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略谈中国人口的现状与发展

略谈中国人口的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占世界1/5的中国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严重。在世界50亿人口日、亚洲30亿人口日警钟敲响之际,我们不能不对中国人口的现状及发展态势作分析、评估和预测。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中,对生育率影响最大的是教育。
略谈中国人口的现状与发展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人口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占世界1/5的中国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严重。在世界50亿人口日、亚洲30亿人口日警钟敲响之际,我们不能不对中国人口的现状及发展态势作分析、评估和预测。

一、中国人口的现状及原因

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使我国人口数量控制有了坚实的加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口出生率由1960年的37.0‰、1970年的33.4‰,降为1980年的18.2‰,再降为1984年的17.5‰、1985年的17.8‰,均在20‰以下,达到新中国人口出生率最低水平。然而,1986年人口出生率又有所回升,超过20‰,达20.77‰,1987年升至21.04‰,1988年又是人口出生率回升的第三个年头,人口出生率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甚至将持续到1995年以后才开始下降。

生育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强度所作的分析结果大致相同。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推广各种避孕方法,使1971—1987年的17年间累计少生了约1亿1千万人,平均每年约少生650万人。从这个角度分析,大致可分为三段:1978年前为计划生育的起始阶段,各种计划生育手段逐步完善,药具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计划生育方法逐步为群众所接受,在此期间每年新增人口减少量从230万人逐步增加到700万人;1979—1985年是计划生育效力发挥的阶段,由于控制生育,新增人口减少量从1979年的800万人增加到1千万人以上,新增人口减少量最多的1984年为1325万人;1986年以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生育率回升现象十分明显,新增人口减少量明显下降,1986年降为666万人,1987年进一步降到423万人,这一趋势值得严重关注。

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中,对生育率影响最大的是教育。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可使平均初婚年龄推迟;也可使卫生保健水平提高,从而降低婴儿死亡率;还可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并改变生育观念,从而降低多胎率。综合这些作用,估计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前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基础上,每提高一年的平均受教育时间,可使全国总和生育率下降近0.6,特别是初中教育对农村妇女生育率的下降影响最大。

近年来人口出生率回升的原因,客观上是我国正面临新的生育高峰:在1962—1975年的一次长达14年的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8.6亿人已开始陆续进入婚育期,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20—24岁生育旺盛年龄段的妇女人数逐年增加,全国育龄妇女人数1984年为2.69亿,1985年为2.77亿,1986年为2.85亿,1987年为2.92亿,1990年将达到3.10亿。因此,近几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很大,是由“六五”期末转入“七五”期的生育强高峰阶段。在这一生育强高峰阶段,如果计划生育工作抓得不紧,或政策上有失误,本世纪末的人口总数将会达到13亿。如果本世纪末的人口总数达到13亿,人口稳定的年代将要后延,峰值人口数将超过16亿,人口压力持续下去,这样形成“人口压迫生产力”,就必然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十三大报告提出的我国经济分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的实现就要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人口与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

回升的主观原因是计划生育工作在有的地方抓得不力,放任自流现象严重。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由于几千年封建习惯势力的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男尊女卑”等思想根深蒂固;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从眼前利益出发,要求多生、生男孩;社会保障系统不健全,“养儿防老”有着现实的基础等等,使计划生育工作十分难做,基层计划生育专干挨打、受骂、财产被毁,甚至被杀的情况时有发生,干群关系紧张,有的地方计划生育工作无法开展下去;加之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体户和流动人口的增加,使计划外生育人数不断上升,“黑孩子”人数大得惊人。因此,计划生育工作面临严峻形势。

二、我国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

自1980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根本核心是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这个政策经过八年实践表明是正确的。

由于种种原因,在最近几年,计划生育政策在某些地方、某些人中产生了偏差,为此,不久前,党中央重申了我国计划生育的现行政策,这就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某些群众确有困难,包括独女户,要求生二胎的,可以间隔几年以后生第二胎;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少数民族地区提倡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来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一现行政策。首先,这一现行政策是与以往政策一致的,它的基本核心仍然是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因此,可以说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则没有变,这是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是走向稳定政策的第一步。

