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喇号子的传承人

马喇号子的传承人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喇号子是广泛传唱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重庆市黔江区武陵山区的劳动号子,又被当地群众称为“山号子”。张柱禄年轻时经父亲、伯父传授马喇号子,成为马喇镇最有名的“号子头”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本地区著名的民间歌手及马喇号子领号人。跟随公公兰祥光学习马喇号子。胡冬英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马喇号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马喇号子_乡音乡情

马喇号子是广泛传唱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重庆市黔江区武陵山区的劳动号子,又被当地群众称为“山号子”。随着流传区域日渐狭窄,目前仅在马喇镇的高炉村和杉树村还有人传唱,其中又以高炉村的演唱队伍最为齐整,所以当地的马喇号子又被称为“马喇高炉号子”。

马喇号子老艺人们(摄影者:庄勇)

马喇号子的渊源最晚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迁徙不仅带来了人口的流动,也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从而萌生了新的艺术样式。马喇号子也正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产物,“过船号”“过桥号”“过街号”记录下了当时的先民跋山涉水来到武陵山区的艰难历程。

马喇号子的发声方式源于高山地区山民的日常生活,高亢粗犷,婉转悠扬,在高山密林之中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它是山民对恶劣自然条件和艰苦生活的一种抗争,浸透着土家山民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演唱时一领众和,加上山谷回声,回环往复,层层迭起,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过去在当地还存在着“斗号子”的习俗,村与村之间的群众在收工后经常以“斗号子”为乐,号子成了山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马喇号子参加重庆电视台《重庆记忆》拍摄(摄影者:庄勇)

马喇高炉号子(山上高炉村唱的马喇号子)与马喇平坝号子(山下平坝唱的马喇号子)相比较,均有较为完整的套路。山下平坝的人说号子有“九板十三腔”,又说“板板不离大板腔”。所谓大板腔,即领唱者每首号子开头都要用这种唱腔,类似戏曲中的“过门”。唱完大板腔才是本首号子的正腔、正板。而山上高炉村却称之为“提板”,现在山上高炉村的老艺人可以唱“老号子”“过街号”“过河号”“过桥号”“棋盘号”“大哟哈号”“小哟哈号”“定庚号”“哥妹号”“羊角号”“大唢呐”“小唢呐”“雪花飘”“路边花”“九道拐”“单来声”“懒梳头”“道师令”“小郎回家”“一杯酒”“二杯酒”“数板”等20余种腔板。在山下平坝地区,除了上述号子曲目外,还有“金钱落地”“花号子”“寡妇号”“学生号”等。

马喇号子是武陵山区各族人民代代相承的生命之歌,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保存着武陵山区各族人民迁徙、融合、发展的历史信息,是当地群众的记忆宝库,涉及当地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

马喇号子现为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已传至第三代,传承谱系如下表:

马喇号子的传承谱系

马喇号子代表性传承人选介:

张柱禄土家族,生于1934年12月。张柱禄年轻时经父亲、伯父传授马喇号子,成为马喇镇最有名的“号子头”之一。在民国时期就曾多次率号子队参加民间的“斗号子”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本地区著名的民间歌手及马喇号子领号人。改革开放后,他继续从事马喇号子的传唱,2006年率领马喇号子表演队参加黔江区乡村文化艺术节,其高亢的喊唱和婉转的旋律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荣获优胜奖。他还积极从事传承活动,免费教授学徒,现已培养出10名马喇号子传承人。

胡冬英女,土家族,生于1957年3月13日。跟随公公兰祥光学习马喇号子。因公公年事已高,自2008年马喇小学被黔江区命名为区级“马喇号子传承基地”以来,她便协助公公兰祥光抓好“马喇号子传承基地”工作和生态传承工作。

胡冬英曾参与编著学校教材《马喇高炉号子》,负责教授、传播广场文化,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展演活动,动员广大群众加入马喇号子的传承与保护队伍。

1983年,胡冬英积极协助4位老艺人参加了黔江区文艺会演并获得好评;1987年,在由“黔江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收集整理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间歌谣谚语》一书中,收录了马喇号子的《三声号》《太阳出来正当中》《哟呵号》《过河号》等4首号子曲谱;2006年,胡冬英协助4位老艺人参加黔江区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获优胜奖。

胡冬英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马喇号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