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保障的地位

社会保障的地位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由于失业增加,人们收入减少,意味着社会保障的收入来源减少,那么社会保障的支出会大于收入,或支出的增长大于积累的增长。转移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补贴支出、捐赠支出与债务利息支出等,其中社会保障支出已超过其他支出项目。
社会保障的地位_社会保障学

一、社会保障的地位

(一)社会保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社会保障是弥补市场经济缺陷的一种手段

市场经济存在着许多缺陷,如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信息的滞后性和负外部性。这些缺陷会阻碍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和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因此,弥补这些缺陷就需要国家适当地干预,而社会保障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手段。社会保障属于社会福利公共事业,只能由国家来组织实施,国家通过提供社会救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解决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

2.社会保障是社会再生产的保证机制

社会再生产是物质产品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劳动力再生产又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一旦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发生故障,又不能及时得以排除,必然会危及社会再生产。劳动者的保障对于保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家庭经济生活的稳定,对于保护和恢复劳动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保障具有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再生产的保证机制。

3.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

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调节器作用表现在:在经济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增加,贫困人口增加,社会保障用于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方面的支出必然增加。同时,由于失业增加,人们收入减少,意味着社会保障的收入来源减少,那么社会保障的支出会大于收入,或支出的增长大于积累的增长。社会保障支出的自动增加,使国民的货币收入不会大幅度减少,或者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从而减少了经济萧条的冲击,成为保证个人消费的手段,从增加需求方面推动经济的发展。反之,在经济繁荣时期,就业人数增加,社会保障用于失业救济、贫困补助以及其他福利方面的支出必然减少。而繁荣时期的国民收入增加,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积累速度加快,基金数量增加,那么社会保障的收入会大于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减少了个人收入,在需求过旺中起到一定的抑制需求的作用。可见,社会保障在宏观层次上,对经济的运行具有“自动调节器”的作用。

在我国,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这种作用还不明显,但从对劳动者进行经济保障的微观层次来看,也可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例如,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把退休养老保障待遇与过去的劳动贡献对等起来,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鼓励他们努力工作,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又如,通过失业保险,可以使企业的多余人员剥离出来,有利于企业成为真正的经济主体,提高效率,而对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和技能培训,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所有这些,都会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4.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社会保障在调节个人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再分配方面,具有稳定社会的作用。社会保障的效应就是通过对收入较少以致丧失收入来源而发生生存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增强被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感、心理平衡感、社会公平感、人际关系密切感和政治上的向心力,为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保证。因此,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稳定机制。

(二)社会保障和国家财政的关系

社会保障问题既是财政问题,又不完全是财政问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从本质上看,财政与社会保障都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分配

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凭借国家的权利并以其为主体,对国民收入的一种分配;而社会保障是当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之间形成了社会分工,“社会”作为一个实体出现并制约着人们的活动时产生的。国家是社会的发展形式或者说是最合适的代表,因而社会保障分配与财政分配主体都是国家,两者都具有强制性的特征。从资源形态上看,社会保障资金可以由多种渠道筹集而成,但从本质上来说,社会保障资金只能来源于公民收入,也用于公民身上,因此它与财政分配的客体也相同。

社会保障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国家通过财政预算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然后再向社会保障对象提供资金和服务。从具体的财政收入活动来看,财政可通过征收社会保险税的形式将企业和个人应该承担的和应该由全社会统筹的社会保障基金集中起来,然后再通过国家预算支出的安排,满足社会保障在运行过程中对资金的需要。

2.从收入上看,社会保险税既是社会保障筹资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财政收入形式

社会保障的筹资方式有两种,一是交费,一是交税。税收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可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稳定增长,所以说社会保险税是社会保障筹资的重要手段。社会保险税既然是一种税,那么它理所当然地是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社会保险税又称工薪税,是以工薪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特殊目的税。税率的高低,主要根据社会保险的范围、标准及支出规模,确定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能接受的比例。开征社会保险税能使劳动者在有劳动能力、有所得时缴纳一部分资金,储备起来,以便满足他们在丧失劳动能力或无所得时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社会保险税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由政府承担起社会保障的责任,有利于克服企业办社会的陋习,使企业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社会保险税的开征,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劳动者共担风险,可以均衡经济负担,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社会保险税的开征将企业和个人应尽的义务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国家财政提供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利于国家财政从根本上改变包得过多的状况,为减轻财政负担创造条件。我国至今还没有开征社会保险税,应努力创造条件开征。

3.从财政支出上看,社会保障支出应该是财政支出中的重要支出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机制,既需要保障社会劳动者和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方面的经常性支出,又需要修建各种社会福利设施方面的基本建设支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必须对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进行合理安排,才能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而财政支出的合理分配对该比例起决定性作用。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转移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补贴支出、捐赠支出与债务利息支出等,其中社会保障支出已超过其他支出项目。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包含在各种统支安排之中。国家财政只能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及事业单位承担职工养老保险金,虽然也有直接面向全体社会的保障支出,但是只有社会福利救济费、自然灾害救济费和抚恤支出,项目和支出的金额不多。因此,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上看都是不足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要求国家财政转变职能,改革财政支出,在支出总量上,要求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在支出项目上,应按照明确、具体、直观的基本要求,把隐藏在文教、卫生、科学事业支出和财政补贴中的福利部分显示出来;在支出方式上,直接拨款、直接补贴、直接投资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4.从平衡上看,社会保障预算是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基金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以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水平为特定目的的资金,对其应当实行独立的、专门的预算管理。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采用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和组织社会保障资金的方法,使其成为重要的财政宏观调控手段。在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预算中,通过社会保险税组织的财政收入,占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1/3以上。我国在传统体制下,并没有将社会保障基金完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进行管理,结果造成社会保障基金分配上的分散化倾向,挤占了企业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收入分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将社会保障预算纳入国家预算,不仅关系到社会保障基金的合理分配,而且关系到财政本身职能的完善。将社会保障纳入国家预算,可使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用于投资,增加财政支出,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对财政来说,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家预算可以均衡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面的负担,社会保障基金作为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既便于财政进行检查分析和监督管理,又可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效益。

5.从管理上看,社会保障预算是国家财政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国家财政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控制社会总需求。由于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都是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的收支特别是支出与财政收支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某种函数关系,使得社会保障能对国家财政的需求调控起到配合作用,因而成为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宏观调控手段的组成部分。

在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社会保障的宏观调控作用表现在,首先,财政通过组织社会保障收入,从横向上可以均衡经济负担,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从总体上可以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必要的调节,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安定。其次,财政通过安排社会保障支出有目的地贯彻国家的社会政策,向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最后,财政通过提高社会保障税率,在增加社会保障收入的同时,可以减少一部分高收入者的消费需求,而财政提高社会保障给付标准,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增加一部分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从而调节需求结构。在经济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和贫困人数增多,需要扩大社会保障支出的规模,财政相应增加转移支付,以刺激需求,摆脱经济困难,促进复苏。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会自动缩小,财政相应减少转移支付,可以抑制需求,维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