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水灾类型有哪些?

古代水灾类型有哪些?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水灾类型有所不同。此类型的水灾强度不大,只因历时较长,对庄稼、庐舍也具有一定破坏力。[89](二)暴雨型水灾此类型水灾降雨猛烈、强度极大,多发于夏秋两季,破坏性极强。[97](三)水溢型水灾此类型水灾包括大风水溢、江河海水及其支系的水溢。唐代江河海水及其支系泛溢所致水灾达85次,尤以黄河、洛水、海水及长江泛溢为多,占总数的近60%。
水灾类型_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古人对水灾类型已有较细认识,《尔雅》曰:“暴雨谓之冻,小雨谓之霢霂,久雨谓之霪,霪谓之霖。”[82]唐代水灾主要可分为水溢型、连雨型、暴雨型三类,连雨、暴雨都有可能引起水溢。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水灾类型有所不同。

(一)连雨型水灾

包括久雨、霖雨,一般超过三天。《左传·隐公九年》曰:“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此类型的水灾强度不大,只因历时较长,对庄稼、庐舍也具有一定破坏力。东都霖雨久,尚书李景让“宅墙夜”。[83]唐代秋季连雨最多,至少21次,显庆元年(656)八月霖雨,“更九旬乃止”。[84]秋霖引起谷价上涨、田稼受损,甚至墙屋倒塌、河水暴溢杀人[85]而上元二年(761)京师自七月霖雨,八月尽方止。连月霖雨,竟可在“街市沟渠中漉得小鱼”。[86]夏季暴雨多,连雨有九年:《新唐书·五行志一》载有六年次:开元二年(714)五月、上元元年(760)四月迄闰四月、元和十二年(817)五月、大中十年(856)四月至九月、宝历元年(825)六月至八月、咸通九年(868)六月。另外,仪凤三年(678)五月、大和五年(831)六月、大中四年(850)四月霖雨,[87]其中一次霖雨涉旬,超过十天。春季较少霖雨,仅两次:贞观十五年(641)[88]和贞元十年(794)。后一次霖雨至闰四月,间止不过一二日,罕有晴日。[89]

(二)暴雨型水灾

此类型水灾降雨猛烈、强度极大,多发于夏秋两季,破坏性极强。六、七、八三个月的暴雨超过了唐代暴雨总数的一半,六月暴雨数又高居夏季暴雨之冠,史载10余次,至少占夏季暴雨数的60%,严重损坏田稼,并漂损人户、溺死人众。有明确记载的唐代六月的大暴雨,保守统计至少漂损近32000户民居、溺死10 600人以上(见图表2.3—1:唐代六月份暴雨损伤表),而五月份暴雨亦造成近万人漂溺而死。

图表2.3—1 唐代六月份暴雨损伤表

① 《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载冀州大水,漂居人庐舍数千家,第93页。此从《新唐书》卷36《五行志三》。

秋季以七月暴雨影响最严重,史载至少7 600人溺死:显庆元年(656)七月,宣州泾县山水暴出,溺死2000余人;[90]咸亨四年(673)七月二十七日,婺州暴雨,溺死5000人;[91]大历十一年(776)七月戊子夜,暴澍雨,坏坊民1 200家;[92]元和四年(809)七月丁未,渭南暴水,溺死600人;[93]会昌元年(841)七月,江南大水,汉水坏襄、均等州民居甚众。[94]其中提到秋季大水或大雨“害稼”者有大和七年(833)、开成四年(839)和咸通七年(866)[95]三年。还有两次暴雨造成严重损失,开元二十九年(741)暴水,伊、洛及支川皆溢,损居人庐舍,秋稼无遗,坏东都天津桥及东西漕;河南北诸州,皆多漂溺;[96]建中元年(780),幽、镇、魏、博大雨,易水、滹沱横流,自山而下,转石折树,水高丈余,苗稼荡尽。[97]

(三)水溢型水灾

此类型水灾包括大风水溢、江河海水及其支系的水溢。大风水溢型水灾较江河海水泛溢所致水灾少得多,但常引发漂损人户、沉没船只等后果。例如:显庆元年(656)九月,括州暴风雨,海水溢,坏安固、永嘉二县,损4000余家;[98]上元三年(676)八月,青州大风,海溢,漂居人5000余家;开元十四年(726),润州大风,海涛没瓜步;天宝十载(751),广陵大风驾海潮,沈江口船数千艘。[99]大历十年(775)七月己未夜,杭州大风,海水翻潮,飘荡州郭5000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100余户,死者400余;苏、湖、越等州亦然。[100]这几次大风水溢,均发生于沿海地区,以江南沿海为多,漂损居人至少14000余家、沉没船只至少四千艘。

唐代江河海水及其支系泛溢所致水灾达85次,尤以黄河、洛水、海水及长江泛溢为多,占总数的近60%。黄河决溢数冠于诸水,达18次。[101]有学者指出:黄河下游历史河患决溢年表,综合反映了水沙变化。唐代黄土高原侵蚀甚弱,下游演变不甚严重,692—838年属于黄河河患频繁的阶段之一,同时也是下游来水来沙条件急剧变化的时段。[102]正是在唐代,黄河之称才逐渐流行,虽然它基本安流,仍不时泛溢成灾,黄河的泛溢地区主要为山东、河南、河北,具体地点及影响如图表2.3—2所示。唐代前期黄河水溢11次,后期9次。史念海指出:唐代黄河水患都限于较小的地区,并未形成很大影响;后期黄河的灾患显得较前减少,然而人为决河的事不止一次。[103]

