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循环经济绿色发展趋势

循环经济绿色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激励是创新的动力。(二)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_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一)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健全风险投资机制

激励是创新的动力。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依托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使大部分科技创新活动直接进入企业,形成科技创新与生产一体化,这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有效体制;建立灵活、便利、高效的直接融资体制,包括:大力培育技术资本市场,广辟风险资本来源,包括大力引进国外风险资本、发展共同基金和积聚国内民间闲散资金,引进和培育优秀的机构投资者、职业金融家和风险资本营运家,规范风险资本运作

(二)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

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的企业要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工作

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但从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来看,如此重大的可持续发展课题,在概念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定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解释多达几十个,始终没有一个准确而又权威的循环经济的概念和解释,这是因为在体制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政出多门,企业难于适从;在机制上,推行循环经济与不推行循环经济还没有形成利益差别化的选择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加快《循环经济法》立法步伐,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对此,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日本是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为完善的国家。为了建立循环社会,日本立法机构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形成了基本法、综合性法律和专项性法规相结合的日本循环社会建设的法律体系。

中国在2002年6月29日颁布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预防污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从建立和完善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的角度讲,中国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工作才刚刚开始,还远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因此,亟须加快《循环经济法》的立法,以带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的立法建设。《循环经济法》的制订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主要关系:一是要统筹安排好法定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的关系,形成有专业部门牵头,协管部门参加的“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循环经济协同促进的工作体制,力避你搞标准,我搞体系的政出多门现象;二是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驱动和政府推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循环经济工作有法可依、有账可算,力避循环经济的“不经济现象”;三是把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形成政府激励推动,企业自觉行动的上下和谐联动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力避手段目的化、部门利益化、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形式化、表面化现象;四是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奖励与惩罚结合起来。通过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导向,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给予停产关闭等重罚;对消耗高、效率低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强制淘汰;对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倾斜和专项资金支持,力避循环经济的大锅饭现象。[12]

(四)建立科学可行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它适应可持续发展观的需要而产生,综合地反映了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GDP是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统一标准。而绿色GDP就是在GDP的基础上,扣除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的代价。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GDP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不能全面反映人的福利状况,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绿色国内生产总值(ED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和环节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建立循环经济要求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以达到结合环境因素和消耗量全面和客观地评价经济状况。同时,新的GDP核算体系,应与干部考核、政府绩效挂钩,以改变用单纯的GDP取人论事,造成地方政府只关注眼前的GDP,而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

绿色GDP的真正意义,是要探索从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绿色GDP来提醒社会,特别是决策者们,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注意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正确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给下一代留下生存空间。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关键前提之一在于要根本扭转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而且这也是确保绿色GDP能发挥正常作用的重要前提。只有地方政府改变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才有可能使地方政府集中精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当然这并非否认经济发展的作用,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发展仍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但关键在于这种经济发展并非原来那种政绩观下的经济发展。

绿色GDP核算正在以不可阻挡的态势,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在资源环境核算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绿色GDP核算方法。目前,已经有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德国、芬兰、挪威、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西等20多个国家的政府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数据测算工作。这些研究和实践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尽管如此,绿色国民经济核仍是一个充满探索且不十分成熟的工作,在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上都有很大争论,存在很多困难,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一套大家公认的、规范标准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因此,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仍然是一个充满探索、实验的研究领域。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7日向媒体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标志着中国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这个数据仅仅是反映了环境方面的因素,还不包括自然资源的耗减因素,如果把资源与环境的因素都核算全了,比例肯定会大大高于3.05%。客观地讲,这个关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也是初步的、探索性的,在技术层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距离完善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下一阶段,要对试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进一步完善核算方法,规范资料来源,减少人为的估算成分。

绿色GDP的提出,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重大升华和飞跃。绿色GDP概念将率先引入政策层、决策层,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导航系统”。绿色GDP是孕育绿色城市城镇的母体和温床。所以说,建设绿色城镇,创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五)加快科技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费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对技术系统重组化(Reorganize)的4R原则。循环经济通过生产模式转换,在技术应用上,它不再以单一生产过程和单一产品的最优化为目标,而是以整个生产过程的综合和多种产品产出的最优化为目标。因此,必须在相关领域实施系统性的技术创新,才能真正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

相关科技理论和项目为研究和发展重点:节约能耗和物耗,污染轻或无污染工艺;提高材料使用寿命,研发新材料以替代有毒材料和污染材料;开发各类预测模型,以确定经济效益与循环率、资源再生费用以及产品价格等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开发资源再生技术,特别是废家电等特种废物的再生技术;研究新的成本一效益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间生态链的合理性及稳定性。

努力增强循环经济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大力组织科学攻关,力争在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利用、绿色再制造等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突破。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专项科技计划中组织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关键的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技术装备产业化项目专项,加快建立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发展专业化的技术、咨询、管理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理论和科技。自从国际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继之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应当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追踪并学习其先进理论和科技,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

【注释】

[1]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

[2]陈九龙,刘奇.关于科技创新理论体系化建构的设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0).

[3]约翰·齐曼.技术创新进化论[M].孙喜杰,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4]盖文启,张辉,吕文栋.国际典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与经验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4(2):10.

[5]毛荐其,技术创新为何进化?一个原动力追问[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60.

[6]钱平凡.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3):38.

[7]沈正平,刘海军,蒋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国软科学,2004(2):120.

[8]ZIMAN J.知识的生产[J].曾国屏译.科学学研究,2003(2):9.

[9]赵建军.超越“技术理性批判”[J].哲学研究.2006(5):109.

[10]林坚,黄婷.科学技术的价值负载与社会责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11]汪恩华,李宗植,陈其霆.循环经济的推进器:科技创新.www.chinaxu.com.cn.

[12]金志国.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循环经济立法[N].经济,2007-04-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