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凯联盟”区域党建同心圆

构建“凯联盟”区域党建同心圆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凯旋街道在党建工作中的思路是通过成立党政力量为主导、其他主体参与的“凯联盟”,把握社会创新和社会稳定的平衡,建立有序的街区秩序。首先,在街道层面建立区域化党建共建“凯联盟”工程联席会议制度,即街道“凯联盟”。“凯联盟”下设办公室,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的运行,办公室主任由党工委委员兼任。首先,“凯联盟”有规范的年会制度,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
构建“凯联盟”区域党建同心圆_共生型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凯旋模式”

改革是执政党在政党—国家体制下主动发起的自我革新的运动,在改变原有困境的同时,也会产生令国家权力未预期到的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对执政党的行为模式和组织形式不断提出新要求,需要执政党持续适应和改变。城镇化、市场化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与社会结构变化,使得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被组织的局面,但社会的再度组织新形态却未成形,个体正处于原子化的状态,这无疑增加了国家权力面对社会的成本,容易造成社会的无序运行。

凯旋街道在党建工作中的思路是通过成立党政力量为主导、其他主体参与的“凯联盟”,把握社会创新和社会稳定的平衡,建立有序的街区秩序。2014年开始建立的“凯联盟”核心可概括为渗透和服务两个目标。渗透是通过在市场、社会主体活跃的场域加入政党的力量,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国家在社会治理中始终居于引领地位,维系社会秩序,同时也拉近各个主体与街道、社区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服务则是基于各种具体活动的设计为辖区内的市场、社会主体提供更好的环境,为它们的创新和活动提供更多机会和空间。两个目标之间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关系。与此相关,“凯联盟”的活动内容也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网格管理、社会组织培育、文化活动等方面嵌入党建主旨,以解决街区居民的各种诉求;二是集聚资源,增强市场、社会主体活力,为辖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所需服务,增强它们与街道、社区的联系。

一、“凯联盟”平台的主要做法

(一)构建完善的区域化党建运行体系

1.建立区域化党建三级组织体系。凯旋街道依照“街道—社区—网格”三层组织的各自特点,以“上下联通、纵横交织、全面覆盖”为原则,建立了“凯联盟”三级组织体系。

首先,在街道层面建立区域化党建共建“凯联盟”工程联席会议制度,即街道“凯联盟”。“凯联盟”成员由辖区范围内省市区各级机关事业单位、辖区重点企业、两新组织三类重点单位组成。根据《关于建立“凯联盟”的通知》(凯工委〔2014〕23号)规定,“凯联盟”成员单位有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杭州凯旋教育集团、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武警杭州疗养院、杭州市滨江房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张生记酒店餐饮(集团)杭州管理公司、杭州蓝天园林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7家单位组成。“凯联盟”主任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副主任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担任。“凯联盟”下设办公室,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的运行,办公室主任由党工委委员兼任。办公室下设党群建设、经济发展、平安维稳、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精神文明等七个党建共建专项工作组,负责各类项目的具体执行,由各条线负责人兼任组长。

其次,在社区层面,街道下辖的14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凯联盟”工作站。由社区书记任站长,进一步强化平台“兜底”功能,协调本社区范围内党建共建工作,共同研究、解决社区事务城市管理有关问题。

最后,在更为细分的网格层面,则建立“网格凯联盟”,由网格长负责。“网格凯联盟”将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小微企业均划入相应网格,强化“一格五员”的日常走访机制,完善联系服务常态化、全覆盖的体系建设。

三个层面的组织框架既在各自层面独立运行,在完成党建目标和具体任务时又会形成“同心圆”的合力作用,进一步密切街道内各级各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提高工作效能。纳入党建体系的不仅包括大的单位、机构,还包括辖区内社会组织、小微企业等组织,做到了党建联系服务的常态化和体系覆盖的全面性及有序性。

2.健全平台运行机制。凯旋街道在“凯联盟”平台运行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中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为目标,加强“三化”运行机制,提升共建共享工作成效。

