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我隔离风险

自我隔离风险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我们对“啃老族”的研究,大部分社区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闭心理,几乎断绝所有的社会关系,不与任何人来往,对人对己都漠不关心。也有一些研究认识到了在失业青年中日益增加的孤独和社会联系的损失。
自我隔离风险_青少年群体结构理论:社区青少年群体构性风险研究结构及其结

四、自我隔离风险

社区青少年群体过早失学,而且又在职场上失败之后,会遭受很强的挫败感和被社会歧视感,从而出现自我逃避和自我隔离的倾向,主动或被动地远离人群和社会,宅居于家中,或沉溺于网络游戏,寻找远离社会的暂时安宁。据我们对“啃老族”的研究,大部分社区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闭心理,几乎断绝所有的社会关系,不与任何人来往,对人对己都漠不关心。北欧国家没有给出证据证明在失业青年人群中社会网络崩溃或社会孤立出现,当被提问到是否来自朋友和父母的高水平的支持,以及频繁的接触时,只有少数人(14%)强烈地同意他们感到社会隔离,因为他们没有工作。[17]这项研究将父母与子女的联系当作社会网络仍然存续的证据,但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亚洲文化中不属于社会关系网络,而是家庭网络。也有一些研究认识到了在失业青年中日益增加的孤独和社会联系的损失。[18]研究表明,与社会脱结,自我隔离,思维越来越狭窄,人际关系网络会越来越小,终至自我孤立,断绝所有社会关系网络。

一个名叫“就要骂你”的网友在谈到自己的宅居经历时说,“家住高楼,两年未曾下楼一次”。另外一位叫“稳健型投资者”的网友则“每天两点一线:卧室、卫生间,连客厅都很少时间待的”。可见,宅居者将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一个不可能再小的空间内。一般来讲,活动空间的大小与思维窄宽程度以及人际关系网络的大小呈正比,即活动空间越大,思维越活跃、越宽广,人际关系网络越大,反之则越小。宅居者由于长期将自己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对社会上新鲜事的了解也越来越少,即使与故人相见,共同语言也会越来越少,除了故人故事,基本很少有其他话题能谈。而宅居者接触社会的时间越来越少,对新鲜事物和各种活动鲜少参与,因而既无兴致也无耐心。有一个宅居者说,“现在回头想想,还是老爸老妈太宠了,搞得我以前芝麻大的事都看的比天大,遇到点小事就想不开,想自杀,想必LZ父母和我爸妈也是一样的。现在工作一年了,感觉真是不一样啊,看开了很多。以我的经验来说,人是不能闲着的,一闲就容易东想西想,特别是不工作,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心里特别容易出问题”。[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