐字);庄、初、禅、昌、日、泥、晓母谐来母的有11个谐声组(16个被谐字)。分布在15个谐声组中的10个声纽,与来母是单向谐声而非互谐关系。根据上古声母研究的有关结论(7)如“照二系归精系”(钱大昕)、“照三系归端系”(黄侃)、“娘日归泥”(章太炎)、“晓匣归见溪群”(李新魁),(8)我们认为“端、并、群”以及“庄、初、禅、昌、日、泥、晓”等10个声纽与来母的谐声理据与其他16个声纽一致。

4.同一发音部位构成“来母谐非来母”关系的次数与构成“非来母谐来母”关系的次数基本相当。喉音7次与8次、牙音16次与17次、舌音13次与11次、齿音和唇音各8次。

喉、牙、舌、齿、唇各个部位的声纽与来母都有关系,而且基本上保持着较为严整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可谐出来母字的某声纽,也可以由来母字谐出。从声母对应的情况可以推断来母与非来母谐声现象的背后另有制约因素。

三、谐声关系中“等”的作用地位

分析发现,主谐字与被谐字的“等”在谐声关系中处于突出的地位。从来母与非来母互谐的情况看,非来母二等或三等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制约和纽带作用。参见表三:

表三 谐声关系中来母与非来母等属分布情况表

img21

(一)非来母二等对谐声关系的制约。与二等有关的谐声组28组,在103个谐声组中占到27.2%的比例,其中二等非来母字做主谐字者13组,来母字做主谐字者15组。

在互谐现象中,无来母二等字,构成二等与非二等关系的谐声组,都是二等非来母字与一、三、四等来母字相谐的关系。二等非来母字可被来母字谐出,也可谐出来母字,表明有一定数量的谐声组,出现“来母谐非来母”与“非来母谐来母”两种谐声模式,与非来母二等有关,二等非来母字做主谐字还是被谐字,制约着来母谐非来母还是非来母谐来母。可以说,二等在来母与非来母互谐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非来母三等在谐声关系中的突出地位。无二等字的谐声组75组,其中,非来母字为三等字者57组、属一、四等字者只18组,表明在谐声关系中,非来母字无论是作为主谐字还是作为被谐字,以处于三等地位者居多数,非来母“三等”在互谐关系中有重要地位。

(三)结合异读对另外18个谐声组作进一步分析,可以断定徐铉的音切未必完全符合主谐字与被谐字建立谐声关系时的实际。简要分析如下:

(1)婁洛侯(来一)→謱陟侯(端一):依《广韵》“謱”落侯切、又郎斗切(来一)、力朱切(来三),则是来母谐来母。

(2)劦胡颊(匣)→荔珕郎计(来):依《集韵》“劦”力协切(来四),则是来母谐来母。

(3)隆力中(来三)→img22徒冬(定):依《广韵》“img23”力中切(来三),则是来母谐来母。

(4)立力入(来)→颯蘇合(心):依《广韵》“颯”力入切(来三),则是来母谐来母。

(5)里良止(来)→悝苦回(溪):《广韵》“悝”苦回切(溪一),又良士切(来三)。依《广韵》“良士切”,则是来母谐来母。

(6)里良止(来)→img24户来(匣):“里”在忧伤的意思上通“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里,叚为悝。”《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悠悠我里,亦孔之痗。”毛传:“里,病也。”《尔雅·释诂》:“悝,忧也。”晋郭璞注:“里”作“悝”。《大雅·云汉》:“瞻卬昊天,云如何里。”郑玄笺:“里,忧也。”按,“里”与“悝”代表同一个词时读音一致,“里”除了常规音“良止切”外,应该有一个读同“悝”的音,只不过未保留下来罢了。我们认为谐“img25”(匣一)字的“里”就是采用了读同“悝”苦回切(溪一)的那个音。又,依《集韵》“img26”枯回切(溪一),则“里”谐“img27”是溪母一等字同音谐声。

(7)兼古甜(见)→廉溓熑鎌img28鬑磏img29img30力盐(来):时建国《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中的材料问题》举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伤骨下兼”为例,说“‘兼’是‘廉’的省写。这种省写在秦汉竹简帛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文章指出“省写形声字的表意偏旁,是文字演化过程中趋简倾向。受上下文限制,其读音并不因省写而发生改变。”(9)按“兼”作为“廉”的省写异文而有“廉”的读音,按这个读音谐“溓熑鎌img31鬑磏img32img33螊”等字,则属来母字同音谐声。只不过“兼”读作“廉”的这个读音由于不是常规音而没有保留下来罢了。

(8)兼古甜(见)→稴力兼(来):依《广韵》“稴”胡谗切,则“兼”谐“稴”是见母与匣母音近谐声。

(9)豊卢谷(来)→體他礼(透):“體”在文献中通“履”,履行。如《荀子·修身》:“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體,君子也。”王念孙:“體读为履,《管子·内业篇》:‘戴大圜而履大方’,《心术篇》作‘體’,是體、履古字通。”(10)依读“履”的这个音造“體”字,则“豊”谐“體”是来母谐来母关系。

