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交换论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不同,它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属于微观社会学。(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思想布劳指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出于对交换的考虑,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而在布劳看来,面对面互动的小群体内的交换与大型和复杂社会群体内的交换是不同的。
社会交换论_社会学教程新编

四、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是美国当代社会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70年代趋于衰退。社会交换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1989)和彼得·布劳(Peter Michael Blau,1918—2002)。社会交换论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不同,它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属于微观社会学。宏观社会学理论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包括研究社会结构是如何形成的、社会结构的不同方面如何相互影响;而微观社会学则主要研究个人以及贴近个人的周边社会环境。换言之,即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有的微观社会科学家都认为,选择是人类行为的最基本的特征,生活就是没完没了的选择。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建立在合理化选择的基础上,而人们的行为总是趋向于最大限度的合理化——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报酬。

(一)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思想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开始于他对功能学派的不满。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单位是人,而不是功能学派所说的社会角色或社会结构。他说,社会学中所研究的制度、组织以及社会都可以分析成人的行动,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这种交换包括情感、报酬、资源、公正性等。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包括以下六个命题:

第一,成功命题:在一个人所做过的所有行动中,若其中某一特定行动经常得到酬赏,那么这个人就越愿意重复该行动。

第二,刺激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过去对某一种或一组刺激做出的某一行动获得了报酬,那么,当类似于过去的那种刺激再发生时,这个人就有可能做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动。

第三,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则这个人就越有可能做出该种行动。

第四,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则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的价值也就越低。

第五,侵犯——赞同命题: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副命题:其一,若以个人之行动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或甚至受到没有预期的惩罚时,此人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其二,若一个人的行动获得了预期的酬赏或得到的酬赏比预期的还多,或此人的行动没得到预期的惩罚,则这个人会产生喜悦的心情,并可能做出别人赞同的行动。

第六,理性命题:在面对各种行动方案时,行动者总是选择价值最大和获得成功的概率最高的行动。

(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思想

布劳指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出于对交换的考虑,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他指出,使行为变为交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某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达到;二是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布劳还进一步将行动者期望的酬赏分为“外在酬赏”(如金钱、商品和服务)和“内在酬赏”(如爱、尊敬、荣誉和职务等)。布劳认识到霍曼斯式理论只适合于解释小群体内成员面对面的互动。而在布劳看来,面对面互动的小群体内的交换与大型和复杂社会群体内的交换是不同的。于是,布劳在霍曼斯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型复杂组织中的交换与权力。在大型复杂组织中普遍存在着权力分层。权力既可以是合法化的(权威),也可以是强制性的。在这种权力分层体系中,只有当这种关系无论是对下层成员还是对上层成员都有好处时才是交换关系。但实际上,这种对等关系可以被强制性的权力所取代,地位较低的成员只能取得较少的报酬。强制性的权力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换关系,这种关系是用消极的惩罚手段来维持的。这种复杂群体内的分层体系一旦建立,它就是用权力关系而不是用社会交换来维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