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典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

词典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词典属性的讨论文章,有不少称其为“辞书属性”或“辞书特性”,但多从“五性”说、“三性”说以及黄建华对“三性”说的批评讲起。但是在关于词典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的讨论中,上述观点并不是一致的见解,甚至于并不占优势,而有种种与此相悖的说法。其实,不能成立的恰恰是把特有属性和属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词典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

词典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在词典学中是一个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多年来,对此众说纷纭,争论不断。就认识过程而言,这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真理愈辩愈明。没有争论,就不可能把学术研究引向深入,也不可能分清是非。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原来相当模糊,受到争论各方意见的启发,才逐渐形成比较明确的看法。现在略陈浅见,以供进一步讨论时参考。

需要说明,本文所用的“词典”和某些论者所用的“辞典”是同义词,和某些论者所用的“辞书”也是一回事。《论辞书特性与质量标准》一文说:“辞典的特性与辞典的质量标准是两个含义迥异的概念。”(《辞书研究》1990年第2期第65页)此句和标题的提法不同,不用“辞书”,而用“辞典”,文中其他地方也有多处如此,可见该文所说的“辞书”和“辞典”是一回事。关于词典属性的讨论文章,有不少称其为“辞书属性”或“辞书特性”,但多从“五性”说、“三性”说以及黄建华对“三性”说的批评讲起。“五性”说是总结《辞海》编纂工作经验概括出来的,而《辞海》是词典,所以“五性”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词典编纂工作经验的一种概括。“三性”说是胡明扬等的《词典学概论》提出来的,被认为是词典的三个根本要求。黄建华对“三性”说的批评出自《词典论》,他认为:“‘三性’并非词典所专有的属性,不是词典的特性。”(第5页)以上情况表明,许多论者所说的辞书特性实际上是词典特性。

一、什么是特有属性?什么是本质属性?

讨论词典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特有属性,什么是本质属性,否则就会出现混乱。

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将特有属性定义为:“仅为某个或某类事物具有而为别个或别类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并认为:“特有属性中,有的属性对该对象具有决定意义,即本质的特有属性,简称本质属性;有的属性对该对象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即非本质的特有属性。”(第1356页)

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一书指出:“某类事物的特有属性,就是某类事物都具有而别的事物都不具有的那些属性”(第15页),而“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某类事物的有决定性的特有属性”(第16页)。

上述观点在哲学界、逻辑学界是有代表性的,可以视为特有属性、本质属性的科学的定义。由此可见,特有属性是属性中的一种,本质属性则是特有属性中的一种。但是在关于词典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的讨论中,上述观点并不是一致的见解,甚至于并不占优势,而有种种与此相悖的说法。

第一,有的论者把词典的特性(即特有属性)和词典的性质即属性等同起来。如认为“知识集约性”是“辞书的特性或者性质”,并认为区别辞书的一般性质和辞书的特殊性质的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一般’和‘特殊’是不能机械地分开的。一般只存在于特殊之中,特殊表现一般并丰富了一般。”(《辞书研究》1993年第2期第5页)其实,不能成立的恰恰是把特有属性和属性等同起来的观点。特有属性是相对于一般属性而言的,任何事物都既有特有属性,又有一般属性。例如人,既有能制造生产工具、有语言和思维能力等特有属性,又有有脊椎、有心脏、有高级神经系统等一般属性。不能抹杀一般属性,把特有属性和属性等同起来。诚然,一般和特殊“不能机械地分开”,但是“不能机械地分开”不等于不能区别。诚然,“一般只存在于特殊之中,特殊表现一般并丰富了一般”,但是这种说法正是以承认一般和特殊的区别为前提的,如果一般和特殊不能区别,那么也就谈不上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了。