(10)奈奴带(泥、月部)→隸郎计(来、质部):第一,“奈”与“隷”韵母有旁转关系。第二,某些方言中泥母与来母不分,如现代方言中,合肥扬州、长沙、双峰、南昌等地,“奈耐”与“隷利栗隸”等字混读为[1];成都、武汉话则把“隷利栗隸”与“奈耐”等字混读为[n]。(11)可以断定“奈”谐“隷”是按方音谐声而成的。

(11)毄古历(见)→img34郎击(来):依《集韵》“毄”口卖切(溪二),则是溪母二等“谐”来母四等的关系。

(12)赖洛带(来一)→獭他达(透一):《广韵》“獭”他达切(透一)、又他辖切(透二)。依《广韵》又音“他辖切”,则是来母一等“谐”透母二等的关系。

(13)各古洛(见)→洛辂img35雒笿鵅骆img36鮥络铬卢谷img37落故离灼(来一):文献语言里“各”与“格”在至、往的意思上代表一词,徐铉注“格”为“古百切”(见二)。可见,“各”出现一等音是语音变化的结果。“各”谐“洛辂img38雒笿鵅骆img39鮥络铬img40略”一组,在“谐声”时可能是见母二等谐来母一等的关系。

(14)翏力救(来)→谬靡幼(明):,按《集韵》“谬”眉救切(明三),则是来母三等“谐”明母三等。

另外四组:童徒红(定一)→龍力钟(来),《说文》对“龍”结构分析有误,“龍”是象形字;可肯我(溪)→砢来可(来)、虍荒乌(晓)→img41郎古(来)、虍荒乌(晓)→慮良据(来)三组存疑。

徐铉在《叙录》中说:“《说文》之时,未有反切。后人附益,互有异同。孙愐《唐韵》,行之已久。今并以孙愐音切为定,庶夫学者有所适从。”这说明在徐铉据孙愐《唐韵》统一《说文》字音以前,各家附于每字后面的切音是“互有异同”的。一字异读,有的保留着更古一些时候的读音,徐铉“以孙愐音切为定”,有可能将一些保留古音的反切去掉。总之,上面分析的十四组字在谐声时,主谐字或者被谐字的实际读音未必就是徐铉标注的那样。

异读中,愈能在最大限度上体现和谐精神和谐声大势的切音,愈接近主谐字与被谐字最初发生谐声关系时的实际。因此我们认为,(1)-(10)在谐声关系建立时主谐字与被谐字可能是音同或音近关系,不属“来母字与非来母”谐声关系;(11)-(13)是非来母二等字与来母字的关系;(14)是来母三等与非来母三等的关系;“童”与“龍”不构成谐声关系,“可”“虍”做主谐字的三组姑且看作例外。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凡来母与非来母一、三、四等字谐声者,除“可”“虍”例外,非来母字均为三等字;非来母“三等”在谐声关系中有重要地位。

可见,非来母字的二等音和三等音制约着谐声关系,是谐声的关键。

《说文解字》谐声系统中,来母字与处于喉牙舌齿唇各部位不同声纽的字建立谐声关系,使来母谐声现象变得极为复杂,学界力图对这类异母谐声现象进行解释,但未取得信服的结论,一方面因为问题本身比较复杂,另一方面恐怕与主观倾向及对材料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有关。(12)本文在穷尽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说文解字》来母与非来母谐声的特点,揭示了“等”在来母与非来母互谐关系中的作用,认为非来母二等和三等音是来母字与非来母字互谐的纽带和关键,希望为解决来母与非来母谐声的成因问题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和奠定信实的基础。关于来母字与非来母字谐声的成因,拟另文讨论。

【注释】

(1)本文是硕士论文《来母谐声现象研究》(1998年)中的一部分,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得到陕西师范大学胡安顺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黄天树教授的悉心指导,此表示衷心感谢。《来母谐声现象研究》一文,于2006年8月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暨汉语音韵学第九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收入《中国音韵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统计时不计重文、异体和新附字

(3)某个主谐字连同由它所谐出的全部被谐字构成一个谐声系。系联和统计不包括“亦声”字。

(4)被谐字的声韵等相同者在一组,声韵等不同者在不同的谐声组。

(5)表中,字的右上角标注为徐铉反切;括号内标注为上右声纽(以王力三十二类)及中古韵等。

(6)上古声母以王力32类。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新1版,第65页。

(7)王力认为“精莊两系相通”“照三系与端系读音相近”、“泥日相近”。见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2页。

(8)《李新魁语言学论集》,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页。

(9)时建国:《上古汉语复声母研究中的材料问题》,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第11~12页。

(10)《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38页。

(1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音字汇》,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版,第82~83页。

(12)如“复辅音”说、雅洪托夫的论断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