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趋势

我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了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有了基本的保障,而且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风险也随之大大降低。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劳动力配置的加速器和保障机制。但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约因素。因此,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_社会保障概论

3.3.1 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

1.社会保障与劳动风险

现代工业社会中,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面临着众多的风险。这些风险可分为来自自然层面的风险(如工伤事故)和来自社会层面的风险(如失业、年老等)。个人的这些风险均会因市场竞争等原因而放大。与此同时,国民的个人风险通常会因为群居生活与群体劳动而演变成群体风险或者共同风险。不安全感造成了劳动者巨大的压力,必然损害其就业能力,影响其正常生活。[26]劳动过程中的风险使劳动者具有强烈的社会保障需求,社会保障就其本意来说是对劳动中的风险的社会化解决方案

首先,保障公民(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权利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劳动力是指依存于人身体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它具有时效性、再生性的特点。劳动力资源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依赖于劳动者的生存状况。劳动者保有和提高其劳动力水平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因为劳动者及其家庭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到各种风险,如失业、生育、疾病、伤害、年老等,并因此而丧失劳动机会或劳动能力,致使其生存状况恶化。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之一,就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劳动者的生存条件,来维持和保障生产要素——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其次,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流动的本身是存在风险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减少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为其内在的可能性风险提供基本保障,客观上促进了劳动力在竞争性经济中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充分发展。

2.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求关系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看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看,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或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内,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27]。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其劳动力市场状况密切相关。

首先,从劳动力流动方面看,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以及覆盖面的大小,是影响劳动力流动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就业程度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则是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有了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有了基本的保障,而且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风险也随之大大降低。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劳动力配置的加速器和保障机制。

其次,从劳动力供求来看,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是既增加又抑制的作用。社会保障作为现代社会的“安全网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物质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使社会成员在其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生活困难时获得了“生存权利”保障。在失去工作机会或劳动能力之后,可以从社会保障体制中得到帮助,这就有利于劳动力的恢复和再生产。各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失业保障措施、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教育福利也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使之对于市场有更高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有阻碍劳动力供给的一面。由于保险费(税)的征收,使劳动者的当期收入减少,可能会使他在当前生活水平不受太大影响的条件下,选择以更多的闲暇代替劳动,减少工作,这就是所谓的“替代效应”。此外,过高的失业保险金可能导致一些失业者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寻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失业持续时间的延长和失业率的增加。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学者研究表明,高失业率与较高的失业保障水平和较长的失业保障之间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福利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高,享受条件宽松,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比例又比较高,一些人就宁愿领取救助金度日也不出去工作,出现了所谓的“养懒汉”现象,这就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同时,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还意味着较大规模的收入再分配。如果收入再分配超过合理的界限,以至于出现收入分配平均化的趋向,将导致劳动付出与收入之间的联系减弱,从而降低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和劳动积极性。[28]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主体内容的社会保险,其运行的财务基础是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税)而形成的社会保险基金。在保险费(税)分担的情况下,保险缴费必然会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从而影响到雇主的用工行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使雇主面临着三种选择:第一,减少用工,尽可能地通过提高技术含量或增加资本投资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这显然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二,提高产品价格。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提高产品价格意味着竞争力的减弱,影响企业效益,所以提高产品价格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第三,降低工资。但降低工资的结果是造成低工资高税收的状况,会使劳动者倾向于提前退休或者领取救助金代替劳动。而这两种行为,又必然会导致社会保障供款的减少和支出的增加。在社会保障支出刚性的条件下,缴费率的提高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又使劳动力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进一步缩减规模或以资本代替劳动,最终结果还是减少劳动力需求。

这种情况表明,在社会保障实施过程之中,必须从经济增长和经济的长期发展着眼,制定合理的标准,设置合理的项目。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非积极作用是就短期而言的,从长期来看其积极作用仍居主导方面。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格局已经形成。但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约因素。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劳动者在不同统筹地区或城市转换工作的代价往往是原有社会保障权益的丧失,导致流动风险增大,使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受阻。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主要面向拥有城镇户籍的劳动者,阻碍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因此,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29]

3.社会保障与就业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失业保险制度对于促进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德国,但现代失业保障制度是1905年自法国开始。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失业保障在许多国家已经由被动的失业后补救转变为失业救助和就业促进的双重职能制度安排,其中对积极地就业促进制度尤为重视,使得社会保障对促进就业发挥的作用更加全面。

首先,社会保障通过为陷入生活困境或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援助这一基本功能的发挥,使劳动者能够尽快渡过难关,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中相关福利措施,尤其是教育福利的实施和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培训,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能力,增强其抵抗职业风险的能力。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流动和信息对称度,减少就业壁垒和摩擦性失业。

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采取了提供公共劳动岗位、对失业者提供贷款和实行雇佣保险制度等措施。仅雇佣保险一项,政府就支付了4万亿韩元。韩国的雇佣保险有三种运作方式:一是失业支付时间为2—7个月;二是对失业者培训费用的支付与补助;三是稳定雇佣政策,政府对不解雇职员的企业予以奖励,资助幅度高达职工工资总额的50%。这些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处于金融危机中的韩国的就业水平。

其次,就业也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财政支持。从狭义上讲,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保险)是以就业劳动者为参保基础的,劳动者及其单位的缴费构成了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部分。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充分就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而且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因素。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归根结底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就业所推动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最终、最根本的经济后盾[30]

社会保障可以促进就业,充分就业可以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充分发展。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总体状况是供大于求,劳动力素质不高,应付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社会保障不仅应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保障,而且应在促进就业和就业保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一,通过建立统一、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发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第二,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障制度,变失业保障为就业保障,在就业服务、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如最低保障制度中如果实行一定的收入豁免政策,将促使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劳动,进而使其收入增加,生活状态得以改善[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