首先,实施合约化运行机制。凯旋街道与成员单位签订“区域共建协议”,按照双向服务的原则,整合区域范围内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就医就学、公共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为成员单位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成员单位将党建、文化、教育、体育等活动设施向社区党员群众开放,实现阵地资源的共建共享;街道发挥成员单位的人才资源优势,携手开展区域性的党建活动,为社区、辖区党员群众提供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服务,助推凯旋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实施项目化的推进机制。凯旋街道按照逐年推进、高效运转的原则,建立区域化党建共建工作认领机制,完善项目化运作的模式。每年年初,街道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各类建议与需求的梳理与研究,由街道和辖区单位结合自身优势认领或安排,激发各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服务的积极性。街道“凯联盟”依托“党群建设、经济发展、平安维稳、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精神文明”等七个党建共建专项工作组,针对所认领问题,加强与单位、社区的联动,制订完善“七携手七共建”项目化实施方案,明确实施项目的时间步骤、推进方式、组织措施,“凯联盟”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动态监督,确保共建项目取得实效。

再次,实施绩效化的反馈机制。“凯联盟”办公室每年两次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反馈,协调解决相关问题。项目牵头科室每季度对项目实施情况形成书面自评报告,办公室每年组织人员对项目的实施成效进行考核评估,通过“以奖代拨”的方式保障项目正常开展。对特色鲜明、运作顺畅、机制完善的项目予以制度化巩固,从而打造具有凯旋特色的区域化党建共建工作品牌。

3.强化平台运行组织保障。除了机制上的激励与监督,凯旋街道还加大了组织保障,以推动“凯联盟”的有效运行。

首先,“凯联盟”有规范的年会制度,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凯联盟”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也可根据实际需要,由主任召集召开会议,成员实行任期制,任期为5年;办公室定期召开会议,具体研究党建共建实施项目;社区凯联盟、网格凯联盟不定期开展共建活动。

其次,将政社联系机制嵌入平台,强化与街区各个主体的主动沟通。“凯联盟”把辖区单位作为日常服务联系的对象,街道各级党组织依托“六六三”联系服务机制,通过街道凯联盟、社区凯联盟、网格凯联盟三级架构,分级分类加强与辖区单位党组织沟通联系,及时了解辖区单位党组织的需求。依托街道“智慧云”平台问题流转系统,及时记录各类意见和建议,加强问题的研判与领办,帮助辖区单位排忧解难、化解矛盾。

再次,通过公益力量实现资源协同。“凯联盟”充分发挥协同推进的优势,集聚各方资源,使各类共建活动能有针对性地得到开展落实,做到有平台、有组织、有规范。党政力量通过组织之间的互动,依托“凯尚e家”“凯益荟”“凯商会”等凯字系列平台组织,按照协商、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根据“调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通过“街道微创投”“社区微公益”“网格微心愿”等形式,帮助这些组织实现服务、回馈社区的意愿。虽然“凯联盟”自身并非实体型的组织,但是它通过集聚资源,将党建目标叠加于项目来推动项目运行,从而达到项目之间相互增强、主体之间形成共同利益的效果。

(二)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党建工作

1.拓展楼宇党建服务。如果说聚集资源推动的是面向社区共同体的项目互动,那么分门别类地将党建细化至楼宇企业、“凯益荟”各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做法则是为了直接加固街道党工委与社会、市场主体的连通纽带。凯旋街道现有商务楼宇5幢,楼宇内入驻企业525家。街道将情况进行梳理后成立了“凯尚e家”作为楼宇党群服务中心,将楼宇党建和企业特性、企业员工需求相结合,以服务带动管理,增强楼宇企业之间以及楼宇与街区之间的联系。

首先,在组织架构上,“凯尚e家”采用的是“楼宇社团组织区域化共建+党支部”方式。街道在楼宇企业原有的兴趣小组基础上,分类组建了7个“趣缘”型的俱乐部,将近4000名楼宇白领通过俱乐部联系起来。每个俱乐部建立临时党总支,下设社团党支部,加强党组织对楼宇社团的政治领导作用。其次,街道针对楼宇内党员零散的特点实行楼宇党组织立体化共建。建立楼宇联合党组织,分层分片兜底管理楼宇内所有零散党员,对楼宇内党员较多、相对稳固、业主支持的企业,指导其单独组建。对楼宇内组织关系不在册的区外党组织,借鉴“双重管理”模式和流动党组织的管理方法,纳入“凯尚e家”党委管理体系。至2016年6月,街道共有楼宇党组织72个,其中单建36个、联建13个、双管共建23个。再次,“凯尚e家”还依托楼宇党组织架构,扩大群团组织覆盖面,实行群团组织一体化共建。至2015年,街道已建立楼宇工会近200个,团组织约150个。

