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几位日本朋友

我的几位日本朋友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的几位日本朋友在常驻日本的5年中,我结识了许多日本朋友,他们中有的是通过采访认识的,有的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虽然我已离开日本多年,但仍和一些朋友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的几位朋友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名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受到中国有关方面的重视。我是在日本通过一名日本记者认识高桥先生的。他是日本一家医院的院长,同时兼任了10多项社会公职。
我的几位日本朋友_亲睹一个真实的日本

我的几位日本朋友

在常驻日本的5年中,我结识了许多日本朋友,他们中有的是通过采访认识的,有的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虽然我已离开日本多年,但仍和一些朋友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的几位朋友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虽然是普通的日本国民,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对中国、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却是真诚的,通过与他们的交往使我深信,两千多年的中日友好的潮流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逆流,但在两国普通民众中蕴藏的友好的热流是无法阻挡的。

日本的《三国志》专家

10多年前,在一次酒会上我认识了在日本颇有名气的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家守屋洋先生,当时他已50多岁,两眼炯炯有神,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闲聊几句,我马上对他发生了兴趣。虽然他是一位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但他却把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与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用《三国志》中的战略来指导企业的经营,这是一个多有意义的采访题目,我马上提出了采访的要求,守屋先生欣然答应。几天以后,我从东京乘了2小时的电车来到了位于千叶县松户市的他的工作室。使我吃惊的是,这间不大的工作间,除了书还是书,而且大部分是中文版或日文版的中国古典书籍,《三国志》当然不必说了,什么《贞观政要》、《孙子兵法》、《十八史略》、《菜根谭》等书籍,这里一应俱全。守屋洋毕业于东京都立大学,获得中国文学硕士学位。他是一位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又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他所翻译和著述的有关中国的文学书籍在东京的书店里随处可见,每年我都收到从日本的出版社直接寄给我的他的著作,多的时候有五六本。他还经常应日本大企业的邀请,给企业的高层领导上课,传授如何运用中国古典思想的精髓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定经营战略。

当时,守屋先生对我的提问侃侃而谈。他说,日本是一个严密管理的社会,不少人感到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当人们接触到《三国志》中那些乱世英雄时,情不自禁地被他们强烈的个性所吸引,目前日本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与三国鼎立历史环境极为相似,从三国风云人物的成败中,可以学到许多在逆境中克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以及作为企业领导应具备的洞察力和决断力。他说,从三国中可以学到组织管理的经验,其一是严和宽的平衡,作为企业领导在这二者中间,偏向哪一边都不行。掌握好平衡才能管理好部下。二是公平无私,这是得到部下信赖的基础。三是以身作则,孔明正是这样实践的。守屋先生足足谈了两个多小时,我听后感到茅塞顿开,作为一名中国记者我感到惭愧,日本人把中国的老祖宗研究得如此之透,不得不令人佩服。

光阴荏苒,时间已过去10多年,日本经济从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崩溃后,一蹶不振,进入了经济不景气时期。但是,在日本企业领导层中的“三国热”仍不减当年,日本各大旅行社每年都要组织企业的中层以上干部到中国进行“三国之旅”的旅行,而守屋先生则被聘为随团讲师,在当年“三国”的重要战场遗址,进行现场讲解。因此,我们也有了经常在北京会面的机会。几年前,守屋先生还在笔者任理事的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就日本的“三国热”作了讲演。守屋先生对中日两国关系有着明确的看法,他认为日本如不对侵略历史进行反省,就会延误下一代。守屋先生的夫人瑞子同样对中国有着很深的感情,每次丈夫访华时,她都争取同行。她在日本与好几个中国留学生交了朋友,从他们那里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料理。

现在,守屋洋先生的著作有的已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他也作为一名研究中国古代战略的学者,多次参加中日之间举办的研讨会。作为一名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受到中国有关方面的重视。

“中国迷”的高桥先生

1992年初夏的一天,北京饭店顶层宴会厅正在举行一对新人的婚礼,新郎是来自日本高知县的日本人,新娘是一位北京姑娘。当主持人宣布请高桥先生讲话时,只见一位年逾7旬的老人突然面对大家下跪,并大声对大家说,50多年前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作为一个日本人,我要借这个机会,向中国人民道歉,说完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这位老人就是现在在中国好几个团体担任名誉职务的高桥正六先生。我是在日本通过一名日本记者认识高桥先生的。据他讲,我是他认识的第一个大陆的中国人,因为以前他只去过台湾。他是日本一家医院的院长,同时兼任了10多项社会公职。1990年,他在当地发起成立了中国问题研究会,并任会长。

1986年的时候,记得当时大陆和台湾关于在日本的“光华寮”的产权发生了纠纷,上交日本法院判决。高桥与那位记者写了一本题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书,书中认为“光华寮”理所当然地应该判给作为政权继承者的中国大陆。为此,台湾有关当局十分恼怒,威胁不准此书出版,但最后此书还是出版了。据说台湾方面的人见到此书就全部收购,以减少在社会上的影响。

高桥第一次访华是在1989年的5月,当时北京正处于政治风波的最高潮,作为一个日本人对此事的反应,令我感到意外。他对我说,在任何一个法治国家都是无法容忍这种无政府状态长期存在下去的。尽管政治风波以后,日本许多人对去中国旅行踌躇不前,但高桥先生却义无反顾,接二连三地访华。

