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集体心理的解析

集体心理的解析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进一步讨论这两大结构特点的意义,需要针对不同的亚群体,讨论其头脑中“独生子女神话”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了解其背后所隐藏的集体心理。一时间,独生子女遭遇“就业歧视”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像小郭这样的情况,有专家认为就是“独生子女就业综合征”的表现。
集体心理的解析_独生子女神话

四、集体心理的解析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

因为按照态度一致性模型来说,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测量的是同一种心理结构,内隐态度所测量的是真实态度,而外显态度则是内隐态度受到动机等其他因素干扰之后的歪曲表达。二者之间出现分离或无关,可能是由于个体强烈控制自己不表现出偏见的动机造成的。

前面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神话”表现出两大结构性特点:第一,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群际分化现象;第二,独生子女偏见在不同代际之间表现出内隐外显结构分离的现象。要进一步讨论这两大结构特点的意义,需要针对不同的亚群体,讨论其头脑中“独生子女神话”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了解其背后所隐藏的集体心理。

表7-5 内外群体有关独生子女态度的描述性统计

img56

从表7-5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群体的内隐外显刻板印象存在分化:(1)内隐态度中,独生子女群体偏见最为明显,成人外群体和同辈外群体内隐偏见更少。(2)外显态度中,成人外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刻板印象和负面评价,同辈外群体和独生子女群体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见;(3)同辈外群体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表现出一致的无偏见态度;独生子女内隐态度中存在偏见,外显态度中却没有表现出偏见;成人外显态度中偏见明显,内隐态度和外显评价中的偏见程度却更低。

img57

图7-8 不同群体的内隐外显偏见

具体见图7-8。同辈外群体无论内隐外显态度都处于中位线(图中虚线)以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见,而独生子女和成人外群体的内隐、外显态度分别处于不同水平,独生子女内隐偏见位于虚线以上,处于较高水平,外显态度却位于虚线以下,没有表现出偏见。成人外群体的外显刻板印象位于虚线以上,处于高位,内隐态度却位于虚线以下,表现出较低的偏见水平,而且对独生子女的评价偏见程度处于较低水平。

就数据本身来看,根据内隐和潜意识的相关理论,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1)成人群体毫不掩饰甚至夸大自己对独生子女的真实偏见,但他们在报告对于独生子女的态度时,还是努力表现出喜爱、接受的态度,成人群体中存在情感—认知的矛盾现象。(2)独生子女的内隐偏见强于成人,但在外部态度中,出于自我整饰的动机,他们努力掩盖了自己内在的这种偏见,表现出一种无偏见的态度。

先来看第一点,成人对独生子女有外显的刻板印象,说明他们认为独生子女确实存在本书第三章中提到的性格方面的诸多缺陷,但在口头报告的情感评价中,他们都表示很喜欢独生子女,并没有表现出对其的偏见态度。事实如何呢?还是回到第三章,我提到过一个模糊情境任务,当新雨以独生子女形象出现时,接受其行为的家长减少了14.9%,五点量表评分均值降低了0.40分;反之,以非独生子女形象出现时,可接受性评价提高相应的比例和分值。这说明家长遇到实际问题做出具体选择时,并不是像他们自己口头报告的那样,对独生子女负面评价很少,相反,一旦意识到主人公的独生子女身份,他们对其正确行为的预期就会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做这个模糊情境任务之前,我事先给家长们显示过一则媒体上关于独生子女的报道,之后完成一段干扰任务,再开始模糊情境的正式测试:

某市近期的一场毕业生招聘会上,独生子女却受到了不少招聘单位的冷遇。一些招聘单位甚至直接表示:拒绝独生子女。一时间,独生子女遭遇“就业歧视”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找不到工作,老爸得养活我。”独生女小郭轻描淡写地说。从学校毕业才一年时间,小郭已先后两次跳槽,如今在家里待业。

小郭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她爸爸朋友的公司内做行政管理。可她认为那份工作工资不是太高,工作却太累,所以不到半年,她就撂挑子走人了。

小郭的第二份工作是她自己应聘的,可这次她又感觉干事都得看人脸色,不久便不辞而别,连最后一个月的工资都懒得去领。再后来,爸爸的朋友又给介绍了第三份工作。可她听朋友说,那份工作不怎么样,所以连报到都没有去,至今在家待业,靠父母生活。

像小郭这样的情况,有专家认为就是“独生子女就业综合征”的表现。

——胡秀兰、韩俊杰:《城市独生子女遭遇就业歧视》,

《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11日

在同一所学校的另一组模糊情境任务中,笔者作了一个调整,将给家长事先阅读的这则报道撤销,干扰任务保持。模糊情境实验结果和第三章中实验组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数据显示,主人公是否独生子女对家长的评价没有产生影响,说明家长头脑中潜藏的关于独生子女的偏见并没有被激活,和他们自我报告的情况一样,虽然有刻板印象,但对独生子女的评价并没有改变。但阅读新闻报道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家长对独生子女行为可接受性的分值差下降了整整0.46分。