党建活动也主要按照“共同参与、民主协商”的原则,在规范楼宇党建标准的同时,针对楼宇企业和员工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活动,而非僵硬化、形式化地完成党建任务。党建活动的主题和楼宇企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样企业和员工才愿意加入,才不会产生疏离感。“凯尚e家”设置了丰富的联系沟通渠道,建立党组织与楼宇服务联盟之间的上门联系服务机制,主动联系上门服务;建立楼宇服务联盟主体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实际难题;建立楼宇服务联盟与白领之间的“面对面”对话、“头脑风暴”活动等机制,做到双向了解相互沟通。

“凯尚e家”还为楼宇白领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依托区域内浙江大学教育资源优势,探索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组织相关培训。街道设置了楼宇“先锋社团”,旨在鼓励楼宇党员在政治、业务和公益行动中增强积极性。楼宇企业的党建工作实绩,由楼宇服务联盟进行量化考核,划分星级等次。考核结果与楼宇租金和管理费用挂钩。

2.有机整合统战工作。凯旋街道党建工作的广度还体现在统战工作的创意中。街道在“凯益荟”设立1个统一战线社会服务中心,作为负责统战工作的社会组织。各民主党派在中心建立同心社会服务基地,在街道机关、14个社区、社会组织、商务楼宇等领域设立对应的同心服务联络点,推进统一战线社会服务功能向基层一线拓展延伸。各民主党派以“结对联系、组团服务、项目运行”的方式参与为民服务、民情搜集、参政议政。统战服务中心通过发挥平台作用,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服务人员,为社区提供法律、医疗、金融、电力、科技等各类专业服务,开展爱心助困等帮扶活动。凯旋街道将统战工作与社会组织、社区联系在一起,较好地破解了统战工作没有载体、容易空泛的难题,党建目标也更容易被接受。

3.党建助力企业发展。凯旋街道对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除了前述的组织架构,还为辖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高端学习的机会。街道联系知名经济学者,通过江干区总商会凯旋街道商会(凯商会)组织辖区企业高层管理者参加培训,帮助企业更新经济理论、企业管理、战略决策、运营模式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培训给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企业之间也通过学习建立了联系,给彼此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机会。从2013年到2015年,街道负责人带队,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组织了四次培训班。这些培训的课程内容属于量身定制,与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息息相关,辖区企业负责人和管理者学习了企业战略思维和决策、资本运营、企业投融资、企业文化与团队建设等课程,对他们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总之,街道通过发现企业需求、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服务企业过程中抓党建工作,使街道与企业间形成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二、“凯联盟”平台的创新特点

(一)重视激活社会精英力量

改革开放后,市场和社会的活跃造就了很多体制外精英,他们既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同时也可能因各种创造性给原有秩序带来冲击。国家体制迅速进行自我调适,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更新,迅速通过给予各种政治待遇将精英吸纳至体制内或体制周边,肯定精英的作用。这种方式将原本可能产生的破坏性纳入原本封闭的体制循环当中,也扩大了执政党和体制的弹性,在维护秩序稳定和治理创新中不断产生新的平衡。[9]通过咨询、提案等形式为精英们提供了表达意见的空间,决策者和精英成为国家建设的合作者,而非对抗者,并且通过不断紧密的联系,共同成为既有秩序的支持者。[10]

这种关系的建立在权力顶层和权力基层中虽然同时推进,但在推进方式上却存在较大差异。如果说顶层国家权力通过掌握的权力和资源,可以将市场、社会精英有选择地吸纳进国家政治,从而扩大体制容量、起到维护秩序的作用的话,那么基层权力则因资源受限难以采用同样的方式吸引精英。例如,国家和省市一级的党委、政府可以通过给予市场和社会精英各种荣誉,吸收他们入党,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形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行政决策,增强双方的共识和共同利益。但是,基层权力由于缺乏足够资源,决策的内容和影响范围也非常有限,精英愿意在这一层级参与的意愿会相应减少。更重要的是,基层权力面对社会的距离更近,所要承担的具体事务更繁杂,对于如何保持秩序与活力关系平衡的压力更大。

面对这种情况,凯旋街道通过“凯联盟”平台设置有效的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避免内容设计空洞和泛化,提供与体制外党员的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等方式,缓解了上述压力,并获得了“凯联盟”成员单位的有效支持和参与。街道把基层党员吸纳和嵌入到具体活动和目标当中,设计与这些党员们容易产生共鸣的活动,采用生动具体的形式落实服务,并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不同类型组织的党员们一起加入服务社区的行列,从而取得了由单向服务延伸至共同奉献的良好效果。显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通过可见度较高的方式反哺社会,对精英们而言既是一种荣誉,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因此,凯旋街道通过问题导向将精英们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引导到服务社区中,既为他们创造了在居民当中得到口碑的机会,同时也避免了官僚式空泛的沟通方式。

