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鸟巢一代”与神话的变迁

“鸟巢一代”与神话的变迁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鸟巢一代”与神话的变迁2008年11月,对独生子女群体提出过最严厉批评的孙云晓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提出北京奥运举办以后,“鸟巢一代”已经取代“中国小皇帝”成为“80后”的代名词,他公开赞扬“80后”独生子女是“开放的一代、时尚的一代、国际化的一代、有个性的一代和追求新道德的一代”,屡次放低姿态表示老一代要向年青一代学习。
“鸟巢一代”与神话的变迁_独生子女神话

四、“鸟巢一代”与神话的变迁

2008年11月,对独生子女群体提出过最严厉批评的孙云晓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提出北京奥运举办以后,“鸟巢一代”已经取代“中国小皇帝”成为“80后”的代名词,他公开赞扬“80后”独生子女是“开放的一代、时尚的一代、国际化的一代、有个性的一代和追求新道德的一代”,屡次放低姿态表示老一代要向年青一代学习(17)

img13

图2-4 2008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刊登孙云晓的署名文章《鸟巢一代塑造中国新公民形象》;2010年7月美国《时代周刊》刊登封面文章《独生子女神话》

2010年风笑天在媒体研究论文中指出,虽然近十年媒体对独生子女的评价一直以负面为主,但是2008年以来大众媒介对“80后”一代人的评价有了较大的转变,特别是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对这一代人的正面评价显得特别突出。比如“有责任的一代”、“觉醒的一代”、“成熟的一代”、“敢于承担的一代”,等等。

2010年7月,美国《时代周刊》刊登题为“独生子女神话”的封面文章(18),提出独生子女的成长证明“独生子女神话”已经被打破。首先,他们并非自私孤独的一代。其次,小规模家庭更有利于抵御经济不景气。第三,家庭教育困境也被克服,独生子女可以找到有利的成长环境。另外,夫妻除了生育孩子还有更多的婚姻意义可以探寻。

2012年3月《三联周刊》发表《独生子女迷思》一文,用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纽曼的最新研究成果驳斥霍尔的独生子女神话,认为独生子女无论对女性发展还是社会抚育成本来说,都是一种利国利民的优先选择,而且独生子女家庭的幸福感普遍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并非取决于是不是独生子女,而是父母到底在孩子身上投入多少时间。她用心理学的“来源性失忆”(Source Amnesia)概念来解释“独生子女神话”的原因: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人们习惯于“儿女绕膝”、“天伦之乐”的叙述,在处理信息时常常在不知道原由的情况下,就不自觉地产生了偏见,从而陷入了感情的围城。

显然,神话并非一成不变的。整个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独生子女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看来,当年国内几波大讨论中所提到的很多独生子女问题,并没有成为现实:比如体质方面,和上几代人或者同世代非独生子女相比,“80后”独生子女无论如何称不上发育不良;教育方面,全社会和家庭大量的智力投资,推动“80后”独生子女教育程度整体提高;品德方面,历经北京奥运、汶川地震、上海世博会等重大社会事件,“80后”一代独生子女表现出了令上一代人意外的承受能力和忘我精神……

对于独生子女神话,“80后”独生子女也感到非常委屈,著名天涯社区BBS上有一篇长达30页的帖子,话题由《夏令营中的较量》说起,很多“80后”独生子女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我因为这篇倒霉文章被逼写过多少读后感啊!!!!被我爹孜孜不倦地教育了起码两年啊!!!!被老师在军训的时候要求我们负重拉练多少次啊!!!!被媒体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说了整整十年啊!!!!当时各种羞愧啊有木有!!!!!各种抬不起头啊有木有!!!!!问题是如果属实也行啊!!!!!现在回头看看那就是扯淡+坑爹啊!!!!!

其实我最恨的倒不是老师家长为这篇文章说过我们什么。而是这篇文章造成了一种社会舆论。我们“80后”独生子女就是娇气,任性,不懂事,不能吃苦,蜜罐里泡大的,垮掉的一代,小皇帝,小公主……就因为这种社会舆论,我们当年承受了那么多压力。无论做什么事,无论做得多好,都要被大人们指摘。

替孙老师说两句啊,楼下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不要太激愤了,孙老师也是为你们好,当初独生子女娇惯成性的问题确实很严重,孙老师不是恨铁不成钢,爱之深恨之切么……总的来说还是有点积极的后果的,你看激励了这多的人奋发图强。

——某些“80后”网友(19)

对独生子女的看法在十年前和十年后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面对“80后”独生子女的诘难,孙云晓并没有感到尴尬。和上面最后一位网友说的一样,他认为正因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等文章引起了教育界对独生子女问题的重视,从学校、家庭、社会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才帮助这一代人健康成长,没有成为“问题青少年”或者“垮掉的一代”。引文中最后一位独生子女显然也是赞同孙云晓老师这一观点的。