第二,有的论者把词典的特性和词典的质量标准等同起来。如说:“魏、李为了使他们的立论站得住,提出‘辞书的特性’与‘辞书的质量标准’两个概念,并说这是‘两个含义迥异的概念’。不知道‘迥异’在哪里?我认为这只是说法不同,其实质都是一样的。”(《辞书研究》1992年第1期第46页)此言误矣。词典的特性属于客观世界范畴,指的是词典都具有而其他事物都不具有的属性。根据词典的特性,人们可以判断一本书是不是词典——具有词典的特性的是词典,不具有词典的特性的就不是词典。词典的质量标准则属于主观世界范畴,是人们根据词典的性质和任务制订出来的。根据词典的质量标准,人们可以判断一本词典的优劣。由此可见,“词典的特性”和“词典的质量标准”确实是大不一样的。

第三,有的论者认为,只有词典的本质属性才是词典的性质。其言曰:“衡量某些内容是不是辞书性质,应该具体考察这些内容是不是辞书所固有的本质的属性。”(《辞书研究》1993年第2期第6页)这就把属性(性质)和本质属性的属种关系弄颠倒了。事实上,属性、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是依次包含的,本质属性包含在特有属性之中,特有属性又包含在属性之中。因此,不能认为只有词典的本质属性才是词典的性质。鉴于这位论者认为性质和特性是一回事,因此其论点等于说只有词典的本质属性才是词典的特有属性,这也颠倒了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的属种关系。

第四,有的论者把词典的一般属性当作词典的本质属性。

《论辞书的客观属性》一文对辞书的本质属性“作了三个层次的理论概括”。首先提出“辞书与普通图书共同的本质属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认为这些“也是辞书应有的本质属性”。其次提出“辞书与一般工具书共同的本质属性”——备查性、概括性、稳定性、便捷性,认为“这些都应当是辞书的本质属性”。最后提出“辞书独特的本质属性”——典范性、条目性。[《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76—80页]

所谓“三个层次的理论概括”是错误的。不能把某类事物和其他类事物共有的属性当作该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具体地说,就是不能把辞书与其他工具书共有的属性当作辞书的本质属性,更不能把辞书与普通图书共有的属性当作辞书的本质属性。辞书的本质属性,只能到辞书的特有属性中去找。如果像这位论者那样,根据辞书的属种关系往上推,那就不仅可以推到图书,而且可以推到精神产品,一直推到物质实体。辞书和其他一切物质实体的共同的属性就是客观存在。既然如此,是否也要把客观存在列为辞书的本质属性呢?

二、词典的特有属性是什么?

许多论者认为最首先概括词典的特有属性的是“五性”说和“三性”说。关于“五性”说的文章较多,说法不一,但多数未将其概括为词典的特有属性;至于“三性”说则显然不是为了概括词典的特有属性而提出来的。

《辞书研究》1979年第2辑集中反映了《辞海》(1979年版)的编纂工作经验,论述了辞海编委会总结经验而提出的政治性、知识性、科学性、稳定性和简明性。

其中一篇重点文章指出:“《辞海》修订廿二年的实践,也找到一些带规律性的编写要求,这就是政治性、知识性、科学性、稳定性及简明性。”(《辞书研究》1979年第2辑第19页)这里讲得很清楚,“五性”是《辞海》的编写要求,推而广之,也可以说是词典的编写要求。“五性”的具体内容也表明是从编写要求的角度提出来的。如该文接着说:“政治性,就是说编写辞书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知识性,就是辞书一定要给读者以必要的知识,读者查辞书是为了解惑释疑,辞书没有知识,那有什么用?……”但是该文也有一些与此不同的提法,如说:“这次定稿工作中,大家总结了历史经验,肯定了辞书要讲规律,修订工作应有要求,政治性、知识性、科学性、稳定性、简明性是必须坚持的质量标准。”这就把词典的编写要求和质量标准混淆起来了。尽管如此,这篇文章并没有把“五性”当作词典的特有属性。

胡明扬等的《词典学概论》提出:“词典作为释疑解难的工具书,有三个根本要求,这就是知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第4页)该书把“三性”也称为“衡量和评判词典质量的重要标准”,但该书并没有把“三性”称为词典的特有属性。

把“五性”和“三性”当作词典的特性,是有些论者对“五性”和“三性”的看法。它们不仅被当作词典的特有属性,而且还被当作词典的本质属性。如有的论者说,“‘三性’提出者沿袭了‘五性’概括者将‘五性’视作辞典的‘基本要求’或‘本质属性’的旧路。”(《辞书研究》1990年第2期第64页)