1990年,高桥先生的一位在日本医科大学任医生的女儿被告知已患晚期胃癌,为了让女儿看看父亲所热恋的中国,高桥夫妇偕女儿文惠游览了北京的长城、桂林的漓江、上海的南京路。文惠对这次旅行十分满意,她在来信中对我说,好久没有与父母一起旅行了,这次旅行好像使她又回到了孩提时代与父母欢聚的日子。一年之后,文惠离开了人世,她留下了大量的医学书籍,高桥先生为了让自己的女儿的医书继续为社会发挥作用,决定在中国设立“文惠文库”,经过联系,北京首都医学院接受了高桥先生的这一好意。为了丰富“文惠文库”,高桥先生在日本又采购了一批新书。1994年5月,位于首都医学院图书馆内的“文惠文库”筹备完毕,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高桥夫妇及文惠的姐妹和子女都专程来京出席,高桥先生被首都医学院授予名誉教授。高桥先生说,每当我看到我女儿使用过的书,在中国发挥作用,就像看到了女儿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高桥先生自从第一次访华后,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年要到中国来四五次,10年来,他已访华51次。记得有一年春节前,高桥突然从高知打电话给我,说他要到中国来过年,让我安排饭店和日程。除夕那天,我陪同他访问了中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与他们一起共进年夜饭。当时北京尚未禁放鞭炮,除夕夜的鞭炮声,使高桥先生激动得彻夜未眠。高桥先生对北京的胡同情有独钟,好几次他来北京时,专门租了一辆三轮车,在北京的胡同里一边转悠一边照相,后来还挑选了一部分优秀摄影作品,在日本举行了一次北京胡同摄影展。

近年来,高桥先生与中国的交流从一般的友好交流转向实际的经济交流,他在日本组建一家公司,出资者大部分是中国研究会的成员,从事的第一项贸易就是从青岛进口葡萄酒,第一批货将于今年3月运抵日本。另外,由高桥先生牵线,高知港和青岛港就建立友好港口关系达成了协议。

森和风和她的丈夫

森和风女士是日本宫崎市的一位著名女书法家,同她相识已20余年。在这20多年中,森和风来往中国和日本之间,通过书法为中日两国架起了一座友好的桥梁。

森和风毕业于香蓝女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但对书道之国——中国的向往,使她放弃了原来的专业,与书法终身为伴。她师从日本著名的书法家金子鸥亭。由于她具有美学的天赋和勤奋,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29岁时就开始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她的作品曾7次在日本最高一级的书画展“日展”展出。她现在担任“每日书道会”的审查委员、“创玄书道会”的审查委员、宫崎县日中友好协会常务理事、宫崎县日中文化交流实行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她还创办了“森和风书道会”,在这里培养年轻的书法家。

记得1976年9月9日,当时我正陪同森和风参加的宫崎县日中友好代表团在吉林访问,此时传来了毛主席与世长辞的噩耗,我们中方陪同人员个个都悲痛欲绝,同时也中止了一切参观活动。刚开始因为没有告诉日本人,森女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还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当知道事情真相后,马上向我们表达了哀悼之意。按照当时的通知,我们马上返回北京,在人民大会堂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此次是森和风第一次访华,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她以后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的开端。

1984年3月,森和风在上海举办了“森和风书法艺术作品展”,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重视,评价很高。1987年3月,她又在广东肇庆市举办了她的个人书法作品展,并与当地的书法界举行了交流;同年10月又在宫崎举行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佛山画院“小草画屋”的八人画展。

森和风的丈夫森浩司原为小学校长,现已退休在家,由于受到其妻耳濡目染的影响,森浩司对汉语、对中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0年前开始坚持自学汉语,并已达到了能够进行一般会话的程度。在日本国际协力团招募到中国的志愿人员时,他积极报名,1993年他的愿望得以实现,他被派往中国哈尔滨水利工程学院担任日语教师。当年8月,森和风陪伴其丈夫来到北京,在友谊宾馆我们得以重见。在出发的当天,我送他们上了火车。可是没过几天,就接到了森和风发自哈尔滨的来信,她因小腿骨折住进了医院。原来,森和风夫妇到达哈尔滨水利学院后,森和风高兴地骑起自行车来,由于中国的自行车车体比较高,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小腿粉碎性骨折。此后她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度过了难忘的两个月,她在医院得到了中国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也在住院生活中亲身体验了中国的民情,她把在医院的生活通过她丈夫的笔写成了一篇篇报道文章,发表在她的家乡的报纸《宫崎日日新闻》上。其中,有一篇写道,森和风平时总是把长长的头发盘在头上,骨折后她无法自己洗发,医院专门请了一位美容师为她洗发。这一组报道共连载了六次,题目为“森和风的哈尔滨通讯”。

一年以后,森和风为了感谢在这一难忘的时期给予她帮助和关心的中国人民,她率领了由20名文化界人士组成的文化交流访华团访问了哈尔滨,在当地举办了“日中书法交流会”、“日中交谊舞表演会”和“日本民俗舞蹈表演”,以表达她的感激之情。

通过与以上几位日本朋友的交往,使我深深感到,不管中日两国之间发生多么大的风波,一衣带水的两国人民之间延续了几千年的、由东方文化所培育的友谊是难以割断的。为了使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在加强两国政府关系的同时,更应该加强民间的交流。

(1998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