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握内涵,构建区域规划海绵城市体系

把握内涵,构建区域规划海绵城市体系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绵城市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排水防涝系统,传统的排水防涝系统由大排水系统和小排水系统构成。大排水系统为开放空间的分洪河道、渠道等,小排水系统指的是地表明渠、雨水管道等,大小排水系统形式不同,但重点仍然在“排”。相应于排水系统,海绵城市的建立根据空间尺度的差异同样可以分为大海绵及小海绵两类。
把握内涵,构建区域规划海绵城市体系_江苏建设 第13辑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排水防涝系统,传统的排水防涝系统由大排水系统和小排水系统构成。大排水系统为开放空间的分洪河道、渠道等,小排水系统指的是地表明渠、雨水管道等,大小排水系统形式不同,但重点仍然在“排”。海绵城市的意义在于建立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弹性,它不仅从排水角度解决问题,更多的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来实现雨水的综合控制利用。涉及水资源的循环与利用、水环境的改善与修复、水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相应于排水系统,海绵城市的建立根据空间尺度的差异同样可以分为大海绵及小海绵两类。大海绵指的是生态体系中的山水林田湖,小海绵包括人工灰色+绿色基础设施,大小海绵的重点都在于实现“渗、滞、蓄、净、用、排”。通过大海绵的划定,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水系和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对传统粗放建设造成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的破坏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通过小海绵的实施,合理控制开发强度,通过灰色和绿色的海绵措施,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大海绵的划定与保护可以依托于区域性规划的平台,比如《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一方面加强了对区域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划定“两片、两带、四廊、多核网状”的生态保育空间结构。通过严格控制区域生态“底线”的保障条件,防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保护区域生态结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加强了生态修复功能。提出保护和修复湖泊、湿地等重要水系的生态功能;推进沿江两岸、沿海滩涂、破损山体、采煤塌陷地和工矿废弃地的综合整治;开展海洋生态建设,推进滨海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加大海岸及海域生态环境修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