这类似于美国学者在研究中提出的“奥巴马效应”。奥巴马手按《圣经》,宣誓成为第44届美国总统的那一刻,除了改写了历史,还可以改变人们对黑人的偏见与刻板印象。为了验证这一点,2009年,就在他当选后没多久,普朗特等人(P1ant,Devine and Cox et a1.)做了个实验,让实验组的大学生先在头脑中想一想奥巴马的形象,再来做黑人—白人的IAT内隐联想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头脑中预先想过奥巴马形象的实验组大学生,在测试中的内隐偏见得分明显低于那些没被提示关于奥巴马信息的学生。

img58

图7-9 新闻报道对独生子女行为可接受性判断的影响

如果说奥巴马在改变人们的种族偏见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的话,公众中广泛存在的刻板印象信息就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新闻报道不仅会让人们习得关于特定群体的偏见知识,还能激活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刻板印象知识,诱发人们做出偏见评价和行为。这种偏见传播的渠道是一种由外向内的过程,并不是自童年时期就习得的。这也是成人会夸大自己内隐态度中的偏见的原因。因为表达这种偏见,不仅不会受到媒体、他人的批评,相反能引起大家的价值共鸣,获得一种集体认同感。

大家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共鸣呢?

表7-6 104位被试的生育价值调查  单位:%

img59

从上表可见,对于计划生育政策,大家总体赞成的占到八成以上,明确表示反对的只有14.4%;但另一方面,支持生育由个人或家庭决定的比例也超过六成。和第一章提到的民国初年知识分子调查相比,支持对生育加以控制的比例都大大提高,但调查也显示,人们既希望国家政策对生育加以调控,也希望个人或家庭拥有生育的决定权。内隐态度与生育价值的相关分析显示,偏见的内隐外显结构中,外显偏见与生育价值并未表现出相关性,而内隐偏见与对国家调控的态度呈负相关,越支持国家调控的个体,对独生子女的内隐偏见越少,反之则越高。这进一步说明了内隐态度和社会制度因素存在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是以一种压抑的形式隐藏在潜意识之中,通过偏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生育价值的问题应该说光靠上述两个问题还不够充分。就个人决策而言,就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生育时间、胎数、性别以及方式等,国家政策调控也一样,包括婚龄、胎数、性别以及调节方式(技术、福利、补贴、家庭扶助)等各方面的调节,因此上述的调查还可以继续深入,对不同世代、城乡身份的群体进行深入比较,才能就生育价值与“独生子女神话”之间的关系做更深入的辨析。这方面可以进一步开展的工作还很多。

独生子女本人和成人外群体不一样。相比而言,他们的态度是一种内化的态度,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说,是童年时期就形成的自我认知,所以他们的内隐偏见对其发展来说存在潜在的不利,容易形成低自尊或者起到自我暗示作用。

图7-10基于949名中小学生独生子女刻板印象调研的数据,纵轴代表刻板印象强度,5分为最强,1分为最低。我们可以看出独生子女的自我刻板印象是随着年龄的发展不断加强的,到高中阶段时,消极刻板印象已经超过中值3,并接近积极刻板印象的强度。

“独生子女神话”无论从结构和发展来源,都充满了内在的矛盾性。在潜意识层面和意识层面不一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充分反映出了文化在集体心理中引发的种种冲突。

img60

图7-10 独生子女自我刻板印象的发展趋势

福柯在谈到“性”为何可以成为分析当代社会问题研究的核心时,曾提出两个理由。“性”一方面反映了精神对肉体的规训,另一方面也折射了人口政策等社会宏观层面的约束。仔细回味福柯的这一论点,用明白朴实的话来说,他无非在于用“性”这条线索把社会和个体两个原本隔离的层面打通并串联起来,在博弈中反思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采纳这个视角来看待“独生子女”研究,会发现这一主题也具备将社会和个体串联起来分析的可能性。对“独生子女神话”的分析,完全可以深入到国家—个人之间关系的角度去继续讨论。简单地说,国家,作为宏观层面集体意志的化身,为谋求整个民族最有效率的发展,需要以政策的方式对个人意愿进行规训和约束。而个体意愿在现代化的今天,也需要以一定的方式释放和实现,如果行动上无法做到,在大众心理层面就可能以“曲径通幽”的方式实现自身的表达,“神话”因此成为一种选择。当然,这是后话,如何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段去进一步介入,还需要认真思考。

【注释】

(1)W.G.Sumner,Folkways,Boston,19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