图表2.3—2 黄河泛溢情况简表

续 表

续 表

洛水在唐代泛溢次数仅次于黄河,达16年次,几乎每次都漂溺数千居人庐舍、多数桥梁受损,有时还将地方陷没,其泛溢情况如图表2.3—3所示。从中可见,关于洛水泛溢的记载绝大部分在洛阳。原因之一是东都受关注较多,二是洛水横贯洛阳城中,容易引发水患。《新唐书》卷37《地理志一》载洛阳的位置:“后据中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洛水还有一次在鄜州泛溢,这是由于洛水与华池水、黑水会于鄜州三川县,即今陕西富县的三川驿。

图表2.3—3 唐代洛水泛溢情况简表

续 表

紧追黄河、洛水泛溢数量的是海水和江水,泛溢年次分别为11年和8年。据两《唐书》的《本纪》及《五行志》等,海水泛溢城郭均在夏秋季节,泛溢地点包括泉州、括州(两次)、青州、齐州、广陵、杭州(两次)、密州、容州、越州(两次),还有一次在浙江,但未提及具体地点。其中为害最重的四年计损坏居人庐舍两万余,溺死至少一万余人:显庆元年(656)九月,总章二年(669)六月,括州海水两次泛溢,均坏安固、永嘉二县,前者损四千余家。后者漂百姓宅6 843区,溺杀人9070;[104]上元三年(676)八月,青、齐等州海泛溢,又大雨,漂溺居人5000家;[105]大历十年(775)七月,杭州大风,海水翻潮,飘荡州郭5000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者400余人;苏、湖、越等州亦然。[106]有的海水泛溢甚至导致城郭毁坏,如:元和十一年(816)六月,密州大风雨,海溢,毁城郭;[107]八月戊申,容州奏飓风海水毁州城。[108]

唐代江溢绝大部分也在夏秋季节,春季仅大历七年(772)二月江州发生一次。[109]据两《唐书》的《本纪》及《五行志》,唐代江水泛溢地点包括荆南、淮南、扬州、朗州、蜀州、舒州、房州、均州、荆州、襄州、苏州、湖州、处州等。其中破坏较巨者有四次,都发生在唐后期:永贞元年(805)秋,武陵、龙阳二县江水溢,漂万余家。大和四年(830)夏,江水溢,没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县民田数百户。开成三年(838)夏,江、汉涨溢,坏房、均、荆、襄等州民居及田产殆尽;苏、湖、处等州水溢入城,处州平地八尺。光化三年(900)九月,浙江溢,坏民居甚众。[110]

唐代其他常泛溢的水系有:滹沱河、瀍水、淮水、谷水、汉水、沅水、灞水、澧水、涧水、汝水、易水、渭水、太湖、汾水、玄武江、汜水等。史载这些水系泛溢总数不多,多者五六次,一般两三次,少者一次。滹沱河在今河北省境内,主要泛溢地点为瀛州(今河间市)、恒州(今正定县,两次)、易州(今易县)和镇州(今正定县)。瀛州临滹沱河及滱水,贞观年间“岁湓溢,坏室庐,浸洳数百里”。[111]永徽五年(654)六月,恒州连续六天大雨,滹沱河水泛溢,漂损5 300家。[112]弘道元年(683)八月,恒州滹沱河及山水暴溢,害稼。建中元年(780)冬,幽、镇、魏、博四州大雨,致易水、滹沱横流,“水高丈余,苗稼荡尽”。开成元年(836)七月,镇州滹沱河溢,害稼。[113]

瀍水位于今河南境内,其泛溢动辄溺死千余人。开元六年(718)六月甲申,瀍水暴涨,坏人庐舍,溺杀千余人。九月乙未,遣工部尚书刘知柔持节往河南道存问。[114]此后,开元八年(720)六月庚寅、[115]开元十四年(726)秋七月癸丑夜、[116]开元十八年(730)六月、[117]天宝十三载(754)九月[118]又四次泛溢。其中,开元十四年和天宝十三载是影响较大的两次:前者“瀍水暴涨入漕,漂没诸州租船数百艘,溺者甚众”,[119]损租米约172 900石;[120]后者瀍水和洛水同溢,坏东都19坊。

谷水亦位于河南境内,即今河南洛河支流涧水及其上游渑池县南渑水。[121]史籍中提到其泛溢有三次,但破坏极大。贞观十一年(637)七月癸未,大雨,黄气际天,谷水溢入洛阳宫,深四尺,坏左掖门,毁官寺十九所,漂数百家。[122]开元八年(720)六月壬寅夜,暴雨,东都谷、洛溢、入西上阳宫,宫人死者十七八。[123]新安、渑池、河南、寿安、巩县等庐舍荡尽,共961户,溺死815人。许、卫等州掌闲番兵溺1 148人。[124]开元十五年(727)八月八日,渑池县夜有暴雨,涧水、谷水涨合,毁郭邑百余家及普门佛寺,[125]整个渑池县被毁。[126]

淮水在唐代总体危害不大,留下三次泛溢的记录:贞元八年(792)六月(溢于泗州)、贞元十三年(797)七月(溢于亳州)[127]及元和十三年(818)六月辛未。[128]其中以贞元八年淮水泛溢为重,山洪暴发,“平湍七丈,浮寿逾濠,……河泄瓴建,不舍昼夜,至于旬时”,[129]淹没了整个泗州城(今江苏盱眙县西北)。

史载唐代汉水决溢三次:长庆四年(824)夏,襄、均、复、郢四州汉水溢决,漂民庐舍;开成三年(838)夏,江、汉涨溢,坏房、均、荆、襄等州民居及田产殆尽。[130]会昌元年(841)七月,襄州、均州汉水暴溢,坏州郭。[131]这三次均发生于唐后期,很可能是随着经济重心在唐后期由北方到南方的逐渐转移,其影响加重之故。其余支系的水流泛溢情况见图表2.3—4。

图表2.3—4 唐代部分支系水系泛溢情况简表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