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书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书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5.1 本书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①第一章构建本书立论的哲学基础。然后作者从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英汉词语文化语义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共性和个性,以及造成这些共性和个性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因素。本书希望借此建立一个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的宏观理论框架。第八章是结语,作者检视了本书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建立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1.5.1 本书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第一章构建本书立论的哲学基础。笔者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语言使用者——社会文化三项因子组成的多维复合体,语言系统中隐含的人文属性就是一个语言的认知属性。本书首先提出了“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我们主张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和人类的认知属性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同构的异质的开放的认知符号系统,试图研究客观现实——词语的文化意义——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现实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然后分析了词语文化语义的四个特征(民族性、时代性、隐含性、关联性),总结了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原则和研究目的,试图建立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的基本框架。

②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书一方面梳理了西方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研究思想,总结了结构主义的同质语言观和社会语言学的异质语言观、转换—生成语法的语言生物机能说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行为说、传统语义学的客观主义和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主义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笔者还总结了20年来中国文化语言学、国俗语义学、英汉对比语言学对汉英词语对比研究的贡献和不足,最后指出我们应该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英汉文化语义对比,以发掘一个民族的哲学元典精神和民族文化精神对文化语义生成和演变的影响。

③第三章从语音、语符和句法三个角度分析了语言系统的语用认知功能,我们认为语言是文化的编码符号,词语的文化语义不仅体现在词语的表层概念意义之中,而且更多的是隐藏在词语的语用内涵意义之中。文化语义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词语的语用内涵意义中,也不应该仅仅是罗列出词语的语用内涵意义。我们应该从语音、语言符号、语法特征和语用四个角度研究文化对语言系统的影响并探讨语言的语用认知功能。

④第四章从语言认知观出发研究词语文化语义的五种表现形式,本书把词汇文化意义分成概念意义、语境意义、联想意义、习语意义和历史沿革意义等五种,我们认为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五种意义中均有所反映,而且这五种文化语义互相缠绕密不可分。然后作者从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角度探讨英汉词语文化语义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共性和个性,以及造成这些共性和个性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因素。

⑤第五章本着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探讨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照应的四种形式——即词汇联想对应、词汇联想重合、词汇联想空缺、词汇联想碰撞。作者将从对比角度探讨语言和文化的互动关系对文化语义词语所负载的文化含义产生的制约和影响,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和对词语民族文化语义的正确理解,这是目前很多国俗语义研究者所忽略的地方。本章还讨论了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四种翻译方法,即零位补偿法、换位补偿法、空位补偿法、越补偿法。

词语文化语义的类型图(T07):

img7

⑥第六章分析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形成原因。本章重点分析了中西哲学元典精神(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道和Logos)对英汉两个民族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华民族和英美民族不同审美心理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语言文字系统、客观社会环境等对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产生的影响。

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分层构架表(B01):

img8

⑦第七章探讨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意义。我们从词语表层概念信息、语用内涵信息和修辞审美信息三个层面讨论英汉民族文化语义词语的翻译方法,总结了“信、达、适”翻译原则和英汉词语文化语义的意义研究在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方面的意义。本书希望借此建立一个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的宏观理论框架。

第八章是结语,作者检视了本书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建立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