“五性”和“三性”的提出者有没有把它们当作词典的特性,这是一个问题;客观上“五性”和“三性”是不是词典的特性,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中间,后者是关键所在。如果“五性”和“三性”是词典的特性,那么无论是谁,如实地肯定这一点都是对词典学的贡献;如果“五性”和“三性”不是词典的特性,那么无论是谁,把它们当作词典的特性都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性”和“三性”并不是词典的特性。因为“五性”也好,“三性”也好,说的都是要求,属于主观世界范畴,而词典的特性则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属于客观世界范畴,所以“五性”或“三性”不是也不可能是词典的特性。推而广之,不但“要求”不是词典的特性,“标准”、“准则”之类属于主观世界范畴的东西也都不是词典的特性。有的论者说,“有关辞书各性,有的说是‘编纂规律’,有的说是‘根本要求’,有的说是‘一般准则’,各人论述角度不同,归纳有宽有窄,但都是论述辞书的客观属性”[《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75页],这是对主观世界范畴和客观世界范畴的混淆,不足为训。

即使是客观存在的属性,也不一定就是词典的特性,还要看这些属性是否为词典所独有而为其他图书所无。根据这个标准,我们先来看看有的论者提出的三个特性:“释疑备考”、“知识集约”和“分目集索”(《辞书研究》1990年第2期第66—70页)。

“释疑备考”可以说是词典客观存在的属性。但是说“这个特性,如果从编纂者角度看,指的是编纂目的”显然不妥,因为“编纂目的”属于主观世界范畴,不能说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客观存在的属性,并不是词典独有的。有不少名为“问答”、“咨询”、“顾问”之类的普通图书,也具有“释疑备考”的性质。

“知识集约”也可以说是词典的属性,但不是词典的特性。不是词典的图书也可以有“知识集约”的属性。该论点的提出者说:“高度集约知识的特性是辞典从内容方面显示出的最鲜明的特性,只有承认并把握住这一点,才能排除非实质的因素,更好地从内容本质上区分辞典与非辞典。”但事实上,百科全书知识集约化的程度恐怕不会低于词典,怎么能说“知识集约”是词典的“最鲜明的特性”呢?非但如此,还有《历代中医名方集成》之类的书,不是词典,但同样具有“知识集约”的属性。

“分目集索”虽有词不达意之嫌,但从其解释(分列条目,集合排列,便于检索)来看,也可以说是词典的属性,不过同样不是词典的特性。其言曰:“辞典里每一个词条,只是构成词典这个庞大建筑物的一块砖。砖块与砖块,只有排列组合的关系。”岂止词典如此,字典、百科全书不也一样?此外如主题索引之类的工具书,也都具有这种属性。

现在再来看看另一位论者提出的词典的四种特性——稳定性、检索性、格型性和典范性(《辞书研究》1992年第1期第51—55页)。

必须指出,我们说词典的特性是词典所独有而为其他图书所无的,这里的“词典”指的是所有的词典,如果某种属性为一部分词典所无,那么它就不能算是词典的特性。

稳定性不是词典的特性,因为其他图书也可以有稳定性,而且并非所有的词典都有稳定性。据说稳定性就是“能经受较长时间的考验,有较长时间的使用价值”,所举的例子是“我国的《尔雅》、《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等辞书,至今已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还有一定的查考价值,这是由于它们的内容较为稳定的结果。”(《辞书研究》1992年第1期第51—52页)这些话对于四书五经不也同样适用吗?对于二十四史不也同样适用吗?古籍中具有稳定性的不可胜数,近现代普通图书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有的词典的内容并不那么稳定。《中国人名大词典·现任党政军领导人物卷》即其一例。由于领导人物有一定的任期,其职务并不那么稳定,何况还有其他因素造成的职务变动,所以此书并不具有稳定性。

检索性也不是词典的特性。一切工具书都有检索性,年鉴、年表、书目、索引、地图、历书以至机关企业名录和电话号码簿等等,哪一样没有检索性?即使是普通图书,也并非完全没有检索性。如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我的父亲邓小平》附有人名索引,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逻辑——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附有词语索引,类似情况不在少数。由此可见,检索性不是词典独有的。

