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保障水平概述

社会保障水平概述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指标。如果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无限制地上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将会导致社会保障支出的过度膨胀,最后挤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成果,甚至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缓慢或经济的崩溃。
社会保障水平概述_社会保障概论

第一节 社会保障水平概述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社会保障水平指标是指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而选取的变量。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其中,社会保障支出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际支出的社会保障费用总和。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期,它包含不同的具体项目。社会保障水平,从其属性上分析,它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相对性,而且质与量相统一的范畴。它是一种宏观性、整体性指标,实质是反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社会保障具有的份额和现实的保障水平;同时,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相对性范畴,社会保障水平是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言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范畴。从量上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高低之分;从质上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适度与不适度之分;从质与量的统一上分,社会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经济水平的社会保障水平,即使很高也是不可取的。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来反映,技术上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横向比较指标和纵向比较指标来监测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

(一)社会保障水平横向比较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横向比较指标主要是指可以在国家、地区之间进行比较的指标,包括:

1.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

用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可以进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大致地对比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达到的水平,以及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增长率)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是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率是每一年度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相对于上一年度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增长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发展速度的环比指标。一般来说,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率应该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太多。如果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无限制地上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将会导致社会保障支出的过度膨胀,最后挤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成果,甚至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缓慢或经济的崩溃。运用这一指标,可以及时遏制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过快增长。

3.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是否适度,可以非常敏感地反映到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如果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过高,将会导致巨额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过度的财政赤字也会加重企业当前或未来的负担,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到被保障群体的生活质量。根据20世纪90年代初的统计,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般为10%左右,中等发达国家一般为25%左右,发达国家一般为40%。目前,我国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只有9%左右,相比之下,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还是比较低的,这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

4.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重

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重,可以作为国家之间进行横向比较的指标。一般来说,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重越高,社会保障的给付水平就越高;相反,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重越低,社会保障的给付水平就越低。

(二)社会保障水平纵向比较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纵向比较指标主要是指社会保障水平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纵向比较的指标,从这些指标可以大致看出社会保障水平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进而可以大致描绘出社会保障水平变化的过程。

1.人均社会保障水平

人均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同人均国民收入密切相关的指标。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越高,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就越高,社会保障水平就越高,社会保障的项目就越多,覆盖面也就越宽;相反,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越低,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就越低,社会保障水平就越低,社会保障的项目就越少。保障的范围只能包括一些最基本的保障项目,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就窄。

2.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总额的比重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应该以不超过退休职工占在职职工的比重为限度,超过这个比重,在职职工承担的负担就会过重。从这一指标可以推导出,养老保险支付总额占工资总额的比重、失业保险支付总额占工资总额的比重、医疗保险支出总额占工资总额的比重、生育保险支出总额占工资总额的比重、工伤保险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可以明显地看出社会保障的结构水平,即社会保障支出中哪一保险项目所占的比重比较高。但是,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退休职工占在职职工的比例却是在不断扩大的,这就导致了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占工资总额的比重不断扩大。

3.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是社会保障制度明文规定的社会低收入阶层应该获得的最低工资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是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低收入劳动群体的保障。从理论上讲,最低工资标准应该高于失业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应该高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只有三个层次之间的保障分明、相互衔接,才能形成合理、配套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络。

4.居民生活最低保障标准

居民生活最低保障标准是支撑社会贫困阶层基本生活的最低标准,是从个人最低生存需求出发而设定的保障标准,这一标准反映了社会保障“安全网”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公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救助给予社会贫困阶层的保障水平。

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保障水平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指标来完整描述的,不应把社会保障水平简单等同于社会保障水平主指标。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与规模不同,社会保障体系千差万别。因此,在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时,还应考虑社会保障覆盖面与社会保障自身的制度结构等多项指标,这样才能对该国或地区的社会保障的实际水平作出客观、全面的判断与评价。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及制约因素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社会保障水平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动态性

社会保障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动、制度成熟而变动。

2.刚性

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刚性增长的特性,极缺乏弹性或者只具有单向度的弹性。表现为社会保障规模只能扩大不能缩小,项目只能上不能下,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世界各国的保障实践几乎都证明缩减社会保障支出、降低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3.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

过高或过低的水平,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和社会制度的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确定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衡量评价和调整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一国或地区所能提供的经济资源总量,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最终来源,其规模最终制约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从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及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表现出来。经济对于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作用,在时间序列分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社会保障的实践表明,经济与社会保障的经济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经济因素决定社会保障制度与水平;而社会保障水平一旦产生就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其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2.政治与社会结构

政治因素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及社会保障水平会产生影响。西方国家多党执政的竞争制度使各党派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而承诺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保障水平的攀升效应,同时社会结构也对社会保障产生影响,如,我国的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造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割和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较大差异。

3.历史、人文等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受到本国独特的历史、人文因素的影响。例如,福利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北欧的瑞典建立起来是因为瑞典长期选择一种独特的混合主义的经济、政治模式,宣扬政府对于社会生活的干预与政府责任,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导致人民普遍要求一种稳定、安全的保障制度与“心理环境”,而且,富裕小国的特殊国情,也使之成为可能。

三、社会保障水平确立的原则

(一)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作为社会保障工作者,需切实认识到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体现“适度”的理念,而适度不是高标准、高福利,也不是低标准、低福利,而是一种动态的、刚性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应该根据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社会资源的供给能力、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用人单位和个人的承受能力等进行选择和确定。只有在系统掌握了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最终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

(二)低起点,稳步发展,重点突出

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刚性特征,所以为了做到适度,社会保障水平在刚开始制定时就必须坚持较低的起点,这样才能为以后社会保障水平的发展留有余地,在低起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避免过度现象发生。同时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和发展需要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首先应该考虑到最需要的人群,重点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项目。

(三)保护和激励相统一的原则

从保护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激励公民积极劳动这一原则或理论出发,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应该遵循保护和激励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保障资金由国家提供为主逐渐转向以个人和用人单位提供保险基金为主,只有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的社会保障制度,才具有持久的激励作用。

(四)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确立要有战略眼光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长期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并要有明确的中长期目标。从矛盾的短期性和长期性来看,社会保障供求平衡的主要原则是短期平衡应服从于长期平衡,这主要是由人口因素决定的。

四、社会保障水平的理论价值

20世纪末,有不少西方国家由于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增长,导致财政赤字大幅上升,政府被迫增加税收,致使群众不满,社会不安定。同时,由于社会福利过高,增加了生产成本,相应就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制约经济的发展。所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不能忽视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和确立。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刚性,基本标准一旦确立,就不容易下降。倘若起点过高,就会处于骑虎难下的境地,使社会保障成为不能忍受的重负。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如何确立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社会保障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总量密切相关。通过社会保障水平的客观描述,可以发现社会保障资金供求状况对失业率、储蓄、投资、消费等经济变量的影响,发现社会保障运行的经济效应和经济规律。

(2)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关系着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社会保障的直接对象上看,社会保障的性质主要是“保护”,通过首先保护那些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帮助的人群,进而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所以通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可以了解和发现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高低,掌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规律,从而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3)通过增加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可分类计算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行业、各地区甚至各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子指标,进行综合的分析,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合理化与优化

(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可以建立社会保障运行预警系统,用于评价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状况,预测社会保障的未来发展趋势,避免出现社会保障的财务危机,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良性运行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