其次,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没有放松。大家都知道,前几年在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放任自流现象,中央重申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正是在纠偏的同时进行的,目的也在于将计生工作重新抓紧。允许农村中独女户生二胎,对过去人口控制比较好、基本上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地方来说,是适当放宽了。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特别是计划外生育很多的地方来说,要求把群众的生育行为纳入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所要求的范围,实际上是严了,更紧了。所以对全国大多数地方而言,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是可以轻松了,而是任务更重了,落实这一政策,达到控制人口的目标,还需要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全面理解中央重申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完成控制人口目标的基础。现行政策的目的就是要更有效地在全国,特别是在农村实行计划生育,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使计划生育政策为多数农民所接受,只有这样,这一政策才能行得通,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强调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政策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来长期地抓紧抓好。因此,中央在重申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反复强调,即使照顾农村中确有实际困难的家庭,有计划地安排生育两个孩于,也必须按照政策从紧从严掌握,严格执行间隔几年以后生第二胎的规定。要坚决制止早婚早育、计划外二胎和计划外多胎。

有了这一现行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也就是把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到中央重申的现行政策上来,相信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将出现新的局面,并逐步走向长期稳定发展的轨道。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人口形势的严峻性,另一方面要在全面理解中央政策的基础上抓紧抓好。

三、中国人口发展前瞻

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由下降趋势,转为波浪式起伏,1986、1987、1988年还连续回升,这一形势何时逆转?何时可稳定?

本世纪内,人口数量将继续增长,以占全国人口的59%的经济较发达、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力度一般的地区测算,2000年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2.60亿,这是本世纪末最可能实现的人口规模。实现这一目标要求从现在起,严格控制生育,在近14年内应要求:对经济发达、人口控制较好的地区做到30%的家庭稳住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70%的家庭生两个,完全杜绝多孩;对占全国总人口59%的13个省、区,从现在起,逐步降低多孩率,到本世纪末,普遍做到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多孩接近消失;对经济落后、生育率较高,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也坚持计划生育,但可适当放宽,保持一个家庭生育三个孩子的水平。如果以上设想实现,则本世纪末全国总和生育率平均保持在2.1左右,考虑到1986年我国总和生育率高达2.3—2.4左右,必须继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并使多孩率以较快幅度下降,稳定而严格地执行现行生育政策。这样,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在12.4亿—12.9亿之间摆动。

在2000年前,即使是按最严格的控制设想,人口增长速度亦不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七五”、“八五”期间我国人口将出现加速增长的趋势。以十三省、区中等发展水平来看,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将从“七五”时期的11.7‰增长到“八五”时期(1991—1995年)的13.9‰。由于第二次生育高峰的惯性影响,出现人口加速增长是符合规律的。到1995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开始逆转,“九五”期间(1996—2000年)人口平均增长率可降至12.3‰。以“九五”时期为契机,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不断减速向零”趋势的良性发展阶段,计划生育的远期效应才愈益充分地显示出来。

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并不会很快到来。不论是经济发达、人口控制较好的地区,还是经济次发达、人口控制一般的省、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口原来结构的影响,在近40多年内,人口还将持续缓慢增长。直到下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才有可能使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抑制,实现人口“零”增长的理想境界。有预测资料表明,我国未来最高人口数将在14.7亿—15.9亿之间波动。达到最高点之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将在“零”点上下,略有起伏。

当生育率下降、少年儿童在人口的比例逐渐下降时,会相应出现人口老化。生育率下降幅度越大,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也越快,我国当前以及可预见的几十年内,正处于这样的时期。1964—1982年,老年系数的平均上涨幅度为0.07%,而1982—1986年间,每年平均上涨幅度为0.125%,即1982年后4年的年平均上涨幅度,相当于前18年的1.8倍,可见生育率的下降正在加速人口老化进程。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国民经济能力来说,是完全可以承受的。更何况,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还不到5%,在可以预见的二三十年中,不可能达到西方社会目前的比例。

我们深刻感受到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面对我国人口问题,毛泽东曾说过:“一要乐观,不要悲观。二要控制。”要乐观,就是要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可以解决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要控制,就是要努力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为此必须:①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②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生育政策和具体规定,以利于执行。③培养建立热心计生工作又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专干队伍,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稳定计生专干队伍。④要有充分的技术、物质保证和配套的服务系统,排除群众的后顾之忧。⑤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这是战略投资,它的产业具有远期的社会经济效益。

(此文系与《中国人口报》姚敏华同志合作,发表于《人口教育》杂志,1988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