至于所谓“格型性”,据说就是“统一的体例、统一的规格、统一的形制”(《辞书研究》1992年第1期第53页)。那么,这也不是词典的特性,因为所有的图书都要有统一的体例之类。虽然词典动辄由成千上万个条目组成,统一的体例之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但这是该属性意义大小的问题,而不是该属性有无的问题。

还有一个典范性,这也不是词典的特性。一方面,不是词典而起典范作用的图书多得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就有典范性吗?古典文学作品不也有典范性吗?另一方面,词典未必都有典范性,那些抄袭剽窃、胡编乱造、谬误百出的词典就不必说了,即使一般的词典也未必都够得上典范。

总之,上述种种关于词典特性的说法都不能成立。那么,词典的特有属性究竟是什么呢?我以为有以下三项:

第一,汇集一定范围内的词语作为注解的对象。

其中有两点需要说明。

以词语为对象。这就把词典与以字为对象的字典和以知识主题为对象的百科全书区分开来了,同时也把词典和“题解词典”、“鉴赏词典”之类不是以词语为对象的普通图书区别开来了。

对词语作注解。这就把词典和虽也以词语为对象但不作注解的词表之类的工具书区别开来了。

这个特性表明了词典的对象和任务。

第二,通过对词语的注解帮助读者消除词语上的疑惑。这个特性表明了词典的功能。

第三,以各个词语及其注解为单位,逐一编排,以便于读者检索。这个特性表明了词典的构成。

以上三项,都是词典所独有而为其他书籍所无的,所以是词典的特有属性。

三、词典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本质属性是特有属性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因此,一个属性如果不是词典的特有属性,也就不可能是词典的本质属性。有的论者认为词典有九个本质属性,其中有七个本质属性是词典和其他图书共有的(见第一节《什么是特有属性?什么是本质属性?》中提及的《论辞书的客观属性》一文)。这种说法本身就否定了那七个属性是词典的本质属性,因为词典的本质属性不可能是词典和其他图书共有的。至于其所称的“辞书独特的本质属性”——典范性、条目性,上文已经指出它们并不是词典的特有属性;既然如此,它们之不是词典的本质属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词典的本质属性,只能到词典的特有属性中去找。在刚才所说的词典的三个特有属性中,第二个特性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通过对词语的注解来消除读者在词语上的疑惑,这就是词典的本质属性。另外两个特性都取决于这个本质属性。正因为要通过对词语的注解来消除读者在词语上的疑惑,所以才要汇集一定范围内的词语作为注解的对象,也才要以各个词语及其注解为单位,逐一编排,以便于读者检索。

四、研究词典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意义

研究词典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把我们对词典的认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在这里,他强调研究事物的特性是“尤其重要的”,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我们要认识词典,同样要着重致力于研究词典的特性,以此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词典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第二,划清词典与非词典的界限。一本书,只有具备词典的特性才是词典,如不具备词典的特性就不是词典。这是唯一的标准,舍此没有第二种判别方法。许多学者指出,“题解词典”、“鉴赏词典”之类可以是好书,但决不是词典,因为这类书不是以词语为注解对象的。为之辩护的理由主要是“创新”。“创新”诚可贵,但词典的“创新”务必以词典的特性为基础,否则,“创”出来的东西即使很有价值,也终究不是词典。试看“题解词典”、“鉴赏词典”之类,究竟是否具备词典的特性?既然没有词典的特性,怎么能称之为“词典”?

第三,从词典的特性出发,制订切合词典实际的编纂准则和质量标准。虽然词典的特性并不是制订词典的编纂准则和质量标准的唯一的依据,但无疑是最重要的依据。如果以词典的一般性质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依据,那么制订出来的编纂准则和质量标准就基本上甚至完全是一般化的,也是可以适用于其他图书的。只有以词典的特性为主要依据来制订编纂准则和质量标准,才能使之切合词典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编后记

本文原载《辞书研究》1996年第1期。编入本书时作了一点技术性的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