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理论进展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理论进展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理论进展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处于社会动荡之中,社会结构的各个领域一直在不断地分化、重构。学术界普遍认为,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同时又受到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化、利用全球化、应对全球化的过程。[5]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应密切关注的现实背景。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理论进展_“法人行动”与当代中国社会

一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及理论进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长期处于社会动荡之中,社会结构的各个领域一直在不断地分化、重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我国以城乡分割“二元化”、城市结构“单位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方式逐渐稳定下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三十多年来,随着以经济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各项改革的进行,中国的社会结构又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

(1)在生产结构领域,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逐渐被异质多样的所有制结构所代替,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在社会生产领域内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社会交换、社会分配和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在市场交换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国民收入的分配逐渐向个人倾斜,分配不公的现象日益突出,人们的消费方式也从大众消费转向个体化的质量型消费。(2)在社会群体结构领域,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出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社会职业分工的速度加快,原有的群体结构逐渐分化,不同群体间的社会流动日益频繁,不同群体间的权利、声望等社会地位因素也出现了许多异质性特征和错位现象,新一代的社会群体结构和阶层结构正在逐渐形成。(3)社会组织的结构在不断转变。目前,我国的组织结构正处于由传统型组织向现代型组织结构转变的过程之中,政治、经济与社会组织要逐步分离,各类组织的性质、目标和作用都将发生重大改变,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程度也将逐步增加。(4)城乡结构与区域结构的变迁也在逐渐进行。改革以后,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城乡间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生活结构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5)随着上述一系列社会变革,我国的人口和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人口结构来看,目前我国已逐步迈进老年型社会的门槛;从家庭结构来看,我国的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核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家庭的生产、生育和消费等职能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对于这三十几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给予了密切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相关的理论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是在研究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提出来的,它探讨的主要问题是西方发达国家自近代以来发生的结构性变迁。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现代化”进行过多方面界定,试图给出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般性定义,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国内研究现代化的代表性人物罗荣渠认为,广义上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历史进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并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出现全球性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社会变化;狭义上现代化就是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1]还有人认为,现代化指的是“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自我维持和自我创新的阶段,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过程”。[2]在这些学者看来,“现代化”主要的聚焦点在于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历史发展进程。总之,多数人认可这样的观点,即现代化以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基础,包括各种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协调发展。目前,在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已经成为历史,第二次现代化(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里,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都是当前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演进,关于现代化的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更新。目前,在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研究领域内,关于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化发展战略之类的问题一直是不少学者关注的话题。近年来,许多研究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观点,认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借鉴欧美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同时,结合自身国情和实践,探索符合本国特色、适合本国人民的现代化模式,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是开放的、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的、是内生和外源统一的、是以经济现代化为先导、渐次拓展的全面现代化。”[3]与之相伴随的,便是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体系

(二)全球化理论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它的影响几乎波及全球每个角落。在社会学理论领域内,全球化是指“20世纪末以来人类社会整体化、多样化、依存化与关联化的趋势”。[4]全球化是以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根本动力的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它以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为依托,使地区和国家间的关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种强大的普遍化趋势——西方的现代性特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渗透,与此同时,每个国家和地区又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现代化模式和利益所在,于是,他们的关系演变为一种动态的博弈过程,普遍化与特殊化,国际化与本土化,一体化与分裂化,集中化与分散化……这些变量使各个利益主体(国家、地区、民族、宗派、社团等)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对抗,从而形成了全球社会发展的复杂局面。

现代化和全球化本身都是一种客观的历史过程,也是研究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路线。学术界普遍认为,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同时又受到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纵观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化、利用全球化、应对全球化的过程。可以说,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其发展崛起的过程中面临着如此异常紧密的全球化背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全球化与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复合进程;全球化进程由“西方中心”转向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和推动;国内与国际两个局面的互动频繁,容易导致国内问题“国际化”以及国际问题“国内化”;全球性问题和全球风险逐渐增多,全球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等等。[5]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应密切关注的现实背景。

(三)社会转型理论

近十多年来,“社会转型”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应用,社会转型理论也已成为国内社会学界研究当前社会现象(包括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观点和理论视角。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转型与社会现代化本身就有一定的重合性。社会转型理论认为,当前中国的社会体制、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都在发生重要的转变,其表现是整个社会由传统因素占主导地位转变为各种现代性因素占主导地位,这种转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表现方式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多向度的。社会转型的历程与国家体制转轨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我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原有社会结构的制约。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容包括“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由同质单一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转型,还有就是由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6]社会转型的目标何在,如何寻求社会转型的最佳途径等问题都是当前社会变迁领域研究的热点

(四)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其他理论进展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孙立平教授提出了社会“断裂”的概念。所谓“断裂”,是指“若干时代的成分同时并存于一个社会当中,而且它们彼此之间还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7]这种论述表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独特现象。在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下,当前我国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群体结构正在发生“断裂”的现象。与多元社会不同的是,“断裂”社会中的各种力量、文化和价值观念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这些因素相互之间也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整合机制,因此,断裂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要更加严峻,社会管理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此外,在研究“社会结构变迁”这一课题时,还有学者在研究中将其特指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如宋林飞教授在《如何认识中国新社会结构》一文中指出,“相对于过去的二元社会结构,我国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可称为‘新社会结构’。其中,知识阶层、私有阶层、管理阶层都是新兴社会阶层,他们和工人阶层一样都呈扩张态势,只有农民阶层的规模在不断缩小。新兴社会群体的阶层化、基本阶层的局部弱势化、先富群体的政治化和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扩大化是新社会结构的主要发展趋势”。[8]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复杂特征,有学者指出,“对于中国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来说,不存在简单的社会结构制约方式和机制,也不存在简单的社会结构变迁”。[9]当然,无论不同体制、不同性质的组织之间在变迁过程中存在多大程度的差异,它们在一点上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逐渐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与渗透。

总之,近三十多年来,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变迁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要全面和深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学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社会学的本土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也随之出现,其中既包括传统的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解释框架,也包括多种多样、仍然在不断充实和丰富的“社会转型理论”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尽管角度各异,且多有创新,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从“法人行动”这一角度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进行的研究。虽然也有学者提到了法人组织的出现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的变动情况,如李培林曾经提到,“与社会潜网相对应的是富有意义的法人的成长。法人的成长必然削减自然人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潜网作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仍然在起作用”。[10]但是,这些零星的观点并没有被人们发展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次研究将从这个全新的角度——“法人行动”来考察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一些特征,并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