换句话说,即“独生子女神话”之所以会发生变迁和整个社会的引导、教育有关。对此持类似看法的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林崇德1980年调查过120名独生子女(中学生、小学生、幼儿园儿童各40名,城乡、性别的比例大致相同),研究内容包括八个方面,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独生子女各个方面均朝好的方向发展,优点增多巩固,缺点有所克服、改进,他认为这是环境影响即教育的结果。风笑天同样支持这一观点,他根据自己对从小学到大学到成年不同发展阶段的独生子女研究,明确地提出独生子女的“消磨—趋同”理论,认为是社会化过程使得独生子女的特异性在发展中逐渐趋于消失。换句话说,独生子女在早期确实不如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模式的差异造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个性人格以及能力方面存在差异,但后期社会化过程中,在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等共同文化环境的作用下,独生子女的这些差异逐渐被“消磨”,最终和非独生子女没有差异。

然而,媒体和学术界虽然出现了肯定独生子女,赞扬“80后”一代的论调,并不意味着对独生子女的负面看法完全消失。比如前面提到的2010年《时代周刊》这篇文章里就讲到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带自己的独生女去超市买牛奶,收银员在逗完孩子后,常常会问她,什么时候会要第二个孩子?母亲觉得很有压力,为什么大家都会认为她理所应当再要一个孩子?2010年由美国著名调查机构PEW(20)完成的一份母亲调查中,46%的成人认为两个孩子是理想的家庭子女数,只有3%的人说一个孩子是理想的。这一结果与布莱克20世纪70年代在民意调查中观察到的比例接近,她当时发现只有1%—2%的人认为独生子女是理想的。

国内也一样,媒体虽然出现肯定独生子女的论调,但大多数文章中往往持一种喜忧参半的态度。除了奥运会、汶川地震、世博会等特殊时期,对独生子女的表现表示完全肯定外,其他阶段仍旧存在很大比例的负面报道。

因此,今天社会中的“独生子女神话”远远谈不上消失。只是从霍尔时代的完全否认,转变成了一种矛盾情感,或者说感情围城。当代社会一方面肯定独生子女,另一方面又不忘记用揭伤疤的方式,反复提醒独生子女存在弱点,而且这些弱点大部分通过性格缺陷的特点表现出来。想起第一章提到的“土狼”和“乌鸦”了吧,在文化功能主义者看来,这些带有原型特点的矛盾形象,往往是某种集体心理深处的二元对立需要调和的表现。那么“独生子女神话”的这种矛盾性的变迁到底蕴含着什么功能呢?

《时代周刊》在谈到“独生子女神话”时用了“揭穿”(debunking)一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神话客观上还是存在的,人们只不过刚刚开始掀开表面那些似是而非的现实而已,但对其内在的原因和机制,甚至“独生子女神话”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并不清楚。既然公共话语体系,仍旧习惯于将独生子女作为一种问题现象在反复讨论,那么为何不对其背后起到操纵作用的“独生子女神话”,进行一场全方位、客观冷静,同时也是科学的解剖呢?

【注释】

(1)Bakken B.,PreJudice and danger:the only-child in China,Childhood,1993,1.

(2)Smo1owe,J.&Lin,W.,A rash of“Little Emperors”.Newsweek,18,1985.涵逸引用年份应是有误。

(3)苏颂兴:《独生子女:从新国情向新学科的发展》,《当代青年研究》,1994年第2期。

(4)数据来源《:中国计划生育年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4)》,但1994年后统计口径变化,14岁以上儿童不再计入领证人数,因此,1994年独生子女总数实际超过4 324万。

(5)最早发表于《少年儿童研究》1993年第2期,后被《读者》1993年第11期转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6)孙云晓自己回忆,“江泽民总书记至少三次讲到《夏令营中的较量》,并要求‘青少年的教育一定要抓紧抓好’”。

(7)何平平:《杜撰的较量——所谓日本孩子打败中国孩子的神话》,《北京青年报》,1994年3月5日。

(8)风笑天:《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9)傅安球、林崇德《:怎样教育独生子女》,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年版。

(10)山下俊郎《:独生子女的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11)Fenton N.,The only child,The Pedagogica1 Seminary and Journa1 of Genetic Psycho1ogy,1928.

(12)林崇德:《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百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俞金尧:《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社会文化基础》,《历史研究》,1996年第6期。

(14)[英]W.C.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5)Judith B1ake,The only child in Americ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review,1,1981.

(16)Shrinking Families:The empty nursery,The Economist,23 December 2000.

(17)孙云晓:《我对中国80后的评价》,《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6日。

(18)Lauren Sand1er,The Only Child:Debunking the Myths,Time,2010,Ju1y 19.

(19)《〈夏令营中的较量〉十八年后被指不实》,南宁新闻网2011年3月21日,http://www. nnnews.net/News/11/03/21/NNNEWSQ215898T20110321NHHJP15XQ.htm1。

(20)PEW是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一家著名智库,由PEW慈善基金资助,主要从事有关美国和全球发展趋势方面的预测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