首先,凯旋街道负责人通过“凯商会”为辖区企业提供了经济领域中较为高端的理论学习机会,所设计的课程对企业自身运营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都有益处,这种定制型培训计划可以视为行政力量辅助、支持市场主体的行为。行政权力由于GDP的习惯性冲动,往往对选定的行业领域及大企业给予更多便利和关注,加之中国市场竞争中的制度规则尚不完善,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凯旋街道在自身权限范围内为各类企业提供这类培训机会是新型政商关系的一种探索。这种关系增强了企业对所在区域的信任和责任感,企业愿意反哺社区、支持街道治理工作的意愿也明显增强。

其次,凯旋街道通过“凯联盟”联合辖区内的民主党派人士组成统一战线社会服务中心,并以社会组织的形式存在于街区,是街道管理者将统战工作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一种创新。这个服务中心既具有社会组织自治和服务的功能,又因其成员身份的特殊性带有收集民意、参政议政的功能。民主党派人士多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可以为社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与街区居民的接触中发现具有普遍性的基层问题,通过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途径传递至决策者,从而作为中介连接国家—社会关系。与此同时,服务中心在街道登记活动,又意味着它需要受到街道的管辖和指导。所以,从法律角度而言,街道和统一战线社会服务中心的关系兼具管理和协商特色。

总之,凯旋街道通过探索政商关系新思路,拓展统战工作的边界,激活了市场和社会精英对辖区社会事务的关注,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协作关系,达到相互增强信任的效果。

(二)形成横向联结体系

在三十余年的改革过程中,执政党遇到的挑战很大程度上是由改革政策本身导致的,在不改变政策方向的前提下,执政党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挑战”和“回应”的反馈链条。[11]中国的政党不仅是一个组织,更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又有调适能力的一套制度。[12]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具备制度对个体的行为引导和规制作用,并且为不同群体提供了相互联系的规则。除了吸纳经济和社会精英加入党组织,加强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力度是党建工作的重要方向。如果说在市场改革发展逐渐成熟后,吸收市场精英入党是制度自我调适的表现,那么明确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则是在社会层面做出的回应。因此,要求在社会组织中按单位、行业、区域等建立党组织全覆盖,并且保证党的工作的到位,成为相关文件重点强调的内容。[13]

这些覆盖不仅存在于具体的组织之内,也存在于组织之间,从而成为现阶段国家“跨单位组织”的唯一力量。“跨单位组织”是指在个体单位组织之外,横跨各个单位之间,将单位中的同类成员联结在一起的组织。[14]“跨单位组织一般具有穿越各个独立单位或组织边界的能力或权力,能将跨越单位的社会要素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各种组织活动,在单位之间开辟制度化通道,促进社会的横向整合,从而与单位社会的纵向管理体系结合构成一种纵横交错的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跨单位组织便是政党组织。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度要求,在各类组织、各个管理层次都建有党支部、党小组,通过严密的人事制度及仪式化运作对单位领导群体及基层群众进行有效领导,从而避免了内部社会功能完善的单位组织成为孤立封闭城堡的可能。通过各种组织化活动,拓展了单位外部的社会联结空间”。[15]

“凯联盟”就具备了上述跨单位组织的功能和特点,横向联结了多种关系和多类关系,从而在社会组织、民主党派、企业、辖区单位等不同类型的组织间扮演了促进者的角色。同时,“凯联盟”成立的相关文件对街道党政管理干部的具体任务进行了分工,它的运行制度同时糅合在网格化工作、社工工作、社会组织培育等内容之中。可见,“凯联盟”在坚持党建核心内涵的同时,在运行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多主体、多关系和多制度相互镶嵌形成的系统,成为单位制社会结构消解后社会再组织化的一种尝试,使得国家权力在基层得以与其他主体实现合作共生。

(三)政党主导形成主体间的“有机团结”

随着单位体制的消失和社会流动自由度的增加,社会结构变得极其复杂。旧的蜂窝状的社会运行机制已经式微,但新的社会运行机制却未见成型,社会和国家都处于适应、重建机制的探索期。后单位社会中的国家如何与复杂的社会结构进行衔接,是代表国家权力的执政党亟待破解的难题。然而,社会的无序发展和相互隔离状态若一直持续下去,会不断增加国家管理的成本。

