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罪错前科与社会表现变化及其风险

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罪错前科与社会表现变化及其风险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获得的调查数据来看,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罪错前科率10年间几乎增长了1倍,即从2002年的3.5%增长到2013年的6.5%。沪籍社区青少年罪错前科率的增长趋势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以及女性罪错前科率的快速上升,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罪错前科与社会表现变化及其风险_青少年群体结构理论:社区青少年群体构性风险研究结构及其结

五、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罪错前科与社会表现变化及其风险

相对10年前,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中有罪错前科的比重增大,其中,女性违法犯罪问题值得关注。但总体遇事处置较为冷静。

社区青少年群体是同年龄段人群中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他们学业欠佳,职业受挫,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阶段和两项事业都不如意,在受到情景刺激时,极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社区青少年在学业和职业上受挫,也可能是违法犯罪的一个后果。因为,违法犯罪所导致的法律惩处,往往会使学业和职业双双成为泡影。

我们对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违法犯罪问题作了跨度长达10年的调查,这项调查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在调查过程中,不是询问沪籍社区青少年本人,而是通过询问居委会干部、社区民警、翻阅社区工作档案来获取资料,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从获得的调查数据来看,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罪错前科率10年间几乎增长了1倍,即从2002年的3.5%增长到2013年的6.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中,女性有罪错前科的数量竟是2002年的2倍多。沪籍社区青少年罪错前科率的增长趋势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以及女性罪错前科率的快速上升,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当然,这个百分比可能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因为它是对1 075份抽样表进行统计产生的结果(见表7‐7)。

表7‐7 2002年与2013年沪籍社区青少年犯罪前科统计对比

img79

据对42 219个社区青少年普查结果表明,社区青少年群体的不良行为率为2.8%,远远低于6.5%的罪错前科率,而不良行为中部分行为的程度要比罪错前科的程度低(见表7‐8)。

表7‐8 2013年社区青少年不良行为普查统计

img80

其中,“出入不适宜场所”、“不良少年集群”、“未婚同居怀孕”、“在外游荡”、“不尊重父母”、“夜不归宿”、“不尊重他人”、“不愿工作”等都不构成违法犯罪,不能计入罪错前科之中。这份统计表是客观记载的结果,另据社工、居委会干部对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主观评价,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差评率又有所降低,差评率只占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总数的1.1%。如果将“说不清”也计入差评率,则能够达到2.8%,基本上与不良行为统计表中的2.8%的总量百分比相符。(见表7‐9)。

表7‐9 2013年社区青少年社会表现

img81

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不良行为率和罪错前科率可以从他们在遇到一些对于他们而言的重大事件时的处理策略看出端倪。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两种场景:一种是“遇到非常开心的事情”;一种是“遇到非常不开心的事情”。沪籍社区青少年在遇到开心和不开心的事情的时候,在处理策略上比较一致,无论是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找人聊天”都放在第一位,超过60%,“不做任何事情”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处理策略,遇到开心事情时占10.0%,遇到不开心事情时占7.9%。遇到不开心事情时,“看个搞笑的电影”是第二重要的策略,占17.5%,“吃喜欢吃的东西”排在第4位,占6.0%。而最有可能导致犯罪的“找人撒气”只占0.2%,“攻击自己和攻击他人”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沪籍社区青少年作为策略选项的比重都很低(见表7‐10)。

表7‐10 2013年沪籍社区青少年遇到重大事件时的处理策略调查

img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