一些研究通过微观社区中的不同力量博弈,提出从行政化的“基层组织主导”转入“社会组织参与”,认为社会组织可以作为中坚力量加入社区建设当中,这是走出社区自治官僚化和内卷化困境的最有希望的可能路径。[16]然而,社会组织整体的发展滞后,自主成长能力仍然薄弱,所受的各种制度和行政约束也限制了第三部门的壮大。这些现实表明,社会组织尚不具备社会再组织化的能力和空间,更无法承担社会与国家、市场互动的载体功能。因此,利用和发挥政党已有的、内嵌于社会的网络,成为国家权力重新联结和动员社会、市场力量的新路径,而自上而下的党政力量依然发挥着实际的主导功能。

凯旋街道的“凯联盟”以一种枢纽型、有序化的平台方式,探索出从单位制党建向区域化党建路径转变的一种可能性路径。这种区域化党建要改变的是原有的单位制党建带来的“机械团结”,可以缓解执政党基层组织“离散化”与“悬浮化”的不良现象。[17]“凯联盟”的平台中包括街区内的三个行政层次组织,容纳了不同类别的社会主体,是一种服务于新型社会结构的基层党建模式。它展示出“有机团结”的开放性、多样化特征,是执政党在与外部新型环境的复杂互动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结构性适应的产物。

这种新型的“有机团结”不仅有助于真实、有效的社会整合,还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延展性。它从组织方向和地域或空间两个方向进行拓展,不仅摆脱了“单位制党建”的弊端,更进一步从社区党建的架构中拓展出来,从而发展成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党建工作领域。借助“凯联盟”平台,“社区党建”、“商圈党建”、统一战线工作等形成积极互动,成为“区域化党建”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逐渐强化了“服务型党组织”的理念和功能。[18]

三、“凯联盟”平台的实践成效

(一)增强楼宇党员黏度

楼宇党建的投入促进了楼宇企业及党员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服务精确度,实现了资源和信息共享,通过符合楼宇需求的活动,增加了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的黏度。首先,党建工作促进了空间和资源共享。凯旋街道按照“区域共享、互通有无”的原则,整合楼宇资源,实现人、财、物和活动的共享。根据楼宇白领需求,设立了“十二个工作室”,提供多元化的专项服务。根据楼宇分布特点,建立36个楼宇党员活动站点,所有楼宇企业和党员联用共享,建立了一个10分钟的服务圈。由街道为“凯尚e家”党委配置2名工作人员,社区为辖区楼宇党委配置1名工作人员,充实楼宇党建专职工作者队伍。

其次,党建工作促进了楼宇信息网络的共享。由街道出资建立楼宇信息管理平台,专门为招商部门、拟落户楼宇企业、楼宇白领等各类需求对象,提供精确的信息“导航”。依托现代网络媒体,开通“凯旋先锋”微博,建立白领QQ群,开放微信平台,拓展“网上诉求、网下实现”服务渠道,有效实现楼宇信息资源的互通有无。此外,按照年轻白领偏好设计的主题活动促进了楼宇社团活动的共享,也改变了他们对党建活动的刻板印象。例如,“凯尚e家”联合“凯益荟”培育了“老钱红线”等楼宇社团组织73个,凝聚更多的服务力量,满足楼宇青年的个性需求。整合楼宇内免费资源,打造楼宇服务的主题特色,通过社团活动,凝聚楼宇白领,激发青春活力。至2015年年底,街道已开展各类社团活动逾一百次,参与活动的楼宇白领达2025人。“凯尚e家”楼宇俱乐部还建立了评优机制,由俱乐部独立策划、组织、开展各类楼宇活动,提升楼宇服务自转力。截至2016年5月,已成立楼宇俱乐部7家,开展包括情人节手工巧克力比赛、玉皇山驴友共会等活动30余次。

凯旋街道还不断深化“凯尚e家”楼宇党群服务品牌建设,不断延伸服务对象。利用辖区区域化党建的资源优势为职工家庭提供多方位服务,包括举办楼宇家庭妇女养生培训课程,开展失业配偶再就业扶持工程等,并组织职工子女参加楼宇暑期青少年手工夏令营活动,帮助解决楼宇职工子女无人看管的问题,惠及人数已达200余人。这些活动的受益者不断增多,提高了党建活动对企业员工以及家属、亲友的吸引力,这些参与者之间以及与街道之间的信任黏度也有所增加。

(二)促进多主体参与社区建设

“凯益荟”党委以引导加服务的方式,积极介入公益创投项目的申报。通过下设的47个党组织针对辖区开展公众需求服务调查、项目征集及问题梳理工作,使公益项目能最大程度的贴合居民群众的需求。各领域党总支分层根据需求内容、服务对象、难易程度等因素,设定多个讨论主题,由两新党员根据随机抽取的主题,通过轮流换桌讨论的形式,开展深层次的专题研讨,最终共同设计形成专业化、个性化的创投项目,使公益项目在创意性、可行性、有效性等各方面得到优化,2016年共有26个项目入围。

在落实双向流动的服务人才方面,“凯益荟”党委在将社会组织骨干成员发展成为党员的同时,又将优秀骨干党员培养成为社会组织负责人,推动社会组织管理层与党组织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街道专门设立100万元社会组织专项扶持基金,通过一次性扶持、购买服务、奖励优秀等形式,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参照非公企业,落实党建工作经费税前列支和党费全额返还,确保社会组织党员每人每年活动经费不低于100元,促进了党员和社会组织的相互吸收和共同壮大。

“凯联盟”与辖区37家单位签约开展“七携手七共建”主题活动,盘活教育培训、就医就学、公共保障等服务资源。搭建“凯商会”平台,启动“三名促一名”名企培养工程,实现互动共赢。2014年以来,“凯联盟”开展五水共治、三美凯旋、贴心就业等共建活动494场,参与人数达20000余人次。辖区企业对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加,在2015年的“公益伙伴日”活动中,共9家单位出资认领服务项目9个,募得社会组织微创投资金20余万元,10多家企业捐助公益项目资金达45万元。街道党政干部发现:

这几年不仅辖区内的企业愿意把钱反哺到社区建设、社会组织资助项目中,其他企业也认为我们服务效率和理念很好,一些带有公益性质的活动也愿意放到凯旋街道来。所以,近年来企业对街道扶困济贫、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因为对街道的信任增加了,关系更融洽,而且能明白看到这些钱为社区带来的变化。

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会注意用一些细节性的方法,比如开展春风行动,我们会约企业老总一块儿去慰问困难群众,让企业老总对困难群众家庭的生活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把企业捐助送到有需要的居民家里,我们会强调这是哪位企业老总、负责人的善心,而不会简单说成是街道送温暖。这样一来,企业和居民、社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友好,对街道整体的友善氛围建设会很有帮助。[19]

企业、商业楼宇通过“凯联盟”与街道建立的相互信任及得到的便捷服务对街道需要承担的经济职能也形成了正向刺激,凯旋街道近3年招商引资工作在所在的江干区位于前列,获得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

辖区单位在遇到问题需要街道和社区帮助时,也会及时进行沟通、寻求帮助。例如,辖区内的某农业部门在工作大楼进行改造后,停车位问题突出。街道得知后,及时在周边小区、街道寻找可利用的资源,有效帮助解决了停车难问题。部门在改建大楼时,周边小区居民曾担心影响自己的居住环境,不同意改建,导致部门大楼改建方案的第一次环境评价报告未通过。这个部门与街道进行了及时沟通,街道又上门与居民进行了交流,了解居民的疑虑,并作为中间调节者,为部门和居民的相互沟通创造条件,最后有效解决了问题。

统一战线服务中心成立后,各民主党派不仅与固定社区形成共建关系,中心成员也为街道各个社区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各民主党派志愿服务队先后提供了法律咨询、医疗咨询、金融咨询、电脑维护、理发等20余项便民服务,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同和支持。街道还以“五水共治”工作为重点,宣传引导非公企业抓好自身治水治污;成立护河志愿队定期巡查河岸,与辖区内的水利水电部门和研究机构共同研究解决社区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问题;邀请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专家定期对贴沙河进行水质分析和环境评估。邀请辖区内的农业和工商等部门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邀请辖区内的园林绿化公司参与社区外围景观设计。辖区企业对街道的公益慈善和社会组织培育行动有了更深认识,也因此更加主动参与各类捐助、扶助等公益活动。

总之,“凯联盟”的党建系统通过精心设计,引导不同主体围绕街区治理,形成自转、公转、共享、共建的行动惯性,提高了社区建设和治理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